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气仙沼市
日本宮城縣的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气仙沼市(日语:気仙沼市/けせんぬまし Kesennuma shi */?)是位于日本宫城县东北端的市。辖区东边为面向太平洋的谷湾海岸,并且多位于三陆复兴国立公园的范围内;市区周围则被北上山地的山岳包围。气仙沼市每年的海产捕捞量皆相当高,并以鱼翅而闻名;当地的鲨鱼及鲣鱼的捕捞量也位居日本第一。气仙沼市在2003年宣布成为“慢城”,为日本最早倡议慢食运动的市[1][2][3]。而当地也是NHK于2021年播放的第104部晨间剧《欢迎回来百音》的故事舞台之一。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在气仙沼市引发震度5强至6弱的地震。随后地震引发的海啸侵袭贮放在气仙沼湾内的重油油槽,使大量的重油自油槽内部泄漏至海上。下午5点半左右,漂浮在海上的重油与漂流物开始起火,并随着海浪将火势带往市区。晚间8点左右,气仙沼市的部分市区已陷入火海当中,而大火历经10多天才被消防人员完全扑灭。
Remove ads
地理

气仙沼市内约60.3%的面积被山林与原野覆盖,9.8%的土地为农业用地[4]。辖区东边为面向太平洋的谷湾海岸,并且多位于三陆复兴国立公园的范围内;市域周围则被北上山地海拔200至500米的山棱线包围[5][6][7]。而北部至中部地区多位于气仙沼县立自然公园的范围内[8][9][10]。市内最高峰为坐落于西南部,海拔756米的大森山;面向太平洋的东部山地则形成唐桑半岛[6]。发源自北上山地的大川与津谷川等河流经市内,并在东边注入太平洋[5]。位于气仙沼湾上的大岛则为日本东北地方面积最大的有人岛,其最高峰为海拔235米的龟山[6][11][12][13]。
根据2013年至2022年的统计,气仙沼市的年均温约为10.7℃至11.8℃,年降雨量则落在1133毫米至1497毫米之间[14]。而2023年当地的年均温为13℃,年降雨量则为1249毫米[4]。
历史
气仙沼市自古时便有人类居住,市内曾发掘出诸多绳纹时代的遗迹与贝冢[15][16][17]。关于市名“气仙沼”的来源有许多说法,其中一种说法认为该地名源自阿伊努语的“Kesemoi”或是“Kesemui”,意指“海湾的最内部”等[17]。位于南部的田束山山顶则发掘出平安时代后期的经冢群,并在第5号经冢的石室中出土青铜制的经筒及法华经的经卷;而石室内的经筒推测约于公元800年前制成,为宫城县内最古老的经筒[18]。
明治22年(1889年),日本实施町村制,并在境内设置气仙沼町与唐桑村等共9个村[19]。昭和16年(1941年)11月3日,御岳村改制并更名为津谷町[19]。昭和26年(1951年)4月1日,鹿折村改制成鹿折町[19]。昭和28年(1953年)6月1日,气仙沼町与鹿折町合并成气仙沼市[19]。

昭和30年(1955年)2月11日,唐桑村改制成唐桑町;同年3月30日,津谷町、小泉村与大谷村合并成本吉町[19]。4月1日,阶上村、新月村和大岛村并入气仙沼市[19]。平成18年(2006年)3月31日,气仙沼市与唐桑町合并成现今的气仙沼市,并于平成21年(2009年)9月1日将本吉町编入辖区内[5][20][21]。
由于气仙沼市的东部为谷湾海岸,因此时常遭受地震引发的海啸所带来的破坏影响。明治29年(1896年)6月15日的明治三陆地震所引发的海啸在现时气仙沼市的辖区共造成1906人死亡、420人受伤与458户住宅遭海水冲走[6]。昭和8年(1933年)3月3日的昭和三陆地震所引发的海啸则造成气仙沼市共96人死亡、26人受伤与338户住宅流失[6]。
-
震灾过后的气仙沼市
-
遭海啸冲毁的陆前小泉站
-
市内遭海啸冲上岸的渔船
-
遭海啸侵袭后的大岛浦之滨地区
2011年(平成23年)3月11日的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在气仙沼市引发震度5强至6弱的地震[6][22]。下午3点半左右,第一波海啸袭击气仙沼湾,并摧毁贮放在位于湾内朝日町地区的重油油槽,导致重油向外泄漏[23]。下午5点半左右,漂浮在水面上的重油开始起火,并随着海浪将燃烧的漂流物冲至市区内部[23][24][25][26]。由于当时气仙沼市的风向为西风,且海湾上漂浮着大量的重油及易于燃烧的各种杂物,因此火势在不久后便急遽蔓延[23]。晚上8点左右,大火已自海湾蔓延至气仙沼市的部分市区,诸多建筑物皆被大火吞噬[23][24][25][26]。而海啸引发的大火历经10多天才被消防人员完全扑灭[27]。根据统计,此次震灾造成当地共1220人死亡、214人失踪、16,438栋住宅全毁与4104栋住宅严重毁损或是半毁[4][22][28]。而市内诸多公共设施也在地震与海啸的袭击下呈现全毁或是半毁的状况[28]。
Remove ads
行政
现任市长菅原茂于2022年3月在选举中以自动当选的方式第3次成功连任,其任期将持续至2026年4月[29][30][31]。
人口
气仙沼市的总人口数在1980年达到最高峰92,246人,随后便开始逐年下滑,至2015年的日本国势调查时为64,988人,并预估2040年将仅剩42,656人[28][32]。而根据2015年的统计,市内的高龄人口占比为34.3%,远高于宫城县的平均值25.7%[28]。
![]() | ||||||||||||||||||||||||||||||||||
气仙沼市与日本全国年龄别人口分布比较图 (2005年资料) |
气仙沼市的年龄、男女别人口分布图 (2005年资料) | |||||||||||||||||||||||||||||||||
■紫色是气仙沼市
■绿色是全国 |
■蓝色是男性
■红色是女性 | |||||||||||||||||||||||||||||||||
气仙沼市人口变化
| ||||||||||||||||||||||||||||||||||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中心提供之人口普查数据 |
Remove ads
经济
-
在气仙沼渔港停泊的捕鱿鱼船只
-
岩井崎的尖端
根据日本2015年的国势调查统计,气仙沼市的就业人口中有7.1%从事第一级产业,26.2%的就业人口从事第二级产业,64.7%则从事第三级产业[5]。气仙沼市的制造业中占比最大的产业为食品制造业,其中又以水产加工业为大宗[33]。而截至2019年,当地的制造品出货总额尚未恢复至东日本大震灾前的水准[34]。此外2024年气仙沼市的故乡纳税总额约为112.7亿日圆,位居日本东北地方的市町村级行政区之首[35][36]。
气仙沼市的重点产业为渔业,其海产的捕捞量相当高,并以鱼翅、沙丁鱼、鲣鱼、牡蛎等海产而闻名[33][37];而当地的鲨鱼和鲣鱼捕捞量也位居全日本第一[38][39][40][41][42]。根据统计,1978年当地的海产捕捞总量为15万9千吨,其捕捞总额则在1982年达到最大值369亿日圆[33]。但随后受到渔船减船及国际间对于鱼类捕捞制定的公约等影响,捕捞量开始呈现下滑的趋势[33]。据统计,2020年当地的海产捕捞总量为7万1千吨,捕捞总额仅剩173亿日圆,不到高峰期的一半[34]。而气仙沼市的渔业近年来也面临渔船老化、劳动力人口短缺及高龄化等问题[33]。
由于气仙沼市拥有丰富的海产资源,加上市内坐落着诸多自然景点,因此吸引许多游客前来[33]。据统计,当地的游客数在2011年因受到东日本大震灾的影响而骤降至约43.2万人[33]。2019年,造访气仙沼市的游客人数为249.8万人,约回复至2010年游客总人数的98.2%;但2020年受到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疫情的影响而下滑至150万人以下[5][34]。2021年,气仙沼市因NHK播出的第104部晨间剧《欢迎回来百音》将其作为故事舞台之一而使游客数上升[43][44][45][46]。2022年则回升至约为205.7万人[4]。
Remove ads
教育
气仙沼市内共有12所小学校、9所中学校与4所高等学校[47][48][49][50]。根据2022年5月的统计,市内共有2225名小学生、1275名中学生与1519名高等学校的学生[4][14]。
交通
-
往返气仙沼市与大岛的渡轮
-
气仙沼大岛大桥
-
气仙沼站
-
在藏内站停靠的BRT
国道45号与三陆沿岸道路纵贯气仙沼市东部的市区,国道346号和国道284号则分别在辖区南部及北部与国道45号相接[5]。而三陆沿岸道路在市内共设置10处交流道[43]。坐落于气仙沼湾内的大岛原本透过渡轮往返于本岛及气仙沼市之间,为当地主要的交通工具[43][51]。但大部分的渡轮多在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中被海啸冲上海岸或毁于火灾,且随着海浪漂流至湾面的瓦砾堵住渡轮的航道,使大岛在震灾后处于孤立状态[51][52][53]。同年3月30日,当地恢复定期的渡轮航班,而连接气仙沼市本土及大岛的气仙沼大岛大桥于2019年4月7日正式通车,使当地的交通更加便利;原本的定期渡轮服务也于大桥通车当天停止运作[43][51][52][53]。
铁路方面,JR东日本的气仙沼线与大船渡线皆通过气仙沼市内[43]。但上述2条路线的部分路段皆在2011年的东日本大震灾中遭海啸冲毁[43]。震灾过后,大船渡线的气仙沼站至盛站,以及气仙沼线的柳津站至气仙沼站的路段皆停止运作[43]。2012年8月,气仙沼线柳津站至气仙沼站的路段改以BRT代为运行,并于2015年6月将运行区段延伸至前谷地站;而大船渡线气仙沼站至盛站的路段则于2013年3月同样改以BRT运行[43]。
2020年1月31日,JR东日本宣布于同年4月1日废除大船渡线气仙沼站至盛站及气仙沼线柳津站至气仙沼站的铁路区段,并以现行的BRT模式继续运转[54][55][56]。位于市中心北方的气仙沼站为气仙沼线BRT的终点站与大船渡线BRT的起点站[43]。气仙沼线在市内除设有原来的不动之泽站、南气仙沼站、陆前阶上站与本吉站等共10座车站外,也在2017年至2022年另设东新城站、气仙沼市立医院站、赤岩港站、岩月站与大谷町站[43]。而大船渡线在气仙沼市内除拥有鹿折唐桑站与上鹿折站之外,也于2017年后另设八幡大桥(东陵高校)站、唐桑大泽站及内湾入口(八日町)站[43]。
友好城市
气仙沼市与以下外国行政区为友好城市[59]: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