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沙燕桥

香港橋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沙燕橋
Remove ads

沙燕桥(英语:Sand Martin Bridge),是香港桥梁之一,沙田乡事会路的一部分,以1980年代初战绩彪炳的首支华人少年棒球队“沙燕队”命名。沙燕桥位于沙田城门河中游之上,贯通往来沙田市中心沙田围等地的交通。

事实速览 沙燕桥, 坐标 ...

建筑

沙燕桥实际上是沙田乡事会路的其中一段,并非独立街道。沙燕桥西起源禾路,连接沙田市中心及沥源邨附近;东至大涌桥路,接驳沙田围一带道路。桥上除双向各三条行车线外,亦设有人行道自行车道,是一道由钢筋混凝土架构的现代行车天桥行人单车车辆使用此桥梁都不另收费翠榕桥均是采用同一个设计款式。

命名

沙燕桥的命名是源于沙田区的一支少年棒球队“沙燕队”。该队是香港首支华人少年棒球队,于1982年成立,由当时沙田基觉小学下午校的校长卢光辉提议,并获时任沙田区政务专员的前行政长官曾荫权拨款支持。而由基层儿童组成的沙燕队,于翌年出战香港少棒联盟公开赛即夺得冠军,成绩斐然。及后,沙田区议会民政署决定将此桥命名为“沙燕桥”,以兹纪念。[1]

此外,曾荫权曾经问过卢校长为何不以龙、虎、豹等命名,卢校长解释,争强好胜不是华人应有的作风,第一支华人棒球队应突显华人英姿,故以“燕”为名,代表行事低调,再加上“沙燕楼”就在学校旁边。

改编自沙燕队事迹的2016年香港电影点五步》,因此命名背景,特地于此桥取景。

邻近主要建筑物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