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法性
维基媒体消歧义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法性(梵语:dharmatā,巴利语:dhammatā,藏语:ཆོས་ཉིད,威利转写:chos nyid),又译法自然,佛教术语,指法(dharma)本身具有的性质,也就是指法的本性(prakṛti)、自性(svabhāva)[1][2],法性是一切法的实相[2]。大乘佛教将法性划分为两种:地之坚性、水之湿性等事相特征,称为“事法性”;诸法平等之真如实性,称为“理法性”或“实法性”[3][4]。
典型论述
《杂阿含经》:
“ | “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彼如来自知成等正觉,显现演说,分别开示。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苦阴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苦阴灭。”(854经) | ” |
“ |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此等诸法,法住、法定[5]、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296经) | ” |
《杂阿含经》形容缘起法、缘生法的特性,也就是法性(梵 dharmatā)、法住(梵 dharma-sthititā)、法界(梵 dharma-dhātu)、法定(梵 dharma-niyāmatā)、如(梵 tathatā、yathātathā)、不离如(梵 avi-tathatā)、不异如(梵 an-anyathā)[6][7]。
Remove ads
“ |
诸法实相,常住不动[8],众生以无明等诸烦恼故,于实相中,转异邪曲;诸佛贤圣,种种方便说法,破无明等诸烦恼,令众生还得实性,如本不异[9],是名为“如”。 |
” |
杂名
- 《杂阿含经》:法,法住,法界……法住,法定[5],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随顺缘起。[6]
- 《相应部》:界,法住,法定,此缘性……如,不离如,不异如,此缘性。[6]
- 《大乘稻芉经》:法性……法性,法住性,法定性,与因缘相应性,真如性,无错谬性(不离如),无变异性(不异如),真实性,实际性,不虚妄性,不颠倒性。[7]
- 《大品般若经》:如,法性,实际。[15][3]
- 《大品般若经》:如,法相[16]/法界,法性,法住,法位(法定),实际。[17]
- 《大般若经》: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离如),不变异性(不异如),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18]
- 《大乘阿毘达磨集论》:真如,无我性,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19]
- 《大乘止观法门》:自性清净心,真如,佛性,法身,如来藏,法界,法性。 [20]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