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洪姓

汉姓 (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洪姓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84位。2006年中国大陆洪姓人口排名第99名,主要集中于华南地区广东广西赣南闽南四地。此姓氏()在韩国亦有分布,约占当地人口1.13%。

姓氏
百家姓》第184位
22:
23:
24:

郡望  豫章郡
Remove ads

起源

共工氏后裔说

洪姓的一支源于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之后,共工氏的后代。共工本姓共氏,自黄帝时代起即担任掌管水利的官职,后被尊为水神。据传说,颛顼帝时期,共工起兵争夺天下但失败,愤而撞倒支撑天地的西北方不周山。至大禹治水时,共工氏再度不臣,被大禹平定后流放至江南蛮荒地区。共工氏后人为纪念祖先与水利相关的功绩,于“共”字旁加水部,形成“洪”字,并以此为姓。

以国为姓说

西周时期,有人受封于共地,建立共国,称为共伯。春秋时期,共国为卫国所灭,其后代遂以国名“共”为姓。后因避仇改为洪姓。

避讳改姓说

唐代豫章地区原有“宏”姓氏族,因避唐玄宗(李隆基)之名讳“隆”及“宏”,遂改“宏”为“洪”。五代时期,参知政事刘弘昌、刘弘果亦因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之名讳“弘”,改“弘”为“洪”,并由刘姓改为洪姓。

翁氏改姓说

另有一支洪氏传自翁氏,堂号为“六桂堂”。相传宋朝翁干度育有六子,皆登进士第,后分迁各地,改为翁、方、江、洪、龚、汪六姓,号称“六桂联芳”。但目前有关“六桂堂”的说法版本不一,说法歧异,可信性尚待考证。

一说周昭王庶子封地于翁山(今浙江),后代以翁为氏,至宋代翁干度长子改姓洪,并传至今。此说有待查证,疑为后人附会。[来源请求]

迁徙分布

在先秦时期,洪姓以“共氏”的形式活动于今河北北部与辽宁一带(古幽州)。秦汉之后,始见“洪”姓之书写与使用。至南北朝时期,因战乱导致人口南迁,洪氏逐渐南迁至江淮、闽赣地区。隋唐之际,江南地区已见洪姓聚族而居,形成望族。

历史上洪姓主要形成三大支系:

上古共工氏之后; 唐代江西南昌“宏”氏避讳改为洪氏; 唐德宗时期江苏武进“弘”氏改洪氏。 其中以共工氏一脉历史最为久远。

在台湾的发展

洪姓在台湾为第十七大姓,属常见姓氏。主要分布于嘉义市台中市南投县澎湖县等地,祖籍多来自福建南部沿海地区。据记载,永历二十八年(1674年),洪应兴率徐降华等七人自福建来台,于旗后(今高雄)捕鱼并建立始祖宫,成为洪氏来台的重要先祖。此后,大量闽南人陆续移入,洪姓逐渐繁衍于台湾各地。

郡望

  • 敦煌郡: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 豫章郡:汉代将秦代的九江郡改为豫章郡。
  • 宣城郡:晋时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定城)。

堂号

  • 炖煌堂:因洪姓曾是唐朝敦煌郡的郡望,故亦有此堂号。此堂号是目前在台湾地区的洪姓及部分华侨所用。如南投县草屯镇洪姓族谱台南市北门区洪氏宗亲会堂便是便用此堂号。
  • 嶝山堂:洪姓先祖洪皎是北宋政和五年进士,南宋建炎年间年间担任福州府丞,奉谏议大夫。洪姓嶝山堂在台湾的台中大肚区和彰化二林镇及芳苑乡亦有分布。
    • 洪皎之次子洪道因避乱于绍兴十年(1140年)隐居同安县小嶝屿后头保社,创立嶝山分堂号。
  • 双忠堂:宋代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被扣15年不屈服,被比作苏武。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他坚决拒绝,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 六桂堂宋朝时候福建地方的翁干度生有六子,皆中进士。后为避乱分姓为洪、江、翁、方、龚、汪六姓,时人美曰:“六桂联芳”。于南方省分、台湾、东南亚分布最多。见翁姓

延伸阅读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百家姓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洪姓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