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甘泉寺 (桃园市)
位於臺灣桃園市觀音區觀音里的觀音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沿革
在咸丰十年(1860年),相传竹北二堡石牌岭庄一名叫黄等的人在河流中捡到近似观音的石像,并将此像建置于路傍,成为众人崇拜的对象。半年后,白沙墩庄黄云中[a]等发起募捐,于咸丰十年十一月,建筑寺宇奉祀之,称“福龙山寺”、“福龙寺”。[2][3][4][5]
同治十一年(1872年),徐水曾献殿联,上书:“法雨化甘泉苍海波中闻贝叶,慈云流淡水白沙堆土显昙花。”[6]

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于庙宇破损严重,埔顶庄曾坤房、石观音庄刘文进等乡绅发起修建募款,六个月完工,并改名为“甘泉寺”[2][3][4][5]。光绪二十年(1894年),曾阿房等重新改造[2]。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建立的南崁公学校石观音分校(今观音国小)过去尚无校舍时,借用庙堂上课[7]。
1991年,庙前广场被征地为桃园客运汽车停车场和调度站,引起信众不满[8][9]。1993年整修,1997年完成[10]。1997年委由圣光公司在庙宇后墙施作长17.6、高10.5米的铜制浮雕,图案两旁有金童玉女,另外两只神龙腾云驾雾[11]。
2002年报导时,地址在观音乡观音村甘泉街一号,紧邻观音乡公所[3]。
Remove ads
祭祀

农历正月二十天穿日,当地客家人会来此庙膜拜。除顶礼还愿外,因客家习俗在天穿日工作会招来不幸,因此来庙祭拜也有消灾解厄效果。日治时期,观音庄长还选在这日开放白沙岬灯塔,让上完香的客家人至灯塔游玩,借此拢络人心。观音文化工作阵,曾在这天举办灯塔节活动,让观音的客人耆老重温当年。[12]
农历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日,会举行神猪比赛。在2011年报导时,台湾动物社会研究院主任陈玉敏说,全台湾839间观音寺中,只有竹林山观音寺、石观音甘泉寺和竹北莲华寺这三间会举办此比赛。[13]
昔日,此地的客家人会让小孩拜此石观音为契母[14]。庙方管委会总干事曾献斌曾表示,石观音曾托梦指示共有16尊石观音像流落各地,希望信众代为协寻,于是庙方依据神明指点,依序在云林古坑、台中太平及苗栗狮头等地找到8尊圣石,其中5尊以分香形式作为其他庙宇供奉主神,自留3尊奉祀,在石观音文化节活动也以会邀请各地的石观音回家扫街绕境[15]。
Remove ads
地名
因此寺皈依者增加,当地形成聚落,地方名“石观音街”,后来发展成石观音庄。1920年,总督府施行州厅制度,删除“石”字,定名“觀音庄”,战后改名“观音乡”。[2][3]
名井

此庙的甘泉井传说以能治病闻名。该井处于低洼处,南方及东南方地势较高且均为受压地下水层,在加上泉井旁约一百米处为观音溪,因此为自流井。[5]
逢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辰时,多有信徒会来此泉水取水[4]。香客会携带水桶,沿甘井亭的阶梯走到泉眼处取水;若取用量并不大可直接到正殿的观音像前装取水[5]。《桃园厅志》就记载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七月,当时有患眼疾者用此庙挖出的泉水洗眼,洗之即愈,人们皆感到惊讶,数十里外之百姓亦来参谒,声名远播,便改寺名为“甘泉寺”[2]。另说发生在光绪十二年,在修庙时发生[4]。还有一说是传闻捡到石观音的黄等发现涌出泉水,患者痊愈[5]。清治时期的《新竹县志初稿》则记录相传石观音也是从泉水出现[2]。

丁善玺在拍《八百壮士》被爆伤,在医院躺了一个月。这时丁妻萧蓉梦到南极仙翁要她去中坜找观音治疗她先生的病,辗转到观音乡找到甘泉寺。丁善玺喝了该寺的井水后伤痛减轻,后来又在一场高速公路的车祸中幸运生还。因此,夫妻从天主教改宗佛教,太太还皈依华严莲社的南亭法师。丁导演为了还愿遂拍摄佛教主题电影的故事《阴阳有情天》,由妻子亲自饰演观音,男女主角分别是秦汉、徐枫。在电影上映时,丁善玺本想把妻子梦中景况写一篇文字大肆宣传一番,但唯恐被人说成导人迷信,招致影片禁映,之后才在佛教会对居士说。李翰祥在1981年投稿在《民生报》的连载文章,以多篇文章详述此事。[16][17][18][19][20][21][22][23][24][25][26]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