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甲越同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甲越同盟(日语:甲越同盟/こうえつどうめい)是于天正7年(1579年),由甲斐的大名武田胜赖与越后的大名上杉景胜之间缔结的同盟。亦被称为越甲同盟(日语:越甲同盟/えつこうどうめい)。
该同盟作为军事同盟,一直持续至3年后的天正10年(1582年)发生的甲州征伐为止,对战国时代后期的甲斐、越后,以及后北条氏的相模等东国诸势力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影响。
同盟缔结前的关系
在战国时代,甲斐国于守护武田信虎的时代实现了国内统一。信虎与扇谷上杉氏及山内上杉氏两支上杉家族缔结了同盟,并与这两支上杉氏的敌对势力伊势氏(即后来的后北条氏)及骏河国的今川氏展开抗争[1]。
大永4年(1507年),信虎与山内上杉氏共同进行了关东远征。然而,信虎在返回甲斐后,于大永5年与北条氏纲短暂和睦[2]。大永5年(1508年),北条氏纲为了攻击山内上杉氏,与越后国的长尾为景达成协议,并向信虎提出使者通过其领地的请求[1]。同年3月10日,长尾为景要求信虎允许其使者经由甲斐通行,以向氏纲送礼,但信虎以“与长尾氏有旧怨”为由拒绝了这一请求[3]。
因此,武田氏与后北条氏的和睦破裂。然而,由于此时尚未见到武田氏与长尾氏之间有任何直接接触,推测信虎此举是为了顾及其同盟伙伴山内上杉氏的立场[3]。
信虎在天文年间与信浓国诹访郡的诹访氏及骏河的今川氏缔结同盟,并与后北条氏和睦[4]。
天文9年(1540年),信虎与诹访氏及村上氏结盟,进攻信浓小县郡。同年,于天文10年(1541年)5月25日的海野平之战中击败海野栋纲,将其驱逐[5]。海野栋纲逃亡至上野国,投靠关东管领上杉宪政。因此,上杉宪政为支援海野栋纲,向信浓小县郡及佐久郡出兵[5]。
此举导致信虎与山内上杉氏的关系恶化,最终信虎选择撤兵[5]。
同年(天文10年,1541年)6月4日,信虎返回甲斐后,发生了嫡子武田晴信(即后来的武田信玄)将信虎流放至骏河的事件。此时,7月间上杉宪政向信浓出兵,诹访赖重擅自与宪政和睦并割让领土。晴信继承家督后,认为此举违反盟约,遂发起对诹访氏的攻击。
在外交方面,晴信转变方针,与相模国的北条氏康及骏河国的今川义元缔结甲相骏三国同盟,并开始信浓侵攻以推进信浓一带的领国化。此举使武田氏与山内上杉氏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天文16年(1547年)8月6日,武田氏攻击佐久郡的志贺城时,上杉宪政派遣援军前来支援,但武田军在佐久郡小田井原击败了援军(即小田井原之战)。
随后,武田氏与北信浓的村上义清、信浓守护小笠原长时展开交战。天文22年(1553年)4月,武田军将村上义清逐出其居城葛尾城(现今长野县坂城町),义清逃亡至越后国投靠长尾景虎(即后来的上杉谦信)。
至此,武田氏在北信浓地区与由上杉谦信支持的信浓国众形成对立,围绕北信浓的控制权展开了著名的川中岛之战。
Remove ads
另一方面,在越后国,守护代长尾氏统一了国内。被北条氏康从北关东驱逐的关东管领上杉宪政,将山内上杉家的家督与关东管领职传给了上杉谦信。上杉谦信在北关东与氏康对峙,同时在信浓支持北信浓势力,与武田信玄展开对决,实行了两个战线的作战策略。
北信浓地域中,信玄与谦信的对决随着永禄4年(1561年)的第四次川中岛之战为契机逐渐收束。此后,信玄转变对外方针,于永禄12年(1569年)解除了甲相骏三国同盟,并开始对今川氏的领国骏河展开进攻(即骏河侵攻)。
信玄的骏河侵攻导致与后北条氏的甲相同盟破裂,而在骏河地区,武田氏同时面临后北条氏与三河国的德川家康的夹击。
永禄12年,在相模,后北条氏的一族(据说是北条氏康的七男,但也有不同说法),即北条三郎(后来的上杉景虎),成为上杉谦信的养子,并成立了越相同盟。然而,这一同盟并未发挥军事同盟的作用,北关东和东上野地区的北条与谦信之间的对立依然持续。同年,信玄透过尾张国的织田信长和室町幕府第15代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昭的中介,与谦信缔结了和睦(即甲越和与)。
在后北条氏方面,尽管试图加强越相同盟以对抗信玄,但在氏康去世后的元龟2年(1571年),信玄与氏康的嫡子北条氏政之间重新缔结了同盟(即甲相同盟)。此同盟更像是一种互不侵犯条约,骏河地区则被承认为武田氏的领地。
元龟4年(1573年),武田信玄去世,由其子武田胜赖继承家督。胜赖沿袭了信玄后期的外交方针,试图恢复三河国与远江国的控制。然而,在天正3年(1575年)的长篠之战中,武田军遭到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联合军的重创,导致武田氏扩张领地内部出现动摇。
此时,流亡至纪伊国的足利义昭呼吁武田氏(甲斐)、后北条氏(相模)、上杉氏(越后)三方实现和睦(即甲相越一和)。对于在长篠败战后试图与上杉谦信和解的胜赖来说,义昭的提议正中下怀。同年9月28日,胜赖向义昭的侧近一色义长表明接受义昭和睦方案的意向。
谦信对与武田的和睦并未表示反对,但拒绝与北条和解[6]。由于后北条氏与上杉氏之间的不和,甲相越一和未能实现。然而,武田氏与上杉氏之间的和睦在10月内达成。对于因长篠败战及其后织田氏与德川氏的攻势而陷入困境的胜赖来说,此举成功改善了武田氏的外交局势。
翌正4年(1576年)9月,武田胜赖与庇护足利义昭的安艺国大名毛利辉元缔结同盟(即甲艺同盟)。此举使得武田氏、上杉氏、毛利氏以及石山本愿寺共同组成了对抗织田信长的信长包围网。
另一方面,胜赖通过迎娶北条氏政之妹桂林院为后室,进一步巩固了既有的甲相同盟,以加强与后北条氏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天正3年(1575年)10月缔结的甲越和睦在天正6年(1578年)8月时仍在持续,其性质可被视为甲越同盟的延续。这表明,武田与上杉之间的关系深化是为了进一步强化信长包围网的力量。
同盟缔结
天正6年(1578年)6月,越后国的上杉谦信突然去世,引发了上杉氏内部的继承之争,两位养子上杉景虎与上杉景胜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内战,史称“御馆之乱”。
其中,景虎向其实家后北条氏请求援军,而北条氏政则向武田胜赖请求支援景虎。为此,胜赖于同年5月下旬派遣一门重臣武田信丰前往信浓国边境,以表示对景虎的后援。
武田胜赖起初对于上杉景胜提出的和睦请求表示接受,并尝试在景胜与上杉景虎之间进行调停。自天正6年(1578年)6月初,胜赖便开始与景胜方面接触[7]。
同月,胜赖亲自率军出兵,进驻海津城(现今长野县长野市),并与景胜交换誓词[8]。此外,胜赖还从景胜处接受了谢礼金品[9]。
至6月下旬,武田军已逐步逼近春日山城,显示出对景胜的强力支持。
武田胜赖的调停最终以失败告终。到了天正6年(1578年)8月,胜赖向上杉景胜发出了起请文[10],并以自己的妹妹菊姬嫁给景胜以及割让东上野部分领地为条件,与景胜交换誓词[11],将外交方针转向支持景胜一方,与其缔结同盟。
9月上旬,胜赖返回甲府,同月再次接到景胜的援助请求,随即派兵至越后的妻有城,展开军事支援。此时,双方缔结的盟约已作为军事同盟开始发挥实际作用。
Remove ads
一 此次双方交换誓约书后,武田家承诺永远不会对上杉景胜失礼。两家共同进退,除非一方灭亡,否则将保持通交并进行意见交换。
一 武田家从此在政治事务上,不会对景胜采取表里不一的态度。因此,侍奉景胜御前(菊姬)的侍者,必须毫无疏漏地履行对上杉家的赋役等义务。
一 若武田家中出现敌对景胜的意见,不论该意见来自何种地位或关系的人,都绝不宽恕。如若顽抗不服,将予以惩罚。
补充条款:
- 景胜向胜赖赠送黄金1万两(出自《甲阳军鉴》)。
- 上杉家割让东上野的领地及信浓饭山领,实现武田家对信浓全域的支配,完成武田信玄未竟的事业。
- 透过胜赖之妹菊姬与景胜的婚姻,缔结景胜与武田两家的同盟[12]。
在甲越同盟的交涉过程中,武田方主要由亲族与家老层负责,特别是配置于信越国境的武田信丰、春日虎纲及其子信达,此外还包括谱代家老小山田信茂、胜赖的侧近迹部胜资与长坂光坚,以及曾居住于越后的长井昌秀等人参与了传达人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甲越同盟的外交传达人在武田家中呈现出“家格高的一门亲族”与“当主侧近”相结合的特点。据推测,仪礼性事务主要由一门亲族负责,而实务性事务则由当主的侧近分担处理[13]。
关于甲越同盟缔结时由武田氏发出的文书,大多保存在上杉家文书中。然而,由于武田氏的家传文书已部分散逸,导致上杉氏所发出的文书现存数量较少,因此有关上杉方传达人的具体情况仍存在许多不明之处。
不过,自上杉方正式派遣使者后,武田氏发给的书状中,除了直接致上杉景胜的以外,其余全部是致斎藤朝信、新発田长敦、竹俣庆纲三人之一或三人共同的书状。这表明,当时景胜政权的核心人物正是这三人,他们负责作为与武田氏交涉的传达人[14]。
Remove ads
武田胜赖于天正6年(1578年)9月返回甲府,并于同年12月正式安排菊姬与上杉景胜的婚约。翌年天正7年(1579年)4月,胜赖再次出兵越后,并于同年9月完成菊姬的舆入仪式。根据《甲阳军鉴》的记载,在此婚礼期间,上杉方向武田方赠送了大量金品。
此外,御馆之乱于天正7年3月因上杉景虎败于景胜而自尽告终,内乱得以平息。
然而,景虎的败亡使后北条氏与武田氏的关系恶化,最终于天正7年3月宣告断交,导致甲相同盟破裂。
后北条氏进一步与德川家康和睦,联手对抗武田氏,并在领地接壤的骏河及东上野地区引发了武田氏与后北条氏之间的冲突。天正7年(1579年)7月,武田氏对北条支配下的东上野展开进攻,与北条氏邦(北条氏政之弟)对峙。
虽然甲越同盟的主要目的是针对织田氏的联盟,但由于上杉景胜在御馆之乱后面临领内与家中秩序的严重不稳定,无法对武田氏提供充分的军事支援。此外,上杉氏在谦信后期已与织田氏断绝关系,因此在对织田氏的共同行动上也难以形成实质性的协同作战。
因此,武田胜赖为了在对抗后北条氏以及与织田氏的外交中寻求新的突破,开始探索新的同盟对象。他回顾了信玄后期甲相同盟破裂时,曾向后北条氏的对手常陆国的佐竹氏提出同盟的先例,并于天正8年(1580年)正式展开与佐竹氏的交涉。同年,双方互相出兵支援,确认了甲佐同盟的成立[15]。
此外,胜赖还进一步扩展同盟范围,与里见氏等关东的中小势力建立联系,形成对后北条氏的牵制力量,进一步强化对抗后北条氏的战略布局。
甲佐同盟的缔结过程中,武田方的传达人人选是武田家一门的武田信丰与胜赖的侧近迹部胜资,这一安排与甲越同盟相似,均为当主一门与侧近的组合。
以甲越同盟与甲佐同盟为轴,武田胜赖在天正8年(1580年)4月命令家臣真田昌幸攻略沼田领,并于翌月成功攻陷沼田城。更进一步地,胜赖于同年10月再次亲自出阵至东上野,将沼田领正式纳入武田氏的领国版图。
另一方面,同年上杉景胜向胜赖提出出兵越中的请求,胜赖则派遣外交使僧作为回应。虽然甲越同盟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军事同盟发挥了作用,但由于上杉方领国内部及家中的不稳定性,其功能未能完全发挥。
与此同时,胜赖也试图与织田信长达成和睦(即甲江和与)。在这一过程中,织田氏与佐竹氏之间的外交关系发挥了作用,佐竹氏当主佐竹义重充当了胜赖与信长之间的和睦中介者。然而,上杉景胜对胜赖试图与信长和睦一事表示了担忧。
虽然甲江和与一度显示出一定的进展,但到了天正10年(1582年),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的联合军以及后北条氏展开了全面的甲斐侵攻。面对这一局势,武田胜赖向盟友上杉氏请求援军,然而,由于当时上杉氏内部遭遇新发田重家的叛乱,无法抽调足够的兵力支援。最终,武田氏在同年灭亡,结束了其作为战国大名的历史。
同年末,随着本能寺之变的爆发,织田信长在上方意外身亡,导致武田遗领成为权力的空白地带。围绕这片遗领,上杉氏、德川氏与后北条氏之间爆发了天正壬午之乱。在此期间,上杉氏庇护了以市河氏为代表的北信地区部分武田遗臣,并接收了北信地区的部分旧武田领土。然而,信浓与甲斐的主要领地最终由德川氏掌控。
Remove ads
武田氏灭亡的原因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首先,尽管在甲越同盟的缔结下,御馆之乱以上杉景胜的胜利告终,使得北条氏政选择破弃与武田胜赖的同盟。然而,胜赖并未因此止步,他成功与佐竹义重等北关东的大名结盟,进一步扩大了武田氏的领地,达到武田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领国。这表明长篠合战的失败并非武田氏灭亡的直接原因。
然而,北条氏政随后与织田信长及德川家康结盟,形成对武田氏的反包围。尤其是在高天神城之战中,由于与北条氏的对立,胜赖未能成功救援高天神城,这成为武田氏灭亡的关键因素之一。许多武田遗臣认为,武田氏的灭亡主要源于北条氏同盟的破弃,而非长篠合战的失败。
因此,可以说武田氏灭亡的原因在于甲越同盟[16]。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对甲越同盟持正面评价。
虽然甲越同盟导致了武田氏因与北条氏敌对而灭亡,但这只是事后的结果论,胜赖的判断并非错误。胜赖担心如果亲北条的景虎继承上杉氏,北条氏将因此压倒武田氏,破坏双方的平衡。然而,若由亲上杉的景胜继承上杉氏,武田、上杉、北条三者之间的力量将重新达成均衡。此外,作为平定御馆之乱的功臣,武田氏也能对上杉氏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因此,胜赖的选择并非愚策[17]。
Remove ads
注脚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