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上杉谦信

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杉謙信
Remove ads

上杉谦信(日语:上杉 謙信うえすぎ けんしん Uesugi Kenshin/上杉辉虎(うえすぎ てるとら),1530年2月18日—1578年4月19日)是一名活跃与日本战国时代统治越后国(现今的新潟县)和北陆地方武将大名[2]后世誉为越后之虎越后之龙战国军神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幼子,幼名虎千代,成年后称长尾景虎(ながお かげとら)。

事实速览 上杉谦信/上杉辉虎, 第29任关东管领 ...
事实速览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

后来成为关东管领上杉宪政的养子,继承了山内上杉家家督(获得“上杉”姓氏以及宪政名字中的“政”字),改名为上杉政虎(うえすぎ まさとら)[3],并继承了该家族世袭的室町幕府重职——关东管领。之后,他从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辉那里获得了偏讳(赐予“辉”字),最终改名为辉虎。[4]“谦信”是他晚年所称的法号[5]其正式姓名为藤原辉虎(ふじわら の てるとら)。[2]临济宗法号宗心斋号不识庵。官位为“从五位下弹正少弼”,死后由明治天皇追赠从二位。

1551年终结内乱频仍的越后国。除了政务与军事外,也致力于经济产业的复兴。另为救援盟国及恢复关东秩序而屡次出兵,在48年的生涯中,分别与武田信玄北条氏康织田信长、越中一向一揆、芦名盛氏、能登畠山氏、佐野昌纲、神保长职、椎名康胤等大名频频作战,尤其5度与武田信玄在川中岛地区作战最为著名,广为后世描述。之后应足利将军家邀请而上洛,从越后国经北陆路西进越中国能登国加贺国等扩大势力,但壮志未酬而去世。作战的战兜为饭纲明神前立铁锖地张兜。

谦信共有四名养子,为上杉景胜上杉景虎上条政繁山浦景国

在后世,他因“送盐予敌”的逸事而被视为不拘泥于私利私欲、重视义理的武将。[c]但在近年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他是一个冷静判断利害关系、积极扩张领土的战国大名[d](详见后文)。

Remove ads

生涯

早年与初阵

Thumb
春日山城
Thumb
林泉寺日语林泉寺 (上越市)

享禄3年(1530年)1月21日[7]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8](三条长尾家)的第四子(也有说是次子或三子[8])出生于春日山城。其母为越后栖吉城日语栖吉城长尾房景日语長尾房景(古志长尾家)之女——虎御前日语青岩院。从主君上杉定实的角度来看,景虎是其“妻之侄”,也是“女婿日语婿取婚长尾晴景之弟”。幼名“虎千代”,是因出生于庚寅年而得名。[8][9][10]

天文5年(1536年)8月,长尾为景隐居[11],由虎千代的兄长长尾晴景继承家督之位。[11]据认为,晴景的生母是为景的正室——上条氏(上杉弾正少弼)之女(天甫喜清大姐)。而虎千代的生母虽然出身于长尾一族,但来自已成为为景家臣的古志长尾家,可能是出身女房众的妾室。因此,作为晴景的异母弟,虎千代原本并未被视为长尾家的继承人,而是从一开始就被安排出家。[12]虎千代在城下的林泉寺日语林泉寺 (上越市)入门日语入門[11],师从住职天室光育[9][13]

他喜爱武艺游戏,常令左右之人惊叹不已;也喜欢用一间见方的城郭模型玩耍。[14][13]后来,上杉景胜将这座模型赠予武田胜赖的嫡长子信胜[14]

天文11年(1542年)12月,为景病逝。由于敌对势力逼近春日山城,虎千代身穿甲胄、手持佩剑,护送亡父的灵柩。[15][16][17]

天文12年(1543年)8月15日,虎千代举行元服仪式,改名为“景虎”。此时他进驻位于古志郡日语古志郡栃尾城日语栃尾城,由本庄实乃辅佐。由于古志郡属于古志长尾家的势力范围,且古志长尾家的部分文书被收录于《上杉家文书日语上杉家文書》中,因此有观点认为:“为景死后,虎御前在家中地位下降,便带着儿子景虎返回古志”[18],或“古志长尾家将外孙景虎迎为家主”[19]等看法也被提出。[20][e]

天文13年(1544年)春,越后豪族扬北众轻视病弱的晴景而谋反叛乱,进攻栃尾城。景虎初阵,将城兵一分为二,部分兵力迂回至敌本阵的背后急袭,造成敌军混乱,继由城内的本队配合出击,成功击退三条城主长尾俊景与黑泷城主黑田秀忠的侵攻(即“栃尾城之战日语栃尾城の戦い”)。

Remove ads

继承家督与统一越后

Thumb
从秋叶公园眺望栃尾城日语栃尾城本丸遗址

天文14年(1545年)10月,守护上杉家的家臣、黑泷城日语黒滝城黑田秀忠长尾氏发动叛乱。他攻入守护代晴景的居城春日山城,杀害了景虎的兄长长尾景康日语長尾景康等人,随后退守黑泷城。景虎奉上杉定实之命,代替兄长担任讨伐军总大将,指挥军队使秀忠投降(黑泷城之战日语黒滝城の戦い)。

天文15年(1546年)2月,黑田秀忠再次举兵,并拥立景虎,迫使晴景退位,导致晴景与景虎之间关系恶化,家中因而分裂成拥立晴景及景虎的两派。不过,随着新史料的发现[f],黑田秀忠的叛乱被确认发生在天文17年(1548年)10月,且景虎是在上杉定实的命令下参与讨伐,因此更有力的观点认为,黑田秀忠是与后述的长尾政景等人站在支持晴景的一方而举兵。[22][23][24]

到了天文17年(1548年),拥立景虎取代晴景成为守护代的运动愈发活跃。其核心人物是扬北众的鸟坂城日语鳥坂城中条藤资,以及北信浓的豪族、中野城日语高梨氏館高梨政赖(景虎的叔父)。此外,栃尾城的本庄实乃、景虎母亲虎御前的娘家——栖吉城主长尾景信(古志长尾家)、与板城日语与板城直江实纲三条城日语三条城山吉行盛日语山吉行盛等人也协力支持景虎,形成景虎派。与之对立的,是支持晴景的坂户城日语坂戸城主长尾政景(上田长尾家)、蒲原郡奥山庄的黑川城黑川清实日语黒川清実等人。如前所述,黑田秀忠也被认为是晴景一方。

同年12月30日,在守护上杉定实的调停下,晴景将景虎收为养子,并将家督让与其后隐退。[11]景虎进入春日山城,19岁时继承家督,成为守护代。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定实并非单纯的调停者,而是推动景虎上位、排除晴景的主导者。[23][24]

天文19年(1550年)2月,定实去世,未留下继承人。[g]室町幕府第13代将军足利义辉准许景虎使用白伞袋与毛毡鞍覆,确定其越后守护代行之位,景虎正式获得越后国主的地位。[26]

同年12月,坂户城主长尾政景因不满景虎继承家督而发动叛乱。翌年1月,景虎攻打政景方的发智长芳日语発智長芳的居城板木城日语板木城并获胜。8月,他又包围坂户城并成功镇压(坂户城之战日语坂戸城の戦い)。政景因是景虎之姊仙桃院的丈夫而被赦免,之后成为景虎的重要重臣。随着政景叛乱的平息,越后国内的内乱暂告结束,景虎在22岁时完成了越后的统一。

第1次川中岛之战到第3次川中岛之战

Thumb
川中岛一带

天文21年(1552年)1月,因被相模国北条氏康驱逐,关东管领上杉宪政来到越后[h],景虎将其安置在御馆日语上杉館#御館居住。由此,景虎与北条氏康形成敌对关系。

同年8月,景虎派遣平子孙三郎日语平子孫三郎本庄繁长等人前往关东,击退了进攻上野沼田城日语沼田城的北条军,并成功夺回平井城与平井金山城日语平井金山城。北条军主将北条幻庵长纲撤退至武藏松山城日语松山城 (武蔵国)。此外,景虎于当年4月23日被授予“从五位下 弾正少弼”的官位。[i]

同年,因武田晴信(即后来的武田信玄)入侵信浓,信浓守护小笠原长时村上义清等人被迫逃离领地,向长尾景虎请求援助。

Thumb
上杉谦信首次上洛时,后奈良天皇赐予他“瓜实剑”(右,现藏于上杉神社)。
Thumb
太刀“国宗”及其配件“戒杖刀”(现为私人收藏,属重要美术品)。据传是上杉谦信上洛时,在高野山向舜学坊清胤学习时所持之藏刀手杖日语仕込み刀

天文21年(1552年)9月,景虎首次上洛,拜见后奈良天皇与将军足利义辉。参内时,天皇赐予他御剑与天杯,并下达讨伐敌人的敕命。期间他游览、参拜高野山,返回京都后在临济宗大德寺91代住持彻岫宗九日语徹岫宗九(てっしゅうそうく)门下参禅受戒,获得“宗心”的戒名

天文22年(1553年)4月,信浓国埴科郡葛尾城日语葛尾城村上义清在与武田军的战斗中败退,逃出葛尾城,向景虎请求援军。虽一度夺回葛尾城,但最终不敌武田军,于同年8月逃亡至越后。

此时,景虎决定讨伐晴信,亲自率军出征信浓。

8月30日,景虎率领的长尾军在“布施之战”中击败武田军先锋。

9月1日,景虎在八幡再次击败武田军,深入武田领地,攻下荒砥城日语荒砥城虚空藏山城日语虚空蔵山城,并放火焚烧青柳城日语青柳城。晴信将本阵移至盐田城日语塩田城,避免决战。之后双方陷入僵持状态,未再发生战斗。长尾军于9月撤回越后(第一次川中岛之战)。

天文23年(1554年),家臣北条高广与武田通敌,发动叛乱。

天文24年(1555年),景虎亲自出征,包围北条城日语北条城并成功镇压(北条城之战日语北条城の戦い)。北条高广被允许归降。此时武田晴信拉拢善光寺别当日语別当栗田鹤寿日语栗田寛久,控制旭山城日语旭山城

同年4月,景虎再次出兵信浓,与晴信在川中岛的犀川日语犀川 (長野県)对峙(第二次川中岛之战)。他在裾花川对岸修筑葛山城日语葛山城 (信濃国)作为附城,牵制旭山城的武田军。尽管景虎尝试渡河日语渡河进攻,但战事多为小规模冲突,未分胜负。双方对峙长达五个月,最终在骏河国今川义元的调停下达成和解。

弘治2年(1556年)3月,因调停家臣间的领地争端与国众纷争,景虎身心俱疲,突然宣布出家隐退。

6月,他将遗书托付给天室光育(见《历代古案》),离开春日山城前往高野山。[j][28]

但此时,通敌的家臣大熊朝秀发动叛乱。天室光育与长尾政景急报景虎。在众人劝说下,景虎放弃出家,返回越后,并击败试图从越中再度入侵的朝秀(驹归之战日语駒帰の戦い)。

弘治3年(1557年)2月,武田晴信撕毁盟约,攻占长尾军的葛山城,并进军至信越边境,攻击景虎方信浓豪族高梨政赖饭山城日语飯山城。因边境积雪封路,景虎未能及时出兵。

4月,雪开始融化,景虎再次出征川中岛(第三次川中岛之战)。长尾军攻下高井郡日语高井郡山田城日语山田城、福岛城,夺回长沼城日语長沼城 (信濃国)与善光寺,并驻扎横山城日语横山城 (信濃国),重建旭山城作为本阵。

5月,景虎深入武田领地,进军至埴科郡与小县郡交界的坂木岩鼻。但武田军未出深志城,避免与长尾军决战。

7月,武田军别动队攻占长尾军的安昙郡日语安曇郡小谷城日语小谷城(安曇郡)。长尾军因后方受威胁,撤至饭山城,并攻打高井郡的野泽城日语野沢城尼岩城日语尼巌城

8月,双方在髻山城日语髻山城附近的水内郡上野原交战,但未形成决定性战果。

弘治4年(1558年),将军足利义辉要求景虎上洛,景虎表示将于翌年前往。据《宇都宫兴废记》记载,同年长尾军经上野国进攻下野国,攻占小山氏日语小山氏祇园城日语小山城 (下野国)壬生氏日语壬生氏壬生城日语壬生城,并试图攻下宇都宫氏日语下野宇都宮氏宇都宫城,进攻多功城上三川城日语上三川城。但因先锋佐野丰纲日语佐野豊綱被多功城主多功长朝日语多功長朝击杀,军队混乱,景虎撤军。宇都宫军追击至上野白井城日语白井城,最终在武藏岩槻城太田氏的调停下达成和解。翌年永禄2年(1559年)3月,高梨政赖的本城中野城日语高梨氏館被武田方的高坂昌信攻陷。武田晴信趁景虎无法出兵信浓之际,逐步将善光寺平纳入其势力范围。

Remove ads

小田原城之战

Thumb
现在的小田原城
Thumb
松山城日语松山城 (武蔵国)本丸遗址
Thumb
上杉谦信第二次上洛时,获正亲町天皇赐予短刀“五虎退日语五虎退”(左,现为私人收藏,重要美术品)。

永禄2年(1559年)5月,长尾景虎再次上洛,拜见正亲町天皇与将军足利义辉。此时,义辉给予他与管领同等的待遇(即“上杉七免许”)。室町幕府的记录《后鉴》(由江户幕府江户时代末期编纂)引用了《关东管领记》《关东兵乱记(相州兵乱记)》《春日山日记(上杉军记)》等史料。

据说景虎当时还献上了修缮内里的资金,但朝廷记录《御汤殿上日记日语御湯殿上日記》仅记载“永禄3年6月18日,越后的长尾(景虎)请求承担内里修缮之任”,在年份与内容上有所出入。《言继卿记》则记载“永禄2年5月24日,越后国名河(长尾)上洛,武家御相判御免,1500人”,与上杉家谱中记载的“兵力5000人”不同。

此外,学者天野忠幸日语天野忠幸指出,不仅景虎,织田信长斋藤义龙也在这一年紧急上洛。前一年(永禄元年),足利义辉与三好长庆的战事以长庆获得正亲町天皇支持并达成有利和解告终,使以室町将军为顶点的秩序遭受重大打击。因此,为了确认局势并维持与足利义辉的关系,景虎可能决定从越后上洛。[29]

长尾景虎与足利义辉关系密切,但当义辉派遣幕府重臣大馆晴光日语大舘晴光斡旋长尾、武田、北条三方和解,并劝说他们共同对抗三好长庆势力时,因三方立场差异过大,未能实现合作。

永禄3年(1560年)3月,越中国椎名康胤神保长职日语神保長職进攻,向景虎请求援助。景虎首次出征越中,攻陷神保长职日语神保長職富山城神保长职日语神保長職逃至增山城日语增山城,但也被景虎攻陷。失城后,神保长职日语神保長職逃亡,景虎成功帮助了椎名康胤

永禄3年(1560年)5月19日,今川义元桶狭间之战中战死,导致甲相骏三国同盟日语甲相駿三国同盟之一的今川氏瓦解。景虎决定讨伐相模的北条氏康,率军进攻关东。越过三国峠日语三国峠 (群馬県・新潟県)进入上野国,在长野业正等人协助下,攻克北条方的诸城,包括小川城日语小川城名胡桃城明间城日语明間城、沼田城、岩下城日语岩下城白井城日语白井城那波城日语那波城厩桥城等,并以厩桥城为关东据点,在此过冬。期间,景虎向关东诸将发出讨伐北条的号令,广泛征召参战。

永禄4年(1561年)3月16日,景虎在上杉宪政请求下,于镰仓鹤冈八幡宫继承山内上杉家的家督与关东管领之职,改名为“上杉政虎”(まさとら)。[3]上杉家原为足利宗家外戚,地位显赫,关东管领职由此世代相传。长尾家为上杉家的家臣,且上杉家本姓日语本姓为藤原氏,长尾家则为平氏#桓武平氏。政虎的就任由将军足利义辉亲自批准,就任仪式中,宇佐美骏河守定满柿崎和泉守景家甘粕近江守景持河田丰前守长亲担任御前武士大将[30][31][32]小幡三河守日语小幡信尚则担任持刀役。[33]

不过,《藩翰谱》记载政虎为上杉赖成日语上杉頼成男系日语男系后裔。《应仁武鉴日语応仁武鑑》与《萩原家谱案日语萩原家譜案》也记载上杉赖成之子(长尾藤景日语長尾藤景)入嗣长尾氏。但其他系谱多认为,迎自上杉家的养子是分家至下总国的长尾氏,与越后长尾氏无直接关系(属景为日语長尾景為景能日语長尾景能一系)。即使血统未直接相连,长尾家也与佐竹家一样,是从上杉家迎来养子的家系。

此外,山内上杉家在室町后期曾由天皇颁发“纶旨”任命关东管领,因此该职被视为朝廷官职。自上杉显定起,关东管领不再接受朝廷官位或使用官名,而是继续使用“假名日语假名 (通称)”。若在就任前已获官位者,也不再接受新官位,而继续使用原名。上杉谦信在就任关东管领后仍使用“弾正少弼”官名,即遵循此一惯例。此前的上杉房显亦为先例,在就任管领后仍称“兵部少辅”。

Remove ads

第4次川中岛之战与北条氏康的反击

Thumb
第四次川中岛之战
Thumb
上杉谦信(右)与武田信玄(左)的一骑讨雕像

此时,武田军正在进攻北信地方。据《甲阳军鉴》记载,永禄4年(1561年)8月,上杉政虎在从关东返回后,率领19,000兵力出征川中岛,爆发了第四次川中岛之战。

上杉军将辎重部队与5,000兵力留在善光寺,自己率领14,000兵深入武田领地,在妻女山日语妻女山布阵。随后,上杉军在八幡原与武田军展开激战,双方伤亡惨重,最终上杉军撤回越后。

以第四次川中岛之战为契机,围绕北信地区的武田与上杉之间的争斗暂告一段落。永禄年间后期,武田与上杉之间以及东国与畿内的外交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永禄4年(1561年)11月,武田军西上野侵攻日语西上野侵攻开始,北条氏康也在关东与武田氏协作展开反击,进攻上杉政虎此前夺取的武藏松山城。对此,上杉政虎于同月再次出征关东,在武藏国北部与氏康交战,并在生野山之战日语生野山の戦い中败北。

之后,他从古河御所附近暂时撤退(据《近卫氏书状》记载)。结果包括成田长泰、佐野昌纲在内的武藏国诸将,以及同族的上杉宪盛,纷纷投降北条方。政虎为重新使叛变的佐野昌纲归顺,进攻下野的唐泽山城,但这座被誉为“关东第一山城”的坚固堡垒难以攻克。从此,政虎为争夺唐泽山城的控制权,与昌纲展开了多次攻防战(即“唐泽山城之战日语唐沢山城の戦い”)。

永禄4年(1561年)12月,上杉政虎从将军足利义辉处获赐“一字”,为“辉虎”(てるとら)。[4]辉虎并未返回越后,而是在上野的厩桥城度过了冬季。

Remove ads

与北条、武田的战斗

关东战线初期,上杉军以大军包围北条氏的小田原城等行动,占据优势,辉虎等上杉方势力一度占上风。然而随后,武田军与北条军在关东各地接连发起攻击,使上杉军陷入劣势。

面对这种局势,关东的诸将反复摇摆:当辉虎出兵关东时便归顺上杉方;而当他撤回越后时,又转投北条方。对于与武田信玄结盟并在关东扩展势力的北条氏康,辉虎则通过与安房国里见义尧义弘父子结盟来加以对抗。

出兵关东

Thumb
馆林城日语館林城本丸遗址

永禄5年(1562年),上杉军灭掉了上野馆林城日语館林城赤井氏日语上野赤井氏,但在进攻佐野昌纲坚守的唐泽山城时,未能使其陷落。

7月,辉虎出兵越中国,迫使压迫椎名康胤的神保长职日语神保長職投降。然而,当辉虎返回越后国后,神保长职再次举兵,辉虎于9月再次出征越中,使其再次投降。

然而,在上杉军空缺关东期间,位于武藏国的上杉方据点——松山城再次遭到北条方攻击。北条氏康联合武田信玄派出援军,组成超过五万人的联军,而守城的上杉军兵力稀少。通往关东的上越国境三国峠日语三国峠 (群馬県・新潟県)已被大雪封锁,但辉虎仍强行翻越峠,12月抵达上野沼田城,募兵前往救援。然而,至永禄6年(1563年)2月,仍未能及时赶到,松山城最终陷落。

辉虎随即展开反击,进攻武藏国,攻陷由小田朝兴日语小田朝興守卫的骑西城日语騎西城,并迫使其兄、武藏忍城成田长泰投降。随后转战下野国,4月攻打唐泽山城,使佐野昌纲投降,并攻克由小山秀纲守卫的下野小山城日语小山城 (下野国)。进一步进军至下总国,迫使秀纲之弟、结城城日语結城城结城晴朝投降,接连攻克关东诸城。同年,上野厩桥城虽被武田与北条联军夺取,但很快被辉虎收复,并任命北条高广为城代。闰12月攻打上野和田城后,辉虎仍在厩桥城过冬。

永禄7年(1564年)4月,为讨伐投降北条方的小田氏治,辉虎进攻常陆国,并于28日的山王堂之战日语山王堂の戦い中击败氏治,攻克其居城小田城日语小田城[34]

同年2月,为镇压第三次反叛的佐野昌纲,辉虎再次出征下野国,进攻唐泽山城(唐泽山城之战日语唐沢山城の戦い)。此次战斗是唐泽山城十次攻防战中最激烈的一次。辉虎发起总攻,而昌纲则顽强抵抗。最终,昌纲在佐竹义昭与宇都宫广纲的劝说下投降。辉虎接受了义昭与广纲请求,赦免了昌纲。

3月,辉虎进攻上野国的和田城,但因武田军在信浓国有所行动,遂返回越后国。

Remove ads

第5次川中岛之战

永禄7年(1564年)4月,芦名盛氏的军队与武田信玄结盟,进攻越后,但被上杉军击败。与此同时,武田军攻占了信浓国水内郡的野尻城日语野尻城,但随后被上杉军夺回。

同年8月,由政虎(即上杉谦信)率领的上杉军再次与信玄率领的武田军在川中岛对峙(第五次川中岛之战)。双方对峙长达60日,最终上杉军撤回越后,战斗未分胜负。

自此之后,政虎与信玄再未于川中岛交锋。

10月,佐野昌纲再次倒向北条一方,上杉军遂进攻唐泽山城,迫使佐野昌纲投降,并带走人质后返回越后。

关东地区上杉方诸将的背叛

Thumb
臼井城日语臼井城本丸空堀

永禄8年(1565年)2月,因越前守护朝仓义景在与一向一揆的战斗中陷入苦战,向辉虎请求援助。

3月,位于关东中原要地的关宿城日语関宿城遭到北条氏康的攻击(第一次关宿合战)。氏康以岩付城江户城为据点,企图夺取这座控制利根川水系等关东水运要道的城池。辉虎为援助关宿城主簗田晴助日语簗田晴助,进军下总国,常陆的佐竹义重(佐竹义昭嫡长子)也派兵支援关宿城。因此氏康中止攻城,未与辉虎交战便撤退。

5月,将军足利义辉因三好义继三好三人众松永久通等人叛乱,于二条御所被杀(永禄之变)。辉虎闻讯后愤怒不已,甚至向神佛发誓“必斩三好与松永之首”。[35]

6月,武田信玄对西上野发动攻势,攻陷由上杉方的仓贺野尚行日语倉賀野尚行守卫的仓贺野城日语倉賀野城

9月,辉虎为阻止信玄的进攻,率大军进攻武田军在上野的据点——和田城,但未能成功。

永禄9年(1566年),辉虎再次出兵常陆国,迫使重新占据小田城的小田氏治投降。同时,由于与辉虎结盟的安房国里见氏遭北条氏压迫,辉虎为援助其盟友,进军至下总国。3月20日,他进攻归属北条氏的千叶氏据点——臼井城日语臼井城[36]上杉军一度占据优势,逼近主城,但在3月24日战败。失败原因被认为是守城方奋力抵抗[37],另有观点指出,足利义昭于3月10日发出的书信由使者带至臼井城,请求上杉军与北条氏和解并上洛以重建幕府,这也可能促使上杉军撤退[36]臼井城之战日语臼井城の戦い)。

臼井城攻势失败后,原本归顺辉虎的关东豪族纷纷倒向北条氏。9月,上野金山城由良成繁背叛辉虎。辉虎陷入同时与北条氏康、武田信玄作战的困境,被迫转入守势。同时,他也与在关东扩张势力的常陆佐竹氏发生对立。

永禄10年(1567年),辉虎为镇压再次背叛的佐野昌纲,进攻唐泽山城。虽一度被击退,但再次发起攻势,于3月迫使昌纲投降(唐泽山城之战)。然而,连担任厩桥城代的上杉直臣北条高广也通敌叛变。

4月,辉虎击败高广,夺回厩桥城,重新掌握上野的据点,力图扭转劣势。辉虎在上野、武藏、常陆、下野、下总等地辗转征战,但在关东的实际领地主要集中于东上野(不过在谦信去世时,上野、下野、常陆仍有部分豪族归属上杉方)。

Remove ads

进军越中国

永禄11年(1568年),由织田信长推举的新将军足利义昭也任命上杉谦信为关东管领。从此,上杉谦信开始频繁出兵越中国。与此同时,围绕北信地区与武田氏的争斗已趋于平息。自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之战中击败今川义元后,其继任者今川氏真遭到武田信玄的进攻(即骏河侵攻)。然而,武田信玄为夹击氏真而与三河国大名德川家康结盟,却与其发生冲突。上杉氏的对外关系也因此转向,与同样与武田氏断交的相模北条氏、以及与武田氏保持友好关系的将军义昭和织田信长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

永禄11年(1568年)3月,由于越中国的一向一揆与椎名康胤与武田信玄勾结,上杉谦信为控制越中国而与一向一揆作战,但未能分出胜负(放生津之战日语放生津の戦い)。7月,武田军进攻信浓最北部的饭山城日语飯山城,攻陷其支城等,威胁越后国,但被上杉方守军击退。随后,为讨伐背叛自己的康胤,谦信再次进军越中国,攻打坚固的松仓城日语松倉城 (越中国)以及守山城日语守山城 (越中国)

然而与此同时,5月,上杉家重臣、属扬北众的本庄繁长因与武田信玄勾结而发动叛乱,迫使谦信不得不返回越后国。为平定叛乱,谦信首先使与繁长结盟的出羽尾浦城日语高館山大宝寺义增日语大宝寺義増投降,使繁长陷入孤立。随后于11月进攻繁长的居城本庄城,成功镇压叛乱(本庄繁长之乱)。

此时,如前所述,甲斐武田氏与骏河今川氏关系恶化。同年11月25日,今川氏真向武田氏的敌人上杉氏提出和谈,并请求其牵制信浓方面的武田军,但谦信拒绝了这一请求。[38]

永禄12年(1569年),在芦名盛氏与伊达辉宗的斡旋下,本庄繁长将其嫡长子本庄显长日语本庄顕長作为人质交出,谦信因此允许其归降。此外,与繁长结盟的大宝寺义增也已投降,使谦信得以掌控出羽庄内地方

Remove ads

越相同盟

永禄11年(1568年)12月6日,武田信玄打破甲相骏三国同盟,入侵骏河国(详情见“骏河侵攻”)。对此举,北条氏康强烈反对,北条氏与武田氏断交,转而激烈敌对。今川氏真向北条氏求援,北条氏康出兵骏河与武田军交战,但武田军击败由氏真率领的今川军,攻陷骏府城,吞并骏河国。由此,武田氏与北条氏之间的力量平衡被打破,小田原城面临重大危机。此时,北条氏东有里见氏,北有上杉氏,西有武田氏,陷入三面受敌的困境。于是,北条氏康开始考虑与长期敌对的上杉辉虎和解。

永禄12年(1569年)1月,北条氏康向辉虎提出和解建议。辉虎起初对此并不积极,但由于频繁出兵关东导致国内不满情绪上升,加之上杉方的关宿城正遭北条氏照攻击(第二次关宿合战),为解救该城,辉虎开始考虑与北条氏和议。

永禄12年(1569年)3月,辉虎为牵制信玄,接受与北条氏的和解,与宿敌北条氏康缔结同盟(即“越相同盟日语越相同盟”)。

根据该同盟,北条氏照解除对关宿城的包围,上野国的北条方豪族归顺辉虎,北条高广也获准归降。辉虎不仅获得北条氏对其关东管领职的承认,还掌控了上野国。此后,辉虎开始正式着手平定北陆诸国。然而另一方面,辉虎也承认由北条氏支持的足利义氏古河公方,导致上杉方的关东诸将对辉虎产生不信任。与北条氏长期敌对的里见义弘因此与辉虎断盟,转而与信玄结盟,继续对抗北条氏。此外,辉虎于闰5月向织田信长赠送猎鹰,以庆祝足利义昭入洛。

Thumb
松仓城日语松倉城 (越中国)内的“松仓城主之碑”

永禄12年(1569年)8月,上杉军再次出兵越中国,为讨伐椎名康胤,率大军围攻松仓城达百日之久(松仓城之战日语松倉城の戦い)。之后虽攻陷支城金山城日语金山城 (越中国),但因武田信玄率军进攻上野国,辉虎不得不中途撤军,进入上野沼田城。

元龟元年(1570年)1月,佐野昌纲在下野再次背叛,上杉军进攻唐泽山城,但未能攻克。

4月,辉虎收养北条氏康的第七子(另有异说)北条三郎为养子。[k]辉虎非常喜爱三郎,赐其自己早年的名字“景虎”,并以家族成员身份厚待。

10月,北条氏康请求支援,上杉军进攻上野国,与武田军交战后于年内撤回。

12月,辉虎开始使用法号“不识庵谦信”,自此称为“上杉谦信”。[5]

元龟2年(1571年)2月,谦信率28,000兵再次出征越中国,攻打椎名康胤据守的富山城,并进攻多年来困扰他的新庄城日语新庄城 (越中国)、守山城等。康胤激烈抵抗,但上杉军成功攻陷这些城池。之后,康胤逃亡并联合越中一向一揆,继续对抗谦信。双方围绕富山城展开多次争夺战,上杉谦信与越中一向一揆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形成“越中大乱日语越中の戦国時代”。

元龟2年(1571年)11月,北条氏政请求支援,上杉军进攻关东。因佐竹义重与武田信玄勾结,攻击小田氏治,谦信出兵上野总社城日语総社城援助氏治。此外,该年2月,与谦信同为信玄敌人的德川家康为庆祝新年,向谦信赠送了一把太刀。

越中一向一揆与北条的战斗

元龟2年(1571年)10月,长期争夺关东霸权的北条氏康去世。

元龟3年(1572年)1月,北条氏康的继承人北条氏政废除了与上杉家的同盟,并再次与武田信玄和解,因此上杉谦信再次与北条氏敌对。同时,正准备上洛的信玄为防止背后遭到谦信袭击,策动越中国的一向一揆叛乱。受此影响,谦信将主战场从关东转移至越中国。

富山城之战

元龟3年(1572年)1月,上杉军攻克位于利根川对岸、厩桥城对面的武田方附属城——石仓城日语石倉城 (上野国)。随后,武田与北条联军逼近,与上杉军隔利根川对峙(第一次利根川对阵日语利根川の対陣)。

同年5月,越中一向一揆与加贺一向一揆合流,并与武田信玄勾结,攻陷上杉方的日宫城日语日宮城白鸟城日语白鳥城、富山城等多座城池,攻势达到顶峰。8月,上杉谦信出征越中,在新庄城布阵。之后,富山城的一揆势力于9月17日凌晨撤退至日宫城方向(据《上杉文书》记载)(参见尻垂坂之战日语尻垂坂の戦い)。

上杉军越过神通川向西推进,次日(9月18日)开始进攻泷山城日语富崎城,并于年底将其攻克。同年11月,织田信长因与大规模动员的武田信玄进入交战状态,向谦信提出结盟请求。信长于11月20日致信谦信,信中称:“信玄之所行,实为前所未闻之无道,不识武士之义理,如今只顾私利,不顾京畿与地方,实为无可理喻之举”,“此为永久断绝之事,理所当然”,“即使未来永劫,也绝不再与之往来”。[41]

元龟4年(1573年)正月,椎名康胤一方的松仓城开城投降。

4月,宿敌武田信玄病逝,武田氏的影响力开始减弱。

天正元年(1573年)8月,谦信再次出征越中国,攻克增山城、守山城等多座城池。为打通上洛之路,他进一步进军加贺国,攻打加贺与越中国境附近由一向一揆据守的朝日山城日语朝日山城 (加賀国),从而控制了越中大半地区。由于一向一揆每次谦信撤军后便再次起义,使谦信深感烦扰,最终决定将越中纳入自国领地。此外,通过江马氏日语江馬氏的归附,谦信也将势力扩展至飞驒国

与北条氏政的战斗

Thumb
金山城遗址

天正元年(1573年)8月,当上杉谦信正在攻打越中朝日山城时,北条氏政入侵了上野国。

虽然谦信的主战场已从关东转向越中国,但为消除后顾之忧,他于天正2年(1574年)率领8,000兵力出征关东,进攻上野金山城主由良成繁,并在3月接连攻陷膳城日语膳城女渊城日语女淵城深泽城日语深沢城山上城日语山上城御览田城日语御覧田城,取得显著战果。然而,由良成繁坚固的居城金山城仍未能攻克(金山城之战日语金山城の戦い)。

为援救上杉方在武藏地区最后的据点羽生城日语羽生城,谦信于4月再次与北条氏政隔利根川对峙(第二次利根川对阵)。但因利根川水位上涨无法渡河,谦信于5月返回越后国。羽生城最终于闰11月陷落。

天正2年(1574年),北条氏政进攻下总关宿城的簗田持助日语簗田持助 (安土桃山時代)。10月,谦信再次出征关东,进攻武藏国,试图扰乱北条军后方。尽管谦信专注于平定越中,但在接到援助请求后仍转军关东。上杉军在骑西城、忍城、钵形城菖蒲城日语菖蒲城等地纵火牵制北条军,但由于佐竹等关东诸将未派援军,谦信未能对北条主力发起全面攻击,最终关宿城被迫投降(第三次关宿合战日语関宿合戦)。

闰11月,谦信进攻北条方的古河公方足利义氏所据的古河城日语古河城,但此时上杉派在关东的势力已大幅衰退。

12月19日,谦信接受传法灌顶日语伝法灌頂,正式出家,并被授予“法印日语法印大和尚日语僧位#僧位一覧”之号。同年3月,他还获织田信长赠送由狩野永德绘制的《洛中洛外图屏风》。

天正3年(1575年)1月11日,谦信将养子喜平次显景改名为“景胜”,并将“弹正少弼”的官职让与于他。

与本愿寺的和解和与织田信长的对抗

天正4年(1576年)2月起,受到毛利辉元庇护的足利义昭开始联合反对织田信长的势力。同年5月左右,在义昭的斡旋下,尝试促成甲斐武田氏、相模后北条氏与越后上杉氏之间的“甲相越三和日语甲相越三和”。

同年4月,上杉谦信开始与在与织田信长交战中陷入困境的石山本愿寺领袖——显如展开和谈,并于5月中旬达成和解协议。[42][43][44]当时代表上杉方与本愿寺进行交涉的是山崎秀仙日语山崎秀仙[42]

谦信与本愿寺讲和的背景之一,是足利义昭在毛利氏庇护下安居于鞆城日语鞆城,并亲自请求谦信协助重建幕府。[42][44]此外,前一年信长曾攻击本愿寺并入侵越前国,因此顕如与越前的一向宗徒向谦信请求援助。顕如是长期困扰谦信的一向一揆领导者,此次和解也为谦信的上洛之路打开了通道。虽然“甲相越三和”最终未能实现,但谦信与本愿寺的和解构筑了对信长包围网。然而,由于谦信决定与本愿寺及毛利辉元结盟,与信长的同盟关系破裂,自此上杉氏与织田氏长期敌对。[45]

5月,毛利辉元呼吁谦信上洛,谦信于6月通知辉元的叔父小早川隆景,表示将于来年春天上洛。[45]此外,10月足利义昭也请求谦信讨伐信长,使谦信加快了上洛的步伐。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织田信长已被朝廷任命为内大臣,随后又升任右大臣,并未被视为“朝敌”,这场冲突本质上是织田政权与室町幕府(足利将军家)之间的武家纷争。

平定越中与能登

天正4年(1576年)9月,上杉谦信进攻由管领畠山氏担任守护的越中国,攻陷处于一向一揆控制下的富山城、栂尾城日语栂尾城增山城日语增山城守山城日语守山城 (越中国)汤山城日语森寺城等地。随后又攻克越中守护代椎名康胤的莲沼城日语蓮沼城,并将康胤斩杀,最终完成对越中国的平定。

谦信的下一个目标是平定能登国。尤其是掌控能登的战略要地——七尾城,对于将军队从越后推进至京都而言,是确保兵站线的关键。当时七尾城由战国大名畠山氏年幼的当主畠山春王丸统治,实权则掌握在重臣长续连与其子纲连日语長綱連手中。城内势力分裂,长氏父子倾向于投靠织田信长,而游佐续光则希望依靠上杉谦信,双方为主导权展开激烈争斗。谦信原本希望和平接收七尾城,但畠山方经过商议后决定抵抗,由此爆发了七尾城之战

七尾城之战

Thumb
七尾城遗址(樱马场石垣)

天正4年(1576年)11月,上杉谦信进军能登国,接连攻克熊木城日语熊木城穴水城日语穴水城甲山城日语甲山城(かぶとやまじょう)、正院川尻城日语正院川尻城(しょういんかわしりじょう)、富来城日语富来城(とぎじょう)等能登诸城,随后包围七尾城(第一次七尾城之战)。然而,七尾城建于石动山日语石動山系北端的松尾山山顶,是一座难以攻克的巨型山城,强攻极为困难。谦信虽在附近修筑石动山城日语石動山城作为附属据点,但久攻不下,最终拖延至次年。

天正5年(1577年),因北条氏政在关东发动进攻,谦信暂时撤回春日山。期间,上杉军前一年在能登攻占的诸城被敌军逐一夺回。谦信不仅接到关东诸将的援助请求,还收到足利义昭与毛利辉元敦促其尽快上洛的书信,加剧了战局压力。

于是,谦信决定反攻,于同年闰7月再次进军能登,重新攻陷各城,并再次包围七尾城(第二次七尾城之战)。此时城内爆发疫病,傀儡国主畠山春王丸也病死,导致士气低落。但守将长续连仍寄望于织田信长的援军,拒绝投降。鉴于强攻仍难奏效,谦信转而采取策反手段。

9月15日,游佐续光等人与谦信暗中勾结发动叛乱,长续连等与信长勾结者被杀,七尾城最终陷落。两天后的9月17日,谦信又攻克位于能登与加贺国边境的末森城日语末森城 (能登国)

手取川之战

天正5年(1577年),当上杉谦信正在攻打七尾城时,织田信长接到长续连的援军请求,决定派兵救援七尾城,并与谦信展开战斗。由柴田胜家担任总大将,羽柴秀吉泷川一益丹羽长秀前田利家佐佐成政等率领三万余大军,于8月在越前北之庄城集结。8月8日,部队从越前国出发,进入加贺国,与当地一向一揆势力交战并继续推进。然而途中,秀吉因与总大将胜家意见不合而撤军,导致部队行动不一致。

9月18日,胜家率领的织田军从手取川渡河日语渡河,在水岛扎营,但他们尚未得知七尾城已被攻陷。当织田军越过手取川进入加贺北部时,谦信得知消息,立即率数万大军南下迎战,迅速控制加贺国的河北郡石川郡,并推进至松任城日语松任城

9月23日,织田军终于得知七尾城已陷落。紧接着又收到急报,称谦信率领的上杉军已驻扎在近在咫尺的松任城。意识到形势不利,柴田胜家开始撤退。当天夜晚,谦信率领的上杉军主力约8,000人趁织田军渡河不便之际发起追击,并成功击溃敌军,这场战斗即为“手取川之战”。

临终

天正5年(1577年)12月18日,上杉谦信返回春日山城,并于12月23日发布动员令,准备展开下一次远征,计划于天正6年(1578年)3月15日出发。

然而在出征前六天,即3月9日,谦信在春日山城内如厕时突然倒地,陷入昏迷,之后再未恢复意识,于3月13日未时(下午2点)去世[46],享年49岁。据推测,其死因可能为脑溢血[46]

谦信于天正4年12月正式成为真言宗僧侣,并将春日山城比作高野山,将北之丸的大乘院视为金刚峯寺,仿效空海安眠的奥之院,在城内设立安葬自身遗体的建筑,并立即动工。翌年3月,他将此处命名为“不识院”,取自自己的法号“不识庵”。关于将自己作为即身佛日语即身仏安置于春日山城,以及葬礼的方式等,据认为皆为谦信生前所定。尽管去世突然,其葬礼仍于死后仅两天后的3月15日举行。[47]

另一方面,由于谦信终身未婚,且未明确指定养子上杉景胜或上杉景虎中的哪一位为继承人,导致上杉家爆发了继承之争——御馆之乱[48]最终由上杉景胜获胜,成为上杉家的家督,但这场内乱也使上杉家的势力大为削弱。

关于未能实现的远征,有人推测其目的可能是上洛讨伐织田信长,也可能是再次进攻关东,但具体详情仍不明确。[l]

死后

谦信去世后,虽然上杉景胜在“御馆之乱”中取得胜利,但这场持续数年的内乱使上杉家内部极度疲惫与衰退。随后,景胜又遭到谦信晚年交战的敌人——织田信长的猛烈攻击,一度濒临灭亡。然而,由于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突然身亡,上杉家得以幸免于难,并与继承天下人地位的丰臣秀吉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丰臣政权下,上杉家被加封并迁至会津。但后来,上杉家作为“五大老”之一,成为德川家康发动“会津征伐”的对象。由于在“关原之战”中西军战败,景胜被迫向家康投降,领地被削减,迁至米泽,进入江户时代

在成为米泽藩主后,上杉家于江户时代前期的延宝2年(1674年)4月,由藩主上杉纲宪日语上杉綱憲的辅佐官竹俣充纲日语竹俣充綱提议编纂家族史。延宝5年(1688年)正式启动编纂工作,并于元禄9年(1696年)5月完成《谦信公御年谱》。[49]

筑城

长尾・上杉氏在颈城、新川、北信地区已拥有众多城堡,因此上杉谦信新建的城堡并不多。然而,为了应对川中岛之战与七尾城之战,他仍有几处较为正式的新筑城堡,主要包括以下两例:

饭山城日语飯山城(信浓国)[m]:后来由城主岩井信能整备城下町,奠定了如今饭山市发展的基础。

石动山城日语石動山城(能登国):利用天平寺石动山众徒的据点——大宫坊的堡垒进行筑城,并任命直江景纲为城主。[50]

人物

Thumb
上杉谦信像(上杉神社藏)

身体特征

据记载,当吉川元春毛利辉元之叔父)的使者佐佐木定经日语佐々木定経与上杉谦信会面时,曾称其为“传闻中的大峰五鬼葛城高天的大天狗[51],将谦信比作神秘强大的天狗。这也反映出一种观点,即谦信是“身高近六的伟丈夫”。然而,也有部分文献记载他“身材矮小”,因此关于谦信的身高众说纷纭,并无定论。

根据誓文上的血印分析,推测他的血型AB型[52]

宗教与文化方面

Thumb
上杉谦信所使用的甲胄被称为“色威腹卷”(现藏于上杉神社,重要文化财),为室町时代的作品,其头盔前立装饰为饭纲明神的形象。

谦信是武神毗沙门天的虔诚信徒,他的本阵军旗上也使用了“毘”字作为标志。此外,据说他还拥有一顶以三宝荒神为前立装饰的特殊头盔日语変わり兜[53]

在青年时期,谦信曾在曹洞宗古刹林泉寺日语林泉寺 (上越市)师从天室光育学习禅宗;上洛时,他又在临济宗大德寺彻岫宗九日语徹岫宗九门下参禅,并获得法名“宗心”。晚年,他转而信奉真言宗,接受高野山金刚峯寺法印、无量光院住职清胤日语清胤 (真言宗)传法灌顶日语伝法灌頂,获得“阿阇梨权大僧都”的僧阶。

谦信不仅是杰出的战略家与战术家,也是一位精通和歌、书法出众的文化人。他曾从公卿近卫稙家处学习和歌奥义,与朝廷贵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交流。他尤其喜爱阅读《源氏物语》等恋爱题材的文学作品。据说他在上洛期间举办的歌会上,吟诵了一首优美的恋歌,令在场众人惊叹不已。此外,他还喜好弹奏琵琶

据传,在七尾城之战期间,谦信创作了著名的七言绝句汉诗十三夜日语十三夜》。这首诗被收录于赖山阳的《日本外史》中而广为流传。然而,《常山纪谈日语常山紀談》与《武边咄闻书日语武辺噺聞書》中记载的版本略有不同,因此有人认为赖山阳对其进行了润色。此外,由于“十三夜”发生在七尾城陷落前两日,当时谦信尚未登上本丸,加之他虽精通和歌却几乎未留下其他汉诗作品,因此也有观点认为这首诗可能是后人伪托之作。[n]

内政与情报

Thumb
上杉谦信写给喜平次(后来的上杉景胜)的书信

在内政方面,上杉谦信推广栽培用于制作衣料的原料——青苎,并通过日本海航线将其销往全国,使其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他还对领内的物产流通进行精密的统制与管理,从中获得了巨额利润。

所谓青苎(あおそ),是将苎(からむし)或苎麻(ちょま)浸水后细致剖开的纤维,用作衣料原料,自古以来便是“越后上布”的主要材料。[54]

在中世纪,经营青苎的商人们成立了名为“青苎座”的行业组织,为了获得青苎的正式销售权,他们向公家缴纳金钱(称为“座役”),以确立自己的独占销售权。

室町时代,天王寺的青苎座商人向三条西家缴纳座役,获得青苎的专卖许可。他们前往越后,排除其他商人,优先采购青苎。

但到了15世纪后半期,越后的守护——上杉家改变了政策,越后国内出现了被称为“越后众”(具体身份不明)的人群,逐渐掌握了青苎交易的主导权。[55]

此后,天王寺青苎座的商人便无法再在越后优先采购青苎。

在越后的长尾家中,财政负责人藏田五郎左卫门日语蔵田五郎左衛門(越后的御用商人)作为“越后众”的代表,直接前往三条西家缴纳青苎的座役。

享禄3年(1530年),守护代长尾为景掌握越后的实权后,藏田五郎左卫门作为越后的财政主管,强化了对青苎流通与课税的统制,支撑了越后的财政。[55]越后众在青苎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一直持续到江户幕府的建立。

据说谦信去世时,春日山城中尚有27,140的储备。

女性关系

据传,上杉谦信终身奉行“不犯”(即不婚不育),因此他的所有子嗣——上杉景胜上杉景虎畠山义春日语畠山義春山浦国清——皆为养子。

不过,历史学者黑田基树指出,关于谦信“终身不犯”的说法,是江户时代以后才出现的观点,并非当时的事实。[56]

关于谦信的情感生活,也流传着几段恋爱故事。其中一则记载于《松邻夜话》,讲述他在二十多岁时曾与敌将——上野平井城主千叶采女日语千葉采女之女伊势姬日语伊勢姫相恋,但遭到重臣(如柿崎景家等)强烈反对,最终两人被迫分离。伊势姬剃发出家后不久自尽,谦信悲痛至极,食不下咽,卧病在床。

另一方面,也有史料暗示谦信可能确实有妻子。《安田本长尾系谱》记载,长尾晴景之女曾嫁予景虎(即谦信)。此外,高野山清净心院所藏的《越后过去名簿》中记载,永禄2年(1559年)有人为“府中御新造”请求举行逆修供养。虽然“新造”一词偶有例外,但通常指的是“妻子”,若按常规理解,“府中”即指国主谦信,其“新造”即为谦信之妻。更有一封谦信于永禄4年(1561年)6月写给家臣藏田五郎左卫门尉的书状,提到自己就任关东管领后,关东国众建议将本据地从越后迁往关东,谦信表示暂时的应对措施是将“新造”送往关东。虽然也可能是由长尾家其他女性(如晴景遗孀)代替谦信处理家务,但从现存史料来看,在永禄年间初期,谦信确实可能有一位相当于正妻身份的女性。若属实,则最有可能是晴景之女,但目前尚未发现能够确证的史料。[56]

饮食习惯

据说,上杉谦信的家臣们常通过他的饮食状况来判断是否即将出征。这是因为谦信平日生活节俭,饮食简朴,但每逢战前,他便会命人大量蒸煮米饭,摆满山珍海味,盛情款待部下将士。了解他平日节俭作风的部下们见到如此丰盛的餐食,皆感欣喜,士气高涨,团队凝聚力也随之增强。这种战前款待的饮食形式被称为“お立ち饭”或“お立ち”,至今仍作为一种传统风俗在新潟县山形县部分地区流传。[57]

健康状况与死因

左腿的伤病经历

据记载,上杉谦信在7岁时曾跌入河中,严重撞伤左膝。后来在天文12年(1543年)左右,与长尾俊景在刈谷田川交战时,左腿内侧被箭射中,留下了显著的伤疤。[58]此外,据推测在永禄4年至5年间,他的左腿出现了气肿症状[o],行走时明显拖着脚步。据《常山纪谈日语常山紀談》记载,他在战场上以约三尺长的青竹代替手杖,指挥军队作战。

其他伤病记录
  • 永禄2年(1559年)6月:在第二次上洛途中,上杉谦信患上了肿疖。根据当时疮疡医生的诊断,,这是一种名为“(よう)”的严重的,病因被认为是气血日语気血滞留所致。[p][59]据传,家臣们以口吸方式为其治疗背部的肿疖,不久便痊愈。[60][61]
  • 永禄4年(1561年):在出征关东期间,谦信患有腹痛。[q]同一时期,上杉宪政也身体不适,两人在归途中曾在当时仍属上杉势力范围的草津温泉共同疗养。由于此时上杉方多位武将也出现健康问题,甚至如长野业政般病逝,因此有观点认为当时上杉军中可能爆发了传染病。[63]
  • 永禄8年(1565年),36岁的上杉谦信罹患疟疾(热病)(据《花之前盛明日语花ヶ前盛明年表》记载),一度谣言四起,甚至传出他已经去世的消息。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左腿行动不便,是因这次发病时并发了急性关节炎所致。[57][64]
  • 元龟元年(1570年)10月:41岁时,谦信出现轻度中风症状。[64]
死因

据传,上杉谦信生前嗜如命,因长期过度饮酒及饮食习惯(如摄取过多盐分),可能导致糖尿病高血压,从而引发脑血管疾病,这一说法被广泛视为主流观点。[r]有医生根据谦信的史料推断,他可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酒精依赖症,以及躁郁性人格特质。另有一种说法认为,他可能同时患有胃癌食道癌,并与脑中风并发而导致死亡。[s]伊东润日语伊東潤乃至政彦日语乃至政彦合著的《关东战国史与御馆之乱》(洋泉社日语洋泉社历史新书)第163至165页中提到,景胜曾向各方通报自己是谦信遗言中指定的继承人,因此推测谦信在临终前仍保持意识,有能力留下遗言。书状中提到的“虫气”一词,被解释为“むしけ”(重度腹痛),而非“ちゅうき”,由此推论其死因可能是急性胰腺炎或腹部主动脉瘤破裂。

辞世句

  • “极乐也好 地狱也罢 前路如同 有明之月 心中无一丝云翳”
  • “四十九年 一场梦 一生荣华 一杯酒”

逸话

性格与行为

上杉谦信展现出关爱子侄的一面,他经常写信关心侄子喜平次(即后来的养子上杉景胜)的生活。特别是在永禄5年(1562年)2月13日,谦信在关东驻军期间,亲笔书写《伊吕波尽手本》(即“いろは”假名练习文)寄给当时年仅8岁的喜平次作为书法范本,信中内容也充满了叔父的慈爱与关怀。[62]

在对待家臣方面,谦信展现出宽容的一面。例如,家臣北条高广曾两度叛变,但谦信都予以宽恕并允许其归队;对多次反叛的佐野昌纲日语佐野昌綱,只要其投降,谦信便不予追究性命;本庄繁长举兵叛乱后,谦信平定叛乱并允许其归附。

然而,为了维护军纪,谦信也曾采取严厉措施。据《景胜公一代略记日语景勝公一代略記》记载,重臣柿崎景家因被怀疑与织田信长暗通,被谦信处以死刑。但这一说法近年来受到质疑,关于景家的死因有“病死、伏诛、手打、攻杀、逃亡”五种不同说法。[66]也有观点认为,真正因通敌被处死的是其嫡子晴家[67]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景家父子是上杉景虎的亲信,在得知谦信打算立景胜为继承人后,于天正5年(1577年)11月谦信远征能登之际试图发动政变拥立景虎,最终失败并被处决。[68]关于重臣长尾政景的死,《北越军记》称是谦信命宇佐美定满暗杀,但该资料可信度较低,现代研究多认为此说为后人虚构。《谦信公御年谱》则记载政景是在与宇佐美定满在野尻池泛舟时,因醉下水游泳溺亡。谋杀说虽展现了谦信严厉的一面,但自古以来便伴随着史料批判,其可信性一直备受质疑。[t]此外,谦信还曾因怀疑厩桥城城代长尾谦忠在对抗北条军时怠于指挥,认定其有叛意而将其处死。[u]

在永禄4年(1561年)就任关东管领的仪式上,据某些记载,谦信因忍城成田长泰失礼而愤怒,用扇子击打其面部。长泰在众将面前受辱,随即率兵离席返回城中。事件起因是众将皆下马跪拜,唯独长泰在马上略作点头致意。然而,成田氏据称是藤原氏后裔的名门,曾被允许以马上礼节向武家栋梁源义家致意。谦信可能不知此典故,但此事据说引发关东诸将对谦信的强烈不满,成为其后关东扩张的阻力。[70]不过,也有研究指出成田氏的地位并不足以采取如此傲慢的态度,且原始史料中并无成田氏以马上礼迎接源义家的先例,因此学界普遍不认可该说法。[71]同样,将此事件视为关东诸将反感或背离谦信的主因,也缺乏确凿依据。

对部下的关怀

天正元年(1573年)8月,上杉谦信在进攻位于越中国与加贺国边境的朝日山城日语朝日山城 (加賀国)时,遭遇一向一揆的猛烈枪击。他下令暂时撤退,但吉江景资之子——与次却在枪林弹雨中奋战不退,拒绝撤离。为保护他,谦信将与次拘禁在军营之内。周围人对此感到惊讶,纷纷请求谦信宽恕与次,但谦信回应道:“若让与次在此战死,我将无法面对越后的父母(即吉江景资夫妇)。”因此拒绝放行,并将情况告知吉江家。不久之后,与次获得谅解,并成为早逝的中条景资的婿养子,改名为中条景泰

出家骚动

由于家臣团内部的权力斗争、国人的离心倾向,以及与武田信玄的战事陷入僵局,上杉谦信(当时名为长尾景虎)感到厌倦,开始频繁闭居于毗沙门天堂,逐渐沉浸于宗教信仰之中。

弘治2年(1556年)3月23日,年仅27岁的谦信突然向家臣团表达了出家的意愿[72];到了6月28日,他离开春日山城,前往高野山。[73]然而在8月17日,家臣们在大和国葛城山山麓的葛上郡吐田乡村日语吐田郷村追上他,苦苦劝说之下,谦信最终打消了出家的念头。这一事件常被视为谦信性格奇特的表现,但也有观点认为,这是一场有意策划的行动,目的是为了掌控人心。因为家臣们最终向谦信递交了誓纸,表示“今后将恭敬臣服,绝无二心”,从而平息了这场风波。

当时,家中势力分裂为以本庄实乃上野家成日语上野家成为首的一派,与以大熊朝秀下平吉长日语下平吉長为首的另一派,并牵涉到芦名氏与武田氏,使越后国陷入动荡。出家风波之后,大多数家臣仍继续效忠谦信,但大熊朝秀借机出奔,投奔武田信玄,并在武田氏麾下受到重用。

宿敌:武田信玄

Thumb
《芳年武者旡类:弾正少弼上杉谦信入道辉虎》(月冈芳年作)

由于与武田信玄之间贯穿一生的因缘,有人推测,这种对抗关系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两人之间近似友情的情感,这种猜测至今仍存在。

永禄10年(1567年),信玄与同盟国骏河的今川氏真关系恶化,遭到“断盐”制裁。由于武田氏的领地甲斐与信浓皆为内陆地区,无法自产盐,氏真此举意在削弱武田。然而谦信批评氏真的行为为“卑鄙之举”,并表示:“我将以战场决胜负,因此要送越后的盐给你。”据说他确实将盐送给了信玄。虽然这一故事未见于可信史书,可能是后人创作,但至少没有任何记录表明谦信曾与今川氏联合实施断盐。

据传,信玄为表达谢意,赠予谦信一把铭刻“弘口”的福冈一文字日语福岡一文字太刀(被称为“断盐之刀”),现为重要文化财,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外史》记载,谦信在饭桌上听闻信玄去世的消息后,悲叹道:“我失去了最好的对手,世上再无如此英雄男子”,并放下筷子痛哭。《关八州古战录》也有类似记载。《松邻夜话》则称,信玄死后,谦信下令城下三日内禁止音乐,理由是“非为敬信玄,而是向武道之神致礼”。当家臣建议趁信玄之死进攻武田时,谦信则回应:“对胜赖那种人做这种事,太不成熟。”不过,这些逸事也可能是后世虚构。另有说法称,谦信其实对信玄极为厌恶。信玄驱逐父亲、擅用谋略陷害敌人,这些行为在谦信看来违背道德,因此他曾对此愤怒不已。两人之间多次不计利益的冲突,也被认为源于谦信对信玄的纯粹厌恶。

春日山城壁书

春日山城早在1607年便被完全拆除,目前流传的【春日山城壁书】出自于1970年《日本武将100选》[74]第184页[75]
原文与中译如下:
运は天にあり (成事在天)
铠は胸にあり (谋事在人)
手柄は足にあり (建功在勤)
何时も敌を掌にして合戦すべし。疵つくことなし。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死なんと戦えば生き、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生きんと戦えば必ず死するものなり。 (恋于存者则必亡,贪于生者则必死)
家を出ずるより帰らじと思えばまた帰る (戒断思乡之念则可归)
帰ると思えば、ぜひ帰らぬものなり。 (心有牵绊之想则难返)
不定とのみ思うに违わずといえば、 (虽无专必)
武士たる道は不定と思うべからず。必ず一定と思うべし (然贯彻意志实乃武士之本)。[76]

越后之虎、之龙

谦信于虎年生,幼名虎千代,元服后得名景虎。之后得到关东管领上杉宪政和室町幕府第十三代将军足利义辉的偏讳,改名为上杉政虎、上杉辉虎。不论如何改名,都保留了“虎”字,其因卓越的才能,而被誉为“越后之虎”。

谦信亦被誉为“越后之龙”,据传[77]是因为谦信会将“悬かり乱れ龙”的旗立于本阵作为下令全军奇袭或总攻(全军総悬り)的暗号 而得名。[76]

战国军神

根据战国史研究家花ケ前盛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于2008所著《新编上杉谦信のすべ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研究调查,谦信自14岁上战场至49岁逝世,毕生出战70场战役中,43胜25平手(或和解),仅2败。(但其中有一些战役目前仍有存在性的争议,例如﹕手取川之战等。)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战败的80年间,是日本军国主义盛行的时期,武田信玄武田神社、上杉谦信的上杉神社西乡隆盛南洲神社等等均于明治至昭和年间建造。上杉谦信在此时以其近乎无败的战绩,被奉为“战国军神”。[78]

谦信公家训

在谦信时代的史料中,并未有家训相关文书纪载[79]。现今流传的【上杉谦信家训16个条】出自《名将言行录》第219页。该书由幕末的馆林藩藩士冈谷繁实于安政元年(1854年)至明治2年(1869年)期间完成,集合日本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中期192个武将和大名言行的人物传记小说,收录当时许多坊间未经考证的传说故事,并非正史。目前山形县米泽市上杉神社入口处设有【上杉谦信公家训16个条】石碑原文,为该社所公布的和译(转译为现代日文)版本,别名【宝在心】。[76]

评价

日本史学界的权威坂本太郎 (历史学者)在其著作《日本史概说》中评价谦信说:“在杀伐无常,狂争乱斗的战国武将当中,上杉谦信以尊神佛、重人伦、尚气节、好学问的高节之士见称,令人感到不愧是混乱中的一股清新气息。”

同时代的关东武将太田资正也对上杉谦信有如下评语:“谦信公之人品,八分乃贤者,二分为恶人。恣肆怒气,行事怪异,是其'恶';除此而外,勇猛而无欲,清静而无邪,廉直而无私,明敏好察,慈惠待下,喜闻人谏等,是为其善。虽有微瑕,不足掩其辉,实乃绝世罕有之良将。”

江户时期的儒者岩垣松苗在其著作《国史略》中,评论谦信:“然观其平生所为,则祝发披缁,不畜妻妾,不茹荤腥,俨然持律僧也。而至行军略地,则杀人盈野,血流为河。未尝有勤王济世之志矣。加之弃祖先之胤,养螟蛉之子,其尸未寒,生祸阋墙,与国破嗣绝者,仅一间也已。智计虽多乎?胆勇虽壮乎?徒足以行强暴于一世已。”

墓所・灵庙

Thumb
高野山、上杉谦信庙

上杉谦信效仿高野山的空海大师,生前就在自己的居城春日山城内建造了安葬用的“不识院”。谦信死后,按照他的安排,遗骸被穿上铠甲,手持太刀,安置于一个大陶内,瓮口以密封[80],安葬于不识院,并在上越的林泉寺日语林泉寺 (上越市)立塔供养[81]

在丰臣秀吉将上杉景胜改封至会津时,景胜遵从了谦信的遗嘱,将陶瓮留在了春日山城,并未一同迁往会津。但是这个举动遭到春日山城新任城主堀秀治的严重抗议,在收到多次“敦促”后,景胜被迫于庆长3年将谦信的遗骸迁往若松城(相关的书信往来被收录在江户时代由上杉家族编篡的《上杉家御年谱》中的《景胜公御年谱》中)[82]关原之战后,谦信的遗骸再次随景胜迁往米泽城,被暂时安置在天守阁祭祀[80]。庆长14年(1609年),景胜下令在米泽城本丸东南角建造正式的御堂(日本佛教中的一种正式拜堂)以及附属的灵仙寺(原称自性院),并在二之丸内兴建了约20所寺院以提供各种宗教服务。建筑由平林正恒负责监工,御堂跟寺院建筑群在庆长17年(1612年)完成,谦信的灵柩置于御堂中央,善光寺如来日语善光寺式阿弥陀三尊像和铜铸泥足毘沙门天日语泥足毘沙門天像分列两侧,均面朝西。僧侣们按照空海的前例,像谦信生前一样每日为他供餐,这个要求一直到明治时代前都被历代米泽藩主严格遵守。[83]

米泽藩自第4代藩主上杉纲宪日语上杉綱憲开始,历代藩主在继承家督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御堂参拜(明治时代的末代藩主上杉茂宪除外),并在就任后的首个正月十三日(谦信忌日),身着保存在御堂内的谦信遗物铠甲,在御堂举行名为“御武具召初”的仪式。这个仪式据说是由第二代籓主上杉定胜所创,藉谦信之名(谦信终生未婚,所有儿子均为养子),赋予养子正式的继承权,因为定胜无子,继承人钢胜同样也是养子。佐证这一点是,关于此仪式的详细举行纪录仅存有第九代籓主上杉治宪的纪录,而治宪正好也是前代籓主上杉重定日语上杉重定的养子。[83]

明治维新后,因为废城令日语全国城郭存廃ノ処分並兵営地等撰定方的关系,谦信再次改葬于米泽藩历代藩主长眠的上杉家庙所日语上杉家廟所(山形县米泽市),原御堂内的善光寺如来像和泥足毘沙门天像则被转移至庙所附近的上杉家菩提寺法音寺日语法音寺 (米沢市)内并保存至今,御堂本身被拆解后移动到米泽市内的长命寺重建,作为本殿使用,也留存至今。在春日山林泉寺(新潟县上越市)、岩殿山明静院日语明静院 (上越市)(新潟县上越市)与高野山栃尾美术馆(新潟县长冈市)至今仍有谦信的供养塔遗留。

明治5年(1872年),山形县政府于米泽城本丸遗迹处兴建上杉神社供奉谦信公,米泽藩的中兴之主上杉治宪陪祀。明治35年(1902年)上杉神社升格为别格官币社,专祀谦信公,在附近另立松岬神社祭祀上杉治宪,并合祀上杉景胜、直江兼续。上杉神社于大正8年(1919年)的米泽大火中全毁,后交由米泽出身的伊东忠太博士设计重建,大正12年(1923年)重建完成,并保存至今。

家臣

国人众

越后国
他国

一门众

上杉二十五将

宽文9年(1669年)时、德川幕府在‘上杉将士书上’所提出的二十五名将。

上杉四天王

上杉四天王
上杉四家老

谦信七手组

前期
后期

登场作品

小说
影视剧
动漫
游戏
模型玩具
  • 真空路守 NO.3 谦信张斩
  • bb战士 NO.56 SD战国传 天与地 谦信顽駄无
  • bb战士 NO.332 SD战国传 武神降临篇 上杉谦信顽駄无
  • 猫咪大战争

参阅

脚注

注释

  1. 历名土代’に见えず。
  2. 文书上でのやりとりのみ。
  3. 江戸时代后期の白河藩士・広瀬蒙斎による‘白河风土记’は“依怙(えこ)によって弓矢は取らぬ。ただ筋目をもって何方(いずかた)へも合力す”(私利私欲で合戦はしない。ただ、道理をもって谁にでも力を贷す)と评している。今川家や北条家から塩を禁输された武田信玄に塩を送ったとされる“敌に塩を送る”の故事も有名であるが、同时代の史料では确认できず、后世创作された可能性が高い。
  4. 山田邦明、萩原大辅など[6]
  5. 谦信は后年の手纸で兄・晴景は病弱で家中の统制が上手く行かなかったと记しているが、一方で父・为景及び主君・上杉定実の引退は実は晴景によるクーデターであったとする说[21]もあり、野心的な人物であったことがうかがえる。家督継承以前の景虎の行动もこうした晴景の动きと関连付けて考える必要がある。
  6. 高野山清浄心院に対して供养依赖を行った内容を集成した‘越后过去名簿’と呼ばれる古文书が発见され、その中で黒田和泉守(秀忠)が天文16年7月15日(1547年7月31日)に家族の供养及び自身と妻の逆修供养の依赖を行っていることが判明した。その结果、黒田秀忠の谋叛は天文16年7月以降の出来事であることが判明し、遅くても天文16年2月には灭亡していると考えられてきたそれまでの诸说が覆る形となった[22]
  7. 片桐昭彦は、定実が死去した当时、越后国内には越后上杉氏の分家である上条氏山浦氏山本寺氏が存在しており、彼らの中から次の越后守护を选択する方法もあったが、その方法はこれらの分家の立场を强めて守护代长尾氏と上杉氏一门の対立が再燃するきっかけになる可能性があったために回避したのではないかとしている[25]
  8. 谦信の父・长尾为景が宪政の义理の祖父である関东管领上杉顕定を灭ぼした长森原の戦い以来、山内上杉家と长尾氏の関系は断绝していたが、天文17年(1548年)顷から、上杉宪政と长尾晴景の间で関系修复が行われ始めていた[27]
  9. 叙任の月日は、上杉家御年谱一・谦信公では4月23日[28]上杉家文书・上越七三では5月26日(大覚寺义俊の斡旋による)としている。なお、历名土代には记载なし。
  10. なお、‘历代古案’所载の景虎遗言では比叡山に隠栖したとしている。
  11. かつて北条三郎は北条氏秀と同一とされていたが、‘関八州古戦录’以外に出典がなく、现在では否定的意见が有力である[39][40]
  12. その时历史が动いた’(NHK、2007年4月4日放送。‘NHKその时历史が动いた杰作DVDマガジン戦国时代编 Vol.9 上杉谦信’〈讲谈社MOOK〉2012年1月。)では、“関东侵攻后、信长を打倒し京へ上洛”が有力说とされた。
  13. ‘上杉辉虎书状案’によると、1564年10月1日に谦信自ら普请の完了を确认している。
  14. 栗岩英冶桑田忠亲井上锐夫花ヶ前盛明など多くの研究者が著书で指摘している。
  15. 风湿(痛风リウマチに相当する汉方医学の语)。风毒ともいう。
  16. 将军・义辉は病気见舞いとして大馆左卫门佐辉氏を坂本の阵所へ遣わし、同日、铁炮火薬の调合书(‘铁放薬之方并调合次第’)一巻を谦信に赠った。
  17. 近卫前久からの慰问の书状がある(“ふくちういかゝ候や、これのみあんじ申候。うけたまはりたく候。犹ゆたんなく、御屋うじやうかんよふにて候”6月10日付[62])。
  18. 雪の中、厕で倒れたと史料にあることも、死因が脳卒中だと考えられる一因である。
  19. 松邻夜话’の记述を基に、王丸勇が著书‘英雄医谈―病迹学こぼれ话’で推测した[65]
  20. 池田嘉一は著书‘史伝上杉谦信’において、北越军记の史料価値の否定とともに谋杀说を批判した[60]が、没地について论拠を求めた布施秀治の‘上杉谦信传’では、‘谦信公御年谱’に记された永禄4年7月5日の死亡は明らかな误りと著されている[57]。これは、永禄7年3月までの政景の文书が存在しているからであり、この点に関してだけは‘北越军记’の同年7月5日死亡が正しいものとしている。何れにせよ记录が错综しているため、どの说についても确证は得られない。
  21. 长尾谦忠は诘腹。一族郎党は后任城代の北条高広に托した[69]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