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毕打码头
香港19世紀的碼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毕打码头(英语:Pedder's Wharf,又称必打步头)是香港昔日19世纪的一个码头,位于中环毕打街的末端入口(大约今日与德辅道中交界位置)[1]。码头于1862年落成[2],1900年被卜公码头取代[3]。



历史
毕打码头前身是海事码头,在开埠初期已经落成,邻近附近毕打山上的船政厅。街头的毕打街钟楼则为码头船只作引导。
毕打码头于1862年落成,是以早前去世的海军上尉威廉·毕打命名,其后码头曾经于1886年改建[4],并从原本位置移往对正毕打街临海的入口[来源请求]。
毕打码头当时主要供政府官方人员之用[5],此功能其后交予跟随填海计划内毕打街之延伸而随街尾北移的卜公码头(1900年),以及再之后落成的皇后码头(1925年)。
因为19世纪末中环进行海旁填海计划的缘故,沿海的码头均须向北迁移,毕打码头为其中之一而需停用。1989年开始码头被新填地包围致失去功能,时另建一临时码头让船只停泊,终再被新建的卜公码头取代。
渡轮服务
天星小轮前身的九龙小轮公司,于1880年开始以“晓星号”(Morning Star)小轮为九龙仓员工提供点到点渡轮服务往来毕打码头及尖沙咀九龙角(Kowloon Point)[6],即今日大概尖沙咀天星码头的位置。
邻近建筑物
登陆左方:
登陆右方:
- 渣甸大厦(第一代)
参见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