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打街钟楼

香港昔日钟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畢打街鐘樓map

22.281331°N 114.156917°E / 22.281331; 114.156917

Thumb
毕打街钟楼(1880年)

毕打街钟楼(英语:Pedder Street Clock Tower)是香港昔日一座钟楼,原址位于香港岛中环皇后大道中毕打街交界处,于1862年建成并在1913年拆卸[1]

历史

Thumb
1870年代的毕打街
Thumb
2015年的毕打街

兴建及使用

毕打街钟楼建于1861年至1862年,楼高5层,共80英尺(24.4米),比当时周围的建筑为高,目的是报时及报火警,于夜间也具有导航的作用。该钟楼由一名称为 Rawlings 的人设计[2],但是因为筹款不足,设计中的部分细节需要省略。钟楼得到德忌利士洋行东主德忌利士Douglas Lapraik)捐款兴建,是当时中环的地标之一,也被称为大钟楼The Clock Tower)。

1863年1月1日午夜12时,毕打街钟楼第一次响起,迎接元旦的来临[3]

其中钟楼报火警的时候会以敲响次数分辨事发地区[4]

  • 1次钟声:代表火警发生于东区(湾仔一带)
  • 2次钟声:代表火警发生于中区(中环一带)
  • 3次钟声:代表火警发生于西区(西营盘一带)

拆卸

Thumb
钟楼正位于路口交界(图中今位置)的中央,因阻塞交通而需拆卸

1884年,有总商会会员要求搬迁钟楼至毕打码头、即将重建的中环街市云咸街顶水库;其他建议则曾提出邮政总局作重置选址[5]

1913年[6],由于皇后大道中需要进行道路扩阔工程,位处两条马路交界T字路口英语Three-way junction的钟楼因此被拆卸。拆卸后其中一面钟面于1915年被安装到当时刚兴建成的九广铁路尖沙咀站尖沙咀钟楼,直至1921年该钟楼换上全新四钟面报时大钟为止[7]

取代建筑

位于钟楼原址附近,于1926年建成的全香港最高建筑物告罗士打行附设的告罗士打钟楼,取代了毕打街钟楼的地位。

集体回忆

虽然毕打街钟楼被拆卸,但是香港人于20世纪初仍然习惯称该处为大钟楼香港日治时期,大钟楼一带曾经被更名为昭和广场

图片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