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皇后码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皇后碼頭map
Remove ads

皇后码头(英语:Queen's Pier)曾是位于香港中环爱丁堡广场香港大会堂前的公共码头,以维多利亚女王命名。它多年来不仅是日常使用的公共码头,也是重要的仪式性抵达与离港地点。自1925年起,所有香港总督皆在此正式抵港;伊丽莎白二世于1975年与1986年访港时,均在此码头登岸。

事实速览 位置, 特征 ...

2007年4月26日,香港政府关闭码头以进行填海工程,此前不久邻近的天星码头亦告关闭。此举引发保育人士强烈反对,他们持续发起运动以保存这座地标。2007年8月1日,警方驱离约30名抗议者;活动人士申请司法复核,高等法院于8月7日开庭审理。8月10日,法院驳回请求。

最终,皇后码头于2008年2月完全拆除,其基桩亦于2008年3月移除。2008年,政府在拆卸后试图营造公众支持于新海滨重组码头的假象,遭保育人士批评[1]

Remove ads

历史

Thumb
皇后码头全貌,约1930年

皇后码头的前身是名为“皇后像停泊处”(Queen's Statue Wharf)的木制码头,于1925年被取代[2]。该码头是英国王室访问香港时的仪式性抵达与离港地点,也是历任总督抵港时宣示权力的场所。首位在此登岸的总督是于1925年11月抵港的金文泰。他的前任总督司徒拔则于1925年10月31日任期结束时,从该码头登上“维多利亚号”离港[2]

第一代码头

Thumb
皇后码头(右侧),1925年金文泰就职典礼

这座码头最初名为“皇后像码头”,后于1924年7月31日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而更名为“皇后码头”[2]。这是一座以混凝土和钢铁建造的遮蔽式码头,采用新古典主义设计,建于现今香港文华东方酒店所在地,造价为20,000港元[3]。它原被计划赶在威尔士亲王爱德华抵港前启用,但因工程延误直至1925年10月才完工[2]。该码头于1955年1月被拆除[4]

第二代码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中环进行填海工程,旧码头被拆除。1954年2月,一座新码头在新海滨动工,设计采用现代功利主义风格[2]。该码头的结构为U形平面,具有开放式上层建筑。它由瓷砖加固混凝土底座和支柱组成,并模仿该地区先前的码头设计。其平屋顶同样由混凝土制成,顶部铺有沥青防水层[2]。五组楼梯供船只乘客上下,其中三组位于北侧,东西两侧各一组。

该码头被视为当时正在形成的仪式性建筑群(包括香港大会堂爱丁堡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会堂入口与码头形成轴线,为来访贵宾营造隆重氛围。次要设计目标是最大化公众使用中环极有限的开放空间,以对比城市喧嚣[4]

1954年6月28日,码头由总督葛量洪爵士夫人葛慕莲主持开幕[5]

功能

码头的主要用途是举行仪式。这里是历任港督的传统登陆地点,他们会乘坐官方游艇抵达中环,并停靠在皇后码头。从1960年代开始,港督会在爱丁堡广场检阅仪仗队,随后在大会堂宣誓就职[2]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1975年5月4日首次访问香港时,在启德机场乘飞机抵达后,乘坐慕莲夫人号渡过维多利亚港,于皇后码头登岸[6]。1986年,伊丽莎白二世再度访港时,同样在皇后码头登岸[6]

码头的次要用途是作为公众码头,允许游艇停靠[7]。提供九龙海港景观的观光船亦使用此码头供乘客登船。该码头也是香港渡海泳的终点,直至1978年。随着仪式减少,码头的次要用途逐渐成为主要功能:人们在此会面、散步[8],亦有人在此钓鱼。

2007年4月26日,为配合中环填海工程,码头被正式关闭[9]

拆卸

Thumb
2005年的旧天星码头(左前)和皇后码头(右前)。新码头(左后)现已全面运作。

皇后码头的命运与中环填海计划密切相关。该计划于1989年公布,但并未明确提及码头的处理。然而,经过多次法律诉讼后,填海规模仅略有缩减[8]

由于中环填海计划第三阶段需要拆卸皇后码头及毗邻的爱丁堡广场渡轮码头古物古迹办事处于2001年委托进行了一项文物影响评估[10]古物咨询委员会在2002年3月和2006年12月的两次会议中,均表示不反对拆卸皇后码头,但要求政府保留码头的遗构,以便在填海后的海滨重建[10]

政府立场

2007年初,爱丁堡广场渡轮码头的争议与拆除事件后,社运人士宣布将皇后码头作为下一个对抗香港政府保育政策的战场。由于处理码头事件引发的批评,住房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孙明扬在2007年3月21日的立法会会议上提议,将码头逐件迁移至新填海区的海滨[11]。政府后来公布了四个迁移设计方案[12]。码头原定于2007年4月26日关闭。

2007年1月底,政府宣布将延后拆除皇后码头,直至达成共识;并与香港建筑师学会香港工程师学会长春社进行磋商[13]。建筑师学会成员反对拆除码头,最初主张码头应保持原状。然而,据报导,与政府会面后,学会及长春社被政府说服,同意先拆除码头,待填海工程完成后再于新地点重组。这一转变遭到保护海港协会创办人徐嘉慎英语Winston Chu的强烈批评[14]。香港建筑师学会澄清其立场并未改变[15]

行政长官曾荫权表示,过度热衷于保存过去可能损害香港的竞争力,并呼吁社运人士对经济增长与保育采取更平衡的观点。在曾荫权连任行政长官后不久,政府于3月26日推进计划,决定逐件拆解并迁移整个码头,以便填海工程继续进行[16]

Remove ads

拆卸与储存

2007年7月底,发展局向立法会土地及工务小组提交文件。围板于7月底架设,而完成“保育工程”的目标日期定为11月。建议将码头的斜顶拆卸成两半,并将34条混凝土柱在顶部及甲板层面切割。这些部件将被标记,然后由起重船吊起,运往政府位于大屿山狗虱湾的爆炸品仓库,在守卫下储存[17]

区议会

政府向16个区议会进行民意调查,其中14个支持将码头迁往新海滨。然而,2008年7月,活动人士指责8个区议会未将原地保留码头列为选项之一;两个支持迁移的区议会副主席亦反对,称他们的决定可能未充分知情,因并非所有选项都被提出。首席城市规划师表示,省略的提案“并非有效选项,且会产生不必要的建筑废料[18]

2008年8月,政府被揭露在2008年推动13个区议会一致通过支持码头迁移的动议后,何俊仁谴责政府操纵区议会以“制造民意”。城市设计联盟召集人质疑咨询的公开性,称“政府操纵了结果”。岭南大学的李彭广博士指出,区议会的结构问题导致其与政府过于紧密合作。他认为13个区议会通过“复制贴上”的皇后码头动议支持政府决定,是橡皮图章行为,明显显示区议会缺乏独立性[1]

保育人士的立场

码头原设计师罗恩‧菲利普斯(Ron Phillips)支持保留码头,表示若失去香港大会堂及相邻的开放空间,“未来世代将为此感到遗憾”[4]。香港建筑师学会谴责政府无视码头的“一级历史建筑”地位,坚持拆卸重建是唯一可行方案,并指出“技术困难并非无法解决,政府拒绝修改现有基建设计的理由完全缺乏说服力”[15]

环保团体对政府的技术官僚言论感到愤怒,认为当局夸大原地保留码头的成本与技术难度[13]。1980年代规划的40米宽道路方案如今已“过时”,将导致海滨“无法供公众使用”[19]。香港可持续发展公民议会主席黎广德指出,过去三年政府基建预算达900亿港元,但用于收购及修复古迹的资金仅9千万港元[20]

公民党指控政府误导公众:北港岛线的发展规划使码头在2016年前无法重建[19]陆恭蕙批评曾荫权未能理解文化遗产的经济、文化与社会价值[20]

现场抗争者的松散联盟“本土行动”形容码头是香港身份认同的基石。透过连结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的社会运动,他们主张该处是香港公民运动的象征,不应清拆[21]

保育运动前线

公众与媒体

2004年9月,立法会议员罗致光维多利亚港游泳,手持写有“告别皇后”的标语牌,抗议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尤其是皇后码头的消失[22]

Thumb
抗议者悬挂的横额和码头顶部的帐篷

2007年初拯救天星码头的行动失败后,一场要求原地保留皇后码头的运动随即展开[23]。在码头关闭前,公众人士、环保主义者及部分立法会议员到场系上蓝丝带,表达保留维港的愿望。4月22日,约100名抗议者再次在码头聚集,发起告别航行,作最后呼吁政府重新考虑[14]。艺术界收集了超过400个签名的请愿书[24]

Thumb
绝食者扎营第三天

在码头预定关闭当日,十名激进分子开始占领行动。运动因周润发于4月28日凌晨现身签署请愿书并呼吁警方不要伤害抗议者而声势大振[25]。部分激进分子如朱凯廸曾参与天星码头抗议,并轮流驻守[26]。梁振耀虽有全职工作,仍每周三晚留守现场,誓言以非暴力方式阻挡清拆[27]

7月27日,三名学生所属的“本土行动”开始在码头绝食[28]。绝食者陈景辉表示:“政府不是我们选的。我们只能用卑微有限的声音。”[28]政府以宣传攻势回应,宣布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将出席香港电台城市论坛》及7月29日在码头举行的公众论坛[28]

7月30日,政府要求占领政府土地的“非法行为”于午夜前结束。激进分子誓言抗命;200名支持者在码头举行烛光晚会。政府未在驱逐期限届满时立即采取强硬手段[29]。8月1日白天,300名警员历时十小时清场,与约30名抗议者发生推撞[30]香港人权监察批评警方清场期间禁止其观察员进入现场[31]

Remove ads

立法会

一项涉及5000万港元用于拆卸及迁移码头的拨款申请,原定于2007年5月9日提交工务小组委员会审议,而同日古物咨询委员会将举行公听会,决定码头的历史评级[13]。政府强调时间安排“纯属巧合”[32],并坚决拒绝推迟投票以等待古咨会的评级结果。

5月9日,经过一小时的激烈辩论后,政府因缺乏支持被迫撤回动议[32]。通常亲政府的民主建港协进联盟议员蔡素玉呼吁推迟投票,而自由党同样未支持政府[33]。然而,政府官员声明“无计划将码头列为法定古迹”,并坚持“评级与是否拆卸迁移码头无直接关系”[32]。辩论中,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亦表示,即使该址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法律上仍无禁止拆卸的约束力[32]。自由党主席田北俊批评政府未能争取支持落实政策,“就像一只脚软的螃蟹”[33]

政府声称其处理方式“符合行政长官曾荫权近期竞选连任时的承诺”,以在保留旧中环天星码头事件的错误后重夺文物保育的道德高地[34]公民党立法会议员张超雄指政府“毫无保留历史场所的诚意”[32]

工务小组于5月23日以10比7票通过政府重新提交的皇后码头拆卸迁移拨款申请[35]。5月9日投反对票的蔡素玉此次弃权,透露曾受孙明扬及曾荫权游说,且党内党鞭不允许她投反对票[35]。香港建筑师学会对拨款通过表示“遗憾”[15]

古物咨询委员会评级投票

2007年3月6日,古物咨询委员会同意对码头进行评级复核,并委托古物古迹办事处就码头的历史及文物价值进行研究[10]。其后,委员会于2007年5月9日召开公开会议,会上通过了古物古迹办事处的报告。古物咨询委员会以简单多数通过,基于历史意义及社会价值,建议将码头评为一级历史建筑[36]。十二名委员投票支持评为一级,十名委员支持评为二级。然而,此评级对政府并无约束力[37]

听证会后,“本土行动”的一名活动人士宣称古物咨询委员会的决定是人民的胜利,并警告政府“不要轻视人民的声音”[32]。尽管保育运动及古物咨询委员会的评级建议,时任住房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孙明扬仍表示码头必须先迁移才能保留[38]。孙明扬进一步表示,古物咨询委员会的建议对政府的行动并无影响[39]

法律挑战

地政总署官员于7月30日到场张贴告示,要求终止对政府土地的“非法占用”,活动人士随即申请司法复核[40],指称民政事务局局长不将该建筑物列为古迹的决定既不合理亦属违法[41]香港高等法院将案件聆讯日期定于8月7日[42]。法官林文瀚表示,由于公众对皇后码头存废的结果极度关注,案件应予审理,并批准暂缓清拆一周[41]

8月10日,高等法院驳回司法复核申请,政府随即获准进行清拆。法官裁定申请人未能证明政府的决定有违常理[43]

规划师学会争议

香港规划师学会多数会员任职于政府部门,原本支持原地保留皇后码头。2008年5月,该学会在仅少数会员出席的会议后,向政府提交立场文件改为支持迁移码头至海滨位置,引发轩然大波。其后学会在未完成问卷调查前,再度提交修订文件,声称多数会员支持迁移。学会前副会长质疑该会如何成为政府的盟友[44]

重置可能性

2021年,政府被披露正研究在非中环海滨区域重置皇后码头[45]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