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三次大甲土城战役

臺灣清領時期同治朝,戴潮春事件系列戰役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三次大甲土城戰役
Remove ads

第三次大甲土城战役戴潮春事件系列战役之一,发生台湾清领时期同治二年(1863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至十八日(或载正月廿一日[1][a]),由反政府红军首领林日成发动第三次攻占大甲土城的军事行动,林日成在战役初期占上风,但后于铁砧山下村落(今台中市大甲区)遭到炮击,林日成负伤,后撤军四块厝,此役以官民军获胜告终。[2][3]

事实速览 第三次大甲土城战役, 日期 ...
Remove ads

背景

同治元年(1862年)春,以戴潮春为首的天地会众于彰化县大墩(今旧台中市市区)起事之后,获得不少台湾中部地区地主与股首响应,天地会自称“红英兄弟”,故反政府军以“红旗”为帜;清廷官军为镇压叛乱,与台湾北中南各路乡绅的民团合作(如竹堑城鹿港土库以及嘉义城),以“白旗”分庭抗礼。双方陆陆续续鏖战多回,至同治元年(1862年)结束前,红军势力北至彰化县(不含鹿港联庄)、东至台中盆地东缘(东势角葫芦墩阿罩雾皆属官民军[4])、南至嘉义县斗六门[2][3]

前哨战

清领时期同治朝,淡水厅彰化县大甲溪为分界[5]大甲土城座落大甲溪以北[6],大甲堪称淡水厅战事前线。《东瀛纪事》作者林豪曾评论,大甲与嘉义均为清廷南北之扼要;天地会丞相庄天赐亦曾建议戴潮春与林日成:“先取大甲,次陷嘉义,二城既得,然后长驱犯郡城。”足见大甲战略地位对双方皆极为重要。[2]

Thumb
日治时期大甲郡内图,约略标示此次战役牵涉村庄所在位置。

同治元年(1862年)秋,天地会戴潮春在斗六门战役中击溃官军,九月十七日成功占领斗六门,但后在围攻嘉义县城时出现对峙的僵局,适逢十一月初十日,庄泠率领南埔十八庄竖红旗起事,包围大甲土城,庄天赐便建议戴潮春应趁机北上助阵,一举夺下大甲城。[2]

十二月初十日,戴潮春自四张犁率军进发大甲,却面临翁仔社罗冠英、廖廷凤高举白旗夹击,戴潮春损失惨重,又接获清廷遣派署福建水师提督吴鸿源率领 3000 兵勇抵达台湾府城的消息,战意阑珊,十二月十四日即撤军[2][7],结束第二次大甲土城战役

戴潮春失利之后,同为反政府军首领之一的林日成仍有感大甲之战略地位重要,决议于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间召集精锐[7],发动第三次大甲土城战役。[2]

Remove ads

过程

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间,林日成集结部众,预备进攻大甲土城;正月初八日,原驻在大甲城的淡水抚民同知郑元杰事先接获通报,乘夜北遁竹堑淡水厅治所在)。正月十三日,林日成率兵团袭来,候补同知王桢率领民间团练林盛、陈瓶至磁磘庄迎战,林日成先占据大路,烧毁民居,成功攻下磁磘庄,王桢被蔡俊所救,得以侥幸逃脱、差点沦为俘虏。据称林日成攻下磁磘庄后,身披黄马褂、撑黄罗盖伞,监督部下填平流向大甲城的水道,并将大甲城四面包围。[2][1]

林日成与大甲城内的王发豆联系,密约以烧屋为讯号,通知水师寮(今台中市龙井区的龙泉里、龙冈里[8]:115)民练首领何守,共击大甲城,但正月十四日间,王发豆、签新嫂挟带火药,潜入中庄的路途中,被南庄头人陈此捕获,密约之事乃泄,陈此将二人双双杀之。[2][b]

又根据蔡青筠《戴案纪略》、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叙述,水师寮何守虽与林日成有合作关系,但何守与大甲同样关系密切,当时大甲城被围,何守甚至有与大甲互有军事救援约定,两厢权宜之下,何守缚箭书射入城内,表达他暂时不会行动、安抚大甲城民的意思。[3][1]

Thumb
铁砧山国姓庙,纪念延平郡王郑成功在此插剑涌泉的传说。

正月十八日(或载正月廿一日),林日成率军登上铁砧山,此地有国姓爷郑成功在此屯军的传说,相传当时军兵缺水,郑成功乃拔起配剑插在山上,插剑处涌出甘泉成一口水井,当地俗称国姓井,林日成钦慕郑成功风采,亦对井诚心拜祝,祭祀结束之后,林日成率军进攻铁砧山山脚下的村庄[c][8],却遭到兵勇强力抵抗,林日成被火炮击中,两齿断裂,同时其他股首在在附近水田沟渠受困,出师不利,水师寮何守见林日成败状已显,乘势收兵。林日成负伤之余,亦只得无奈撤退,乘夜循鳌头山(即清水区的鳌峰山[9])逃回老巢四块厝休养期间,并将彰化县城托付予江有仁,官民军亦得以持续固守大甲土城。[2][1]

其他

  • 林豪在《东瀛纪事》一书中,论述大甲的战略地位丝毫不逊嘉义县城,但列出“五难”,说明大甲城恪守条件远比嘉义城更为严峻:“其一,大甲城低狭而简陋,不若嘉义城坚固。其二,大甲人口数量稀少,而且常与红军互通消息。其三,大甲土城中富民甚少,经费不足,不若嘉义县城尚能抽取市厘支应军饷。其四,嘉义城中水井繁多,不匮于乏,大甲多仰赖溪水为炊,水源一断,民心浮动。其五,嘉义与大甲兵员编制落差,嘉义驻军规模达千人,大甲汛则不过百余,而且兵勇多为临时聘雇,难以寄望。”林豪总结官军最终能固守大甲有成,功归大甲、翁仔社的民兵,经费仰赖竹堑乡绅支持,自竹堑越境南调助阵的官兵亦有一功。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资料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