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米尔维娜·迪恩
英国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埃莉莎·格拉迪斯·“米尔维娜”·迪恩(英语:Eliza Gladys "Millvina" Dean,1912年2月2日—2009年5月31日)是英国公务员及地图绘制师,也是1912年4月15日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事故中最后一位离世的生还者[1]。当时年仅两个月的她,亦是该船上最年幼的乘客。[2]
家庭背景
迪恩于1912年2月2日出生于英格兰德文郡南部海岸的布兰斯科姆克尔弗威尔宅邸(Culverwell House)[3],父亲为柏特兰·法兰克·迪恩(Bertram Frank Dean,1886年-1912年),母亲为乔洁特·伊娃·莱特(Georgette Eva Light,1879年-1975年)。她有一位兄长,柏特兰·维尔·迪恩(Bertram Vere Dean),出生于1910年5月21日。[2]
迪恩终生未婚,亦无子女。其父亲于泰坦尼克号沉没事故中罹难[4];母亲于1975年9月16日去世,享耆寿96岁;兄长则于1992年4月14日辞世,享寿81岁,恰逢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的80周年。
迪恩的父亲柏特兰·迪恩出生并成长于布兰斯科姆,成年后迁至伦敦,并在当地与伊蒂(Ettie,即乔洁特)成婚[3]。两人曾在伦敦共同经营一间酒馆多年。[5]
生平
1912年,迪恩一家决定移民美国,计划前往堪萨斯州威奇托,与当地亲戚会合。柏特兰原打算入股经营表亲所开设的烟草店。为此,他卖掉了酒馆,并以20镑11先令6便士的价格购买了三等舱船票(2023年等值约为2,573.69英镑)。出发前,迪恩一家先回布兰斯科姆与亲人告别,期间伊蒂诞下女儿米尔维娜。[6]原本迪恩一家并未安排搭乘泰坦尼克号。但因当时英国煤矿工人罢工,造成其他航班无法运行,许多乘客被转移至泰坦尼克号。迪恩一家作为三等舱乘客,于南安普敦登船。登船时,米尔维娜仅九周大。[3]
1912年4月14日深夜,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柏特兰察觉异状并前往查看,随后回到舱房,要求妻子将孩子们穿好衣服,带他们上甲板避难。米尔维娜、母亲与哥哥被安排登上第10号救生艇逃生。柏特兰未能幸存,其遗体即使被寻获也未能确认身份。

如同许多泰坦尼克号罹难者遗孀一样,一旦确定丈夫未能获救,埃蒂·迪恩(Ettie Dean)便放弃了留在美国的念头。在2000年PBS纪录片《失落的邮轮》(Lost Liners)中,米尔维娜·迪恩回忆母亲在灾难后的状况时说:
我们在医院住了两三个星期,好让母亲稍作恢复,之后我们便返回英国;因为我们什么都没有,没有衣服,也没有钱,而且她的心已经完全碎了,只想回家。
白星航运公司(White Star Line)安排埃蒂与她的两名子女搭乘亚得里亚蒂克号(RMS Adriatic)返回英国。在船上,年仅三个月的米尔维娜吸引了相当多的关注。《每日镜报》于1912年5月12日的报导写道:
她是整艘船上的宠儿,船上的女性们争相想抱这位可爱的小宝宝,竞争之激烈使得一位船员下令,头等舱与二等舱的乘客每人不得抱她超过十分钟。[7]
米尔维娜日后就读于南安普敦的格雷格学校。在年幼时,她并不知道自己曾搭乘过泰坦尼克号,直到八岁那年母亲与他人订婚,她才得知此事。[7][8][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米尔维娜为英国政府工作,负责绘制地图。战后,她进入南安普敦一家工程公司的采购部门担任秘书,直到1972年退休。[7][8][9]
Remove ads
晚年生活
直到七十多岁时,米尔维娜与其兄长迪恩才开始参与与泰坦尼克号相关的活动。此后,她出席了多场研讨会、展览、纪录片拍摄、广播与电视节目访谈,并进行大量书信往来。1995年,她前往纽约市,出席由“泰坦尼克号公司”(RMS Titanic, Inc.)与“国际铁达尼协会”(Titanic International Society)举办的会议。会议期间,这两个组织的成员在世界贸易中心北塔107层的世界之窗餐厅为她与陪同人员举办了餐会。
1997年,她与数位“铁达尼历史协会”(Titanic Historical Society)成员一同搭乘伊丽莎白女王二号赴美,再次来到纽约。短暂停留后,她前往堪萨斯城,探访原本全家预定落脚的地点——其叔叔的住家,并首度与多位叔叔的后代见面。[10][11]
1998年,她前往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参加一场泰坦尼克号研讨会,隔年又前往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参加另一场活动。[12]2006年,她原定出席纪念泰坦尼克号沉没94周年的活动,但因髋部骨折而缺席。她亦曾参与历史频道的特别节目《泰坦尼克号最后的时刻:遗失的碎片》(Titanic's Final Moments: Missing Pieces)。[9][13]
米尔维娜坚决拒绝观看詹姆斯·卡麦隆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1997年),她曾表示,在观看1958年根据沃尔特·路德著作改编的电影《此夜永难忘》后,经常恶梦连连,因此不愿想像自己父亲是那群被困在沉船上的乘客之一。她亦婉拒出席《泰坦尼克号》与2003年纪录片《深海幽灵》的首映会。[14]
2007年12月,她曾批评英国广播公司与其节目《异世奇人》,因其推出一集名为“被诅咒的航行”的圣诞特别篇,剧情中有一艘太空船外观酷似泰坦尼克号。她在养老院受访时表示:
泰坦尼克号是一场夺走无数家庭亲人的悲剧。我失去了父亲,他如今仍沉眠于那残骸之中。我认为将这样的悲剧用来娱乐大众,是对死者的不敬。[15]
BBC方面则回应:“我们无意冒犯。该集故事设定在一艘名为‘泰坦尼克号’的太空船上,而非真正的邮轮。”[15]
Remove ads
2008年4月,米尔维娜原本受邀出席南安普敦市举办的泰坦尼克号沉没96周年纪念活动,但因罹患呼吸道感染而无法出席。[16]
同年12月,年届96岁的她为支付髋部骨折后的私立医疗开销,被迫出售部分家族遗物,包括泰坦尼克号赈灾基金寄给其母亲的信件,以及1912年在纽约获赠的旅行箱。这些物品为她筹得约32,000英镑。2009年2月,她再次宣布将出售更多物品,以支付每月超过3,000英镑的养老院费用。[17]
随着迪恩的疗养院照护费用不断上升,贝尔法斯特、英国与国际铁达尼协会于2009年4月共同成立“米尔维娜基金”(The Millvina Fund),专门用于协助她支付长期护理开销[18] 。爱尔兰作家暨新闻工作者唐·穆伦在都柏林举办其全球巡回摄影展《一千个活着的理由》(A Thousand Reasons for Living)开幕时,特别为此基金注入支持,展览中亦展示了迪恩的肖像。穆伦另外制作了一幅限量100份的摄影作品,内容为迪恩在签署一张泰坦尼克号收藏卡时的双手画面,每幅售价为500欧元。他并向《泰坦尼克号》电影导演詹姆斯·卡麦隆、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与凯特·温丝蕾、歌手席琳·狄翁、以及索尼音乐娱乐、二十世纪福斯与派拉蒙影业等企业发出号召,希望他们依照等值金额响应捐款。最终,迪卡普里奥与温丝蕾联名捐出2万美元,卡麦隆与狄翁则各自捐出1万美元。[19][20]
Remove ads
逝世

2009年5月31日早晨,米尔维娜·迪恩因肺炎病逝于英格兰汉普郡阿什赫斯特的一家疗养院,享耆寿97岁。她的逝世恰逢泰坦尼克号于1911年5月31日下水的第98周年。其后,她的遗体依愿火化,并于2009年10月24日将骨灰撒在南安普敦港,即当年泰坦尼克号的出发地。
自2007年10月芭芭拉·韦斯特于英格兰逝世后,迪恩便成为泰坦尼克号最后一位在世的生还者。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