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北州立农业传习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北州立農業傳習所map
Remove ads

25.122405°N 121.531415°E / 25.122405; 121.531415

Thumb
台北州立农业传习所本馆

台北州立农业传习所台湾日治时期的特殊农业教育机关,1932年成立于台北州七星郡士林街三角埔(今天母一带),以培育地方农业人才。其在二战后曾作为台湾省农会人员讲习所,原址现为士林区中山北路七段的中华民国农民团体干部联合训练协会(农训协会)。

沿革

成立

作为地方政府的台北州为了培养地方专业的农业从业人员,教导农村的青年新式农法和农业改良,最初于1927年透过台北州农会举办农业讲习会、竞技会和恳谈会等活动,于当年度培训了186人,但其中大半数为未受过普通教育,且不谙国语(日语)的高龄者,此结果与官方原先的设想颇有落差。所以在1929年改由台北州立农事试验场桃园区农改场前身)开设以青年农业者为对象的农事讲习会,讲习期间为60天,讲习生全部住宿并学习各种学科、实习。在1929年、1930年间共培训了38人[1]

在经过前几年的农业培训活动后,于1930年,时任台北州知事片山三郎和台北州内务部长深川繁治为了积极培养台北州的农村中心人物,于是规划成立台北州立农业传习所,作为类似学校的农业训练机构,并将台北州立农业传习所列入1931年的州预算。台北州立农业传习所原预定在1931年12月开所,但由于工程延宕,延后至1932年1月15日才开所[1],同年2月22日经许可正式成立,其厅舍在同年3月4日落成[2]。台北州立农业传习所的厅舍本馆是台湾传统样式的砖造建筑,做为教室和宿舍使用,并另外设有木造的作业库、仓库、农具设、猪舍、牛舍、鸡舍等建筑。

Remove ads

战后

战后,台北州立农业传习所成为省政府农林厅台北区农林改良场三角埔工作站的房舍,其在1952年4月14日拨予台湾省农会,作为“台湾省农会人员讲习所”,负责农会理监事及职员训练[3]内政部于后为了加强农民团体干部训练,台湾省农会于1977年将台湾省农会人员讲习所捐赠给内政部,以筹备农训协会[4],而农训协会在1980年正式成立[3]

资格及学科

台北州立农业传习所每年招收名额为30人,入所资格为年满16岁至20岁的身体强壮者,并有寻常小学校公学校毕业,或是具同等以上学力者,且有两年以上的农事经验,在农业传所毕业后仍会继续从事农业者,而传习生须住在农业传习所提供的宿舍。申请入所者须先经过市街庄推荐并提书申请书,在10月上旬进行国语、算术测验、身体检查、口试和家庭调查,在12月公布入所许可,而每年的入所申请人数约为招收名额的二至三倍。[1]

农业传习所的课程包含公民、国语、农业大意、土壤及肥料、植物生理及育种、作物、畜产大意、家畜饲养管理、农产加工、农业经济。农业见习可选择多个地点,如州立农事试验场、州立种畜场、士林园艺试验支所(今士林官邸)、台北市家畜市场、淡水血清制造所(今农委会家畜所)、文山及海山郡下模范部落、竹子湖蓬莱米原种田、台北中央卸市场、茶叶传习所、新庄郡下柑橘园、海南制粉株式会社、基隆肥料会社、基隆植物检查所、草山柑橘园、板桥逢茂农园、台北市农园、长春牧场、台北市正米市场、专卖局烟草工场、专卖局酒工场、草山造林苗圃、关渡养鸡场、台北博览会、台北第一舰队军旗祭、第一舰队、淡水西瓜栽培、台北帝大农场、台北州蔬菜加工场、台北植物园、米谷检查所、台北州役马利用讲习所等地。[1][5]

农业传习所免收授课费和伙食费,传习生仅需缴交被服费、物品、见习、交通等费用约40圆[1]

Remove ads

所长

  • 岛田弥市(1933年至1941年)
  • 樋口孝(1941年至1945年)

相关统计

更多信息 市/郡, 1932年 ...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