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银行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銀行券
Remove ads

台湾银行券(日语:臺灣銀行券、たいわんぎんこうけん)为台湾日治时期流通货币,由台湾银行发行,实际使用年限约从1900年代初至1946年,是台湾第一个依照现代金融制度发行的货币。若除去清治时期不具“准备金”概念的银两汇票,台湾第一套纸钞是1899年9月发行的台湾银行券之壹圆银券。台湾银行券由“政府印刷局”代为承印,正面为凤凰图案,背面记有汉字“凭票在台湾银行随时换银壹;遇有将票私行假造或为改作,定按国律治罪不贷”作警语。

事实速览 汉语名称, 繁体字 ...
Remove ads
事实速览 台湾银行券, 使用地区 ...
Remove ads

简介

1897年(明治30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台湾银行法》,11月成立“台湾银行创立委员会”,开始展开筹备台湾银行的工作。1899年(明治32年)3月日本政府修改《台湾银行法》,日本政府以100万元为额度认购台湾银行股份,同年6月正式成立“株式会社台湾银行”,同年9月26日开始营业,开启台湾银行券的发行。

台湾银行券依历次改版,总计有七大类别:银券、金券、改造券、甲券、乙券、台湾印刷券,台银背书券[2]

台湾银行券与日圆朝鲜银行券等值,台湾银行券为日本特意在台湾所发行的币钞。

1. 银券(银本位

为最早期版本的台湾银行券。其面额有:1897年(明治30年)9月29日,发行之壹圆银券,12月25日之伍元银券,1900年(明治33年)12月3日发行伍拾元纸钞,2月5日之拾元券。此时因距台湾银行6月之成立仅3个月,时间匆迫,钞券的图案未另行设计,直接采用日本钞券图案,仅修改颜色与文字;也并非按钞券面额大小依序发行[3]

2. 金券(金本位

为改造银券发行后的弊端,1903年(明治36年)9月16日,由总督府建议将银券改为与日本所流通相同的金券。1904年(明治37年)7月1日发行壹圆金券,8月26日伍元券,1906年(明治39年)8月1日再推拾元券。钞券的图案未另行设计,直接采用日本钞券图案修改颜色与文字[4]

3. 改造券

银券金券发行之时,准备时间都相对匆促。图案未另行设计,且纸质不佳,有易污染破损的缺点。改造券即为此发行,改善纸质,并重新设计图样。1915年(大正4年)9月1日起发行,面额又回复为四种。改造券发行时不回收金券,并行使用[5]

4. 甲券

1932年(昭和7年)台湾银行再对改造券进行改造,新券称之甲券。1937年(昭和12年)3月20日发行百元券,为此前未有的大面额[6]

5. 乙券

百元甲券发行后七年即1944年(昭和19年)下半年末发行乙券。外观大体无异于甲券。因应日本在二战末期的窘境,主要差异在以下两点:1. 于1944年(昭和19年)7月1日同日一并发行五元与十元券,四个月后发行壹圆券,发行密集程度为以往未见。2. 为提升印钞速度,钞券未印号码[7]

6. 台湾印刷券

又称“现地刷”。台湾银行所发行的钞券,自银券开始,一向为日本印制,再运来台湾发行。1944年(昭和19年)起盟军反攻,日军败退,7月盟军取得塞班岛后,日本完全失去制空权[8],海运受阻。台湾银行券改为由日本制版,运至台湾再印制,称为“现地刷”。1945年(昭和20年)5月30日起,为躲避盟军的轰炸,由总督府决定在金瓜石废矿坑下建立地下工厂,以芭蕉叶纤维制为原料印钞[9],印刷对象扩及百元钞[10]。为避免轰炸,成钞与此前钞券不同,并未集中,而是分散放置。现地刷与乙券相同,为提升印钞速度,未印号码[10]

7. 台银背书券

又称“武尊千圆券”。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前后,物价严重上涨,台湾处于严重的通货膨胀[11]。台银持续加印无号码钞券,但最大面额百元仅有百元,已不敷使用。乃将日本流通的大面额千圆券钞,空运来台,并经台湾银行背书,于8月19日流通上市。其本体为日本的武尊千圆券,于钞票背面左加盖印红色“株式会社台湾银行”,右加盖“头取之印”,作为台湾银行的背书。1945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管台湾,11月8日省府宣告终止流通,为七种台湾银行券中流通时间最短者[10]

废止

1945年,台湾日治时代结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托改组后的台湾银行发行旧台币,以取代台湾银行券。

台湾银行券于1946年9月1日起与旧台币同等价收兑,共收兑34亿4仟3佰70余万元;而该收回之银行券,全数予以销毁。

战时政策与影响

自1937年起,台湾银行券的发行数额暨趸售物价指数如下表所列[12][13][14]

更多信息 时间, 总发行额 ...

以后,因应战争需求,在台金融措施也开始出现转变:

Remove ads

1. 发行无号码券

包含1944年下半年末于日本印制的乙券,及1945年起在台印制的现地刷。印制时不加注号码可增加印钞的速度,同时亦造成货币的浮滥。二种无号码券至1945年10月底,统计为5亿8仟1佰77万,占当时总发行额29亿的比例达2成。其中,现地刷时期扩增可印的百元钞占73%,共4亿2仟4佰69万2仟圆[15]

2. 台银背书之武尊千圆券发行与回收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依当时的决定(日本大藏省为解决国内、外通货膨胀危机,推动"金融紧急措置令"),日本撤侨则在1946年3月才能完成。距离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尚有两个月空档。物价严重飞涨。台湾处于严重通货膨胀状况[11]。台银持续加印无号码钞券,但最大面额仅有百元,且亦不敷使用。经大藏省决定,指派台湾总督府主计课长盐见俊二将满载飞机的日本银行的巨额银行纸币(千圆兑换券)空运台湾[11]。此批钞券用以支付在台日机关的薪饷,预付到预期撤侨结束的次年(1946年)3月[16]、退职慰劳金,使通货发行的膨胀速度更加快速[15]。当时机舱内满载着高面额纸币,数量多到竟连随行的盐见俊二也只能坐卧爬 行于装满钞币之大木箱上,几乎毫无转身空间。但由于日侨、日俘遣返作业实施在即,日本当局也深怕过多的货币若循此返乡回国的管道又回流到本国内,恐会扩大引发日本本土连续性的通货膨胀。故当时遭遣返的日人在归国时规定每人皆只限带一千元。

武尊千圆券(银行兑换券)于1945年8月19日流通上市,至10月底的2个月内,发行7亿8仟4佰零28万(在日本钞券生产数量为810万张,等于计81亿日圆)[17],期间内趸售物价指数1,171.7膨胀为2,585.8 。1945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政府接管台湾,并于同年11月8日宣告终止流通,为七种台湾银行券中流通时间最短者[10]

1945年,台湾日治时代结束,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国民政府委托改组后的台湾银行发行旧台币,以取代台湾银行券。台湾银行券于1946年9月1日起与旧台币同等价收兑,共收兑34亿4仟3佰70余万元;而该收回之银行钞券,全数予以销毁处理。

3. 武尊千圆券在日本本土状况

但在日本本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后(1945年),武尊千圆银行兑换券是在新日元钞券切换日语新円切替发行前的最高金额旧日元券纸币。其于1941年(昭和16年)已生产完毕。正式发行是在1942年(昭和17年)日本大蔵省通知中宣布的。因发行纸币权限已从大蔵省移转至日本银行。但因此券为发行权限转让后,但不能发行的大蔵省印制钞券。由于它是在这种情况下发行的,因此日本银行将在其发行后亦将其保留数年。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7日(昭和20年)随即发行了包括丙二百圆券日语二百円紙幣#丙号券在内的钞券。武尊千圆银行兑换券于1946年(昭和21年)3月2日因新日元钞券切换而失效。

票样(株式会社台湾银行银行券)

相关钞券发行年份参酌《台湾钱币目录》第五版[18]

壹圆券

更多信息 图案, 正面 ...

五圆券

更多信息 图案, 正面 ...

拾圆券

更多信息 图案, 正面 ...

伍拾圆券

更多信息 图案, 正面 ...

百圆券

更多信息 图案, 正面 ...

千圆券

更多信息 图案, 正面 ...

参照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