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范仲淹

北宋政治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范仲淹
Remove ads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1052年6月19日),希文,好弹琴,尤其《履霜》一曲,人称范履霜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正

事实速览 范仲淹, 参知政事 ...

生平

范仲淹生于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989年10月1日)[1],翌年(990年)父亲武宁军节度使范墉逝世,母亲谢氏带着范仲淹将范墉灵柩安葬于苏州老家天平山范氏祖茔后,暂住附近的咒钵庵内,想守丧三年。但因苏州范氏家族不接纳范仲淹母子,弃之不顾,孤儿寡母,贫而无依。母亲谢氏只好改嫁苏州推官朱文翰。朱文翰是淄州长山县(即今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长山镇)人,范仲淹遂改姓名叫朱说(音“悦”)。

四岁时,范仲淹随母亲、继父回到了长山县河南村[2],此后范仲淹在长山县读书。范仲淹成年后得知自己身世,遂辞别母亲,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睢阳应天府书院(在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读书,拜在大儒戚同文的门下,仲淹读书“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3]。二十一岁于淄州邹平县长白山醴泉寺寄住,每天只煮一锅粥,并与腌制后的虀菜(酱菜)分为四份,早晚吃两份,史称“断虀画糜”或“断虀画粥”,读书三年[4]

Remove ads

出仕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进士第,成为乙科第九十七名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此时迎回母亲赡养,并回到苏州要求重归范氏家族,但遭到一些族人刁难,他坚持己见,声称只是恢复范姓,没有其他企图,方才被允许复姓范[5]

此后范仲淹相继出任集庆军(今安徽亳州节度使推官泰州海陵县西溪。泰州任内,他与已故参知政事李昌龄侄女李氏结成良缘,生三子名范纯佑范纯仁范纯礼。他倡议修海堤,被调任兴化县令,与好友滕宗谅协力修筑通州、泰州、楚州海州四周海堤,百姓感激他的功绩,都把海堰叫作“范公堤”。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母亲谢氏病故,范仲淹因母丧回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宁陵县守丧三年。守孝期间,南京留守晏殊邀请他担任应天府学教授。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守丧期满。经晏殊的推荐,被授予秘阁校理一职,成为皇帝的文学助理。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行郊祀大礼,下令将亲率百官至会庆殿刘太后贺寿,再至天安殿受百官朝贺。范仲淹上书反对,以为有违君主之体,不合朝廷体制,并接连上书要求太后撤销垂帘听政,还政给天子。他两度上书皆被宰执压下,范仲淹乃自请出任地方,贬为河中府通判

Remove ads

党争

Thumb
故宫南薰殿旧藏范仲淹像

明道二年(1033年),仁宗亲政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师担任言官右司谏一职。郭皇后掌掴后宫妃嫔,仁宗劝阻,却误伤仁宗之颈,仁宗大怒,决定废后。以范仲淹为首的朝臣们出于道义,不同意下诏废后,而当时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吕夷简为讨好仁宗,明令禁止百官参议此事。范仲淹与御史台官员孔道辅等人,数人径趋垂拱殿,求见仁宗。但仁宗拒绝接见,次日早朝范仲淹等人到待漏院准备向吕夷简进言,被贬出京为睦州知州。

一年多后,1034年八月时改任苏州知州,在苏州他因为治水有功,拜礼部司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后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司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不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吕夷简任用私人,上书给仁宗一幅“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不宜全委之宰相。”加之论“迁都洛阳”之事,范仲淹又与吕夷简发生激烈争执,吕夷简指范仲淹及其支持者为“朋党”,北宋时期的“朋党之争”即由此起。最终吕夷简遭罢职,范仲淹也再次被贬至饶州、再贬润州,又贬至越州

带兵

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叛乱中,范仲淹被仁宗和官复原职的吕夷简调到延州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进龙图阁直学士,协助主帅夏竦平定叛乱,边塞有歌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6]。延州诸砦多失守,范仲淹自请行,迁户部司郎中兼知延州事,先前旧制:路分马步军部署统兵万余人,兵马钤辖领兵五千,兵马都监带兵三千,御敌时官卑者先出战。范仲淹在检阅州兵马后得一万八千人,分为六部,每部置一将,加强训练,以敌之寡众分别出战。范仲淹主张采取“屯田久守”方针,而韩琦则主张集中各路兵力,大举实行反击。夏竦采纳了韩琦的主张,派韩琦和经略判官尹洙回京,请仁宗批准反攻计划。康定元年(1040年)任陕西都转运使及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庆历元年(1041年)为户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知耀州

然而康定二年(1041年)好水川之战宋军遇伏大败,主将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一万余士卒死亡。韩琦、范仲淹受罚被贬。此后宋军采取范仲淹的防御战略,先在延北筑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淘汰老弱,对士兵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提拔狄青种世衡等有才干的将领,其他如张亢王信刘拯范恪孙用张忠周美赵明等,都是当时被范仲淹提拔;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采取怀柔态度,严立赏罚公约。庆历二年(1042年)十月,与韩琦共迁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西夏防线逐渐立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最终迫使西夏在庆历四年(1044年)达成和议。

Remove ads

改革

庆历三年(1043年)七月仁宗将西线的三名统帅——夏竦、韩琦和范仲淹,一同调回京师,分别任命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正副长官——枢密使枢密副使,范仲淹以枢密副使,取代王举正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时边塞有歌谣曰:“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范雍)可欺也。”(“老子”为“知州”意)同年九月与富弼、韩琦等人参与改革。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改革建议,就是史上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是当时所谓“庆历之治”的推动者之一,历时仅一年。范仲淹罢黜许多官吏,引发官场风云,富弼同情那些被罢斥的官吏,向范仲淹说:“范公只是一笔画掉他们的名字,怎么知道他们一家老小都在哭泣?”,范仲淹对此回应说:“一家哭,也比一哭好。”[7]

庆历四年(1044年),因为遭到嫉恨朋党的夏竦等人的反对,仁宗对于改革逐渐失去兴趣,范仲淹、富弼石介只好请求外出巡察地方,庆历五年(1045年),仁宗下诏废弃庆历新政,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军政要职,范仲淹被罢参知政事,授资政殿学士、知邠州事、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十一月,罢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以给事中改知邓州事。庆历八年(1048年),徙知荆南府,邓州人请留,上表自请留,许之。皇佑元年(1049年)正月,移知杭州,七月,进礼部侍郎。二年十月,迁户部侍郎,十一月,移知青州(今山东益都)。晚年多病。在饶州日,因学行气,而有差失,“遽得眩转之疾”,又“患肺久深,每秋必发”[8]

Remove ads

逝世

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范仲淹奉命从青州调任颍州途中,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9]。仁宗亲书篆额“褒贤之碑”四字,神道碑碑文由曾支持他变法的文学泰斗欧阳脩撰写,同年12月安葬于洛阳伊川万安山南麓。有四子:长子范纯佑、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靖康元年(1127年)二月,追封魏国公。

文学成就

  • 《宋史·范仲淹传》云:“仲淹泛通六经,长于《》。”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不少著名作品,包括《严先生说祠堂记》及《岳阳楼记》等,后者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为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脩曾称《渔家傲》为“穷塞外之词”[10]
  • 著作为《范文正公集》。
  • 著有诗词316首,著名如《岳阳楼记》,《苏幕遮·碧云天》,《渔家傲·秋思》...等。
  • 全集:《范文正公集》《范文正奏议》
  • 文:《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岳阳楼记》
  • 论:《选任贤能论》《近名论》《推委臣下论》
  • 议:《上攻守二策状》
  • 赞:《杨文公写真赞》
  • 颂:《泰州张侯祠堂颂》
  • 表:《睦州谢上表》
  • 碑:《唐狄梁公碑》《宋故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神道碑铭》
  • 墓志:《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太子中舍致仕范府君墓志铭》
  • 状:《举欧阳脩充经略掌书记状》《举张方平充经略掌书记状》
  • 赋:《金在镕赋》
  • 序:《太清宫九咏序》《朝贤送定惠大师诗序》《太子宾客谢公梦读史诗序》《述梦诗序》《尹师鲁河南集序》《唐异诗序》《说春秋序》
  • 词:《苏幕遮.碧云天》《渔家傲》《御街行》
  • 诗:《寄香严海仙上人》
Remove ads

文人志节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尧臣的《灵乌赋[11]中强调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即所谓“知识分子的良知”)。

家庭

  • 高祖:范隋[12],唐朝咸通中为处州丽水县丞,遇战乱不能回乡,因此定居于苏州。
  • 曾祖:范梦龄,在钱氏吴越国任苏州粮料判官。生四子:范禹谟范浩谟范光谟、范赞时。
  • 祖父:范赞时,出仕吴越,终秘书监。宋朝赠太师、唐国公。
  • 父亲:范墉,初仕吴越,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从钱俶归宋。终武宁军节度判官。宋朝赠太师、周国公。生三子:范仲温范仲镃、范仲淹。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谢氏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子女

名句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灵乌赋》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碧云天》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

团结族人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在知杭州期间,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设立范氏义庄(在今苏州范庄前景范中学)、义田[13],以团结亲属和族人。义庄供给义米,救济贫穷族人,并为科举考生提供资助,期待他们出仕后回馈同族。若族人任官,则停止供给义米。[14]受范仲淹影响,其好友李师中也买田数千亩,设立义庄周济宗族中的穷人。范氏义庄的出现,象征中国宗族组织的诞生,影响深远。[15]

著作

范仲淹作品《宋史》本传,编本名《丹阳集》凡诗赋五卷二百六十八首杂文十五卷一百六十五首,元祐四年苏轼为之序。另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南宋淳熙丙午鄱阳从事綦焕校定旧刻,又得诗文三十七篇为遗集附于后即今别集其补编五卷。又有乾道刻递修本、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皆二十卷。清代四库全书本《范文正集》正集二十卷别集四卷补编五卷。

轶事

  • 范仲淹任饶州知州时,在官妓中有一位小歌妓“小鬟”,范仲淹颇为看中。后来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因小鬟年纪太小,不便携行,就给他的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诗《怀庆朔堂》称:“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年年忆时别离恨,祇托东风管领来”。魏介心领神会,就把小鬟赎出,转送给范仲淹。
  • 南宋姚宽还记载范仲淹曾以胭脂寄小鬟,并题诗“江南有美人,别后常相忆。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明代周宪王朱有燉据此改编为杂剧《甄月娥春风庆朔堂》,剧前引言亦详述此事。

评价

  • 北宋王安石曾在宋神宗面前批评范仲淹“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16]。但在范仲淹去世后,王安石在《祭范颍州文》中称范仲淹“呜呼我公,一世之师。由初迄终,名节无疵”[17]
  • 南宋朱熹评说:“范文正杰出之才。”“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孙明复徂徕石守道湖州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18]
  • 南宋朱熹称颂范仲淹为“天下第一流人物。”
  • 南宋吕中《宋大事记讲义》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19]
  • 宋元学案·序录》云:“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 金人元好问经过范仲淹的祠堂,景仰之至,写道:“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忠臣而已。”
  • 明代王夫之对范仲淹有苛评:“(范公)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则忧之亟。故人之贞邪,法之疏密,穷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风俗之醇薄,一系于其心……若其执国柄以总庶务,则好善恶恶之性,不能以纤芥容,而亟议更张;裁幸滥,核考课,抑词赋,兴策问,替任子,综核名实,繁立科条,一皆以其心计之有余,乐用之而不倦。唯其长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静之天下,人挟怀来以求试,熙、丰、绍圣之纷纭,皆自此而启,曾不如行边静镇之赖以安也。”[20]
  • 朝廷赠给范仲淹的谥号是“文正”。

参看

注释

参考书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