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韩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韩琦
Remove ads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12日),字稚圭,自号赣叟,出生于泉州(今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1]相州安阳人(今河南省安阳市[2]北宋政治家,词人。谥忠献。他是天圣五年进士第二名,其后与范仲淹等主持庆历新政仁宗嘉祐重返中央,先后担任枢密使、集贤相和昭文相。在担任首相的十年间,他辅弼三朝,也参与了英宗神宗的册立,被誉为“两朝定策元勋”。官至永兴军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魏国公,死后赠尚书令、配享于英宗庙廷,徽宗朝追封魏郡王。其长子韩忠彦、曾孙韩侂胄都先后担任宰相。

事实速览 魏国忠献公 韩琦, 国家 ...
Thumb
泉州韩琦出生地纪念碑
Remove ads

生平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七月初二(1008年8月5日),韩琦在泉州出生,时其父韩国华为当地知州,其母是韩国华的婢女连理[1]。韩家为世宦之家,父亲韩国华官至右谏议大夫知泉州。韩琦3岁时,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

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一甲第二名,释褐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其同年进士包括状元王尧臣、探花赵概,以及后来担任宰执的文彦博包拯吴育等名臣。

在馆阁,同馆王拱辰叶定基时有喧争,韩琦坐在幕室中阅卷,就像没有听见。[3]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迁开封府推官。二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三年八月,拜右司谏。 康定元年(1040年)官陕西帅臣,韩琦主张集中兵力进攻西夏,拒绝范仲淹的用兵建议,其率领之部队在六盘山(宁夏隆德)下好水川(甜水河)与张元指挥之西夏军交战战败,为好水川之战。此役宋军惨败,最后战死近7万人。

此役战败后,韩琦始接受范仲淹的战争方案,与范协作同抗御西夏,时称“韩范”。韩琦范仲淹两人守边疆时间长,又名重一时,时边区民有歌唱:“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4]

庆历三年(1043年),韩琦重返中央,出任枢密副使。赞成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

嘉祐元年(1056年),朝廷任命韩琦为三司使,在他抵达汴京前,改任命为枢密使。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进士及第,不久就给枢密使韩琦写信,希望得到他的提携,这封信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上枢密韩太尉书》。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任次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嘉祐六年(1061年)闰八月,转任首相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仪国公。嘉祐八年(1063年),英宗即位后,任命韩琦为山陵使,负责宋仁宗的丧事,加封门下侍郎,爵位进封卫国公曹太后还政后,宋英宗任命韩琦为右仆射,封魏国公宋神宗即位后,韩琦守司空侍中,位至三公,并出任宋英宗的山陵使。在宋英宗的棺椁下葬永厚陵后,韩琦主动从朝廷辞职,以镇安武胜两镇节度使兼使相出判相州,其官阶晋升为守司徒、检校太师、兼侍中。韩琦以“臣僚未尝有此除授”为由,推辞了两镇节度使的任命,朝廷遂改命为淮南节度使、判相州。后因边事改判永兴军大名府等地。作为元老重臣,他一直反对王安石变法,宋神宗一度有所感悟:“琦真忠臣,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使者亦强与之。”[5]

熙宁八年六月廿八(1075年8月12日),在故乡相州病死,终年67虚岁。赠尚书令,谥忠献,配享英宗庙庭。后遗作编为《安阳集》。

Remove ads

韩琦墓

河朔访古记》中记载:“按:公薨于相之府治,神宗震悼,命陪葬山陵,其家恳辞,乃命入内都知张茂则,敕葬公于安阳县西北三十里丰安乡。天子御制碑文,题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命龙图阁学士宋敏求,即坟所书。册赐守坟寺曰“傅孝报先之寺”云。”——其中,“安阳县西北三十里丰安乡”即今之丰安村北的皇甫屯村,原墓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占地,于2010年整体就近搬迁。[6]

评价

  • 韩琦“相三朝,立二帝”,当政十年,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欧阳修称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 王夫之称“三代以还,能此者,唯韩魏公而已”[7]

子女

六子:

  • 韩忠彦: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郞,宣奉大夫致仕
  • 韩端彦:朝散大夫知祁州
  • 韩良彦:秘书省校书郎
  • 韩纯彦: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
  • 韩粹彦:龙图阁学士、宣奉大夫、中山府路安抚使兼知定武军府
  • 韩嘉彦:瀛海军承宣使

延伸阅读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宋史·卷312》,出自脱脱宋史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