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万象水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萬象水雷
Remove ads

万象水雷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发的水雷,可由通用登陆艇快速布雷艇锦江级巡逻舰沱江级巡逻舰海鲲级潜舰等舰艇布放。[1]

事实速览 万象水雷, 类型 ...

发展

缘起

中华民国国军在国府迁台初期的战略想定仍是反攻大陆,中华民国海军也曾用日本帝国海军撤离台湾后留下的水雷对大陆东南沿海实施封锁性布雷。然而自八六海战乌坵海战战败后,国军的战略想定逐渐由进攻转为防守,海军也开始研究水雷等守势武器的应用方式,并由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发各项水下武器。[2]:74为此,中山科学研究院电子所(简称三所,现称资讯通信研究所)于1976年成立水下科技组(简称十六组),并在左营港桃子园基地兴建专用实验厂房,定名为“万象馆”。[3]:56-57

万象计划

中科院三所十六组最早于1975年3月启动代号为“万象”的磁感应水雷研发计划,海军司令部则于1976年11月订定具体性能需求。根据海军的需求,中科院需研发三种不同功能的水雷:[2]:76-77

  • 反两栖水雷:需装填650磅黄色炸药,布放深度约10至37米,攻击目标为1,000至5,000吨的舰船。预定生产3,000枚
  • 反潜水雷:需装填1,250磅黄色炸药,布放深度约50至100米,攻击目标为7,500至15,000吨的舰船与大型潜舰。预定生产2,000枚
  • 小型反潜水雷:需装填300磅黄色炸药,布放深度约12米,攻击目标为1,000吨的舰船。预定生产1,000枚

除订定性能需求外,海军司令部也要求中科院订定水雷的使用、储存、搬运、测试等项目的教范与技令,以利海军后续建置后勤设施与规划教育训练。[2]:77

竟成演习

1977年4月,三所十六组完成代号为“万象一型”锥形磁感应水雷的研发工作,海军司令部即决定举行演习以测试研发完成的水雷。同年10月18日,中华民国海军举行“竟成一号演习”,预计布放两枚空投水雷、两枚音响水雷、500磅铝壳水雷一枚、650磅钢壳水雷一枚与磁感应水雷十枚,每枚水雷的布放时间约为5分钟。然而该日的能见度不佳,实际布放的水雷数量仅为11枚。[2]:77-78

演习结束后,中华民国海军认为水雷可迫使敌方花费大量资源建立反水雷作战能量,故有必要发展此类武器。然而此次演习也暴露出万象水雷的缺点:[2]:78-81

  • 中科院三所十六组的科研人员不了解水雷在军事上的应用方式,导致产品不符合海军需求
  • 水雷布放过程非常复杂,使水雷的布放时间过长
  • 水雷易随水流移动,后续回收处理困难
  • 空投水雷的耐震性不佳,且布放装置设计不良,不利于空投作业
  • 万象一型水雷在此次演习中的可靠度仅为60%

除此之外,海军也发现其舰艇的测磁与消磁设备状况不良。为此,海军大幅升级了校磁站的设备,另全面换装各型舰艇上的消磁设备,以应对潜在的水雷威胁。[2]:75

Remove ads

后续发展与运用

在经过研改与精进后,采用磁感应引信的万象一型水雷于1984年研发完成,采用复合式引信的万象二型水雷则于1989年6月20日研发完成。[2]:812001年,中科院于三所十六组成立25周年纪念活动中公布万象三型火箭助推水雷已完成研发测评工作,亦在研发由光纤遥控的线控式水雷与可自主航行并搜索目标的智能自航水雷。[3]:57

2013年,中华民国国防部以“万威专案”为名,编列新台币3亿3,000万元的预算以开发一款具备自航能力且可远端控制的第四代水雷[4],另编列新台币6亿元的预算开发代号为“万征”的水雷指挥/管制系统。[5]截至2020年,仅有万象一型与万象二型水雷进入量产,万象三型与万威水雷则待海军后续建案采购。[6]

万象水雷之比较

资料来源[7]

更多信息 万象一型锥形水雷, 万象一型柱型水雷 ...

图集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