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葛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葛賓
Remove ads

葛宾(英语:Gerald Archer Goodban,1911年3月13日—1989年3月21日),英国教育家香港拔萃男书院第五任校长(1938年-1941年、1946年-1955年),也是该校迄今为止最后一位自英国外派的校长。

事实速览 葛宾G.A. Goodban, 拔萃男书院校长 ...
Remove ads

生平

葛宾生于英国伦敦,父亲Percy Thomas Goodban为商人。葛宾中学肄业于敦必治书院英语Tonbridge School(Tonbridge School),后就读于牛津大学林肯学院(Lincoln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修读经典课程(Greats)。1933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担任学生基督教运动英语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秘书。

1938年11月23日,接任拔萃男书院校长职务。处理校务之外,又先后开设英国语文英国文学历史圣经体育音乐诸科,风评甚佳。

1937年抗战在内地爆发,拔萃学生为表支持,于1938年初在舒展校长的允许下组织拔萃擦鞋团国民政府国军募款。当年11月葛宾接任后,也继续协助擦鞋团的活动。

1939年春夏之交,葛宾委任一位来自台湾的学生彭英杰担任首席学生长(head prefect),导致一场罢课风波。在擦鞋团员及其他不少本地华籍学生看来,彭氏具有日本国籍,且一直对抗战态度暧昧,不应担任学生领袖,因此请校长收回成命。葛宾认为校内不宜过于张扬这种“爱国情绪”,且彭氏自身能力甚强,兼以感到校长权威受到挑战,故而对擦鞋团员的请求加以拒绝。擦鞋团员于是发起罢课行动,不但自身缺课,且阻止其他同学返校。在主教何明华、校董罗旭龢及校友施玉麒的极力斡旋下,风波最后才得以平伏。但如此一来,遭葛宾开除学籍的学生达四十名之多。这批学生稍后被何明华安排送往赤柱圣士提反书院就读。

1940年,参与校际音乐及戏剧协会之组织和成立。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加入香港义勇军(HKVDC)。同年12月,香港沦陷,入囚深水埗集中营,被迫挖掘地窖。

1945年,香港重光,出狱,返英休养。由校友张奥伟及副校长孟克士(B.J. Monks)先后代理校长之职。1946年11月19日,返港重掌拔萃男书院校政。1951年,倡议恢复校际音乐协会,筹办首届校际音乐节。1953年,上提辞呈,至1955年4月去职离港。1956年,拔萃男书院成立葛宾社(浅蓝社),代号为G,以资铭念。

返英后,先后任教于渣打豪士书院(Charterhouse School)、肋比书院马保罗书院英语Marlborough College(Marlborough College)。1959年4月,接任林肯郡葛量洪市英皇书院(King's School)校长,至1972年退休。在任期间,曾仿效香港模式,创设葛量洪校际音乐及戏剧协会,并担任主席。退休后,曾任葛量洪市扶轮社社长。1989年3月21日去世,享寿78岁。

葛宾与汤玛斯·雷金纳德·巴汀 (Thomas Reginald Batten)合著有《世界史上之中国》(China in World History)[1]

2019年,葛宾之女Diana Goodban编选其父生前之日记,辑成The Goodban Years一书,由香港拔萃男书院出版。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文献

注释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