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萧丽虹作品与展览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萧丽虹作品与展览列表是艺术家、策展人暨收藏家萧丽虹(1946年-2021年8月30日)的作品与展览的不完整列表。萧丽虹是陶艺艺术家,多次在台湾与国际间举办或参与个展及联展,并获得多项奖项[1][2]。萧丽虹的创作历程是从传统瓶子、罐子、碟子到陶板,进入雕塑及行为艺术领域;陶土是每个时期相当重要的素材,作品风格从精致到豪放均有[3][4]。在1982年后,除了实用器皿外,她的作品有更丰富的内涵与表现方式,并追求概念性的造型艺术[3]。其最早的艺术实验是结合实用性与观赏性的碟子,其后全心投入纯粹造型与绘画的陶板制作,并研究各种表现技法[3][5]。

其早期作品反映出“极简主义”的美学观点,严格要求陶瓷材质、制作技术、表面质感、釉色变化等处理[5],并精确掌握素材特性、巧妙且适切地应用,是其“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时期[6]。其后,萧丽虹的陶瓷作品不再局限于造型艺术表现,而经常结合其他媒材、配合环境空间要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7]。在1987年后,萧丽虹的许多作品围绕生命的本质与意义,表现手法由抽象艺术转为象征主义与具象艺术[4],从运用叙事语言朝向具社会批判意识的装置艺术空间[8]。除了抽象化的造型艺术外,她以陶土捏制半抽象的群众,配合物件构筑社会缩影[7]。
自“六四事件”后,她则舍弃“极简主义”的美学要求,关注重点放在世界历史的探询与批判,转为充满人文主义的观照与哲思风格[9]。她决定舍弃隐喻的规约符号,改用直接的手法表达批判与关切[10][11]。她还将不同媒材、现成物结合至作品中[12],形成多种材质间的对比、冲突与矛盾,也重新诠释黏土材料的空间意义[13][14]。同时她的作品还以女性身体与性别出发,涉入生态环境、自然意识、人类社会等不同的文明议题,且往往是以宽宏、人道主义的同理心角度来解读历史和展望未来[15]。她的艺术作品还超越传统美学的呈现形式,采取“仪式”般的行为艺术展现,并邀请参观者主动参与作品[11][15]。
Remove ads
艺术作品
更多信息 作品图像, 作品标题 ...
作品图像 | 作品标题 | 创作年份 | 作品材质 | 尺寸:长×宽×高(公分) | 典藏地点 | 典藏单位 | 作品说明 | 参考资料 | |
---|---|---|---|---|---|---|---|---|---|
“河马”纸镇 | 1970年 | 陶土、半无光釉药(高温烧) | 13×6×4.5 | [16] | |||||
茶具组 | 1982年 | 莺歌土、半透明亮光釉(1,260°C氧化烧) | 20×13×13(茶具),9×9×5.5(茶盏) | 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现代美术双年展”入选作品。 | [17] | ||||
修女 | 1983年 | 陶土 | 10×10×30(一对) | [18] | |||||
白云陶 | 1984年 | 美国白瓷土、色土(高温还原烧) | 16.5×5×12.5 | [19] | |||||
云,no.1 | 1984年 | 瓷土(1,000°C素烧) | 20×20×7 | [20] | |||||
云,no.2 | 1984年 | 瓷土(1,000°C素烧) | 20×20×7 | [20] | |||||
![]() |
无题(宇宙的一部分) | 1985年 | 瓷土、闪光釉药(多次氧化烧)、木板 | 30×50×3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台北市立美术馆1985年“国际陶艺展”参展作品。 | [21] | |
![]() |
无题(静) | 1985年 | 美国瓷土、亮光半透明釉药(1,260°C氧化烧、720°C闪光釉烧)、木板 | 60×53.7×3.3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台北市立美术馆1985年“国际陶艺展”参展作品。 | [22] | |
秋曦 | 1985年 | 32×32(三片组合) | [23] | ||||||
上屿眺望 | 1985年 | 34×34(三片组合) | [23] | ||||||
梦碎 | 1985年-1991年 | 陶土 | 60×60×4 | [24] | |||||
海的两面 | 1985年-1991年 | 陶土、沙 | 120×150×20 | 台北市立美术馆1992年“台北现代美术双年展”展出。 | [25] | ||||
云,no.6 | 1986年 | 118×58×4 | [26] | ||||||
云,no.10 | 1986年 | 106×55×5 | [26] | ||||||
云,no.20(滴) | 1986年 | 66×72×5 | [27] | ||||||
泼,no.3 | 1986年 | 30×26 | [28] | ||||||
山水 | 1986年 | 13×13,17×17(一对组合) | [29] | ||||||
浮 | 1986年-1991年 | 陶土、土壤 | 300×180×190 | 台北市立美术馆1992年“台北现代美术双年展”展出。 | [30] | ||||
云,no.32 | 1987年 | 瓷土、釉药、木材盒子、亚克力板 | 56×52×6 | [31] | |||||
云,no.34 | 1987年 | 瓷土、釉药、木材盒子、亚克力板 | 52×52×10 | [31] | |||||
![]() |
云,no.36 | 1987年 | 骨瓷半、无光半透明釉(釉下彩、1,260°C氧化烧、720°C闪光釉烧) | 130×72×12(三半组合)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32] | ||
飘 | 1987年 | 陶土、不锈钢条、石板 | 205×162×75 | 台北市立美术馆1987年“新造型陶艺特展”参展作品。 | [33] | ||||
必经之路 | 1987年 | 陶土 | 2,500×500×100 | 台北市立美术馆“实验艺术──行动与空间展”展出。 | [34] | ||||
摘星 | 1987年-1991年 | 陶土 | 56×52×4 | [35] | |||||
云,no.43 | 1988年 | 瓷土、釉药、木材盒子、亚克力板 | 56×52×6 | [36] | |||||
云,no.44 | 1988年 | 100×66×8 | [37] | ||||||
浪花,no.3 | 1988年 | 100×66×8 | [37] | ||||||
浪花,no.5 | 1988年 | 32×32 | [28] | ||||||
秋意 | 1988年 | 34×34(一对组合) | [29] | ||||||
来了,去了 | 1988年 | 陶土 | 400×400×240 | 台北市立美术馆“新展望展”展出。 | [38] | ||||
追求? | 1988年 | 陶土、沙 | 1,050×775×170 | 国立台湾美术馆“媒体、环境、装置展”展出。 | [39] | ||||
![]() |
途径 | 1989年 | 陶土、铁、亚克力、墙壁 | 480×130×160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台北市立美术馆1989年第三届“现代雕塑展”展出,并获得首奖。 | [40] | |
夹心饼 | 1989年-1992年 | 综合媒材 | 150×120×78 | 台北市立美术馆1992年“台北现代美术双年展”展出。 | [41] | ||||
云,no.47 | 1990年 | 瓷土、釉药、木材盒子、亚克力板 | 56×52×7 | [36] | |||||
云,no.51 | 1990年 | 27×27×2 | [42] | ||||||
水,no.1 | 1990年 | 66×72×5 | [27] | ||||||
团结为力? | 1990年 | 陶土、土壤 | 200×80×150 | 香港艺术中心“艺缓──6/4艺展”展出,不过在展览期间改在城市当代舞蹈团艺廊重新装置。 | [43] | ||||
攀月 | 1990年 | 陶土 | 200×80×30 | [44] | |||||
我曾有梦 | 1990年 | 陶土 | 40×150×6 | [45] | |||||
天赐? | 1990年 | 陶土、沙、金箔 | 500×300×250 | 台北市立美术馆“土十一人展”展出。 | [46] | ||||
还吵? | 1990年 | 陶土 | 110×70×40 | [47] | |||||
挖金? | 1990年 | 陶土、金箔 | 50×44×26 | [47] | |||||
![]() |
天赐?(#2) | 1990年-1992年 | 骨瓷、陶土、沙 | 660×440×240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台北市立美术馆1992年“台北现代美术双年展”展出。 | [48] | |
巫术? | 1991年 | 综合媒材 | 28×34×3 | [49] | |||||
现代经文? | 1991年 | 综合媒材 | 28×34×3 | [49] | |||||
历史的旧箱子 | 1991年 | 综合媒材 | 180×100×70 | 台北市立美术馆1992年个人艺术展“两个世界”展出。 | [50] | ||||
历史的事件 | 1991年 | 综合媒材(土壤、布、现成物) | 1,000×800×800 | 台北市立美术馆1992年个人艺术展“两个世界”展出。 | [51] | ||||
一年前,一年后 | 1991年 | 综合媒材 | 1,000×100×800 | 台北市立美术馆1992年个人艺术展“两个世界”展出。 | [52] | ||||
五十年前,五十年后 | 1991年 | 综合媒材 | 1,000×100×800 | 台北市立美术馆1992年个人艺术展“两个世界”展出。 | [52] | ||||
八十年前,八十年后 | 1991年 | 综合媒材 | 1,000×100×800 | 台北市立美术馆1992年个人艺术展“两个世界”展出。 | [53] | ||||
五十年前,五十年后 | 1991年 | 综合媒材 | 1,000×100×800 | 台北市立美术馆19992年个人艺术展“两个世界”展出。 | [53] | ||||
步步高升? | 1991年 | 综合媒材(木材、陶土、沙、纸) | 370×10×370 | 台北市立美术馆1992年个人艺术展“两个世界”展出。 | [54] | ||||
过眼云烟? | 1991年 | 陶土、沙 | 台北市立美术馆19992年个人艺术展“两个世界”展出。 | [55] | |||||
![]() |
老梯子 | 1991年-1992年 | 木材梯子、陶土、沙 | 600×200×390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台北市立美术馆1992年“台北现代美术双年展”展出,并获得典藏奖。 | [56] | |
地球的讯息 | 1991年-1992年 | 陶土、网球、沙 | 32×32×9.5 | “伊通公园”1991年“国际邮递艺术交流展”展出。 | [57] | ||||
过 | 1992年 | 陶土、沙 | 台北市立美术馆1992年“台北现代美术双年展”展出。 | [58] | |||||
打滚! | 1992年 | 陶土 | 1,000×1,800×50 | 国立清华大学校园展出。 | [59] | ||||
活得自在! | 1992年 | 熏黑陶 | 国立清华大学校园展出。 | [60] | |||||
2(N)=同心协力? | 1992年 | 综合媒材 | 772×410×116 | 国立清华大学校园展出。 | [61] | ||||
贤者聚 | 1992年 | 陶土、石板、野草 | 207×168×59 | 国立清华大学校园展岀。 | [62] | ||||
(4)13=? | 1992年 | 陶土、土壤、布 | 10,000×40×250 | 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展出。 | [63] | ||||
〇=∞…… | 1992年 | 综合媒材 | 1,738×500×50 | 国立清华大学艺术中心展出。 | [64] | ||||
? | 1993年 | 陶土、废弃渔网 | 240×240×65 | 台湾台中市 | 国立台湾美术馆 | [65] | |||
人生如戏 | 1994年 | 综合媒材 | 现场装置 | [66] | |||||
白云盖地 | 1994年 | 影像、报纸 | 现场装置 | [67] |
关闭
Remove ads
艺术展览
更多信息 展览年份, 展览名称 ...
展览年份 | 展览名称 | 展览地点 | 展览单位或活动 |
---|---|---|---|
1986年 | 大自然的动态 | 台湾台北市 | 美国文化中心 |
1991年 | 两个世界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92年 | 过程与体验 | 台湾新竹市 | 国立清华大学艺术中心 |
1993年 | 观云记 | 台湾台北市 | 伊通公园 |
1993年 | 苍穹之上,后土之下 | 台湾台北市 | 福华沙龙艺廊 |
1994年 | 人生如戏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94年 | 萧丽虹的世界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97年 | 家园 | 台湾新北市 | 竹围工作室“游移美术馆” |
1999年 | 360°→180°→0° | 台湾台北市 | 伊通公园 |
2005年 | 船与海洋的联想 | 台湾新北市 |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太阳祭”) |
2005年 | 浮标 | 法国迪耶普 | “迪耶普双年展” |
2010年 | 静观其变──天、地、人 | 台湾新北市 | 新北市政府大楼艺廊 |
关闭
更多信息 展览年份, 展览名称 ...
展览年份 | 展览名称 | 展览地点 | 展览单位或活动 |
---|---|---|---|
1984年 | 现代陶艺推广展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84年 | 中华民国陶艺特展 | 台湾台北市 | 国立台湾博物馆 |
1984年 | 中日艺术交流展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85年 | 国际陶艺展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86年 | 第一届国际陶瓷展 | 日本美浓市 | |
1986年 | 新陶之生陶艺展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86年 | 第二届现代雕塑展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86年 | 中民国第一届陶艺双年展 | 台湾台北市 | 国立历史博物馆 |
1987年 | 第四十五届国际陶瓷展 | 意大利法恩扎 | |
1987年 | 新造型陶艺特展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87年 | 实验艺术──行动与空间展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88年 | 媒体·环境·装置展 | 台湾台中市 | 国立台湾美术馆 |
1988年 | 香港88现代艺术展 | 香港 | 菲利普·夏利豪基金会(Philippe Carriol Foundation) |
1988年 | 中华民国当代陶瓷展──比利时、西德巡回展 | 比利时、西德 | |
1988年 | 新展新望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88年 | 中华民国第二届陶艺双年展 | 台湾台北市 | 国立历史博物馆 |
1989年 | 1989现代雕塑展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89年 | 中华民国现代陶艺邀请展 | 台湾台北市 | 国立历史博物馆 |
1989年 | 当代陶艺展 | 台湾台中市 | 国立台湾美术馆 |
1990年 | 艺缓──6/4艺展 | 香港 | 香港艺术中心 |
1990年 | 台湾现代陶艺──美国巡回展 | 美国 | |
1990年 | 中华民国第三届陶艺双年展 | 台湾台北市 | 国立历史博物馆 |
1990年 | 第三届国际小型陶艺三年展 | 南斯拉夫萨格勒布 | |
1991年 | 土十一人展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92年 | 现代陶艺国际邀请展 | 台湾台北市 | 国立历史博物馆 |
1992年 | 中国现代陶艺国际邀请展 | 德国马德堡 | 马德堡文化史博物馆 |
1992年 | 四十年来台湾地区美术发展研究之一·陶艺研究 | 台湾台中市 | 国立台湾美术馆 |
1992年 | 台湾现代美术双年展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93年 | World Clay Stomp’93 世界和平大壁饰 | 美国 | 亚利桑那大学美术馆(英语:University of Arizona Museum of Art) |
1993年 | 台湾美术新风貌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93年 | 中华民国第五届陶艺双年展 | 台湾台北市 | 国立历史博物馆 |
1994年 | 台湾现代陶艺展 | 法国巴黎 | 中华新闻中心 |
1994年 | “台湾当代艺术展”中澳交流澳洲巡回展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94年 | Global Art Project’94 | 国际艺术交换计划 | |
1994年 | 国际陶瓷博览会 | 台湾台北市 |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
1994年 | “新域:台湾现代陶艺展”美国北部巡回展 | 美国纽约、台湾台北市 | |
1994年 | “火+土”陶艺联展 | 台湾新北市 | 淡水艺文中心 |
1994年 | 现代雕塑五行之II:土──现代陶风 | 台湾台北市 | 玄门艺术中心 |
1994年 | 第四届国际陶瓷展 | 日本美浓市 | |
1994年 | 当下关注:台湾陶的新境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95年 | “台湾当代艺术展”中澳交流澳洲巡回展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97年 | “Waterhenge:Asia Edge”录影艺术展 | 日本东京 | 日本基金会论坛(The Japan Foundation Forum) |
1997年 | 土的诠释──台湾陶艺展 | 台湾台北市、美国纽约 | 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美国陶艺教育学会(英语:National Council on Education for the Ceramic Arts) |
1997年 | Global Art Project’96 | 国际艺术交换计划 | |
1997年 | 二二八美展──悲情升华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97年 | “中国旅程”两岸三地装置展 | 香港 | 香港科技大学艺术中心 |
1998年 | 富邦艺术小餐车:天、地、人 | 台湾台北市 | |
1998年 | 意象与美学:台湾女性艺术展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1999年 | 磁信书写:念念之间,纸上作品邀请展 | 台湾台北市 | 伊通公园 |
1999年 | 意象绘写:纸上作品邀请展 | 台湾台北市 |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关渡艺术节”) |
2000年 | 平安计划:集集方舟装置艺术展 | 台湾台中市 | 台湾台中市国立台湾美术馆 |
2004年 | 华山论剑──第三届艺术家博览会 | 台湾台北市 | 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
2005年 | 台湾声势好大──2005艺术家博览会 | ||
2013年 | 重回“新展望”:北美馆当代脉络的开拓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2013年 | 从那之后──伊通公园25周年庆 | 台湾台北市 | 伊通公园 |
2016年 | 社艺流:竹围大小ㄕˋ | 台湾新北市 | 竹围工作室 |
2020年 | 储回大地的艺术 | 台湾台北市 | 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双年展”) |
2022年 | 爱与希望──2022世界女艺汇流艺术祭《我们/WOMEN的历史之前与之后》 | 台湾台东县 | 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 |
关闭
Remove ads
专案研究
更多信息 专案年份, 研究专案 ...
专案年份 | 研究专案 | 承办单位 | 委托或补助单位 |
---|---|---|---|
1998年-1999年 | 艺术创作与交流的磁场──全球艺术村实例 | 竹围工作室 |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
2001年-2002年 | 文化空间创意再造──闲置空间再利用 国外案例汇编 | 淡水文化基金会 |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
2006年 | 描绘亚洲艺能动量──艺术基地的合力效应 | 竹围工作室 | 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 |
2007年 | 艺术创作与交流的磁场──检视台湾艺术家驻村政策之发展 | 竹围工作室 |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
2010年-2011年 | 创艺人才养成网 | 竹围工作室 |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创新育成补助计划 |
2012年-2014年 | 台北迈向创意城市(都市再生与创意空间策略及行动委托专业服务案) | 竹围工作室 | 台北市都市更新处 |
2012年 | 艺文生态前瞻研究计划──策展人国际培力专案先期操作研究与规划案 | 竹围工作室 | 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 |
2013年 | 艺术进驻网网站建置 | 竹围工作室 | 中华民国文化部 |
2014年 | 艺术聚落与艺术村政策发展研究 | 竹围工作室 | 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 |
关闭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