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晋荆州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曹魏旧州,州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其范围相当于今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大部分,信阳西南),陕西省东南部(安康大部分、商洛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重庆市东部一小部分,江西省萍乡市及周边,湖北省、湖南省大部分地区,贵州省东部。后期范围缩小为今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大部分,信阳西南),湖北省大部分地区,湖南省雪峰山以北地区及贵州省东部。

郡级行政区

西晋荆州初领南阳、南乡、襄阳、江夏、魏兴、上庸、新城7郡。泰始元年(265)置义阳国。咸宁元年(275年)设置建平郡。太康元年(280年)平吴,原吴国荆州的南郡、宜都、建平、江夏、武陵、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陵、昭陵、桂阳12郡及扬州的安成郡来属;同年分南郡置南平郡,原孙吴的建平郡并入西晋的建平郡,原孙吴的江夏郡改名武昌郡,昭陵郡改名邵陵郡;九年(288年)增置随郡,十年(289年)南乡郡改为顺阳国。元康元年(291年)武昌、桂阳、安成3郡移属江州,六年(296年)魏兴、上庸、新城3郡移属梁州,九年(299年)增置竟陵、建昌2郡。永宁二年(302年)置新野国。永嘉年间(307-313)分南郡置成都郡。永嘉元年(307年),长沙、衡阳、湘东、邵陵、零陵、建昌6郡移属湘州。建兴年间(313-316)废成都郡并入南郡。西晋末领14郡。

江夏郡
江夏郡在三国时由魏、吴分治,曹魏江夏郡治安陆县上昶城(今湖北省云梦县),领石阳、𫑡、安陆、南新市、平春5县。晋平吴后,原吴国江夏郡的云杜、竟陵2县来隶,石阳县改名曲陵县。太康年间(280-289)平春、𫑡2县移属义阳国。元康九年(299年),云杜、竟陵、南新市3县移属竟陵郡。光熙元年(306年)增置滠阳县。西晋末领安陆、曲陵、滠阳3县。
襄阳郡
曹魏旧郡,郡治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领襄阳、宜城、中卢、鄀、山都、临沮、旍阳、邔、编9县。晋平吴后鄀、旍阳、编3县移属南郡,立上黄县。永宁二年(302年)山都县移属新野国。永宁元年(304年)封楚王司马玮之子司马范为襄阳王,郡改为襄阳国,永嘉五年(311年)被石勒杀害,国除为郡。[参 1]西晋末领襄阳、宜城、中卢、临沮、邔、上黄6县。
南阳国
曹魏旧郡,咸宁三年(277年)汝南王司马柬改封南阳王,南阳郡改为南阳国,太康十年(289年)国除为郡,光熙元年(306年)平昌公司马模晋封南阳王,郡再次改为国。[参 2]郡治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领宛、西鄂、雉、鲁阳、犨、博望、堵阳、叶、舞阴、比阳、冠军、郦、涅阳、育阳、朝阳、安众、湖阳、穰、邓、蔡阳、棘阳、新野、安昌、随、平氏、复阳、平林、义阳28县。[注 1]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安昌、平林、平氏、义阳4县移属义阳国,太康元年(280年)新野、穰、邓、蔡阳、随、棘阳、朝阳7县移属义阳国。废复阳(晋时废县)、湖阳(晋初废县)、安众(晋初废县)2县。西晋末领宛、西鄂、雉、鲁阳、犨、育阳、博望、堵阳、叶、舞阴、比阳、涅阳、冠军、郦14县。
顺阳国
曹魏为南乡郡,郡治南乡县(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南),领南乡、酂、顺阳、丹水、武当、析、阴、筑阳8县。后增置汎阳县(284年置)。太康十年(289年)扶风王司马畅改封顺阳王,南乡郡改为顺阳国。义阳国朝阳县来隶[注 2]。永嘉五年(311年)刘聪攻破洛阳,司马畅下落不明。后国除为郡。[参 3]
义阳郡
曹魏时曾置,后废。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封宗室司马望为义阳王,分南阳郡4县置义阳国。郡治安昌县(今湖北省枣阳市南),领安昌、平林、平氏、义阳4县。后增置厥西县(晋初置县)。太康元年(280年)南阳郡的新野、穰、邓、蔡阳、随、棘阳、朝阳7县来隶,郡治移往新野县(今河南省新野县[参 4]。太康年间(280-289)江夏郡平春、𫑡2县来隶。太康九年(288年)随、平林2县移属随郡。永宁元年(301年)义阳王司马威助赵王司马伦谋反篡位失败,被晋惠帝处死,国除为郡。永宁二年(302年)新野、棘阳、蔡阳、邓、穰5县移属新野国。朝阳县移属顺阳国。[注 2]西晋末领安昌、平氏、义阳、厥西、平春、𫑡6县。
建平郡
泰始五年(269年)置建平都尉,领巫(269年自吴取得)、北井(原属巴东)、泰昌(分巫县置)、建始(269年自吴取得)4县,咸宁元年(275年)改为建平郡,郡治巫县(今重庆市巫山县北),领巫、北井、泰昌、建始4县。晋平吴后原吴国建平郡秭归、兴山2县来隶,[参 5]增置信陵、沙渠2县,废建始县(284年废,后复置)。西晋末领巫、北井、建始、泰昌、信陵、秭归、兴山、沙渠8县。
南郡
孙吴旧郡,晋平吴后郡治仍在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领江陵、华容、枝江、作唐、孱陵5县。晋平吴,作唐、孱陵2县移属南平郡,襄阳郡旌阳、鄀、编3县来隶,增置州陵、当阳、石首、监利4县。永兴元年(304年)监利、州陵、华容3县移属成都郡,建兴年间(313-316)复归。西晋末领江陵、鄀、旌阳、华容、枝江、编、当阳、州陵、石首、监利10县。
宜都郡
孙吴旧郡,晋平吴后郡治仍在夷道县(今湖北省宜都市),领夷道、西陵、佷山3县。晋平吴后西陵县改名夷陵县,至西晋末未变。
武陵国
曹魏咸熙元年(264年)曹魏遣汉葭县长郭纯为武陵太守,入侵吴国武陵郡,攻略黔阳、迁陵等县,后吴将锺离牧击败郭纯并收复该地。西晋泰始初立武陵郡,领黾阳、黔阳2县,咸宁元年(275年)废郡,所领各县均废。[参 6]晋平吴后得吴国武陵郡,郡治仍在临沅县(今湖南省常德市),领临沅、汉寿(原名吴寿)、沅陵、辰阳、酉阳、镡城、沅南、迁陵、龙阳9县。[注 4]后废辰阳县,增置舞阳、黚阳2县。永兴元年(304年)东武公司马澹晋封武陵王,改为武陵国[参 7]西晋末领临沅、汉寿、沅陵、酉阳、镡城、沅南、迁陵、龙阳、舞阳、黚阳10县。
天门郡
孙吴旧郡,晋平吴后郡治仍在零阳县(今湖南省慈利县东北),领零阳、充、溇中3县。晋平吴后增置临澧(283年置)、澧阳(283年置)2县,至西晋末不变。
南平郡
太康元年(280年)分南郡江南地置。郡治作唐县(今湖南省华容县西),后移治江安县(今湖北省公安县西北),领作唐、孱陵、安南(280年置)、江安(280年置)4县,至西晋末不变。[参 8]
随国
太康九年(288年)晋宗室随县王司马迈晋封为随郡王,分义阳国2县置随国。郡治随县(今湖北省随州市),领随、平林2县,至西晋末不变。[参 9]
竟陵郡
元康九年(299年)分江夏郡置。郡治云杜县石城(今湖北省钟祥市),领云杜、竟陵、南新市3县,至西晋末不变。[参 10]
新野国
永宁元年(301年)新野县公司马歆跟随齐王司马冏讨伐赵王司马伦有功,永宁二年(302年)晋封新野王,分义阳、襄阳2郡置新野国。郡治新野县(今河南省新野县),领新野、棘阳、蔡阳、穰、邓、山都6县。[参 11]永嘉五年(311年)石勒攻略河南,新野王司马劭遇害。后国除为郡。[参 12]
成都郡(废除)
因李雄攻破成都,永嘉年间(307-313)分南郡置成都郡,作为华容县王司马遵的封地。郡治华容县(今湖北省监利市西北),领华容、州陵、监利、丰都4县。建兴年间(313-316年)废郡并入南郡。[参 13]
Remove ads

县级行政区

更多信息 郡名 (县数), 郡治 ...
Remove ads

注释

  1. 孔祥军考证认为曹魏南阳郡领县尚有山都、襄乡2县。
  2. 新野郡于永宁二年(302年)置郡,据《水经注》记载,领新野、棘阳、蔡阳、穰、邓、山都6县,朝阳县在《晋书·地理志》属南阳郡,在新野郡西,若归入南阳郡则必成为其郡飞地,殊为怪异。《宋书·州郡志》朝阳县属顺阳郡,疑朝阳县在之前早已划归顺阳国,时间在太康十年(289年)或永宁二年(302年)之间。
  3. 孔祥军考证认为义阳郡于太康元年(280年)扩大领县数量,由5县增加到12县。
  4. 孔祥军认为吴末武陵郡尚领有黔阳县。
  5. 孔祥军认为咸宁二年(276年)置新野郡,太康元年(280年)废郡,晋惠帝时再度置郡。《晋书·扶风武王骏传》记载司马歆“太康中,诏封新野县公”,后随齐王司马冏讨伐赵王司马伦,有功“以勋进封新野郡王”,封国由县国晋升为郡国,时间在永宁元年(301年)至二年(302年)间,以此推测“咸宁”应为“永宁”之误。
  6. 《晋书·陶侃传》记载“陈敏之乱,弘以侃为江夏太守”,此事在永兴二年(305年)十二月以后,而明年(光熙元年,306年)十一月晋惠帝死,故置滠阳县当在这段时间。
  7. 《晋书地理志》作“淯阳县”。
  8.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上册,第710页。
  9. 孔祥军以该2县在《晋书·地理志》及《舆地广记》均列属江夏郡,认为《宋书·州郡志》引《晋太康地志》有误。
  10. 《晋书地理志》作“秦昌县”。
  11. 孔祥军引《舆地广记》,认为泰昌在太康中分秭归置县,《宋书·州郡志》记载建平都尉领县有泰昌,实误。(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66-167页)然而泰昌县在今重庆市巫山县北,秭归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地理相距甚远,疑《宋书》不误,《舆地广记》有误。
  12.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58页。
  13. 《晋书地理志》作“南安县”。
  14. 孔祥军引胡阿祥《宋书州郡志汇释》认为点校本《宋书》改作“南安”有误。(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68-169页)
  15. 孔祥军据《三国志·孙权传》南阳5县降吴及《水经注》割南阳5县置新野郡,属县有“山都”,认为魏、晋时属南阳郡。然而《水经注》封司马歆新野郡公年代可能有误,吴、魏相互敌对,吴国应不可能承认魏国新设的政区,山阳县东汉属南阳郡管辖,或有用汉史地理的可能性。

出处

  1. 《晋书》卷59〈楚隐王玮传〉:“永宁元年,追赠骠骑将军,封其子范为襄阳王,拜散骑常侍,后为石勒所害。”
  2. 《晋书》卷3〈武帝纪〉:“〔咸宁三年八月癸亥〕徙……汝南王柬为南阳王。……〔太康十年〕改封南阳王柬为秦王”;卷4〈惠帝纪〉:“〔光熙元年〕进平昌公模为南阳王。
  3. 《晋书》卷3〈武帝纪〉:“〔太康十年〕徙扶风王畅为顺阳王。”;卷38〈宣五王传〉:“畅字玄舒。改封顺阳王……永嘉末,刘聪入洛,不知所终。”
  4. 《晋书》卷3〈武帝纪〉:“〔泰始元年〕封……皇从伯父望为义阳王。”;《水经注》卷30:“阚骃言:晋太始中,割南阳东鄙之安昌、平林、平氏、义阳4县,置义阳郡于安昌城。又《太康记》、《晋书‧地道记》并有义阳郡,以南阳属县为名。”;《太平寰宇记》卷142〈山南东道·邓州南阳县〉:“晋太康元年置义阳郡,居新野县,属荆州。”[注 3]
  5. 《宋书》卷37〈州郡志三〉:“晋又有建平都尉,领巫、北井、泰昌、建始四县。晋武帝咸宁元年,改都尉为郡,于是吴、晋各有建平郡。太康元年吴平,并合。”
  6. 《三国志》卷60〈锺离牧传〉:“永安六年,蜀并于魏,武陵五谿夷与蜀接界,时论惧其叛乱,乃以牧为平魏将军,领武陵太守,往之郡。魏遣汉葭县长郭纯试守武陵太守,率涪陵民入蜀迁陵界,屯于赤沙,诱致诸夷邑君,或起应纯,又进攻酉阳县,郡中震惧。牧……即率所领,晨夜进道,缘山险行,垂二千里,从塞上,斩恶民怀异心者魁帅百余人及其支党凡千余级,纯等散,五谿平。”;《宋书》卷37〈州郡志三〉:“晋末平吴时,峡中立武陵郡,有黾阳、黔阳县,咸宁元年并省。”
  7. 《晋书》卷38〈宣五王·琅邪武王伷传〉:“武陵庄王澹字思弘。初为冗从仆射,后封东武公……齐王冏辅政……澹与妻子徙辽东……得还。拜光禄大夫、尚书、太子太傅,改封武陵王。”
  8. 《晋书》卷15〈地理志下〉:“南平郡,吴置,以为南郡,太康元年改曰南平。”;《宋书》卷37〈州郡志三·南平内史〉:“晋武帝太康元年,分南郡江南为南平郡,治作唐,后治江安。”
  9. 《晋书》卷37〈宗室传〉:“随穆王整,兄弈卒,以整为世子。历南中郎将,封清泉侯,先父望薨,追赠冠军将军。武帝以义阳国一县追封为随县王。子迈嗣。太康九年,以义阳之平林益迈为随郡王。”
  10. 《宋书》卷37〈州郡志三〉:“竟陵太守,晋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界立。”;《水经注》卷28:“沔水又南迳石城西,城因山为固,晋太傅羊祜镇荆州立,晋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置竟陵郡,治此。”
  11. 《水经注》卷31:“晋咸宁[注 5]二年,封大司马扶风武王少子歆为新野郡公,割南阳(当作义阳)五属棘阳、蔡阳、穰、邓、山都封焉。”
  12. 《晋书》卷5〈孝怀帝纪〉:“〔永嘉五年〕东海世子毗及宗室四十八王寻又没于石勒。”;卷38〈宣五王传〉:“〔歆〕无子,以兄子劭为后,永嘉末没于石勒。”
  13. 《晋书》卷15〈地理志下〉:“时蜀乱,又割南郡之华容、州陵、监利三县别立丰都,合四县置成都郡,为成都王颖国,居华容县。愍帝建兴中,并还南郡,亦并丰都于监利。”卷59〈成都王颖传〉:“永嘉中,立东莱王蕤子遵为颖嗣,封华容县王。后没于贼,国除。”;《水经注》卷32:“北临中夏水,自县东北迳成都郡故城南,晋永嘉中,西蜀阻乱,割华容诸城为成都王颖国。”
  14. 《宋书》卷36〈州郡志二·安陆太守〉:“江夏又有曲陵县,本名石阳,吴立。晋起居注,太康元年,改江夏石阳曰曲陵。”
  15. 《宋书》卷37〈州郡志三·江夏太守〉:“羡阳子相,晋惠帝世,安陆人朱伺为陶侃将,求分安陆东界为此县。”[注 6]
  16. 《水经注》卷28〈沔水〉:“晋武帝平吴,割临沮之北乡、中庐之南乡立上黄县,治𫐉乡。”
  17. 《舆地广记》卷8〈京西南路·唐州湖阳县〉:“湖阳县,故蓼国,二汉属南阳郡,晋省入棘阳。”
  18.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始平太守〉:“汎阳令,晋武帝太康五年立,属南乡,仍属顺阳。”
  19.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南义阳太守〉:“厥西令,二汉无,《晋太康地志》属义阳。”
  20. 《三国志》卷41〈霍峻传〉注引《襄阳记》:“宪还,袭取吴之巫城。”
  21.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建平太守〉:“〔太康〕五年,省建始县,后复立。”
  22.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建平太守〉:“沙渠令,晋起居注,太康元年立。”
  23. 《宋书·卷三十七·州郡志三·巴陵太守》:“州陵侯相,汉旧县,属南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疑是吴所省也。”
  24. 《宋书·卷三十七·州郡志三·南郡太守》:“华容公相,汉旧县,晋武太康元年省,后复立。”
  25.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巴陵太守〉:“监利侯相,按《晋起居注》,太康四年,复立南郡之监利县,寻复省之。言由先有而被省也,疑是吴所立,又是吴所省。”;《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复州监利县〉:“本汉华容县地也,晋武帝太康五年分立监利县,属南郡。”
  26.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宜都太守〉:“夷陵令,汉旧县,吴改曰西陵,晋武帝太康元年复旧。”
  27. 《宋书》卷37〈州郡志三·武陵太守〉:“汉寿伯相,吴曰吴寿,晋武帝复旧。”
  28. 《宋书》卷37〈州郡志三·武陵太守〉:“舞阳令,前汉作无阳,后汉无,《晋太康地志》有。”;《记纂渊海》卷14〈荆湖北路·沅州庐阳县〉:“本汉武陵郡无阳县,晋置舞阳县。”
  29. 《宋书》卷37〈州郡志三·武陵太守〉:“黚阳长,二汉无,《晋太康地志》有。”
  30. 《舆地广记》卷14〈荆湖北路·辰州辰溪县〉:“二汉辰阳县,属武陵郡,晋省之。”;《记纂渊海》卷14〈荆湖北路·沅州庐阳县〉:“辰溪,本汉武陵郡辰阳县,晋省之。”
  31.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天门太守〉:“临澧令,晋武帝太康四年立。”
  32.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天门太守〉:“澧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立。”
  33.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南平太守〉:“江安侯相,晋武帝太康元年立。”
  34. 《宋书》卷37〈州郡志三·南平太守〉:“安南令[注 14],晋武帝分江安立。”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书籍

  •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上海:开明书局,1937
  • 李锡甫,《汉晋城阳郡沿革考》,国立编译馆馆刊第6卷第一期,1977
  •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
  •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 钱仪吉杨晨,《三国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7
  • 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历史系,2007
  • 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 胡阿祥孔祥军徐成合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 范晔,《后汉书》,维基文库
  • 房玄龄,《晋书》,维基文库
  • 沈约,《宋书》,维基文库
  • 魏收,《魏书》,维基文库
  •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维基文库
  • 乐史,《太平寰宇记》,维基文库
  • 欧阳忞,《舆地广记》,维基文库
  • 郦道元,《水经注》,维基文库
Remove ads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