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东晋行政区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晋行政区划
Remove ads

东晋政区袭承西晋,也是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其特点是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大量流民南渡。东晋朝廷为了安抚侨民及侨姓世族,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而无实地,此即侨州郡县。等到安定后实施土断,使其州郡领有实地,户籍和赋役与一般州郡县相同。

Thumb
红色为东晋(灭成汉后)领土范围(未包括数次北伐收复的土地),橙黄色则为前燕的领土范围

东晋政区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由于外族入侵与晋军北伐,北疆时常变动;四川先后出现成汉谯蜀等国;东南疆域大致固定。晋元帝时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带。成汉占据四川,于347年被桓温灭。桓温发动三次北伐,一度收复山东及河南地区,后败于前燕而止。前秦屡次入侵东晋领土,此时东晋仅剩扬、荆、江、广、交、豫、徐、兖、益、宁七州,及兖、青、冀、司、幽、并、益等侨州,共十五州。383年淝水之战,前秦惨败。隔年谢玄北伐,成功收复黄河秦岭以南地区。之后东晋内乱,桓玄篡位,谯蜀独立,疆域萎缩。刘裕崛起后攻灭谯蜀并发动两次北伐,收复四川、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然而刘裕因故返京,将领内乱,人入侵,关中得而复失。此时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广、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十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二十五州。

近期考古发现,西晋灭亡后,今朝鲜平壤及其西南的黄海道信川郡还有忠于晋朝的势力,东晋因而得以任命佟寿为昌黎、玄菟、带方太守,这一地区使用晋朝年号至少直到元兴三年(404年),后来才被高句丽所兼并。

Remove ads

疆域

东晋所据疆域,完整者只有扬、荆、江、湘、交、广六州而已,其他如豫州、徐州只占一部分,至于司、兖、梁、益、宁等州则数度出入。又凉州自凉州刺史张轨至张骏时,始终奉晋之正朔,虽与东晋相隔离,在名义上仍为东晋之领土。

制度

东晋行政区划分为实州郡县、侨州郡县两种:

实州郡县,为一般州郡县,既有其人民,又有其土地。

侨州郡县,是东晋实行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制度,即故土沦亡,以原籍州、郡、县名寄治别处,只有侨民,而无土地。永嘉之乱以后,中原人民大批南迁。为笼络人心、安置大族,便就地按流民原来籍贯在南迁之地设置原籍州、郡、县。当时侨州、侨郡、侨县集中在长江流域,特别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和荆州(今湖北江陵)附近。这些侨州、郡、县与实州、郡、县形成较为复杂的统领关系,主要如下四种:

  • 一、实州既统领实郡、实县,又统领侨郡、侨县。
  • 二、实郡既统实县又统侨县。
  • 三、侨州既统领实郡、实县,又统领侨郡、侨县。
  • 四、实郡中也有统领侨县的。

除了侨州郡县外,还有双头州郡、左郡左县、僚郡、俚郡等。双头州郡即两州或两郡同治一地,一人带两州刺史或两郡太守。这主要起源于侨寄,即一州一郡本土沦亡,寄治他州他郡,如南秦为侨州,寄治梁州治南郑,由一人任刺史,称为梁、南秦二州;又如巴西为侨郡,寄治梓潼郡治所涪县,由一人任太守,称为巴西、梓潼二郡。

Remove ads

行政区划列表

以下郡县表根据近人著作及有关之史志典籍整理而成,参考书目如下:

见于《晋书‧地理志》,后世典籍无明确交代或记载不清楚之县份列为废弃县份。

更多信息 州名 (县数), 州治 ...
Remove ads

注解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