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谭延闿
中国政治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谭延闿(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幼名宝璐,字组庵,或作祖庵、组安、祖安,别号无畏,斋号切斋,湖南茶陵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曾任湖南都督,第二任国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长。当年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国民党四大书法家”之一。
Remove ads
生平
清光绪五年(1879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1880年1月25日),谭延闿出生于浙江杭州。父亲谭锺麟曾任清户部左侍郎、工部尚书、闽浙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1]:5,并在两广总督任内镇压1895年孙中山第一次广州起义。
延闿自幼聪颖好学,5岁入私塾。其父谭钟麟官高位显,规定延闿三天要写一篇文章,五天要写一首诗,还要练写欧阳询、颜真卿大楷、小楷毛笔字。11岁学八股文学,曾以文章,献清德宗帝师翁同龢,同龢览后,称“访文卿,见其第三子,秀发,年十三,所作制义奇横可喜,殆非常之才也。”[2]
光绪廿八年(1902年)谭延闿在长沙参加乡试,成绩为湖南第九十九名举人[1]:4,光绪三十年(1904年)3月开封会试第一名,成为中国最后一个会元,亦填补了湖南在清代200余年无会元的空白。同年7月殿试位列二甲三十五名[3]。后以进士朝考名列第一(朝元)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谭延闿和谭嗣同、陈三立并称“湖湘三公子”[1]:6。
Remove ads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组织“湖南宪政公会”,积极推行君主立宪制。宣统元年(1909年)举为湖南咨议局议长,成为湖南立宪派首脑人物。

辛亥革命时投入革命党,长沙光复后,革命党人湖南都督焦达峰遭梅馨杀害,随后谭被举为湖南军政长官和湖南参议院议长,后三任湖南都督。
民国元年(1912年)加入国民党,任湖南党支部部长。
1913年二次革命中保持中立,被袁世凯免职,判刑4年。袁世凯赦免谭延闿,但不准他回乡;谭只好在青岛租界和上海租界过着流亡生涯[1]:9。
护国战争爆发,湖南将军汤芗铭被迫于1916年5月29日宣布独立,他却在7月5日逃离长沙,湖南省内虽曾推举刘人熙为都督,但无法维持治安[4],8月3日,谭延闿被任命为湖南省长兼署督军[5],收拾乱局,试图将湘军裁减一半,兴办实业和教育。
1917年7月1日,张勋拥溥仪复辟,逊清小朝廷虽授谭延闿湖南巡抚,但他支持共和,反对复辟。段祺瑞成功镇压张勋后,便着意处理两广“自主”问题。8月6日,段祺瑞任命傅良佐为湖南督军,谭延闿于8月10日向陆荣廷求援[6]。不久傅良佐又撤除林修梅、刘建藩军职,林、刘二人便在湘南独立,引发护法战争。因不信任谭延闿,段祺瑞政府于10月9日命周肇祥为署理湖南省长,替代谭延闿[7],因此谭延闿离开湖南往上海。11月15日,傅良佐与周肇祥逃离湖南[8][1]:11,段祺瑞辞职,代总统冯国璋便于12月7日再次任命谭延闿为省长兼署督军[9],可是他却不肯回任[10]。1918年夏,因吴佩孚请求南北罢战,谭延闿代表广州军政府回到湖南接洽吴佩孚[11]。
1918年3月,张敬尧被任命为湖南督军,因为非作歹激起“驱张运动”,1920年6月撤离湖南,其弟张敬汤被杀[1]:11。张敬尧因治理无方,激起民众驱张。毛泽东因为没有任何派系和既得利益,在《湖南改造促成会复曾毅书》、《湖南建设的根本问题》等文章里,主张湖南独立:“吾人主张‘湘人自决主义’,其意义并非部落主义,又非割据主义,乃以在湖南一块地域之文明,湖南人应自负其创造之责任。……湘人自决主者,门罗主义也。湖南人者湖南人之湖,湖南人不干涉外省事,外省人亦切不可干涉湖南事。”[12]之后谭延闿再任湖南督军,提倡联省自治,反对武力统一中国。
1920年8月16日,谭延闿通电呼吁各省自行宪政[1]:12。10月4日,湖南各界联合会呼吁谭延闿召集制宪会议,10月10日毛泽东的朋友和盟友彭璜在湖南商会等支持下要求《湖南宪法》大游行,直到谭延闿表示同意召开“人民制宪会议”,才解散示威群众[1]:13。1920年11月7日,程潜部下湖南第六区(醴陵)守备司令李仲麟等发动“平江兵变”,以士兵“闹饷”为名枪杀了谭派军官萧昌炽,11月22日通电要求谭延闿下台,同时兵逼长沙[13]。11月23日谭延闿宣布辞职,离开湖南,转赴上海。谭延闿决定让位给赵恒惕,赵大体维持谭延闿之政策[1]:14。12月11日,赵恒惕宣布成立根本法筹备处,12月21日通电各省联省自治[1]:15。
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1926年,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3月代理广州国民政府主席,7月代理国民党中央党部主席。
1927年任武汉国民政府战时经济委员会委员。9月宁汉沪三方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担任主席)。
1928年2月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10月转任行政院院长,兼任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财政委员会委员长,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
谭延闿墓由蒋中正为其墓碑题词,墓碑正面原阴刻有蒋中正手书,右上为一列小字“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四日”,正中上半部并刻两列小字“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行政院院长前国民政府主席”、下半部大书“谭公延闿之墓”,左下角署“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敬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碑上的文字被全部磨去,由时任中山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的高艺林改题为“灵谷深松”四字。
家庭
书法
谭延闿的字(外部图片)结体宽博,顾盼自雄。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体字的大家。颜楷自从被米南宫批判之后,一直不很被重视。清初基本上是董其昌书法的天下。直到清中叶刘石庵以及后来钱沣、何绍基、翁同龢等出,颜书才始得复兴。但清代书法家多数还是写行书草书,篆书隶书也颇有好手,只是楷书尚不多见。钱沣是一时名家,学颜体字得其神趣,气象浑穆。但不若颜鲁公之灵妙。南京中山陵碑上“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及其落款“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即为谭延闿所题。谭延闿被列为“国民党四大书法家”之一,即楷书谭延闿、草书于右任、隶书胡汉民、篆书吴敬恒。
评价
章太炎《章炳麟对于南省四督之月旦》:“进士出身,学问冠于四督,乃文人而非武人,人物颇好,可适为国会议长。”[17]南省四督指江西都督李烈钧、湖南都督谭延闿、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四人于1913年5月共同反对善后大借款,章太炎即评于此事发生后。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