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谭志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谭志成,MBE(英语:Laurence Tam Chi-sing,1933年12月12日—2013年3月22日),香港水墨画画家,1976年起出任香港艺术馆馆长,后于1988年至1993年担任该馆首任总馆长。
自少已对绘画和艺术产生浓厚兴趣的谭志成毕业于罗富国师范学院,1956年至1971年于九龙华仁书院任教美术、英文、数学和物理等科目,业余又学习水墨画,曾师从陈福善和吕寿琨等,1968年出任元道画会首任会长,并在师父吕寿琨领导下推动“新水墨画运动”,曾参与和举办不少画展。在华仁书院任教期间,他还曾经获英国文化协会奖学金到英国深造文凭课程,以及修读伦敦大学校外课程和香港大学的硕士课程。
谭志成在1971年加入香港政府市政事务署(后改称市政总署)担任香港博物美术馆副馆长,香港艺术馆在1975年从香港博物美术馆分拆出来后,他在翌年升任馆长,1988年出任该馆首任总馆长,至1993年退休。任内他除了负责在香港推广艺术以外,又参与茶具文物馆、香港艺术馆新址以及香港视觉艺术中心的筹建工作。
谭志成多年来著有不少关于中国艺术的著作,至晚年仍不时发表艺评,2013年3月临终以前,他更在月初坚持带病出席遗作《举隅:从文化角度认识香港艺术》一书的新书发布会,期间三度获在场出席人士起立鼓掌致敬。
Remove ads
生平
谭志成祖籍广东开平,[1]1933年12月12日生于中国广州,[2][3]童年在广州接受小学教育,后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随家人于1947年迁居香港,最初入读岭英中学,不久以后即转读以英文为教授语言的圣若瑟书院。[4]谭志成在校内成绩优异,原本有机会在圣若瑟书院中五毕业后升读预课,但却因父亲病重而放弃,改为于1954年升读罗富国师范学院(后来并入香港教育学院,即香港教育大学的前身),准备接受培训成为教师。[4]
谭志成自少已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童年的时候特别喜爱随手翻开一些杂志,绘画明星肖像。[5]在罗富国师范学院内,除了修读英文以外,他还特别修读美术,并把大部分时间投放到陶瓷制作,以及学习美术科的基本意义和教学方法,掌握如何透过美术启发学生的思考。[5]
1956年从罗富国师范学院毕业后,谭志成原本获派往伊利沙伯中学任教,但不久以后获九龙华仁书院聘任,除了教授美术外,还要兼教英文、数学、物理和自然各科。[6][7]在华仁任教期间,他开始从事个人艺术创作,曾师从陈福善和吕寿琨等,而且还曾经考获英国文化协会奖学金,由1960年到1961年前赴英国深造10个月,修读一个教学文凭课程,学习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下的教学方法。[7][8]旅英期间,他得以在空余时间参观大英博物馆和国家美术馆等的西方艺术品,另外又到欧洲大陆游历,以及在返港途中途经美国,所到之处,都会参观当地的艺术馆和博物馆,从而对西方艺术有更进一步的亲身了解。[7]
此后,谭志成在公余时间开展了半工读的生活,报读伦敦大学校外课程,修读中文和数学,终于1965年获伦敦大学颁授文学士学位。[3]获得学士学位后,他又获香港大学中文系取录,研究中国艺术史等范畴,复于1970年获港大中国艺术史硕士学位毕业。[3][9][10]谭志成在华仁书院担任教师前后长达16年,在多年来的教学生涯中,谭志成为学校大小活动引入美术元素,使这些活动都成为美术活动的一部分;[11]他还率先组织了华仁美术会,向校内学生推广艺术。[11]谭志成一直争取把华仁的美术科由原来的中一科目扩展至中三,但校方只接纳把美术科由中一扩展至中二,到他在华仁任教的最后一年,校方才特别在中六预科加插美术科,由他任教。[11]
在华仁任教后期,谭志成尝试新的水墨画教学方法,并在1968年参与创办元道画会,担任首任会长,在师父吕寿琨领导下推动“新水墨画运动”,以及在香港大会堂等地展出作品。[11][12]谭志成的水墨画大多以大自然为题材,以细致的笔触和半抽象的手法展示出不平凡的景象;[13]他又主张“先破后立”,并透过从大自然取得灵感,用当中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哲理和人生观。[1][3][13]他的作品曾入选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香港艺术大展作品,并为外间收藏。[1]
谭志成在1971年离开任教多年的华仁书院,改获香港政府市政事务处(后改称市政总署)聘任为香港博物美术馆副馆长,职级为助理馆长,负责打理市政局旗下位于香港大会堂的香港博物美术馆。[14]1975年,香港博物美术馆分立为香港历史博物馆和香港艺术馆,其中香港艺术馆继续以大会堂为馆址。[14]同年,谭志成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得博物馆学硕士学位,[3]并于翌年7月接替温讷(John Warner)为香港艺术馆馆长,后于1988年再获擢升为香港艺术馆首位总馆长。[6][15]在艺术馆供职期间,他由原来的画家身份摇身一变成为艺术推广者,虽然没有再以个人名义举行画展,但就代表博物馆在馆内馆外举办不同的讲座和活动,推动艺术发展,以及讲授他对中国艺术方面的研究。[10][16][17]多年来,他更为艺术馆主持筹办上百个中西艺术展览。[8]在1987年,他又当选为美国加州大学博物馆管理学院院士。[3]
另一方面,谭志成还于1984年参与筹备把中环域多利兵房内的旧三军司令官邸改建成为茶具文物馆,作为香港艺术馆的分馆,专门展出茶具艺术。[6]出任总馆长后,有鉴于原设于香港大会堂的馆址不敷应用,他以总策划人的身份参与研究筹建香港艺术馆新址,后市政局通过香港艺术馆选址于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和香港太空馆旁,组成展览馆建筑群,并正式让艺术馆从大会堂独立出来,拥有自己的馆址。[6][18]新艺术馆大楼于1988年9月动工,至1991年11月15日落成启用,整座新的香港艺术馆总面积约17,500平方米,由香港总督夫人卫奕信爵士夫人主持揭幕典礼,场面盛大。[6][18]
在任总馆长后期,谭志成参与筹建香港视觉艺术中心,中心设于金钟香港公园卡素楼,由前域多利兵房内的一座兵营改建而成,1992年4月28日由市政局主席梁定邦主持落成启用典礼。[19]视觉艺术中心除了专门推广陶瓷、雕塑及版画三类视觉艺术外,又设有艺术工作室、演讲厅、展览厅和多用途活动室等设施,为本地视觉艺术活动提供多一个场地选择。[19]谭志成在香港博物美术馆和香港艺术馆前后供职22年,于1993年正式退休,退休前在1993年的元旦授勋名单获英廷颁授MBE勋衔,表扬他多年来在香港推动艺术方面的表现。[20]退休以后,他又获市政局(2000年起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礼聘为专家顾问,并尝任香港浸会大学创意研究院荣誉教授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委员会香港委员等。[3][21]
谭志成退休后与家人移民加拿大多伦多,但仍不时返回香港,并在香港和中国大陆各地举办过以新水墨画运动等为题材的画展。[2][22][23]谭志成对中国艺术和中国绘画有深入的研究,在艺术馆任职期间除了主持讲座,也曾兼教香港大学,题材除了传统水墨画外,更甚至涉猎中式陶艺、瓷器、以至是扇画、竹刻等各方面。[16][24][25]多年以来,谭志成著有不少关于中国艺术的著作,至晚年仍不时发表艺评,[23]并受教育局邀请撰写《举隅:从文化角度认识香港艺术》一书,该书介绍了八位对香港艺术发展史起重要影响的艺术家,全书中英文版均由他一手包办,共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告完成。[26]该书在2013年3月初正式出版,但当时的谭志成已患末期肾癌,身体十分虚弱。[26]虽然如此,他仍坚持带病坐轮椅出席新书发布会,期间三度获在场出席人士起立鼓掌致敬。[26]
出席新书发布会后不久,谭志成于3月22日下午二时在九龙的伊利沙伯医院病逝,终年79岁。[2][23]他的遗体于同年4月1日在红磡福泽殡仪馆设灵,旋于翌日出殡。[2]香港艺术馆、他曾经任教的九龙华仁书院、以及不少曾经受他教导的华仁学生等均对其逝世表达哀悼。[2][23]
Remove ads
个人生活
谭志成1963年8月3日娶徐绮薇(Margaret Yee- May Tsui)为妻,两人育有两名儿子。[2][8]
荣誉
部分著作
- 与叶义合著,《中国竹刻艺术》。香港:市政局,1978年至1982年。
- (英文版:Co-authored with Ip, Yee, Chinese bamboo carving. Hong Kong: Urban Council, 1979-1982.)
- 《清初六家与吴历》。香港:市政局,1986年。
- (英文版:Six masters of early Qing and Wu Li. Hong Kong: Urban Council, 1986.)
- 《新水墨画运动的摇篮》。香港:九龙华仁书院,2006年。
- 《举隅:从文化角度认识香港艺术》。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2013年。
- (英文版:Examples of understanding Hong Kong art through culture. Hong Kong: HKSAR Education Bureau, 2013.)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注脚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