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走向共和

2003年中國大陸電視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走向共和
Remove ads

走向共和》是中国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电视连续剧,共60集,但中国大陆上映时仅59集,此后亦未复播。在台湾上映时另剪辑成68集的《满清末代王朝》。该剧由张黎执导,于2001年10月8日在北京开机拍摄,[1]2003年首播。

事实速览 走向共和 Towards the Republic(For the Sake of the Republic), 类型 ...

剧情背景为自清朝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至民初袁世凯称帝失败,约20年间的历史,演绎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之役庚子后新政预备立宪丁未政潮辛亥革命宋教仁案二次革命洪宪帝制张勋复辟等事件。

叙事主要围绕以下六位主角发展:李鸿章慈禧太后光绪帝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该剧仅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公开播出过一次,但是中国大陆观众仍能通过网络电视观等渠道看到该剧,其影碟也允许发行流通。[2]

该剧第59集中孙文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演说,在首次播出时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删剪。2003年,该剧在台湾先后由纬来综合台中视以《满清末代王朝》之名播出。2005年,香港无线电视购得该剧集之播映权。

《走向共和》是中国历史剧突破旧思维的一种尝试,在学术界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与争议。[3][4][5][6][7]

Remove ads

剧情

慈禧太后要修葺颐和园,以便风光地过她的六十岁大寿。李鸿章担心日本扩充海军渐成威胁,想加强北洋水师实力,设“海防捐”,又找洋人借钱,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筹得的款项全都“捐”给慈禧修园子了,只搞了一次令人心酸的演习……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受命议定并签署《马关条约》,在日本遇刺大难不死,但从此背着“汉奸”恶名退出政治舞台。

甲午兵败之后,朝廷决定训练新兵,荣禄听从李鸿章建议,让袁世凯小站练兵,而袁世凯却暗地里经营其政治资本……

甲午战争后,慈禧入住颐和园享其清福,声言归政于光绪,但军政实权仍掌控于其手中,光绪与康党维新变法不过百日,而维新最大的障碍,却是陈腐不堪的旧势力,在新旧势力冲突后,慈禧重新执政,而光绪则被幽禁深宫……

逃亡在外的康党,假借“衣带诏”哄得外国干预中国内政,慈禧恼羞成怒,竟同时向世界列强宣战……

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西逃。清廷为慈禧回銮而议和,不仅赔款,还不得不将一大批王公大臣处死。为慈禧安全回銮,袁世凯仿效西方组建警察队,以应付清军不得驻军的条约规定,且在慈禧回銮过程中倍加殷勤,于是袁世凯深得慈禧器重,在慈禧晚年,袁世凯办洋务行新政,大有王莽之风……

慈禧太后死后,载沣摄政,罢免袁世凯、亲贵专权、遏压民意。革命党乘机起事,辛亥革命爆发……

由于清军精锐皆听命于袁世凯,朝廷只得再次启用袁世凯;袁世凯重组内阁掌握军政大权,借平乱之名掏空清廷壮大自己,当时的北洋军队无论在军队数量或训练装备,都远胜于南方革命联军,形势颇似当年曹操挟天子领百万南征之时……

袁想夺权又惧怕篡位之名,于是制造舆论与南方议和,此举不但造成清廷惶恐,也造成南方联军战和分歧,由于袁也是汉人,加上其军事实力与政治声望,终于当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

宋教仁遇刺暴露了袁世凯封建军阀政客面目,引发二次革命……

革命失败,孙中山再次流亡海外;之后袁世凯解散国会,清除国民党议员,最后竟复辟当皇帝;袁世凯称帝举国鼎沸,各地纷纷起兵讨袁护法,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下惶惶而死。但随即军阀混战,张勋又借机复辟。孙中山发表言论,反对张勋复辟,民主时代即将来临……

Remove ads

演员

主演

更多信息 角色, 演员 ...

清国

内廷

更多信息 角色, 演员 ...

王公大臣

更多信息 角色, 演员 ...
Remove ads

维新派

更多信息 角色, 演员 ...

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

更多信息 角色, 演员 ...

中国国民党

更多信息 角色, 演员 ...

外国

更多信息 角色, 演员 ...

其他

更多信息 角色, 演员 ...

剧中不合史实之处

第1集中置入修建颐和园为甲午战败原因,但历史上是日本已经在制造武器已有重大突破,甲午战前发明下濑火药导致甲午海战惨败在日俄战争中更完全歼灭俄国舰队。

  • 68集版第11集中,定远镇远两舰主炮口径被误报为10英寸
  • 光绪帝给邓世昌的挽联“有公足壮海军威”变成“有公是壮海军威”,并且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变成“林文升”。
  • 邓世昌黄海海战中面对坪井航三时对部下说“我了解我的老同学”,实际上邓世昌并未有过留洋经历,不可能跟坪井航三是同学。
  • 清朝在马关条约的割让土地仍包括辽东半岛,后经由三国干涉方能赎回,并非是因为李鸿章受到枪击后的日方退让。
  • 剧中慈禧太后宣战并不是导致八国联军的原因(清廷宣战是在八国已出兵干涉后),另外剧中宣战时只提及八国,而且把奥匈帝国说成奥地利国,但历史上是十一国(还有荷兰比利时西班牙)。
  • 王照是礼部主事而非吏部主事,罢免的六堂官也是礼部而非吏部。
  • 片中明治天皇下诏将马关条约赔款全部用于教育,但实际上这笔赔款约70%是用于扩充日本陆海军军备。
  • 片中刚毅于1900年10月前往西安觐见慈禧和光绪,但刚毅死于山西侯马,并未到达西安。
  • 片中,美国老罗斯福总统会见去美国考察宪政的五大臣,老罗斯福告诉五大臣美国宪法规定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但事实上,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原则是在1951年制定的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规定的,在此之前宪法上并没有对总统连任次数进行限制,老罗斯福本人就竞选过第三届总统但落选,而小罗斯福更是担任四届总统。
  • 片中陆皓东急于拿回青天白日旗而遭受枪击,历史上陆皓东因笃信基督教,故奔回拿取圣经结果遭受清军俘虏,最后被逮捕斩首示众,而不是当场击毙。
  • 吴毓鼎的原型恽毓鼎与瞿鸿禨并无师生之谊,他参劾瞿的奏折亦非瞿本人亲书。
  • 片中,袁世凯在1912年觐见隆裕太后谈及宣统帝退位之事时,庆亲王奕劻大发雷霆,对袁拳打脚踢,并怒与之绝交。但在历史上,奕劻对于宣统帝逊位之事持赞同态度,并因此遭到其他清室成员的反对、唾骂和鄙视。
  • 片中孙中山曾在夏威夷檀香山经营农场的兄长孙眉处居住很长时间,而实际上孙眉的农场在毛伊岛,不在檀香山。
  • 李鸿章遗疏举荐的不是袁世凯而是庆亲王奕劻。
  • 片中,徐锡麟在安徽是坚定的立宪派,但实际上徐锡麟在1904年加入了光复会。此外片中把徐锡麟的安庆起义由早有预谋说成是听了立宪内幕后临时起意。
  • 片中,1912年孙中山到北京和袁世凯共商国是,期间孙曾至紫禁城会见隆裕太后,但历史上未有记载此二人曾会面。1912年9月11日,隆裕派载沣代表她在那桐家花园设宴招待孙中山与黄兴陈其美,但隆裕本人并未出席。
  • 片中,赵秉钧被毒死。而据其孙赵纯佑的记忆和叙述,赵秉钧死于中风,属自然死亡。
  • 片中,宋教仁在开票会场结束后欲回家时遭枪击,失血过多身亡,黄兴在场倾听宋教仁遗言;实际上宋教仁是在上海火车站遭枪击,于右任倾听其遗嘱,而最后在医院验出枪子弹有剧毒是造成宋教仁不治身亡之因。
  • 片中提到众议员的名额,每8万选民选众议员一人。根据《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国会分上下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参议员,22行省,每省各10名;内外蒙古、西藏、青海,各设选举会,分别选出27名、10名、3名;另由中央学会选出8名;各地华侨选出6名。按法定名额,则参议员共有274人。”“众议员的名额,则依各地区人口多寡定之。每80万人口选众议员一人,然每省至少有众议员10人,人口不足800万的小省份亦照选。唯蒙古、西藏、青海则参众议员人数相等。22行省中以直隶(今河北)人口最多,有众议员46人。人口最少的省份如新疆、吉林、黑龙江,各选众议员10人。”
  • 黎元洪并不如片中那般拥戴洪宪帝制
  • 片中,载沣参与了由良弼组织的宗社党,并且许诺提供军火。但实际上载沣自从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后就不问政事,深居简出。
  • 片中,宋案的真相是由虚构的记者田沫找到的,明显的过于轻率。尽管当今两岸政权和史学家的主流论述均指称袁世凯集团为宋案主凶,其真相至今仍无确切定论。
  • 最后孙文的关于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演说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只是编剧把孙文历来的观点做了一个整合,并痛陈只要在上位者之专制主义及专制思想仍存在,则复辟和专制制度之假共和仍会层出不穷,共和国的观念是建立在平等自由博爱之上,所以才出现了这个主权在民、五权分立之演讲镜头。

时间顺序相关

  • 甲午战争后,孙文曾经想求见李鸿章,并写了一篇文章先呈给李。李鸿章见写得不错就召见他,结果因为他一口广东腔听不下去,孙文于是立志革命。在电视剧当中,孙文向李鸿章宣传革命,时间顺序有错误。
  • 片中醇亲王奕𫍽去世时,珍妃说是光绪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但是奕𫍽去世于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因为公历是在1891年,所以农历也被增加一年。此外光绪还说两天后是奕𫍽的生日,但实际上奕𫍽出生于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
  • 片中李光昭通过买木材而骗朝廷钱的案子,实际发生在同治朝,且木材是计划用在曾一度上马的圆明园重修工程,并非颐和园工程。此案的确是在李鸿章的调查下水落石出,可是由于时间上的错位,整个事情和奕劻翁同龢李莲英小德张等没有关系。
  • 片中张謇在赴京会试时与康有为住同一家客栈,称康有为为兄,但实际上张謇出生于咸丰三年(1853年),较康有为年长5岁。
  • 徐桐是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自杀,而不是死于片中清政府惩办祸首的行动中。
  • 片中关于清末新政立宪的桥段中,提到英国当朝的仍是维多利亚女王,实际上维多利亚女王1901年即去世,当时的英国君主应该是爱德华七世
  • 1906年预备立宪时提到奕劻过五十大寿,似有重大出入,因为奕劻生于1838年。
  • 片中早在北洋海军阅兵时,北洋海军官兵即唱响大清国歌《巩金瓯》,后来五大臣出访考察宪政时亦在美国主持的欢迎仪式上作为大清国歌奏响,而实际上此曲却是1911年才由清廷作为国歌颁布,因此不可能在光绪时期的外交场合出现。此外,在这个仪式上使用的美国国旗也是错误的五十颗星版本,在当时,美国只有四十五个州,因此应该是四十五星旗。
  • 片中于1906年、1908年出现光绪帝生母醇亲王嫡福晋叶赫那拉氏,而实际上,醇亲王嫡福晋叶赫那拉氏已于1896年去世。此外,片中似乎将载沣设定为叶赫那拉氏的亲生儿子,但实际上载沣是侧福晋刘佳氏所生,与光绪皇帝为同父异母兄弟。
  • 片中于1907年镇南关起义时是绿营兵镇压,但实际上绿营1905年就被撤销。此外,在这次战役中还出现了捷克式轻机枪,实际上捷克式轻机枪1926年才开始生产。
  • 片中李莲英受袁世凯指使,特意将康有为在海外出版的《南海诗稿》中写下的赞颂瞿鸿禨的诗句呈给慈禧太后,使得慈禧太后怀疑瞿鸿禨联合岑春煊企图扳倒袁世凯是康党阴谋,并最终决定罢免瞿的一切职务,这些诗句包括“若使劾袁功得就,岂看龙劫血斑斑”。按照剧情,这些诗稿或是康有为单方面对瞿的赞颂,或是袁世凯为栽赃瞿进行的杜撰。而历史上,这些诗句确实存在,也确系康有为本人赞颂瞿鸿禨的诗句,但却是他在瞿鸿禨病逝后为其写的纪念诗(此时清朝已经灭亡)。因此,历史上慈禧太后并没有如剧中描述的那般读到过这些诗句,更不是因为这些诗句导致其对瞿罢官。
  • 片中隆裕太后于1912年下诏清室退位时称自己“四十寿辰”,而实际上隆裕出生于1868年,因此下召退位时年纪为44岁。
  • 片中,赵秉钧离世在前,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在后。而历史上,二次革命是1913年而赵秉钧于1914年去世。
  • 片中,孙中山交给袁世凯的《建国方略》是孙文于1917年至1920年期间完成的3本著作的合订本。分别是:《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而袁世凯卒于1916年,因此袁不可能看到此书。
  • 张之洞1909年10月4日去世,片中把张之洞的死挪到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之间。
  • 片中严复是日本明治维新元勋伊藤博文在英国留学时的同学,这取自在中国流传甚广的说法;但历史上严复留学的时间与学校均与伊藤博文不相吻合。
  • 片中最后一集谈复辟的时候,载沣称要让康有为当军机大臣,并且当时小德张在场。实际上,载沣并未参与复辟活动,军机处1911年5月就被撤销,而小德张也早在1913年隆裕太后死后就离开皇宫,移居天津。

人物外观

  • 辛丑条约签订时奕劻没有蓄须,史实中奕劻时年62岁,留着白色长髯。
  • 片中袁世凯登基称帝的服饰不是龙袍、冕服,而是民国公民祭天的祭祀服装。是按照祭祀冠服制订的,但袁世凯应该穿十二章大总统级祭服,片中却穿成九章部长级祭服,这一点不如《建党伟业》中袁世凯祭天的衣服来的严谨求实。而且把袁世凯穿的那套祭服说成登基称帝的龙袍,显然违反历史。
  • 片中一些人物的形象被改变,如丁汝昌刘步蟾盛宣怀都被去掉胡子,奕劻至少年轻了二十岁。
  • 恭亲王奕䜣在剧中的形象比李鸿章更加苍老,甚至还以长辈的口吻给李鸿章赐教,但实际上李鸿章比奕䜣的皇兄咸丰帝还要年长。
  • 片中,由于经费有限,所有官员都戴只有秋冬才戴的暖帽。除岑春煊在两广担任总督拍就职照片时佩戴凉帽以外,剧中并没有出现春夏佩戴的凉帽。

删除部分

《走向共和》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和中国内地发行影碟的版本都只有59集,但在香港发行的版本中有60集。通过比较,前49集基本没有出入。后11集删剪较多,变成10集。港版第53集中主要描写宋教仁被暗杀的情节,几乎整集被删。最后一集中,孙中山在上海大礼堂的讲演也有部分删剪。内地版本却以字幕的形式增加了从张勋复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内容。在香港及大陆的删减版造成观众对某些剧情不知其来龙去脉[来源请求],而台湾以《满清末代王朝》之名播出本剧,但是公开播映版为央视版,另行剪辑的DVD套组共有68集,因为该收藏版是母带购入故一刀未剪,反而较能呈现本剧清晰的脉络[来源请求],该剧剧本也授权给台湾发行商,以三大册近一千五百页的电视小说形式出版[8]

收视情况

《走向共和》首播前,中国中央电视台对这部投资4100多万元、首播时长达59集的电视剧寄予厚望,期盼创造收视率新高。中国中央电视台在该剧策划阶段就开始介入,在首播的播出安排上还为该剧做了便于推高收视率的特殊安排。[9]但是,2003年《走向共和》在CCTV-1黄金时段首播时,收视率很低,远远不如中国中央电视台的预期。根据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统计,《走向共和》在CCTV-1开播时,全国收视率仅为3.1%,之后略有增长。[10]中国中央电视台对CCTV-1黄金时段电视剧平均收视率的要求是达到5.29%的标准,《走向共和》未能达标。[11]而CCTV-1黄金时段以往播出的热门电视剧,例如1994年的《三国演义》首播时全国收视率高达46.7%。[12]2003年CCTV-1黄金时段共播出25部电视剧,排在前三名的是21集的《荣誉》9.12%、23集的《军歌嘹亮》8.97%、20集的《公安局长》7.84%,其他均在2.81%-7.26%之间,5%以下的有13部(包括《走向共和》)。[11]

《走向共和》收视率虽然不高,但却在舆论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和其惨淡的收视率极不相称。这主要得益于该剧的收视群体。根据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统计,该剧首播的收视群体呈现“三高”的特点,即“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高学历体现在78%观众的学历在大学以上,高收入体现在观众平均月收入在2500元人民币以上,高年龄体现在观众年龄主要介于30岁至49岁之间,且以中年男性观众居多。因此该剧的收视人群主要集中在高收入高学历的中年男性观众,其他观众对该剧缺乏热情。该剧也是那几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中,这种“三高”特点最强烈的电视剧。[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在2014年的一次会议上透露,该剧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期间,他同在北京的几位历史学家收看了此剧,讨论认为此剧有“政治问题”,传播了“错误的观念”。[13][14]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