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辵部
汉字部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辵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162个,七划部首的第16个,其附形部首为“⻍”。Unicode中的附形部首有三个,包括:⻍、⻌、⻎。汉字简化字以“⻌”为主部首,“辵”为附形部首,归在三划。辵部只以下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部首归为辵部。
部首单字解释
辶,辵的或体,用作偏旁。“辶”的印刷体,分“⻍”、“⻌”、“⻎”三种。
字形
-
小篆
书法写法(?书):
-
隶书
-
隶书,作偏旁时的写法
-
隶书,作偏旁时的写法
-
楷书
-
楷书,两点,作偏旁时的写法
-
楷书,一点,作偏旁时的写法
通称
部首字元及变形
依据传统,“辵”是主部首,“⻍”或“⻎”或“⻌”是附形部首。韩、日、港、台皆依从传统。中国大陆《汉字部首表》则把“辶”定为主部首,将“辵”定为附形部首,以下是详细说明:
中国大陆随简化字政策推行新字形,规范汉字用一点走之底(⻌),计3画。中易宋体为宋体(明体)旧字形减去一点,中易楷体为一点下加两折的楷书体字形“⻎”(与台湾的标楷体相同)。繁体字书籍则既有使用两点传承字形(旧字形)的(⻍),也有使用一点新字形的(⻌)。
台湾的国字标准字体及香港的常用字字形表中规定的明体(又称宋体)采用一点下加两折的楷书体字形(⻎),计4画。Windows附带的细明体及新细明体(MingLiU、PMingLiU)在5.03版以前使用两点的“⻍”,Windows Vista及以后的系统附带的字体才改用一点的“⻎”。由于并无强制规范,实际印刷时,台湾除少数出版商使用国字标准字体外,大多数仍然沿用两点的传承字形“⻍”,视觉上较为匀称。
本章节包含JIS X 0213:2004编码收录的文字,相关文字需在支持JIS X 0213:2004的环境下才能正确显示。(详细)
日本于1946年公布《当用汉字表》,引入了“沢(澤)”“浜(濱)”等简易字体,称作新字体,此时仍用二点之绕(计4画)。但1949年公布的《当用汉字字体表》改成了一点之绕(计3画),而且其附属的简易字体131字表中并未记载一点和两点的差异。1981年公布的《常用汉字表》中公示了357字的旧字体,亦未记载之绕写法差异。目前使用的《常用汉字表》只标出了部分汉字的之绕写法差,相比之下,辞典收录的旧字体比较全面。
1983年,JIS X 0208(当时是JIS C 6226)编码出现,仿照当用汉字和常用汉字的作法,大量简化表外汉字。例如“鷗”→“鴎”,原本未受影响的表外汉字亦由二点之绕变成了一点之绕(参见扩张新字体)。但是2000年,国语审议会公布了《表外汉字字体表》,并未对表外汉字进行简化。为了配合《表外汉字字体表》,JIS X 0213于2004年又将之绕改回两点。《表外汉字字体表》中的印刷标准字体基本上沿袭康熙字典体,不过实际上,原本一点的之绕也是许容字体,无须变更成两点。JIS和Unicode中,表外汉字一点和二点之绕基本未分开编码。
表外字“蓮”“迪”“遥”“遼”等在《表外汉字字体表》公布时属于人名用汉字,故以原本的“一点之绕”为准。但是、“司馬遼太郎”的“遼”、“大杉漣”的“漣”、“蓮實重彥”的“蓮”因为是固有名词,保留原本二点之绕的写法。不过也有相反的情况,如“辻希美”的“辻”,印刷标准字体是二点之绕“辻”,不过其名字中使用一点之绕“辻”。
莲田市出于电子化考虑,于2011年1月4日将“蓮”从二点之绕改为一般的一点之绕。
Remove ads
韩国使用二点走之底“⻍”。

- 辵:CJK UNIFIED IDEOGRAPH-8FB5
- 辶(“辵”的偏旁变形,实际形状随地区而定):CJK UNIFIED IDEOGRAPH-8FB6
字例
(依Unicode排序)
- “巡”字有归入辵部与巛部的争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