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郑汉 (台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郑汉(1947年2月20日—1965年9月2日)[1],台湾苗栗县造桥乡谈文村人,在中港溪救两名溺水学童而殉身,因此谈文车站附近丘陵立有称为“蜡烛人”的郑汉纪念碑,由建筑师修泽兰所设计,并且铺设郑汉步道。
生平
郑汉为砖厂工人郑涂全家六口中的长子,以三七五减租领来的五分耕地过活,他就读后龙初中二年时休学,以农作帮忙家务[2]。其长相眉清目秀,身材约177公分高,邻里都称作“大目仔”[3]。谈文村村长张万海回忆,郑汉很热心,一次一位农民因喷射农药中毒,大家慌乱不知所措,只有郑汉一声不响跑到这位农民亲戚家找人推单车载到医院急救[2]。
早年中港溪各段筑有拦水坝,形成较深的水池,因此成为孩童游玩的去处[3]。1965年9月2日下午,郑汉邀十七岁的张澄洲去中港溪流域的谈文农地重划区,两人坐在蛇笼砌成的丁坝上看人用网捕鱼、小孩戏水[2]。当时下午4点,中港溪值退潮时,学童陈胜兴被卷入急流,高声呼救,另一学童林锦松前往施救,惟因体弱不堪于溺者纠缠,二人均陷于危困[4]。据张澄洲追述,郑汉就跳水将这两位谈文国小(今谈文国小)学童救起,可是郑汉一直没有钻出水面,直到郑汉舅父黄登传将他拖出水时已溺死,头上有被蛇笼粗铁丝刺得很深的洞[2]。
Remove ads
身后
1966年8月22日,郑汉塑像在谈文车站左侧纵贯公路旁地山顶举行破土典礼,由救国团苗栗团委会主任委员吴德楣主持,县长林为恭致词、苗县各界人士前往观礼[5]。1967年11月25日,举行落成典礼,救国团总团部陈寿昌组长揭幕,苗栗县各界首长及青年学生代表前往观礼[4]。
建地100坪为由竹南籍旅日台侨方俊明购买[6]与兄弟方俊诚一同捐赠[7]。泽群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纪念碑造型,以“燃烧自己而照明他人”的概念作成“蜡烛人”像,蜡烛前的两点蜡泪代表郑汉救了两个人[4]。像高18米,宽7米[6][7]。工程费新台币8,7000元,由裕钦营造厂承建,石油公司捐赠钢筋水泥,国军四七七九部队负责搬运砂石并支援军工[6],并敦请内政部长徐庆钟等人题字纪念[7]。
在1960年代,救溺身亡而立像的还有林添祯[8]、简金墙[9]、萧曜友[10]、韦启承[11]、李再春等。
郑汉纪念像距育达科技大学数百米的山顶[12],也是造桥乡的知名地标[13],经海线铁路及台1线的旅客都看见[12][14],好似郑汉守护着山脚下的中港溪[3],郑涂说他每年都会上山探视[14]。在该碑可往下看到中港溪两岸的阡陌良田、日式木屋造型的谈文火车站、造桥自然生态公园、竹南红树林自生态保留区、及稍远处的头份[13]。此外,台铁轨道旁立铜像的有唐高[15]。
日久,通往郑汉碑的原道路逐渐隐没在荒烟蔓草中[14]。2002年3月27日,育达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黄服赐带着选修“文化与社区”通识课程的学生,整理郑汉纪念碑周边环境[12]。此举措引起当地谈文社区父老的共鸣,乡长张双旺闻讯后,决心从学院附近开辟一条健行步道到纪念碑,遂和谈文社区长青会长林锡源、郑涂等人再度上山勘察可能的路线[14]。县府补助一百多万元,从附近产业道路铺设700多米长的枕木步道,重新整顿纪念碑周边环境[13]。地主江能兴则提供私人土地,供健行步道穿越[14]。游客至台1线南下102公里处,接锡源路继行大约400米,即可抵达此步道入口[13]。2003年5月29日,造桥乡公所结合育达休闲事业管理系举办第二届造桥观光节活动,由张双旺会同休闲事业管理系助理教授何致中等师生五十多人,在枕木登山口揭开郑汉步道指示牌[16]。
2007年报导,郑汉母亲郑黄颜妹已八旬,依然很想念儿子。郑涂表示老伴有高血压、脚没力气,因此多年来未曾上山看过纪念碑,他未了的心愿就是载着老伴一块上山,不过碍于无路可骑机车或开车,他非常企盼政府能开条道路直抵山顶,完成两老的小小心愿。[3]
-
当地苗栗客运站牌郑汉碑以纪念碑为名。
-
刻有生卒与出生地的碑志。
-
碑址可远眺谈文车站、头份。
Remove ads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