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岸线 (台铁)
縱貫線竹南至彰化區間的靠海路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海岸线是指台铁纵贯线的竹南至彰化间两条平行线路中,偏向海岸的铁路线,通称“海线”。相对于平行的台中线(山线),其兴建时间较晚,路廊较为靠近海岸,尤以竹南至苑里间甚为靠近,部分路段更可以直接从车窗望见台湾海峡之海景。
Remove ads
概要
1919年,台湾农工物资的出口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而大为增加,但纵贯线十六份(今胜兴)一带的陡坡,造成线路上的瓶颈列车无法增加班次,造成不少货物堆积于车站内无力发送而发生“滞货事件”[2]。总督明石元二郎因而决定兴建海岸线铁路来疏运。
首段线路于1920年12月25日通车[3],自台中线王田驿(今成功车站)至清水,此后陆续推进、全线于1922年10月10日通车,翌日开始营运,并在通霄车站举行海线铁路通车典礼,同日又设追分驿(今追分车站)直通彰化。货运列车行经竹南(或彰化)时改走海线,使得运输问题从此大为改善。
在海岸线于1922年完工通车之后,形成台湾中部存在有两条平行铁路线的情况,在台铁的统计年鉴上分类方式,山线是独立以“台中线”的名称存在,两条线路皆属干线等级[4]:33页。
1998年9月24日,配合台中线的改线与全线双轨化工程(新山线)完工且全线通车,台铁改以山线作为运费计算里程的基准,但仍以海线里程(又称为旧里程)作为车站营业里程[5]。
与“山线”相同,台湾铁路管理局内部部分官方资料亦无海岸线或海线名称,而诸如年度统计年报内,海线营业里程信息亦纳入纵贯线。[6]
Remove ads
线路资料
- 经营管辖:台湾铁路公司
- 线路里程:竹南 - 彰化间90.2公里(但于大肚溪南越行站至彰化站间与山线路轨合并)
- 轨距:1,067毫米
- 车站数:16(不含起讫车站;2008年2月)
- 开业时间:1922年10月11日全线开通
- 区间( =表示双线,-表示单线):竹南=谈文南信号-大山=白沙屯-新埔=通霄-苑里=日南-大甲=清水-追分=大肚溪南信号=(与山线共用路轨)彰化。
- 电化区间:全线(交流25,000V)
- 大甲=台中港=清水的双线区间,列车多数靠右行驶(南下列车行驶西正线,北上列车行驶东正线),与其他双线区间的行驶方向相反。
- 通霄=新埔间列车多半行驶东正线。
- 隧道数目:1座
- 大甲=台中港间:大甲(河底隧道,穿越水美溪),长度80.30米[7]。
运行形态
过往曾有经海线但不停靠海线各站的自强号列车及莒光号列车,目前仅109次、126次(周日行驶)于海线之间只停靠大甲、沙鹿2站,其余列车均至少停靠后龙、通霄、苑里、大甲、清水、沙鹿6站。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山线不通期间,山线对号列车全数改经由海线行驶。自强号于海线各站均不办理客运,莒光号及复兴号于后龙、大甲、沙鹿3站办理客运;北上自强号则先行驶至台中站载客后折返走成追线经海线继续行驶。
车站一览
海岸线曾一度(2003年-2008年间)使用通用拼音作为各站译名,除县、省辖市以上地名保留威妥玛或邮政式拼音外,现已逐步更换为汉语拼音。
- 注:车站等级:分为特等、一等、二等、三等、甲简、乙简、丙简、简易、招呼、信号。
总结
视角
Remove ads
Remove ads
日治1930年代,台湾总督府原有意继续延长海线至台南,即所谓西南部海岸线计划,但因二战爆发、以及后来国民政府对铁路建设消极,最终未兴建。
未来计划
规划一条连结台中市大甲区、外埔区、后里区的甲后线,及一条连结台中市清水区、神冈区、潭子区的大台中高架环状捷运铁路。除此之外,台中市政府于公元2013年开始进行“大台中地区山海线铁路双轨高架化建置计划”可行性评估的工作。[10][11][12][13]
- 海线双轨化及部分高架化工程(大甲-追分)
规划自大甲车站北侧成功陆桥后、铁砧山铁路道口(开元路)前开始高架至过省牧场铁路道口(二崁路)后降至平面,并于台中港站前后路段维持原平面轨道配置,以降低工程经费并维持台中港支线货运功能,之后再从清水海滨路铁路道口前再次高架,直至沙鹿安良街铁路道口(兴安路)后再降为平面双轨化至追分站。[14]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