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闽南语本字列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本列表借由字例描述台湾话中的本字本字是传统文献中即有汉字字形,且音韵、意义皆与闽南语词汇具同源关系,缺一不可。[1][2]

台湾话汉语官话在音韵、字汇、句法上的差异相当显著,又由于台湾话分支较早,书写争议较多。若以汉字书写闽南语,就必须以音节为单位“一音一字”,但闽南语中有许多不是源于官话的字词,造成“有音无字”的状况,于是产生各种不同的用字,加上口语与文字脱节甚久,未曾如官方语言有过统一的文字规范,所以目前用字状况仍相当分歧。各家辞书在用字上各有选择,但对“本字”的认定差异不大,学界考证也逐渐累积可信的本字。

本列表以教育部台湾台语推荐用字为底本,列出台湾话的本字,并以本字被记录下来的时代划分段落。

上古汉语字词

上古汉语汉代以前的语音,根据扬雄方言》以及学者比较文献后的考证,当时并没有统一的语音,不同地域的字词、语法差异很大。西元308年,逃避战乱的中原移民迁徙到今日福州一带,史称八姓入闽。311年永嘉之乱后,中原移民在泉州晋江建立聚落,这些移民把上古汉语的字词语音带进今日的福建,部分语音仍然保留在闽南语的白读音中。

《论语》纪录

更多信息 本字, 异用字 / 俗字 ...

《说文解字》纪录

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作于公元121年,记载二世纪雅音字形、字义之间的关系。

更多信息 本字, 异用字 / 俗字 ...

其他上古方言

更多信息 本字, 异用字 / 俗字 ...
Remove ads

中古汉语字词

公元184年,黄巾民变爆发后,中原战乱使人口大量减少。永嘉之乱后,部分中原人口往南迁徙,史称衣冠南渡,这些移民的语音对闽南造成影响。南北朝期间,南北语音各自发展,北方语音与匈奴鲜卑等族群母语相互融入,南方则受百越语音影响,部分语音成为今日日语的吴音。闽南吸收了南方语音,部分字词仍保留在闽南语中。

五世纪末,南朝沈约确立四声反切出现与韵书的编纂,让后世学者能对当时的语音进行归纳。其中,七世纪隋代韵书《切韵》是中古汉语音系的重要纪录,其中的切韵音可看成当时南方金陵音与北方邺下音的取舍妥协[16],这种南北混合的语音影响当时的闽南语音,并保留在日语汉音与闽南语的文言音中。

更多信息 本字, 异用字 / 俗字 ...
Remove ads

《玉篇》纪录

玉篇》由梁顾野王作于六世纪,是当时南朝金陵雅音的纪录,并以反切记音。当时金陵雅音随佛教传入日本,形成吴音,保留至今,吴音的韵母与闽南语白话音有部分相同之处,是金陵雅音影响闽南语音的证据。

更多信息 本字, 异用字 / 俗字 ...
Remove ads

唐代用法

初唐(安史之乱前)

更多信息 本字, 异用字 / 俗字 ...

中唐(安史之乱后)

更多信息 本字, 异用字 / 俗字 ...

残唐五代辽宋用法

更多信息 本字, 异用字 / 俗字 ...

《广韵》纪录

大宋重修广韵》为北宋官修韵书,从1008年开始编辑,是北宋官方对七世纪切韵音音系的阐述。

更多信息 本字, 异用字 / 俗字 ...

《集韵》纪录

由于《广韵》“多用旧文”[27],字词与北宋当代脱节,所以北宋在1039年刊行《集韵》,收录更多当代字词,根据唐代《经典释文》反切标注字音,增加了唐宋之间出现的新字词。

更多信息 本字, 异用字 / 俗字 ...

近代汉语字词

历经,三百年的族群互动、政权更迭与移民流徙,汉语语音发生剧烈变化。十一世纪中原汴洛音音系就与七世纪的切韵音不同,到了十四世纪中原音韵洪武正韵,音系已经彻底转化,成为早期官话。闽地远离中原,由于地理隔离且人口变动较轻微,语音未如官话区般发生大规模的变迁。从十六世纪中叶福州的《戚林八音》、1800年泉州的《汇音妙悟》,都可明确看出:闽语音与官话语音已经发生区隔。

受到贸易互动、戏曲文化等影响,闽南语中可以看到由北方引进的若干字词[28],随时代递嬗,其中某些用法于现代标准汉语中亦已少见。

更多信息 本字, 异用字 / 俗字 ...

《字汇》及《正字通》纪录

字汇》由明安徽宣城梅膺祚1615年刊行,稍后明末张自烈撰写《正字通》。两书作者皆为南方人,书中含有许多过去字典不收的俗字,为近代华中华南语汇留下许多纪录。

更多信息 本字, 异用字 / 俗字 ...

参见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