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泉漳片
閩南語分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泉漳片为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闽南语中最主流的方言,于福建称为泉州话、漳州话或厦门话;在台湾通称台语、福佬话或台湾闽南语;在中南半岛主要被称为福建话,在菲律宾则称为咱人话。其起源于福建南部(闽南)的泉、漳一带,与潮汕片、琼雷片等其他闽南语方言有语言学亲缘关系;除通行于闽南地区外,亦于东南亚聚居大量闽南民系移民的地区广泛流行,包括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并在这些地区发展出在地化的变体(如台语即为当中最典型例子)。
![]() |
Remove ads
名称
民间理解的闽南语通常特指泉漳片,即所谓“狭义闽南语”,语言学界按语言谱系分析,所定义的“闽南语”(即福佬话)统括潮汕片、雷州片等,在区别时被称为“广义闽南语”。泉漳片的惯用英文称呼“Hokkien”是泉漳片对“福建”二字的发音,最先在1832年由传教士麦都思的字典记录(当时他记为Hok-këèn)。泉漳片的各种次方言在民间的自称繁多,一般仅指代该次方言点,不能越级指代整个学老话,[2]以下为常见闽南语之名称:
- 下南话(ē-lâm)
- 福建南部的传统地理称呼为“下南”,方言为“下南话”,相对“北顶”。在早期,泉州和漳州都称呼自己的方言为“下南话”、“下南腔”。直到民国时期慢慢被“闽南语”、“闽南话”所谓外来称呼词汇所替代。直至今天下南族群以此为称呼,但是以福州民系为首的其它福建族群还仍保留这一称呼。
- Amoy(厦门语、厦语,为漳州话Ēe-mûi 的音译)
- 清末的1873年,英国苏格兰长老会传教士杜嘉德编撰的大型闽南语辞典《厦英大辞典》面世,称之为 Amoy,认为其不是方言而是独立语言,内部则有四种真正方言:漳州话、泉州话(晋州)、同安话、厦门话。[3]
- 福建话
- 台湾话(台语)
- 台湾汉族许多是来自福建南部的闽南人,闽南语成为台湾岛和澎湖群岛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方语,亦被称作“台湾话”或“台语”。从文献上来看,“台语”、“台湾话”的名称最迟于清末即已出现,目前所知,“台语”一词最早出现于1852年刘家谋的《海音诗》中的注释:“耗掷饔飧百口粮,如山狼籍不堪偿;伤财翻被居财误,浪说红龟是吉祥。吉凶事,皆用“红龟粿”;台语“龟”若“居”,取“居财”之意也。每用,常数百个;其弃之也如泥沙,暴殄甚矣。”[5];而“台湾话”最早出现的文献则是1874年《李文忠公选集》第一册/同治十三年/上海探信(三月十二日)(附):‘所有东洋兴兵打台湾生番地方之事,连日议论纷纷,顷由长崎信来,知日本派柄川宫(柄川名,宫即亲王也)总督其事,李仙德参议。李即去年随副岛来过,本美国人,曾任福建领事,会说台湾话。’[6]
- 台湾日治时期日本政府将最多台湾人使用的语言定义为台湾话。而“早期台湾话”指未接受西洋、东洋(日本)和南洋等影响以前的台湾话,兼指漳、泉、潮等闽南话。[7][8]不过,实际上日本语出版物是以“台湾语”表记,非“台湾话”,如小川尚义以总督府名义所著《台日大字典》等著作。但“台湾语”不符合一般人语音习惯,二战后直至今日,台湾民间多以“台湾话”(白话字:Tâi-oân-ōe;台罗:Tâi-uân-uē)或“台语”(台罗:Tâi-gú)称呼。连雅堂于1929年在《台湾民报》第288号发表〈台语整理之头绪〉一文(后收录在《台湾语典》自序)中就出现了“台语”“台湾语”“台湾之语”之名称。
- 二战后,中华民国政府统治台湾之初期也是用“台语”一词,譬如“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于1955年出版的《台语方音符号》及国防部于1958年出版的《注音台语会话》,之后因政治因素而改称“闽南语”。[9]
Remove ads
次方言
以音韵而言,漳州市的郊县的音系(尤其漳浦县、云霄县、诏安县、漳平永福镇,另还有龙岩市)较为存古,例如/E/和/e/的开口度区别,其他泉漳片以至于其他闽南语大多合流为/e/。[10][11]
对泉漳片各个次方言的研究长期集中在地级市城区。以漳州而言,排除县志不算,漳州地级市的单点方言材料除了长泰县、东山县、漳平县永福镇之外极其罕见。[10]
厦门话和台湾话是泉州话和漳州话的混合,即漳泉滥。其中,北台湾和南台湾的腔调分别是偏泉腔和偏漳腔。不过,虽然泉州话和漳州话在发音和词汇用法上有些许的不同,但在文法上普遍是一致的。此外,台湾话在经过半世纪日本统治的影响下,有许多日语的外来词融入日常词汇中;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存在来自马来语、英语、潮州语及粤语的外来影响。厦门话、泉州话、漳州话、龙岩话、台湾话、棉兰福建话、槟城福建话和新加坡福建话事实上是能够互通的。
台湾话:主要混合泉州话与漳州话的腔调,加上一些日语(含日式外来语)及其他外来语词汇。语言学家洪惟仁将台湾话的腔调分为三大腔,并在其下细分。虽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腔,但台湾各地区之间的词汇使用及部分发音有些许的差异。且从大航海时代就受到外来语影响的关系,现在台语已有一部分的词汇和原本的漳州、泉州及厦门等地不通用,发音上也有些许的差异,比如台语的“五分钟”福建闽南语念作“一字久”,台语的“臭屁”福建闽南语念作“排只”,台语的“好参详”福建闽南语念作“好拍舍”等等 [14]
- 混合腔(漳泉音混合,声调偏漳音的漳泉滥)
- 偏漳腔(除了宜兰腔跟桃园腔外,又被统称为“内埔腔”)
- 偏泉腔(除了台北腔跟鹿港腔外,又被统称为“海口腔”)
音韵对比
基础词汇
以下详列现代标准汉语与闽南语泉漳片斯瓦迪士所枚举的207个核心词:
Remove ads
文法
福建泉漳话是一种分析语,因此在词语在语句中的前后排列对于意思的表达是十分重要的。[16]福建泉漳话允许主-动-宾(主词接动词,然后再接受词)的造句模式;然而,由于福建泉漳话是一种话题优先语言,所以这样的语序通常会被打破。和综合语不一样的是,福建话没有时态、性别以及复数的型态变化(除了代名词);相反地,欲表达时态、性别和复数等概念时,会通过复词、标示、语法或者上下文来区别。福建泉漳话的动词并没有时态变化,时态的表达会透过时间副词进行修饰。
泉漳话内部的方言之间,在代名词的选用上有些许不同。以下说明使用汉字及白话字。
- 1 具排他性的“我们”,即不包含听话者。
- 2 具包容性的“我们”,即包含听话者。
- 3 东南亚福建话用法。
所有格通常后缀“个”(ê)(南方语言中,定语助词与量词同源),文言上后缀“之”(chi)。而复数则一般无后缀表达所有格,如:
Remove ads
注释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