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毘达磨识身足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毘达磨识身足论》(梵语:विज्ञानकायशास्त्र,Vijñānakāya-śāstra),又称识身足论、识身论,提婆设摩(梵文 Devakṣema)著,是说一切有部的根本论著,被列为《六足论》之一。本论的主旨是在评破分别论者和补特伽罗论者之后,以六识为主广论“四缘”,随后论说说一切有部特有的“成就不成就”。
版本
玄奘汉译《阿毗达磨识身足论》,16卷,由大乘光笔受。
教派论诤
本论为反对分别论者沙门目干连的“过去未来无、现在无为有”和“有无所缘心”而提出[1]:
- 二心不能并生:比如观贪不善根等,不可能观现在的贪,非观过去或未来的不可。如果说观现在贪,那能观与所观,就同时有二心了。因此意根不可能是现在的。无间灭入过去的意,为缘而能生意识,所以非过去有不可。
- 业与异熟果不能同时:业已灭而能感异熟果,所以非过去有不可。
- 起了别作用的识一定有境为所缘:过去未来的可以观察、可以了别,所以过去未来是有的。
- 所成就的可以不现前:如果有学现前起缠心,还是成就五根的。现前入灭尽定的,还是成就少欲、羞惭、触、意思、识食。不现前而是所成就的,那一定是过去未来有了。
本论自称“性空论者”,反对补特伽罗论者[2]而提出“无有补特伽罗”[3],认为人身是由五蕴集合而成的,并没有一个自我的实体。瞿波阿罗汉造《圣教要实论》与之诤论[4]。
缘起学说
《识身论》中记载了一种十二缘起理论,与《发智论》的时分缘起不同:
“ | 于可爱事,由无智故,便生等贪。 | ” |
《大毘婆沙论》称之为多心相续缘起[7],这是与设摩达多尊者的一心刹那缘起[8]相对而言[9]。
《识身论》随后又记述了源于《瓮喻经》的缘起学说[10],此说为后世对缘起法的权威解释:
“ |
|
” |
现代的研究
印顺法师认为《识身论》深受《发智论》影响,但其立论则常与《发智论》不同,主要依据《发智论》宗义的《大毘婆沙论》为了弥合两者的差异,常需要特别做出许多解释,但是《大毘婆沙论》仍然尊重《识身论》的权威。为了与《大毘婆沙论》的宗义一致,现在存在的《识身论》的版本,已经经过了一些的修改[12]。
印顺法师认为《大毘婆沙论》称《识身论》所说的十二缘起是远续缘起[13],做了以下解释:生死业报,是不限于前后二生的。可能很久以前的惑业因缘、到今生才受报;今生的惑业因缘,要多少生以后才受报。所以生死业报的十二支,是通于久远的,名为“远续”[14]。
引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