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霍亨斯陶芬王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霍亨斯陶芬王朝
Remove ads

霍亨斯陶芬家族(德语:Hohenstaufen)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王室,又称为士瓦本家族斯陶芬家族Staufer)。最初霍亨斯陶芬家族为现时德国南部士瓦本(又译为斯韦比亚)的世袭伯爵与统治家族。

事实速览 霍亨斯陶芬王朝 Hohenstaufen, 国家 ...

由士瓦本的腓特烈一世在1079年迎娶了皇帝亨利四世的女儿阿格尼丝公主并继任士瓦本公爵起,是为霍亨斯陶芬王朝之始。和皇室联姻使霍亨斯陶芬家族及跻身于最高的统治阶层,而且由于阿格尼丝公主的弟弟亨利五世没有子嗣,法兰克尼亚王朝告终。霍亨斯陶芬家族即成为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其后霍亨斯陶芬家族又成为法兰克尼亚和莱茵兰的统治家族。在12世纪,此家族在德意志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德意志“皇帝党”势力的首领。1138年此家族更取得德意志王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在“红胡子”腓特烈一世亨利六世腓特烈二世统治时期,霍亨斯陶芬家族权势最盛,与罗马教廷展开权力斗争,并成功入侵意大利,于1194年取得意大利南方西西里王国的统治权。但在腓特烈二世死后,此家族日渐衰落。1254年,霍亨斯陶芬家族在德意志地区的统治终结。1268年,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后的嫡系男性后裔康拉丁那不勒斯斩首。1318年10月31日,家族最后的成员恩里科[1]蛋堡的囚室中去世,其家族统绪和政治影响力彻底告终。

Remove ads

名称

“霍亨斯陶芬”一词首先使用于14世纪,用于区分坐落于施瓦本汝拉山(位于格平根县)中较高(hohen)的名为斯陶芬(Staufen)的锥形山英语Canonical Hill和位于其山脚下同名的村落。从19世纪开始,为了与其他名为斯陶芬的城堡区分,历史学家才将斯陶芬家族的山间城堡英语hill castle命名为霍亨斯陶芬堡英语Hohenstaufen Castle。霍亨斯陶芬王朝也因此得名,但是近几十年来,德国历史传记作者更倾向于直接称其为斯陶芬(Staufer),因为这与现代的用法更加相近。[2]

斯陶芬(Staufen)一名来源于Stauf(古高地德语 stouf,与近代英语的单词stoup有关),意为“杯子”。该词汇在中世纪时经常被用于位于施瓦本的锥形山[2]。尽管Staufen在拉丁文献中的拼法各异(Sthouf,Stophe,Stophen,Stoyphe,Estufin等等),Staufen在现代可以指该锥形山也可以指该城堡。这座城堡于11世纪下半叶被腓特烈一世建造或购买。[3][4]

Remove ads

起源

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起源尚不完全明确。根据皇帝奥托三世于987年发布的一份文件,史料首次提及“斯陶芬伯爵”,称其为施瓦本境内诺德林根附近里斯高(Riesgau)地区的伯爵后裔,并与巴伐利亚西哈丁格家族(Sieghardinger)有亲属关系。约1075年去世的地方伯爵腓特烈被认为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始祖,该家谱由施塔韦洛的维巴尔德修士于1153年应皇帝腓特烈·巴巴罗萨之命编撰。腓特烈曾任施瓦本宫廷伯爵,其子比伦的腓特烈(约1020年-1053年)娶埃吉斯海姆-达格斯堡的希尔德加德为妻(卒于1094/95年),希尔德加德为教宗良九世之侄女。

他们的儿子施瓦本的腓特烈一世于1079年被萨利安王亨利四世任命为施瓦本公爵,受封于霍亨斯陶芬城堡。[5][6][7]

与此同时,腓特烈一世与国王之女瓦伊布林根的阿格尼丝(约17岁)订婚。尽管腓特烈此前的生平不详,但他此后成为皇帝的坚定盟友,并协助其对抗其他施瓦本贵族,尤其是前任公爵莱茵费尔登的鲁道夫以及韦尔夫家族。腓特烈的弟弟奥托于1082年被任命为斯特拉斯堡主教[7][8]

腓特烈去世后,由其子施瓦本的腓特烈二世于1105年继位。腓特烈二世仍是萨利安王朝的忠实盟友,当国王出征意大利时,他与弟弟康拉德被任命为德国境内的代理人。约1120年,腓特烈二世与其政敌韦尔夫家族的巴伐利亚的朱迪丝成婚。[5][9]

Remove ads

统治德国

萨利安王朝最后一位男性成员——皇帝亨利五世于1125年无嗣去世后,关于王位继承爆发争议。施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与其弟康拉德,即当时的两位霍亨斯陶芬家族男性成员,是已故皇帝亨利四世的外孙,也是亨利五世的外甥。腓特烈试图透过传统的王位选举制度继承罗马人的国王(即皇位候选人)之位,但败于萨克森公爵洛塔尔·冯·叙普林堡。两家遂爆发内战,最终于1134年腓特烈屈服。

1137年洛塔尔去世后,腓特烈之弟康拉德当选为国王,即康拉德三世。由于洛塔尔的女婿兼继承人——权势强大的韦尔夫家族公爵骄傲者亨利在选举中落选,拒绝承认康拉德为王,康拉德便剥夺其所有领地,将萨克森公国赐予熊公阿尔布雷希特,将巴伐利亚公国则封给奥地利藩侯利奥波德四世

1147年,康拉德在施派尔听闻克莱沃的伯尔纳铎宣讲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后,决定加入法国国王路易七世的远征队前往圣地,但最终此役以失败告终。

同年,康拉德的兄长腓特烈二世去世,由其子腓特烈三世继承施瓦本公国。1152年康拉德三世在无成年子嗣的情况下去世,腓特烈三世继承其位,即位为德意志国王与神圣罗马皇帝,史称红胡子腓特烈[10][11]

腓特烈一世

亨利六世

施瓦本的菲利普

统治意大利

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被认为是霍亨斯陶芬王朝中最卓越、最具才华的皇帝之一,[12]但他在德意志境内的活动较少,统治重心主要在意大利与西西里王国。在那里,他凭借高度发展的行政体系施行专制统治。他于1224年创立那不勒斯大学以培养国家官员;而对德意志,他主要通过分封权利予诸侯来维持统治。

1232年,他的长子亨利七世被迫签署《诸侯利益法令》(Statutum in favorem principum),确认诸侯的权力,皇帝不得在其领地设立新城市、城堡与铸币厂。这一法令虽被视为对皇权的让步,实则更多是对德意志既有政治现实的承认。

尽管如此,腓特烈在德意志的权力仍相当强大。1235年于美因茨颁布的《帝国治安法》(Landfrieden)中,皇帝呼吁诸侯在其领地内行使司法权以维护和平,体现出帝权与地方权力的合作关系。

1226年,《里米尼金玺诏书》将征服普鲁士的任务交由条顿骑士团。1235年,皇帝与韦尔夫家族和解,册封幼奥托为公爵。

腓特烈二世与教宗的冲突长期存在,1227年、1239年两次被逐出教会,1245年更被宣布为异端。但他依然以其高超的法律与行政才能著称,1231年于西西里颁布《梅尔菲法典》(Constitutiones Melphitanae),以绝对君主姿态实施中央集权统治,其内容涉及司法、财政、货币、妇女权利、环境保护等,被誉为中世纪大陆国家治理的典范。[13]

1240年起,腓特烈进一步推进行政一体化,由西西里训练有素的官员主导整个意大利的管理体系。但这一统一体制在他死后迅速瓦解,许多地方总督演变为后世的城邦领主。

1250年腓特烈去世时,其子康拉德四世继承德意志王位,皇权尚具实力。然而1254年康拉德去世后,德意志陷入大空位时期,数位王位竞争者皆未能确立有效统治,皇权衰微。诸侯乘机扩展地权,行政职位世袭化,导致德意志进一步碎片化。1273年,哈布斯堡鲁道夫一世当选国王,此为霍亨斯陶芬王朝正式终结的象征。[14]

Remove ads

王朝的终结

康拉德四世死后,其唯一的儿子、年仅两岁的康拉丁继承施瓦本公爵之位。然而此时,施瓦本公爵的头衔实际上已完全从属于国王的头衔,失去王权支持后几乎毫无实质意义。1261年,人们试图推举年幼的康拉丁为王,但未成功。与此同时,他还需防御由教宗乌尔班四世(雅克·潘塔莱翁)与教宗克勉四世(盖·福尔凯)支持的入侵——由安茹的查理(法国国王之弟)领导,教宗许诺查理将获封西西里王国,取代腓特烈二世的亲属统治。

查理于1266年2月26日贝内文托战役中击败康拉丁的叔父西西里的曼弗雷德,曼弗雷德拒绝逃跑,亲自冲入敌阵战死。康拉丁试图收复失地,最终于1268年在塔利亚科佐战役中败北,被交予查理后,于那不勒斯被公开处决。康拉丁死后,施瓦本公爵的直系血统正式断绝,虽然后来的许多皇帝仍可间接追溯至斯陶芬家族。[15][16]

家族最后一位成员是曼弗雷德之子亨利(恩里科),他于1318年10月31日囚禁于蛋堡(Castel dell'Ovo)中去世。[a][17][18][19][20]

在霍亨斯陶芬后期政权分裂的背景下,德意志地区人口由1200年的约800万增长至1300年的1400万,城市数量增加近十倍。德意志南部与西部成为最城市化的地区。这些城市虽部分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但许多仍受地方领主控制,或对皇帝保有直属关系。13世纪,德意志人对东部的殖民也在继续,其中最知名者便为条顿骑士团;同时德意志商人开始大量在波罗的海地区开展贸易。

家族成员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 康拉德三世,罗马人民的国王(1138-1152)
  • 腓特烈一世,罗马人民的国王(1152-1190),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5年后)
  • 亨利六世,罗马人民的国王(1190-1197),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91年后)
  • 腓特烈二世,罗马人民的国王(1208-1250),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20年后)
  • 亨利七世,罗马人民的国王(1220 - 1235,与其父共治)
  • 康拉德四世,罗马人民的国王(1237-1254)

士瓦本公爵

西西里国王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