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韶关市
中国广东省的地级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韶关市(官方音译:Shaoguan,传统外文:Shiuchow、Shaokwan,粤音外文:Siu Kwan[3]),简称韶,旧称韶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广东省北部,粤湘赣三省交界、市境西界清远市,南临广州市、惠州市,东南接河源市,东北毗江西省赣州市,西北达湖南省郴州市,市政府驻浈江区风度北路75号。
韶关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广东省规划建设的粤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韶关都市区的核心城市,是全国交通枢纽城市之一,韶关有两千多年历史,抗日战争时期,韶关曾成为广东临时省会。地处粤北,外接湘赣,内联珠三角,自古是中国南方的交通要冲,素有广东的北大门之称,是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上通道和关口,粤湘赣交界地区商品集散中心。而且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韶关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有着“客家吾州”、“华南生物基因库”、“岭南名郡”、“中国锌都”,“有色金属之乡”,国家园林城市等美誉。
Remove ads
名称
隋开皇九年(589年)始设“韶州”,皆因州北有“韶石”而命名(韶,即尽善尽美之音乐)。直到清末,虽曾有短时更动,但韶州之名得以因袭。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于河西武水边开设税关,名为“遇仙桥关”,清康熙九年(1670年)将南雄“太平关”移至韶州河东,并在北门外增设“旱关”,被称为“三关”。
韶州乃是南北交通关口,城内东西南三面均设水陆税关,所以又被商贾称之为“韶关”,慢慢地“韶关”便取代了“韶州”的名字。
历史
在距今12.9万年的史前时期,就已经有马坝人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新石器时代的石峡文化,显示著这里的人们已经踏入了文明的门槛。
历史年(朝)代 | 市境隶属 | 行政设置 | |||
秦 (前211年—前206年) |
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 其馀属南海郡 |
未设县 | |||
南越国(南粤) (前206年—前111年) |
南越国 | 不详 | |||
西汉 (前206年—25年) |
汉武帝平越后,分属桂阳郡和扬州豫章郡 | 曲江县(辖今曲江、乳源、乐昌等地域) | |||
东汉 (25年—220年) |
分属桂阳郡和豫章郡 | 曲江县,后又置始兴都尉 | |||
三国(吴) (222年—280年) |
全境属广州始兴郡 | 始兴郡,辖曲江县、始兴县等六县 | |||
两晋 (265年—420年) | |||||
南朝 (420年—589年) |
宋 | 属广州始兴郡 | 始兴郡,后改广兴郡 | ||
齐 | 始兴郡,辖十县 | ||||
梁 | 属衡州,后属东衡州 | 东衡州,辖始兴、安远二郡共领七县 | |||
陈 | 属东衡州 | 东衡州,辖始兴、安远、庐阳三郡共领七县 | |||
隋 (581年—618年) |
属广州,并曾短暂自南海移广州州治于曲江 | 始设韶州,旋即废。在境内设曲江、梁化、平石、始兴、翁源等县 | |||
唐 (618年—907年) |
属岭南道 | 恢设韶州,辖曲江、始兴、仁化、翁源、浈昌等县 | |||
南汉国 (917年—971年) |
属南汉国 | 韶州,另增设雄州,辖浈昌一县 | |||
宋 | 北宋 (960年—1127年) |
属广南东路 | 韶州,又改雄州为南雄州辖保昌、始兴二县 | ||
南宋 (1127年—1279年) |
韶州、南雄州 | ||||
元 (1271年—1368年) |
属江西行省广东道 | 韶州路,辖乐昌、曲江、仁化、乳源四县。翁源改英州路,南雄辖保昌、始兴二县 | |||
明 (1358年—1644年) |
属广东布政使司 | 韶州府,辖六县;南雄府辖二县 | |||
清 (1644年—1911年) |
属广东省 | 清初设置与明同,嘉庆十二年降南雄府为直隶州,只领始兴一县 | |||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1911年—1949年) |
先后设广东省南韶连绥靖区、南韶连道、岭南道、南韶连行政区、北区、西北绥靖区、第二行政督察区等;1943—1945年设省辖韶关市,为广东省临时省会 | ||||
中华 人民 共和国 时期 (1949年 至今) |
1949年11月 | 设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辖韶关市、曲江县等十七县市 | |||
1950年1月 | 更名为北江专区 | ||||
1952年 | 撤销北江专区,设立粤北行政区 | ||||
1956年 | 撤销粤北行政区,设立韶关专区 | ||||
1970年 | 更名为韶关地区 | ||||
1975年11月 | 韶关市升为地级市,辖曲江县 | ||||
1983年 | 地市合并称韶关市,辖三区九县三自治县 | ||||
1988年起 | 辖北江、武江、浈江三区,八个县;期间,乐昌县与南雄县分别于1994和1996年撤县设市 | ||||
2004年5月至今 | 辖目前的浈江、武江、曲江三区,仁化、始兴、翁源、新丰四县,乳源一自治县,代管乐昌、南雄二县级市 |
Remove ads
1958年,在距曲江县马坝镇约西南1.5公里的狮子岩洞穴间隙中发现一古人类头骨化石,经铀系法测定其年代为距今12.9万年,属晚更新世纪初期的早期智人阶段,被命名为“马坝人”。“马坝人”是目前华南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石峡文化发现于曲江县马坝镇狮子岩旁的石峡遗址,分布于北江、东江流域,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其基本经济形式为稻作农业,有聚落定居及大量使用礼器的文化特征,其社会形态已进入初步阶级分化。
考古材料证明,居住在先秦韶关地区的百越族,约在商周时期即发展期富有自身阶段性和规律性的土著青铜文化,可能是岭南先秦文化的源头之一;同时,还由于韶关当百粤之冲的地理区位,在岭北诸先进青铜文化向岭南传播过程中发挥了桥梁和窗口作用,因此韶关青铜文化又表现出极强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秦末,南越武王赵佗在当时岭北入粤的各主要通道设立了一座座关隘,凭借这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赵佗在岭南建立的南越王国与岭北强大的西汉帝国对峙了近一百年,直至公元前112年汉武帝灭南越国,西汉统一岭南。

隋唐宋时期,以张九龄、余靖等为代表的政治家及文化巨擘出现;大庾岭路繁忙,北江航运繁荣;岑水铜场及永通钱监出现,韶关的社会、商贸发展至一个高峰。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年-1840年)大庾岭路修筑拓宽,促进了韶关地区商业的繁荣,至明清时期,各地商人云集韶州,商业会馆林立,当时的韶州城和南雄州成为南北货物流通的转运和集散地,明清朝廷因此在韶关设关征税,韶州成为全国著名的税关,后来韶关也以此而名。
1922年(民国11年)5月和1924年(民国13年)9月,孙中山先后两次发动并督师武装北伐,韶关都作为前进基地和大本营。
1921年(民国十年)12月4日,孙中山在广西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集结粤、滇、黔、赣各军约3万人,准备由桂入湘北伐。由于陈炯明阻挠,孙中山决定改道由韶关出师北伐。
1922年(民国十一年)5月6日,孙中山率部分北伐部队到达韶关,并设大本营于韶州镇台署。8月,孙中山在大本营发布总攻令,并亲自督师兵分三路进击江西,进行第一次北伐。
1924年9月,孙中山将大元帅府行营设于韶关火车站(今韶关东站)一栋两层楼里。1925年2月,兵分两路进军湘南、赣南,进行第二次北伐[4]。
1938年10月21日,韶关成为广东临时省会。 军民团结抗日,其中在粤北地区进行的粤北会战是广东省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战役。
地理


韶关位于南岭南麓,以山地丘陵为主,由于水的侵蚀造成许多山谷。山脉主要走向以东西走向为主,自北南南主要的山脉有:蔚岭、大庾岭、瑶山、滑石山、青云山等,各山系间分布有多个河谷盆地,主要有南雄盆地、乐昌盆地、韶关盆地、翁源盆地等。全市最高点石坑崆高1902米,也是广东省的最高点。韶关市区北面山脉的岩石以红色为主。岩层中有许多古生物化石。这个地貌被以韶关市内仁化县的丹霞山命名为丹霞地貌。

韶关河流主要属珠江水系北江流域,北江以浈江为干流,主要支流有武江、墨江、锦江、翁江、南水。浈江和武江在韶关市区交汇成为北江,在境内全长144千米。
副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潮湿,年平均气温在20度左右,一月气温最低,平均在10度左右,七月气温最高,平均到30度。年降雨量1400-1900毫米,其中春夏降雨量大,秋冬降雨小。平均无霜期310天,只有在北部的山地里有降雪。

韶关市是全国重点林区,广东用材林、水源林和重点毛竹基地,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和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屏障;保存着地球同纬度最完整的一块绿洲。全市有林地面积127.92万公顷,森林蓄积10487.8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74.52%,反映森林资源状况的三项主要指标均居广东省前列。

韶关市矿产资源比较齐全,且多数储量较大,分度较广。与全国、全省比较,已发现的矿产,全国有162种,广东省有117种,韶关市有88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全国有148种,广东省有85种,韶关市有55种。韶关有多种矿产居全国首列,如铅、银和锌。铅、锌、铜、钼、钨、铋、锑、汞、铀、砷、煤、稀有金属、稀土、萤石、石灰岩、白云岩等16种,在广东省占有重要位置[8]。
一是小型矿床多,大中型矿床少。二是资源有丰有枯。三是共生、伴生矿多,单一矿少。

韶关市矿产资源品种多,已发现的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及分散元素矿产、放射性矿产、冶金辅助原料、燃料矿产、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建筑材料矿产、地下水和地下热水12大类,共88种。
韶关市矿产资源储量多,市辖10个县(市、区)均有分布。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为:煤(矿石量)1.3亿吨;铁(矿石量)0.36亿吨;铅(金属量)152万吨;锌(金属量)319万吨;钨(金属量)18.1万吨;锑(金属量)6.9万吨;钼(金属量)6.2万吨。全市的持证矿山共计227个,其中,钨矿5个,铁矿4个、铅锌矿11个、钼矿2个、锑矿2个、矿泉水3个、地热水10个,石矿、陶瓷土矿和粘土矿等190个。全市矿山从业人数1.06万人;年产矿石量1414万吨,其中金属矿石量350万吨;工业总产值约23.92亿元,税收3.55亿元。凡口铅锌矿是中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
政治
|
|
人口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2,855,131人[17]。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26,246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28,885人,增长1.02%,年平均增长率为0.1%。其中,男性人口为1,452,541人,占总人口的50.87%;女性人口为1,402,590人,占总人口的49.1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56。0-14岁的人口为616,617人,占总人口的21.6%;15-59岁的人口为1,713,802人,占总人口的60.03%;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24,712人,占总人口的18.38%,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74,489人,占总人口的13.12%。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636,895人,占总人口的57.3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218,236人,占总人口的42.67%。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798,832人,占98.0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56,299人,占1.97%。其中,瑶族人口为33,976人,占1.19%。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20,240人,增长0.73%,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29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8,645人,增长18.14%,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29个百分点。其中,瑶族人口增加429人,增长1.28%,占总人口比例不变。
韶关有70%左右的人口属客家民系,(曲江、乳源、仁化、乐昌、南雄、始兴、翁源、新丰)和3区(北江、武江、浈江),翁源、始兴、新丰、曲江、乳源和仁化是纯客县(客家人占80%以上),而南雄人中,一部分讲客家话,一部分讲粤北土话,乐昌人中一部分讲客家话,一部分讲粤北土话[18]。
韶州土话,又称为虱乸话,目前只有韶关的一些长者使用。
现代社会,粤语、普通话,是韶关人主要的沟通语言。
经济

2022年,韶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1563.93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56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556.69亿元、下降2.5%;第三产业增加值782.67亿元、增长0.7%。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664元,增长0.1%。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21年的13.9:36.1:50.0调整为14.4:35.6:50.0。
2022年,韶关市区生产总值742.95亿元、比上年下降1.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7.5%;县域生产总值820.98亿元、增长2.0%,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2.5%。[19]
韶关是广东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
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中国政府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建立起一系列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奠定了工业在韶关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七十年代,韶关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工业基地。八十年代以来,韶关的工业发展发展缓慢。
进入二十一世纪,韶关基本形成了资源型产业突出、加工工业雄厚、部分轻工业分量较重的综合类工业城市。
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烟草、制药、玩具是韶关的七大支柱工业。
韶关市境内有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莞韶园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抓住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两个重点主导产业,突出整机装备、成套设备和智能装备,扩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广东装备制造业总部基地。 截至2022年末,韶关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4家,比上年末增加95家。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67.77亿元,比上年下降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7.93亿元,下降1.8%。
- 韶钢集团(世界钢铁企业100强,中国企业500强,广东企业50强之一)
- 中金岭南韶关冶炼厂(全国第三大铅锌冶炼厂,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
- 广东粤电集团有限公司韶关发电厂
- 广东中烟韶关卷烟厂(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广东省工业企业200强之一)
韶关市人均耕地面积位列全省第一。
韶关市各地确定了以优质稻、蔬菜、竹子、水果、畜禽、优质鱼等六大产品为全市主导产业,茶叶、油茶、中药材、花卉、蚕桑、黄烟等六大产品为各县(市、区)特色产业,形成“6+6”的产业发展格局。
2022年,韶关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农业增长3.7%,林业增长10.7%,畜牧业增长5.1%,渔业增长1.0%。粮食播种面积183.40万亩、比上年增长1.5%,其中稻谷种植面积155.40万亩、下降0.4%;甘蔗种植面积3.90万亩,下降0.9%;油料种植面积60.50万亩,增长1.7%;蔬菜种植面积93.64万亩,增长7.4%;中草药种植面积4.45万亩,增长13.8%。肉类总产量31.38万吨,比上年增长7.1%。其中:猪肉产量22.84万吨,增长6.9%;禽肉产量8.24万吨,增长7.8%。年末生猪存栏193.59万头,下降1.6%。全年生猪出栏281.39万头,增长6.2%。
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南雄金友米、韶关市无公害蔬菜(乳源)、新丰佛手瓜、曲江沙田柚、乐昌马蹄、翁源三华李、乐昌无公害蔬菜、新丰黑皮冬瓜等8个。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3家,其中国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1家、省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8家。
2022年,韶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454.55亿元,增长1.0%;餐饮收入39.42亿元,增长2.9%。
有水果、蔬菜、粮食、小商品、布匹、水产品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日用百货、农副产品、摩托车、野味山货、旧货交易、机电产品等商品专业街。零售业以大润发、沃尔玛、益华百货等零售企业为主导。
碧桂园、保利、恒大、奥园等地产开发商均在韶关市投资开发了大型商业住宅楼盘。 2022年,韶关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13.56亿元,比上年下降48.5%。分地区看:市区52.08亿元,下降51.0%;县域61.48亿元,下降46.2%。按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资89.69亿元,下降50.0%;办公楼投资0.60亿元,下降50.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2.68亿元,下降30.5%。

2022年,韶关市接待旅游者人数908.7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0.4%。其中:国内过夜游客328.68万人次,入境过夜游客0.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4.07亿元,下降18.5%。年末拥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1个、3A级景区28个,当年新评定3A级景区1个。
2022年,韶关市货物进出口总额198.0亿元,比上年下降10.1%。其中,出口90.9亿元,下降1.7%;进口107.1亿元,下降16.2%。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57.5亿元,增长9.6%;加工贸易出口33.4亿元,下降16.6%。按出口商品分:玩具出口增长2.0%,机电产品出口下降10.3%,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出口增长4.1%,服装出口下降70.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2.4%。按出口市场分:对香港出口下降45.9%,对欧盟出口增长10.8%,对美国出口增长1.6%,对日本出口增长20.2%。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3个,实际利用外资5.2亿元、下降24.1%。
交通
韶关地处从中国北方进入广东的交通要道,位于京广铁路坪石至乐昌间的大瑶山隧道全长14.3公里,在2005年之前是中国第二长的铁路隧道。韶关至盐田港开通有集装箱铁路专列。

旅游

教育
根据2020年11月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331559 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456394 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978465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744191 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 10 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6595 人上升为 11613 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 16192 人下降为 15985 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 39028 人下降为 34270 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 26172 人下降为 26065 人。[20]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 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83443 人,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9619 人,文盲率由 3.65%下降为 2.92%,下降 0.73 个百分点。[21]
- 韶关学院
-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 韶关开放大学
- 韶关市技师学院
- 韶关市第二技师学院
- 广东省南方技师学院
- 韶关市职工大学
名人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