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各界对于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的反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各界對於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的反應
Remove ads

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香港发生,并且获得香港社会各界的反响。

政府机关

Thumb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曾对修订《逃犯条例》引起的社会纷争致歉。

行政长官

6月14日,《星岛日报》报道,专责港澳事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近日南下深圳,并曾与林郑月娥商讨修例事件,林郑在衡量各种因素后,决定推迟立法进程,暂缓修例,令政府有足够时间重新咨询,向公众作更多解说。林郑于14日深夜召开全体司局长会议,商讨有关决定,并会在15日早上会晤全体建制派议员交代决定及作出解释,然后即会向公众作出宣布。[1]报道同时引述消息人士表示,今次决定是希望有关《逃犯条例》的修订能够回归理性,让政府有时间听取民意,但强调并非撤回条例草案,有关堵塞漏洞的工作会继续进行。[2]6月16日晚上,第四次反对逃犯条例修订游行进行期间,香港政府发言人发出行政长官的道歉声明,表示将暂缓修法,希望香港市民尽速回归日常生活。[3]暂缓修订也被认为是习近平自2012年11月出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以来最大的政治让步[4][5][6]

7月9日,林郑月娥表示修例工作已经“寿终正寝”,同时用英语表示“The bill is dead”(草案已死)。这次运动被视为是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曾传出林郑月娥几次提出辞职[7]。7月14日,《金融时报》引述两名知情者报道,林郑月娥过去数周,曾在不同场合数度提出请辞,惟遭北京拒绝。其中一名知情者指出林郑月娥要留任处理她造成的“烂摊子”,而且没有其他人可以收拾这“烂摊子”,亦相信没其他人想做这项工作。其后特首办就报道回应香港电台,指行政长官已公开表明,仍然有热诚和承担为香港市民服务。[8][9]另外,有权威消息人士向香港01记者透露,林郑并没有辞职,外间传闻是不实的。[10]

逃犯条例风波期间,林郑月娥受访时被记者问及有否出卖香港,她对此一时梗咽落泪,否认出卖香港,更指丈夫称她“卖身给香港”[11]。2019年8月,林郑月娥表示构建沟通平台,找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商讨构建对话平台,例如运输及房屋局前局长张炳良,立法会前主席曾钰成、中大前校长沈祖尧、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灼见名家首席执行官文灼非、新思维主席狄志远,以及政府工业贸易咨询委员会成员麦嘉晋等。

苹果日报》在2020年2月22日独家披露特首办提交中央的抗疫报告,林郑月娥在报告中将特区政府应对疫情不力归咎于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冲击了特区政府的管治,此外还向中央政府告状,抱怨建制派没有护航,以选举理由加入批评特区政府行列,更对其作人身攻击。[12]

Remove ads

三司司长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保安局局长李家超、律政司司长郑若骅曾先后就《逃犯条例》修订草案引起的社会纷争致歉[13]。期间,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对于数起自杀案表示感到难过[14]。7月26日,张建宗在记者会上就警察在2019年7月元朗袭击事件的处理手法“与市民期望有落差”,向公众致歉。香港警察队员佐级协会事后发表声明,认为张建宗的道歉言论不负责任,对张建宗给予最严厉的谴责。[15]在道歉言论则引发警方反感后[16],张建宗与多个警察协会会面,以平息警察们的不满[17]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警告冲击和罢工等抗议活动损害经济元气,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逐步增大[18][19]。在遭到示威者占领后,立法会因复会无期而变相提早休会[20]

香港警方

2019年七一冲突中,示威者由下午1时半开始以杂物撞击立法会综合大楼[21]起初有过百名警员在大楼内戒备。直至8时55分,示威者以铁枝撬卷闸冲后成功冲入大楼,原先大批防暴警察突然全部离开,任由示威者在大楼内涂鸦。卢伟聪被指设“空城计”引诱示威者进入立法会破坏。卢伟聪否认指控,并指警察撤退是为了安全考虑[22]。7月21日,黑帮成员在元朗袭击大量市民,身为警务处副处长(行动)的邓炳强,被指默许乡黑势力袭击大量平民,元朗区议员黄伟贤担心警黑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一种默契,元朗治安持续恶化。[23][24]

香港警方曾因示威者改变策略而疲于应对,在经重组调整部署后,表示能够掌握局势[25]。在7月24日,香港五个纪律部队首长发表声明谴责暴力事件,支持政府依法有效施政[26]。8月9日,香港政府公布,香港警方返聘已退休的警务处副处长刘业成获委任为警务处副处长(特别职务),即日生效,任期半年[27]。刘业成为香港回归后首次有三名警务处副处长同时在任。他回归警队主要协助警务处处长处理大型公众活动,以及策划未来多项大型行动,包括国庆70周年相关庆祝活动。

Remove ads

监警会

2019年以林郑月娥为首的香港特区政府强推逃犯条例修订草案引发香港公众大规模抗议及展开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28],在6月12日民众为阻止条例在立法会二读而与警方爆发金钟冲突,警方期间发射大量催泪弹橡胶子弹布袋弹驱散示威者,造成过百人受伤,事件受到香港及国际社会极大关注[29],在6月16日有近200万人参与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游行表达成立具法定调查权力的“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事件的诉求,惟林郑月娥拒绝成立独立检查委员会,而监警会则在建制派主导下称会主动审视修例引发的事件,在7月1日发生示威者一度占领立法会的事件后,监警会宣布主动审视6月9日至7月2日的公众活动,了解警方的执法情况,期望6个月内向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及警务处交报告[30]

由于监警会只有审视的职能,并无调查的权力,而且成员均为行政长官委任的亲政府建制派人士,调查范围也仅局限于警队前线的执法情况,由保安局局长李家超及警务处处长卢伟聪所作的政治决定并非监警会能够调查[31],监警会的审视时间线截止于7月2日亦被指回避7月14日的沙田新城市广场冲突[32],在7月21日怀疑有警务人员牵涉的元朗袭击事件亦不在监警会的审视范围[33],所以公众普遍要求政府仿效南丫岛撞船事故后设立的南丫岛附近撞船事故调查委员会,就政府推行逃犯条例引发的连串冲突成立具法定调查权力的“独立调查委员会”。虽然监警会在8月16日称会考虑广大审视范围至7月2日之后,但仍是缺乏法定权力可对警方的行动进行独立的调查。有监警会前成员指出监警会的公信力不足[34],终审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国能也提出须要独立调查,亦有督察指出有警员涉嫌殴打已被制服的示威者及卷入元朗袭击,认为独立调查有助重建警队的形象[35],社会舆论亦指林郑月娥将缺乏调查权力的监警会作为拒绝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的借口,监警会提交的审视结果亦无法服众[36]

Remove ads

其他单位

在派出专用列车载运示威者引起《人民日报》不满和批评后[37],港铁对于示威者改采取强硬措施回应[38],而车站停驶的安排则引起市民不满[39]

建制派

建制派议员接受林郑月娥的道歉[40],认为示威者后续的升级行动影响民生,并支持警方执法[41]。最初多名建制派、行政会议成员提出推迟《逃犯条例》修订草案的要求[42][43],之后也有建制派成员不反对撤回[44]。多名行政会议成员、建制派与民主派代表均认为需要“对话”来解决问题[45],并暂缓《国歌法》草案恢复二读[46]。与此同时,而建制派认为中央政府的相关言论符合社会期望[47]

一些人认为曾荫权遗留的房屋短缺问题引致许多香港年轻人对政府不满,是造成2014年“占领运动”事件的一个主要原因。[48][49]楼价长期高企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大批年轻人参与2019年反逃犯条例修订抗争的一个深层原因。[50][51]

民主派

民主派议员认为林郑月娥不愿让步才导致暴力升级,抗议持续与社会不稳[52],促请其进一步回应市民诉求[53],而未谴责示威者行为过于暴力[40][41]。民主派批评中央政府的部分言论是误判形势及“扣帽子[54]

9月4日傍晚,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宣布正式撤回逃犯条例的修订。民主派认为,在港人过去三个月付出重大生命和流血牺牲后,港府的回应“太迟、太少、太假”[55]

大专院校

香港科技大学学生会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拒绝与林郑月娥闭门会晤后[56],8间大专院校学生会提出两项对话的条件[57]

工商业界

Thumb
在抗议活动期间,国泰航空处理参与示威的员工引起担忧。

虽然游行并未影响到金融体系,一些企业界与商界人士担忧香港未来发展[58],以及抗议活动采取越趋激进的策略[59]香港地产建设商会对暴力的升级做出谴责,寄望尽快回复安宁与法治[60]香港总商会要求撤回《逃犯条例》修订草案, 促请政府独立审视连串事件、查找不断升级的缘由[61],以及问责不称职的官员[62]。随着抗议活动持续及元朗袭击事件发生,苹果公司专门店、多间零售店铺及银行都因担忧冲突蔓延,提前结束营业[63][64]

7月29日,香港美国商会警告暴力升级将使香港成为“风险较高的地方”[65],敦促采取行动恢复商业信心[66]。8月9日,中国银行(香港)刊登广告,呼吁香港居民“止暴制乱,恢复秩序”[67]。8月13日,国泰航空的母公司太古集团发表声明,支持林郑月娥政府和警方[68]。到了8月15日,香港政府则推出191亿元纾民措施[69]。商界及建制派认为该措施能够协助企业及市民,民主党批评并非有效措施[70]。抗议活动还促使在香港的西方公司启动员工远程工作计划应对[71]

此外,香港商界菁英纷纷刊发声明呼吁冷静[72]。8月16日,香港首富李嘉诚首度就现状表态,再度引用“黄台之瓜,何堪再摘”诗句,呼吁停止暴力[73][74]。8月18日,国泰航空重申谴责非法活动和暴力行为,并调查《国泰航空员工致香港人书》一事[75];其还提醒员工滥用社群媒体可能违反中国民用航空局规定[76],而处理参与抗议的员工则引发担忧[77]。8月22日,大型银行汇丰渣打集团在香港多家报纸刊登整版广告,反对暴力行为,呼吁以和平方式解决当前分歧与危机[78],以维护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79]。8月28日,中电集团主席米高·嘉道理刊登整版广告,形容年轻人为“香港的未来”,称不能让年轻一代活在无助及绝望,需要重建社会互信[80]

Remove ads

媒体娱乐

新闻媒体

2019年6月及7月反送中运动期间,翡翠台罕有地较少播出额外《特别新闻报道》跟进突发消息,而是透过“蓝色bar”画面右方以文字显示最新情况及呼吁观众可以转往无线新闻台收看最新情况。

在6月13日,出席警务处记者招待会的记者特意穿戴头盔,抗议采访遭推撞驱赶[81]。2019年“反送中”运动白热化阶段,有香港“爱国团体”发起了“万人包围香港电台”运动,抗议其节目偏颇,认为港台节目从选材到嘉宾无不倾向泛民阵营,又称其“透过纳税人的钱伤害纳税人和香港政府”。[82][83]香港电台则称,他们向来都透过不同平台让公众表达不同的观点。[84]

影视娱乐

同时期,部分香港演艺界人士选择保持沉默,支持政府和警方执法或持中立态度,当中以TVB的艺人和工作人员为主;不过亦有为数不少的演艺界人士选择表态反林郑政府、反警方滥用暴力或支持争取五大诉求立场,当中又以ViuTV的艺人和工作人员为主[85],少数支持抗议活动者被禁止进入中国大陆市场[86]

  • 在7月8日,香港歌手何韵诗曾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发言,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驳斥[87]
  • 2019年7月,时值香港爆发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风波,7月14日沙田新城市广场内更爆发激烈警民冲突,事后公众质疑新城市广场方面是否默许警方入内清场。郑家生在7月17日晚上路经商场,见到有人群包围商场服务台,遂上前喝止,并斥责一名示威女子,他指现在的人太离谱,搞到香港大乱,又认为这班人(示威者)是在搞事,应该静一静。包围商场的示威者则向郑家生喝倒采,并骂他是“茄哩啡”。其后,由在场摄影记者拉开和劝退。[88][89]
  • 2019年逃犯条例修订争议期间,谭咏麟曾与锺镇涛出席撑警集会。尽管谭咏麟在集会上表示“撑正义,不撑政治”,但部分歌迷认为他的做法令人失望,并公开踩烂他的唱片表示抗议[90]。反对修例的歌手黄耀明指“不谈政治,政治会找上门”,这种行为属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何韵诗指责他当年高调支持北京学运,现如今“不谈政治”而不支持学生,是“双重标准”,“没有批评我们年轻人”[91]。怒气未消的网友在Change.org发动联署,要求禠夺谭咏麟曾凭借反共电影《假如我是真的》所赢得的第18届金马奖最佳奖男主角奖项[92][93]

古惑仔》在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发生期间,漫画封面参考事件中记者拍得的照片绘制,包括﹕第2254期 (沙田警民冲突)、2255期 (元朗Where are the Police)、2259期 (葵涌警长举起霰弹枪)、2261期 (尖沙咀少女右眼中枪)、2263期 (尖沙咀民众手持激光笔观星)及2265期 (陈浩南用手遮住右眼英语Tactics and methods surrounding the 2019 Hong Kong anti-extradition bill protests#Online activism)。7月27日下午2:45–3:45,香港动漫电玩节原定有J2宣传活动,但由于近日逃犯条例修订争议所发生的抵制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活动浪潮影响而取消。

民间社会

Thumb
8月2日,数万名公务员与示威市民参与“公仆仝人,与民同行”集会
Thumb
12月7日,有民间爱国团体组织香港市民参加爱国护港大集会

之后有多名前官员、议员发起“爱护及服务香港的人”联署,呼吁问责官员向林郑月娥直言规劝[94]。6月23日,32名前官员、议员向林郑月娥发连署信,促请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全面调查[95]。香港六大宗教领袖则发表声明,呼吁接受林郑月娥的致歉,同时希望社会停止对立[96]

在6月中旬,多名香港社会工作人员成立“阵地社工”、并各自分工,部分成员在警察和示威者对峙之间斡旋[97]

前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发表《我们都是香港人》短片,指出香港需要真相与和解,称“这不是一场战争,没有死敌,只有家人”[98]

舆论调查

政府民调

根据香港中文大学在6月的舆论调查,行政长官及三司评分是回归以来最低[99]。月9日的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游行,有103万市民上街抗议林郑月娥强行通过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要求她撤回逃犯条例修订草案及立刻下台[100];林郑月娥在6月15日宣布暂缓条例的二读,但拒绝撤回,并将反逃犯条例示威定性为暴动,引发在6月16日的“谴责镇压,撤回恶法大游行”更多市民上街抗议,这次游行有200万人上街,反对林郑仅以暂缓而非撤回条例[101],谴责警方暴力镇压,要求撤消暴动定性及释放被捕示威者[102],并要求林郑下台[103],是次游行的人数占整体人口的27%,即每3.7人有1人上街反对她的施政,惟仍拒绝下台。

香港中文大学于2019年6月24日公布在6月17至20日期间对林郑月娥及特区政府的民调结果,林郑月娥的评分为37.5分,不但较上月大跌10.6分,比去年同月份更大跌18分,市民对政府的不满度高达60.4%,不满度是1997年7月主权移交以来最高[104]。港大民意研究计划亦于6月25日公布在6月17日至20日期间的民意调查结果,林郑月娥的评分只得32.8分,比前特首梁振英在2016年12月民调评分最低纪录还要低2.2分,更跌破历任特首的民望最低点,如与上月的结果比较急跌10.5分;林郑月娥的支持率只有23%,反对率高达67%,支持度是负44%,大专或以上学历的受访者高达75%反对林郑当特首[105],民意调查反映林郑月娥的民望比三位前特首董建华、曾荫权及梁振英的最低点时更低[106];而市民对特区政府的信任净值为负32%[105],较5月下旬大跌18%;至于市民对林郑政府管治下的政治状况满意度净值更达负74%[105],是民意调查计划自1992年进行相关调查以来最低[107]。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6月25日发表的民意调查,林郑月娥评分较上次评分急跌10.5分至32.8分,支持率为23%,反对率则为67%,评分是历任特首中最低。[108]

香港民意研究计划(前身为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在2019年7月16日公布最新的特首及问责官员的民望评分,是香港民意研究所创立后首次公布民调结果。香港民研于7月2日至8日以电话随机访问1,025人,特首林郑月娥的评分较上月底的调查上升0.5分,民望评分为33.4分,仍为史上最低民望特首。律政司司长郑若骅的民望评分再创新低,民望评分为21.6分,较上月大跌7.9分,反对率高远68%,被评为“表现拙劣”,是官员评分中历来最低[109]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在2019年8月5日最新公布的一份对特区政府及官员民调,显示7月份市民对特区政府不满意率高达63%,普通和满意分别只有21%和15.3%,不满意率较上月的历史最高位上升2.6个百分点,再创史上不满意度新高。此外,特首林郑月娥表现评分,也从上月的37.5分跌至新低位32.9分,三名司长的评分也同样创历史新低[110]

香港民意研究计划在2019年8月13日公布民意调查,于8月1至6日期间,访问逾1000名香港居民,特首林郑月娥的最新评分录得新低27.9分,较上月调查下跌2.2分,成绩为历任特首中最低。此外,林郑月娥的支持率净值同样下跌,由上月的负49个百分点进一步下跌,跌至负51个百分点[111]

香港民意研究计划于2019年8月27日公布在8月15日至20日期间访问1,023名市民的民意调查结果,林郑月娥的民望评分跌破新低只有24.6分[112],较8月初下跌3.3分;支持林郑出任特首的比率下跌至17%,反对的比率却高达76%,支持率净值较月初下跌8%,林郑出任特首的支持度为负59%,打破自己在月初创下的新低。市民对特区政府的满意率仅为14%,不满率达77%,满意率净值为负63%,创1997年有记录以来新低[113];而对特区政府的信任比率为27%、不信任比率为64%,信任净值为负37%,也是自1992年有记录以来新低[112];市民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净值是负40%,是1994年以来新低[114];而市民对一国两制的信心净值为负28%,是1993年有纪录以来最低[114]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锺剑华指结果反映林郑的民望是“低处未算低”,又指林郑月娥在今天(8月27日)的记者会上的发言仍在“火上加油”及“挑动社会矛盾”,形容林郑已完全失去当权者的风范[113]

议员民调

反修例运动令新登记选民创回归以来的新高,有学者指这成为建制派在2019年区议会选举的危机。[115]此外,也有民调机构,比如香港民意研究所旗下的香港民意研究计划显示,多名建制派议员支持度明显下跌,其中叶刘淑仪在3月的评分为48.3分,她在是次调查大跌15.2分。而民主派的支持度明显增加,如立法会议员杨岳桥以57.4分高据榜首和较之前调查上升8分[116]

政党民调

香港民意研究所旗下的香港民意研究计划显示,反修例运动令民主派政党的支持度明显增加,民阵,香港众志人民力量的评分皆是其上榜以来新高,而多名建制派政党支持度明显下跌,如自由党新民党工联会民建联的评分是历来新低。[117]

诉求支持

根据《明报》在6月17日至6月20日的舆论调查,逾70%受访者认为应撤回《逃犯条例》修订草案、收回“暴动”定性、调查警方武力使用[118]。香港民意研究所在7月下旬进行的舆论调查,有79%的受访市民支持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119]。警方对抗议者过度使用武力的问题也成为舆论焦点[120],并引发民众愤怒[121]。示威者指责警方滥权[122],民间人权阵线更形容是实施“中国式镇压”[123];而政府及警察形容示威者是“暴徒”[122],李家超便表示在场警员的性命曾受到威胁[124]。根据《明报》在8月7日至8月13日的舆论调查,67.7%受访者认为警方过分使用武力,39.5%受访者认为示威者使用过分武力,而同意抗争要坚持“非暴力”原则者大幅下跌至71.6%[125]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