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坟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香港坟场(英语:Hong Kong Cemetery),俗称跑马地坟场,是香港的坟场之一,位于香港岛跑马地黄泥涌道,跑马地马场对面,邻近有印度教、拜火教、天主教及回教坟场。该坟场的土地在1841年已有人安葬,首位使用者是英国军舰响尾蛇号舰长William Brodie,至1845年该坟场才正式开放,为香港开埠早期成立的坟场之一。早年埋葬该处的都是英国人及日本人,直到1913年才有华人。
由于埋葬于此坟场多是基督新教信徒及西洋人士居多,是以又称为红毛坟场。置地创办人遮打、当时华人首富何东与其元配麦秀英、行政局及立法局华人议员何启均葬于这个坟场。
现时此坟场成为香港电视剧拍摄常用取景地点。
Remove ads
历史
该坟场的土地在1841年已有人安葬,首位安葬者是英国军舰响尾蛇号舰长William Brodie[1]。1845年坟场正式开放[2]。最初的殡葬记录出现在1853年,该殡葬编号为807[3]。1889年,因应城市发展,位于星街和圣佛兰士街一带湾仔墓地关闭,该处坟墓被迁往跑马地[4]。
1909年,坟场被重新命名为“殖民地坟场”。政府同时修订基督教坟场条例,并规定非基督新教教徒也可安葬于此[5]。鉴于日本人扫墓时有烧香的习俗,引起部分西方人不满,但港府认为无须禁止[6],所以为日本裔下葬者于坟场边缘位置划定一个特殊的区域[3]。1970年代,随着香港仔隧道工程开展,香港坟场部分土地被征用[7],故此部分坟墓被搬迁至其他墓段[8]。部分坟墓内的遗体则被火化,骨灰被收藏于1983年兴建的骨库[9]。
坟场建筑
二十世纪初,政府以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为蓝本大幅修建香港坟场,将其设计成为“墓地庭园”,在墓园种植大量观赏用植物[10][11]。此外,香港坟场亦有动物栖息,例如蝙蝠、蝴蝶[12]。
香港坟场教堂建于1845年,与香港坟场成立时间相同[13],是香港现存最古老的教堂,由香港圣公会管理[14]。教堂为一座单层建筑,尖拱的门窗及正方形的装饰线条均反映出其都铎复兴式建筑风格[14]。建有扶壁、三角山墙、圆窗。屋顶为双坡顶十字形[14]。教堂已被列为一级历史建筑[15]。
埋葬于香港坟场的死者多为军人、公务员、商人、专业人士[16]。香港坟场的某些墓段是为特定的死者群体保留的,例如陆军、海军、香港警察[17],第23墓段埋葬的死者多为长时间定居在香港的西方人[18],香港坟场亦有墓段专门埋葬早逝的孩童[19]。
坟墓设计亦随着时间而演变。开埠初期的坟墓多为线条简单的大理石墓石[10],顶部为简单的圆边或三角边[20]。1860年代至1880年代,墓碑开始有复杂的图案,亦出现凯尔特式,拉丁式和亚美尼亚式的十字架雕塑[21]。1880年代起更有富有维多利亚风格的墓碑,上面刻有象征不同意义的图案[22]。
香港坟场军人墓碑的树立年份从19世纪末到1960年代初[23][24]。在殖民地时代初期,英国驻军、印度驻军和警队部分成员不能适应香港的热带天气,染上热带疾病而死亡[25][23],部分队员则在义和团运动期间殉职[26]。香港坟场约有100座立于一战时期的军人坟墓[27],其中死于香港和九龙军医院(京士柏)的士兵占大多数,因为这两所军医院接收了来自德国租借领土青岛的伤病员。有证据表明,他们大多数是海军军人[27]。
1941年日军入侵香港前,英国曾派苏格兰皇家军团和米杜息士团的两个营驻守香港。香港坟场亦埋葬了该两营的军人[27]。所有二战英联邦军人的坟墓由英联邦战争公墓委员会保养。战后,驻扎在香港的英国军队继续埋葬死去的部队士兵于香港坟场[27],直到1965年。
Remove ads
香港坟场埋葬了不同阶级和职业的平民,体现了殖民地早期的社会结构[2]。下葬于香港坟场的大部分是英国人。大多数来香港的基督教传教士也葬在这里,著名的例子是德国传教士郭士立,他在香港建立了路德会的据地,并被认为是第一个来中国的路德会传教士[29]。另一位埋葬在这里的著名人物是传教士叔何显理,她是第一位来华的美国女传教士[14]。
香港坟场的下葬者中有一部分是华人,大部分是基督徒,部分人甚至参与了辛亥革命,包括被清政府暗杀的杨衢云[30]。
有400多名日本人被安葬在香港坟场[14],其墓碑大多靠近香港仔隧道一带[31]。当中大部分是殖民初期居住在香港的日本人[32]。
香港坟场竖立了不同的纪念碑(坊间俗称“石笔”),均是于1968年由他处迁来[33]。当中包括原竖立于九龙加士居道与佐敦道交界的投石号纪念碑,纪念1906年丙午风灾罹难的5名法籍船员[34][35];原竖立于湾仔皇后大道东与湾仔道交界的海员纪念碑(高栏岛纪念碑),纪念1855年8月4日英国海军与美国海军在珠海高栏岛联手剿灭海盗时殉职的4名英籍海员与5名美籍海员,1934年曾迁往摩利臣山道与礼顿道交界[36];原竖立于湾仔皇后大道东与黄泥涌道交界的韦斯特号纪念碑,纪念英国海军韦斯特号(HMS Vestal)于1844年至1847年期间殉职的24名船员[36];以及原竖立于扫杆埔的万灵塔,因政府兴建香港大球场而将该塔迁入香港坟场内日本人的墓地[37]。
下葬名人

- 布本杰明·福克斯(1812年-1841年5月25日),海军上尉[38]
- 威廉·布罗迪(William Brodie,1785年-1841年6月17日),英国舰长[39]
- 卑特(Captain William Thornton Bate. R. N. ,1820年-1857年)[40]
- 叔何显理(1817年10月28日-1844年11月27日),为西方女士到港、西方宣教士到港、在香港办女校及在香港安息的首位宣教士[41]。
- 郭士立(1803年7月8日-1851年8月9日),首位宣教士,首名来华信义宗传教士。[42]
- 韩山明(1819年-1854年5月12日),“崇真会救恩堂”创办人[43]
- 威廉·奥利斯·哈兰医生(1819年-1858年9月12日),任职香港总医官[44]。
- 威林马礼逊医生,任职香港总医官。
- 高和尔(Daniel Richard Caldwell,或称高三桂及高露云),华民政务司[45]。
- 高三桂太太。
- 梁安统(Rev. Leong On Tong)(1827年-1913年4月2日)香港基督教中华循道会首任牧师
- 史钊域(1836年10月17日-1889年9月29日),香港公立教育之父[46]。
- 湛约翰(1825年-1899年),牧师、汉学家,设计粤语第一套音字“粤语标准罗马字”。
- 杨衢云(1861年12月6日-1901年1月11日),兴中会首任总裁,后被清帝国刺杀。[47]
- 波斯富(英语:Alexander Perceval,1821年1月21日—1866年5月8日)
- 法兰些士,QC(John Joseph Francis,1839年—1901年9月22日)
- 杜老志,(英语:Malcolm Struan Tonnochy,1841年12月—1882年)
- 徐善庭,首批加入兴中会投身革命的人。
- 洪春魁(1836年-1904年),太平天国瑛王、天王洪秀全侄儿[48]
- 关元昌(1833年12月19日至1912年1月12日) 关景良(1869年-1945年)之父,“中华牙医鼻祖”,为香港有名的基督教世家[49]
- 黎亚妹(1839年-1902年),香港第一位女护士,关元昌夫人。
- 邓祖(Rev. James Chue)(1843年12月-1910年12月6日)
- 李月娥(1876年-1905年),关元昌之子,关景良元配[50]。
- 关月屏(1865年-1899年),温秉忠元配(关元昌第五女)温清溪之媳。
- 温维庆关月屏之子。
- 韦安(1867年-1907年),是韦光之子,韦宝珊之弟,又名韦华安,英国大律师。[51]
- 蔡立志(1859年1月21日-1909年10月23日),著名买办,富商[52]。
- 何启(1859年-1914年)及夫人雅丽氏(Alice,1852年-1884年)著名医生,大律师,议员。
- 温清溪(1834年-1915年5月22日)伦敦会执事,为香港有名的基督教世家[53]
- 关润发(1835年农历六月初二至1901年8月15日)
- 遮打(1846年9月8日-1926年5月27日),置地创办人兼前行政立法两局议员[54]。
- 何东(1862年-1956年),著名买办,富商[55]。
- 麦奇廉(Hector C. Maclean,1829年-1894年),何东岳父。
- 麦秀英(1865年-1944年2月7日),何东元配。
- 区成璋麦秀英随嫁妹仔,碑上刻“为何东爵绅麦秀英夫人忠诚任事垂四十余年”。
- 简东浦(1884年-1963年11月23日),东亚银行创办人之一兼董事长[56]。
- 简悦强爵士及其夫人简伍宪平,东亚银行主席,香港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议员及香港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议员。[57]
- Henry Smith(1837年-1882年6月25日),早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会计师。
- 周昭岳(生卒年份待查),辅仁文社社员,兴中会会员。
- 松原治三郎夫妇,香港首位日本料理师。
- 邝华汰(1866年-1906年),首位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华人。[58]
- 胡禧堂夫人及子(胡礼垣之媳)
- 黄炳耀(1875年-1967年)- 商人、市政局议员。[59]
- 蒲兰田(Samuel Cornell Plant,1866年8月8日-1921年2月26日)- 英国船长。[60]
- Rachel Richards,英文情诗墓碑。[61]
- 华克曼,拆弹专家、六七暴动期间在狮子山拆弹时炸弹爆炸殉职。[61]
- 毛钧年,大紫荆勋章,前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前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61]。
- Peter Alan Lee Vine,著名执业律师[61]
- 杨景煌(1915年-2015年),医生、芳艳芬的丈夫。[61]
- Olive Batley,国泰航空空中小姐,1949年北角宝马山空难遇难身亡。[61]
- Paul,海事工程师及德国纳粹党党员[61]。
- Ernst Schelle,Prisoner of War(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俘)[61]
Remove ads
邻近坟场
- 祆教坟场,亦称波斯坟场
- 回教坟场
- 跑马地天主教圣弥额尔坟场
参考来源
参阅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