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外展训练学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香港外展训练学校(英语:Outward Bound Hong Kong,简称:OBHK),1970年成立的注册慈善机构,总部设于香港新界西贡大网仔,是外展国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附属机构,以"To serve, to strive, not to yield"(服务人群,自强不息)为宗旨。
创立香港外展的构思已于1966年开始,加上由于1967至69年香港问题严重,间接令建立学校一事急速发展。学校主要为大中小、特殊学校学生、慈善团体、商业机构和政府部门举办各类的海上和陆上野外训练课程,藉以提升学员的自信心、责任感、领导才能和团体合作精神。[1]
Remove ads
机构颜色
海军蓝色 、 白色
起源
香港外展始于在1966至1967年间一顿下午茶。
锺逸杰爵士以前在Gordonstou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教学时,韩建德(Kurt Hahn)与他倾谈他的外展理念,并在外展阿伯多维学校(Aberdove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爬上了Cader Idr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山脉。后来锺爵士又协助于马来亚的红土坎(Lumu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建立当地的外展训练学校。在希尔顿酒店的咖啡店里,锺爵士和对在非洲营运外展训练学校甚为了解的Trevor Clark先生和蓝烟囱货仓码头(Holt’s Whaft)经理Olaf Work船长酝酿创立香港外展一事。
这个想法很快便传遍了各大行,最终在蚬壳公司举行了一场演讲和招待会。席间许多人对创立一事充满热枕,并提出了很多具体建议和支持。这亦将“香港外展”的计划启航了。
当时,各人行遍了香港各处山脉和岸边,寻找合适的地点建校。其中一个热门选址位处大屿山石壁附近的一个海湾,但对外展训练来说,海湾外急速的离岸水流和接近边境反而不利。 其后,他们由西贡出发走过沿途的山脉,发现到在对岸岸边有一条废弃村庄,但该址日后会在船湾淡水湖范围内。这选址好像很特别,但在水库内建校,将会困难重重。
最后,他们发现大网仔现址,虽然位置挺偏远,但此地拥有临海和靠山的特点,而且在为兴建万宜水库时周边会建设了更好道路网络。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亦开始建校了。[2]
Remove ads
企业管治
香港外展训练学校行政委员会由香港外展信托基金有限公司的会员之中选出。[3]
荣誉会长
|
财政 |
主席 海宁 (Hans Helmuth Henning)
|
马逸灵 |
欧阳伯康
|
贺以礼 (Patrick Healy)
|
Mark Schwille |
Remove ads
每所外展中心均称为学校(Outward Bound School),行政总监往往尊称为“校长”,带领外展学校的发展。
设施
香港外展辖下拥有三个[4]及训练帆船作为训练基地,分别位于:
- 1987年:志风号船员做海上训练时发现岛上有一荒废村校,开始以该校作外展训练之用。
- 1988年:香港政府的麦理浩爵士基金拨款560万连同邻近建筑物一起改建为外展训练基地,命为"Sir MacLehose Training Base[6]"。
- 1990年6月:由港督卫奕信勋爵及夫人乘坐慕莲夫人号抵达,揭幕启用。
- 1999年12月:香港赛马会拨款415万翻新。
- 2000年3月:重新开放。
自志风号于2000年退役后,得到香港赛马会捐助,向英国的Challenge Business购入此船[7],经改装后,于2004年6月16日在香港游艇会正式下水,返回学校服务大众。[8]
长度:67英尺
Class of License: IV
床位:14个,于2021年翻新后增至16个
- Bernard Young (2002-2021)
- Amelia Ralphs (2021-current)
“志风号”原名为Spirit of Resolution,是香港唯一一艘双高桅远洋训练帆船,长度132英尺,载客量50人,由香港赛马会捐款550万,由位于坑口的Kong & Halverson Marine & Enginneering Co. Ltd. 建造。 “志风”的结构是以新西兰New Zealand Sail Training Association的Spirit of Adventure帆船为蓝本。“志风号”模型已赠予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经修复后作为香港历史博物馆馆藏展品。[9]
自1980年下水至2000年,搭载超过14 000名以上的训练员,为香港透过以航海训练,让参加者经历最长26天的体验式教学,培育出不少成功人士、社会贤达,同时亦激发很多参加者发挥潜能,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我。
- 拉动绳索时
"Two, Six, Heave!" - 情况紧急,船员不能留在船舱
"All hands on deck" - 训练完毕,途经维港时
船上:"Archevay!"
岸上:"Oye!"
全部:"Haha!"
- 1980年10月25日: 由姬达爵士夫人(Lady Cater)主持下水礼[10]
- 1982: 港督麦理浩爵士参加志风航行,并负责掌舵
- 1983: 8月40名全女班队员身份往日本大阪参加世界帆船节
- 1984: 港督尤德爵士及夫人到船上参观
- 1986: 3月在船上由天主教香港教区的恩保德神父为厨师Paul Wong的次子进行婴儿领洗,取名Alexander,并将其名刻在“志风号”的船钟上
- 1997: 参加“扬帆大阪”(Sail Osaka '9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由香港出发,途经日本那霸、鹿儿岛,终点为大阪。是次活动“志风号”囊括ALL/B组总冠军、最快完成全程的高桅帆船、最佳帆船训练大奖,唯一在当地推行社会服务计划的船只,以及唯一一张帆越过大阪终点线的高桅帆船。5月24日凯旋回港,在维多利亚港接受消防船射水迎接,及数以百计市民在岸欢迎[11]
- 2000年9月4日: 完成18天的“海陆外展文凭课程”后,光荣退役
- 2002: 售予英国的烟草公司,改名为"John Player"。其后在马来西亚附近突然遇到暴风雨,船身大量入水,最后在印度洋沉没[12]
- Peter Gasson (1980-1984)
- Chris Blake,OBE (1985-1987)
- Joshua Garner (1988-1991)
- Royston Skucek[13] 施高卓 (1991-1994 ; 1998-2000)
- Greg Tonnison (1995-1997)
交通
大网仔路 亚公湾巴士站
可于西贡码头转车
可于西贡麦边下车转车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