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盂兰胜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盂蘭勝會
Remove ads

盂兰胜会中的“盂兰”由梵文Ullambana”译来的,意为“救倒悬”,即救度亡魂倒悬之苦,是来自民间《目莲救母》的故事;“胜会”是指一大群人举行活动的意思,在香港亦称为盂兰节中元节鬼节。相传阴司地府在七月初一大开鬼门关,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再次关闭,七月十四日佛教定为“盂兰盆会”,而道教则称为“中元普渡”(详见中元节与盂兰盆节)。

事实速览 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 申报地区或单位 ...

香港盂兰胜会是始于潮州、海丰、陆丰、鹤佬籍等移居到香港的人士,他们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从中国大陆(内地)来到香港,聚居于铜锣湾、上环、西营盘、深水埗、尖沙咀等地,并将他们在家乡流行的盂兰节也一并带来,以联系同乡感情、纪念祖先和超渡地方上的孤魂野鬼。这些活动于2011年以“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名义获列入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

Remove ads

历史与分布

Thumb
摩顿台潮州公和堂盂兰胜会
Thumb
沙田潮人盂兰胜会
Thumb
华富邨盂兰胜会
Thumb
顺天邨盂兰盛会

香港各区的盂兰胜会一般是由二战后开始,最先在咕喱聚集的地区开始,创始者是铜锣湾的“公和堂”,后来香港各区都效法举行。咕喱主要是潮籍人士,在码头和货仓为泊岸货船上落货物,他们之间是亲属或同乡关系,由“咕喱头”带领和组织,成为了潮州移民劳工的社区。而同期移居香港的海陆丰人则以抬轿、拉人力车维生,其后则转往建筑地盘工作,亦因为乡里族群的凝聚,便逐渐形成海陆丰移民劳工社区。

现时在香港岛九龙新界各区几乎都有举办,团体至少有60多个,最多在观塘九龙城深水埗等旧区,上环摩罗街大坑摩顿台公园、西区公园海旁球场、水街石塘咀山道坚尼地城西宁街足球场等也有。在长沙湾保安道球场,农历七月前后有4个不同社团租用,举行盂兰胜会,而早期潮州人聚集的地区上环西环的沿海一带,便总共有五个盂兰胜会,包括三角码头、渣甸桥东边街、正街、石塘咀山道和西环,以三角码头和东边街历史最悠久,其余几个各自因应区内发展而兴起。

更多信息 香港盂兰胜会列表(部分), 地区 ...

主要来源:2009年的盂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潮人盂兰胜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move ads

组织及经费

Thumb
上环卅间街坊盂兰会
Thumb
西环三角码头盂兰胜会

盂兰胜会的负责人有长老、总理、会长、值理等。长老是其中资深的长者,在醮会期间代表参与各种仪式;总理大多在醮会最后一日由长老主持的问杯仪式,由神明决定委任,负责来年醮会的财政和行政;会长和值理则由会员推举,负责会方的日常运作,亦会到该区各家各户及各大商号募捐经费。

盂兰胜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向区内街坊募捐及依靠大会会长、副会长及各值理分担。另外,“福品”竞投亦是为盂兰胜会向各方面筹集经费,盂兰胜会将神前祭品供善信竞投,价高者得,一般相信“福品”可保家宅平安及生意兴隆,以往“福品”多为香炉或福禄寿像等,现时则改为金器或名酒等,所得金额供下届盂兰胜会之用。

会场及活动

Thumb
大士台,双脚立地的鬼王扎作是潮式造像

香港盂兰胜会的规模、装饰、祭品、宗教仪式等会因人力、财力、社群籍贯、社区环境而有所不同,潮州人采用佛教仪式,而广府人和海陆丰人采用道教仪式,醮会大体有三个组成部分:请神、神功戏派米。盂兰胜会的会场会搭起数座竹棚,以长竹挂起灯笼的,作为引路灯,让孤魂野鬼前来享受贡品宴席。颂经是要帮助鬼魂超渡,第一座是主坛,佛教的称为“正坛”,而道教的则称为“三清坛”,是僧尼诵经之所,在坛中三日三夜不停颂经,以超渡亡魂;第二座是“天地父母棚”,用以供拜天地父母之所,棚内有各种奉神的灯饰和礼品;两侧一般设有办事处及会客处;第三座为“大士台”,设有一座纸扎观音化身的青面獠牙“大士王”,用以镇摄鬼魂之用;其傍设有一棚放置其坐骑“马神”。盂兰胜会有打斋附荐先人的习惯,故亦设置“附荐棚”,打斋仪式是盂兰胜会中重要的一环。更有人在胜会中竞投福物,以求赐福。还有一个用蓝色和白色布置的“孤魂台”,用来接引孤魂脱离地狱之苦。最后是最大座的戏棚,上演各种剧目的神功戏,免费供市民欣赏。

请神

请神仪式由道士首先诵经,接着出发请神,与会者沿路洒水以除秽气,并有人提着灯笼及捆着红绣球的柳枝开路,由会场出发,请出沿路古庙神像后才折返会场安放于神坛,常见的有“天地父母”、“南辰北斗”、福德老爷城隍爷及区内庙宇的观音天后等,在返回会场的途中会先作“游神”,即把神像抬到附近街道及重要建筑物,队伍由长老带领,值理、家属、街坊会员、乐师、戏班等随行,沿途扛着香炉,敲锣打鼓、奏乐及舞蹈,借此祈求菩萨保佑街坊平安,随着时代进步,请神队伍已改为以车代步,只有极少数团体维持环区步行的传统。安放神像后,请神队伍会一起吃汤圆作结。

神功戏

“神功”是做功德的意思,以大戏做功德便被称为神功戏。盂兰节神功戏会在农历七月十五至十七日一连三晚演出。[3]现时在大型的盂兰胜会通常都有戏班演出大戏,用作给先人在接受功德之余又得到娱乐,亦可以让街坊分享同乐。而剧种通常是粤剧、潮州戏或白字戏。

平安米

Thumb
香港一次平安派米活动

在香港,盂兰胜会后会有派“平安米”的活动,所派的米本是用作施食,放于招魂台大士王神像附近,正向经坛方便食用,人们相信瑜伽焰口之后,食物会增加千万倍;仪式过后,食物形虽在而质已变,变得淡而无味。但丢弃又觉得浪费,于是就把白米派给穷人,美其名为“平安米”,既能积德,又能物尽其用。在盂兰胜会的最后一天,会派米予各位善信,在派米前一晚的午夜时分,会为无主孤魂举行超渡仪式,既为救济贫民,亦为先人积福,谓之“平安米”。除米外,有些盂兰胜会派发的“福品”亦包含面条和雨伞等家居日用品。

传统上这些米并非用作取代贮粮,而是每次沟一小撮到原有的米粮中一起烹煮,寓意长食长有,以保平安。近年人们不了解这些米的真正意义,加上心态改变,部分施米者视之为一般的“慈善活动”,派高价名牌白米,与盂兰本义有违。受米者亦把所派之米视为福利捐献,当作生活必须,不惜追索,甚至转售图利,已失去原来避免浪费的意义。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