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阴阳堂
闔澎公廟之一,主祀陰陽公與白無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阴阳堂,古称显灵庙或有应公庙,台湾澎湖马公市庙宇,阖澎公庙之一,主祀阴阳公与白衣吉者(白无常、七爷公),约莫创建于清季道光年间,原址设于文澳城隍庙附近,光绪朝建妈宫城后迁至现址,即位于澎湖天后宫西侧。[1][2]

沿革
清季以降,文职官衙凡有在任职于澎湖期间逝世,且该厅吏无后代子孙供奉香火者的牌位便供奉于阴阳堂内,最有名的代表人物为饶廷锡(同治朝通判)与唐世永(光绪朝通判),祭拜对象性质相对于施公祠与昭忠祠(昭忠祠已不存),后两者乃祭祀殉职且无嗣者的武职兵勇[2];此外,民间百姓若因无后而失祀者(孤魂野鬼)亦会奉于阴阳堂[1][2],可谓兼带“无祀坛”色彩的性质。
阴阳堂确切建庙时间不详,也未见载于澎湖清代方志的纪录之中;惟根据庙中明治40年(1907)的重建落成碑记的碑文,可推测阴阳堂约莫建于清季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且最初是建于文澳的澎湖海防粮捕厅署旁。[3]清法战争之后,澎湖镇总兵官吴宏洛在光绪15年(1889)将澎湖厅署迁建至澎湖天后宫西侧,阴阳堂亦于此时一并迁祀厅署南隅。[2][3]
阴阳堂最初无主神镇殿,时称“显灵庙”;后因妈宫南甲某妇女于海边拾获一毁损的白衣神像,重塑金身供于庙内,始奉尊称“白衣吉神”的七爷公(白无常)为主神,因其有求必应,香客络绎不绝,又有“有应公庙”之名传开。[1]
相传日治时期,当时的日本政府将原澎湖厅署(海防厅)改建成宪兵队,日本的宪兵队长本欲拆除“有应公庙”,但期间白衣吉神多番显灵,成功阻止该名宪兵队长拆庙,阴阳堂才得以保存至今。[注 1]
昭和二年(1927),幸免拆除命运的阴阳堂重新修建,历时五个月竣工。二战结束,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原本主奉“白衣吉神”的有应公庙执事决议另迎“阴阳公”,特地从台南的开基阴阳公庙引渡神像金身,跨海迎奉回澎湖入火,该庙从此定名为“阴阳堂”,沿用迄今。[注 2][4]
阴阳堂又陆续于民国58年(1969)与民国83年(1994)重新修缮[注 3],虽然庙舍不大(仅有五坪左右),香火仍十分兴旺,每逢农历新年,阴阳堂更是全澎湖境内居民会前往参拜的祭祀场所,乃澎湖马公市区中少数能倚赖香油钱收入便能维持庙务运作的庙宇。[2][注 2][5]
阴阳堂庙前空地原本是日本官员的宿舍,1945年后由国民政府官员郑璟文入住,尔后由阴阳堂购地买入,现已辟为一片停车与举办活动用的空地。[5]
根据历史学者余光弘在民国77年(1988)的调查报告:阴阳堂管理委员会系由23名信徒组成,且委员会参与权利以父子相继为限。此外,阴阳堂地理位置虽紧邻澎湖天后宫,却非澎湖天后宫交陪庙成员,亦不参与对方或周遭邻庙的活动,所有祭祀庆典完全独立操办,属较封闭的组织型态。[2]
民国102年(2013年),阴阳堂重新修建落成,此次修建第二度委请后窟潭大木匠师叶根壮负责,叶根壮于2014年过世[6],阴阳堂应是叶根壮经手最后一件建筑工程。
Remove ads
图辑
-
立面(惠安路)
-
天公炉、圣旨牌
-
神案
-
阴阳公祖(右)、白无常(左)
-
虎爷像
-
故澎湖通判饶廷锡、唐世永等神牌
-
戊戌年(2018年)元宵掷杯活动
注释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