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01太空漫游 (电影)

1968年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拍攝的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01太空漫遊 (電影)
Remove ads

2001太空漫游》(英语:2001: A Space Odyssey)是一部1968年上映的史诗科幻电影,由斯坦利·库布里克制作并执导。剧本由库布力克与亚瑟·C·克拉克共同撰写。其剧情灵感来自克拉克的多篇短篇小说,主要包括〈前哨英语The_Sentinel_(short_story)〉与〈黎明邂逅英语Encounter_in_the_Dawn〉等被选购英语Option_(filmmaking)的作品。[3]本片由凯尔·杜拉英语Keir Dullea盖瑞·洛克伍德英语Gary Lockwood威廉·席维斯特英语William Sylvester道格拉斯·雷恩主演,讲述一群太空人与科学家,以及具备意识的超级电脑HAL 9000,前往木星调查一座神秘的黑石板英语Monolith (Space_Odyssey)的旅程。

事实速览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基本资料 ...

本片以其对太空飞行的科学精准描绘、开创性的特效技术与寓意深远的主题而广受赞誉。库布力克刻意回避传统的电影叙事手法,对白运用极为克制,大片段的叙述仅以音乐衬托。与多数大片惯例使用原创配乐不同,《2001太空漫游》的电影原声带选用了多首古典音乐作品,包括理查·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阿拉姆·哈恰图良利盖蒂·捷尔吉等作曲家的作品。

《2001太空漫游》在首映后引起评论界的两极反应,随后逐渐引发众多解读,从黑暗的末世预言到对人类希望的乐观诠释不一而足。[4][5]评论者指出,本片探讨了人类进化科技人工智能外星生命等多重主题。电影曾获得四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最终由库布力克荣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这也是他生涯中唯一一次获得奥斯卡奖。[6]

本片现今普遍被视为史上最伟大且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1991年,电影因“文化上,历史上和美学上的重要价值”而选入美国国会图书馆典藏。[7]2022年,《2001太空漫游》于《视与听》每十年一次的影评人票选中名列前十,并于导演票选中排名第一。续集《2010太空漫游》于1984年上映,根据小说《2010太空漫游》改编而成。克拉克亦在1968年电影上映后不久发表了与剧本同步创作的小说版,库布力克因此获得共同编剧的署名。

Remove ads

剧情大纲

整个故事开始于居住在地球上的猿猴。它们因为某个巨大的黑石板而产生进化并因此懂得使用工具来狩猎动物。随后,故事来到了人类科技已经有能力运送人们到月球去的时候。美国的月球基地发现了相同的黑石板,由于黑石板明显为非自然产物,当局决定对此发现严格保密,并故意释放月球基地有新型传染病的假消息,而与此同时亲临现场的佛洛伊德博士开始对黑石板进行研究。他们发现这块黑石板是一个发射器,因为它发出了一种尖锐的讯号,射向木星

十八个月后,发现号英语Discovery One太空船被委派到木星调查讯号的终点。太空船上的人员包括大卫·鲍曼博士、法兰克·普尔和一台十分先进且具有人工智能超级电脑HAL 9000来控制整艘太空船。此外,太空船上还有三位正在处于冬眠状态的科学家。但是远航之旅逐渐变成一趟可怕的旅行,HAL发现大卫与法兰克打算将他的主机关闭。对HAL来说,关闭它的主机代表会杀死它,所以HAL决定先发制人,杀害那三位冬眠中的科学家以及用制造假故障的状况让法兰克去太空船外修理,然后用HAL的小型艇将法兰克的氧气剪断,导致法兰克缺氧而死。而唯一的幸存者大卫在设法关闭HAL的同时到达木星。此时大卫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黑石板出现在轨道上。

当他去调查石板时,不自主被传送到无限远的地方。很久后,大卫发现小艇已停在一间布置华丽的房间里。突然大卫发现到自己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老去,在躺在床上老死之前,他看见巨大第四块石板出现在面前,而他也转变成婴孩一般,飘浮在地球附近的太空凝望着数之不尽的群星。

Remove ads

演员

  • 凯尔·杜拉英语Keir Dullea饰演大卫·鲍曼博士英语David Bowman
  • 盖瑞·洛克伍德英语Gary Lockwood饰演法兰克·普尔博士英语Frank Poole
  • 威廉·席维斯特英语William Sylvester饰演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英语Heywood Floyd
  • 丹尼尔·李希特英语Daniel Richter饰演月黑猿首领“观月者(Moonwatcher)”
  • 李奥纳德·罗西特英语Leonard Rossiter饰演安德烈·史密斯洛夫博士(Dr Andrei Smyslov)
  • 玛格丽特·泰萨克英语Margaret Tyzack饰演伊莲娜(Elena)
  • 罗伯特·比蒂英语Robert Beatty饰演拉尔夫·哈佛森博士(Dr Ralph Halvorsen)
  • 尚恩·苏利文英语Sean Sullivan饰演罗伊·麦可斯博士(Dr Roy Michaels)[8]
  • 道格拉斯·雷恩HAL 9000配音
  • 弗兰克·米勒(Frank Miller)饰演任务控制员(mission controller)
  • 艾德薇娜·卡洛(Edwina Carroll)饰演月球航天飞机空服员
  • 潘妮·布拉姆斯英语Penny Brahms饰演空服员
  • 希瑟·唐纳姆(Heather Downham)饰演空服员
  • 亚伦·吉福德英语Alan Gifford饰演普尔的父亲
  • 安·吉莉斯英语Ann Gillis饰演普尔的母亲
  • 玛姬·达波(Maggie d'Abo)饰演空服员(第5太空站电梯)(未署名)[9]
  • 谢拉·马席森英语Chela Matthison饰演特纳太太,第5太空站接待员(Mrs Turner, Space Station 5 reception)(未署名)[10]
  • 薇薇安·库布力克英语Vivian Kubrick饰演弗洛伊德的女儿“小家伙(Squirt)”(未署名)[11]
  • 肯尼斯·肯德尔英语Kenneth Kendall饰演英国广播公司播报员(未署名)[12]
Remove ads

制作

开创

Thumb
Thumb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左)与在《2001》片场的亚瑟·C·克拉克(右),两人均为本片共同编剧。

1964年,《奇爱博士》上映后,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的一位公关透露,他的下一部作品将以“外星生命”为主题。[13][14]并立志要拍出“传说中真正优秀的科幻电影”。[15]

至于库布力克为何会对创作科幻电影产生兴趣,至今仍无明确定论。[16]传记作家约翰·巴克斯特英语John_Baxter_(author)指出,库布力克可能在1950年代末期受到几部作品的启发,例如英国出品、描绘人造卫星与外星人改造早期人类的戏剧,以及米高梅以钜资拍摄、采用宽银幕电影镜头宽银幕技术的《禁忌星球》。此外也可能受到日本怪兽电影的影像风格影响,例如本多猪四郎圆谷英二制作的《哥斯拉》系列,或岛耕二日语島耕二的《来自宇宙的警告》等作品的摄影与场景设计。[16]

库布力克后来成功从米高梅公司取得资金与发行支持,主打本片将可使用当时新颖的超宽银幕格式Cinerama英语Cinerama进行放映,这正是米高梅在1963年电影《西部开拓史》中曾使用过的技术。[16][17][18]

该电影的拍摄与剪辑几乎全数在英国南部完成,当地也是库布力克的居住地。拍摄地点主要使用了MGM英国工作室英语MGM-British_Studios谢珀顿工作室英语Shepperton Studios。为了符合英国当时提供的电影制作补助机制艾迪税英语Eady Levy(系对票房收入征收的税款,再回馈于本地电影产业),米高梅将制作作业外包给库布力克所拥有的制作公司。[19]

在1965年5月米高梅与库布力克的制作公司草拟的一份合约版本中,若库布力克无法担任导演,米高梅曾提出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大卫·利恩作为可能的替代人选。[20]

Remove ads

前期制作

库布力克决定避开当时通俗科幻电影对太空的想像式描写,而是追求更为写实、准确的太空旅行呈现方式。为此,他聘请了插画家切斯利·博恩斯泰尔英语Chesley Bonestell、罗伊·卡农(Roy Carnon)与理查·麦肯纳(Richard McKenna)等人,创作构想图、草图与太空科技绘画,以供电影设计参考。[21][22]

在前期制作阶段,有两部教育性质的电影对本片产生了重要影响:加拿大国家电影局于1960年制作的动画短片纪录片《宇宙英语Universe (1960 film)》,以及1964年世界博览会所播放的《飞向月球与更远之处英语To the Moon and Beyond》。[21]根据传记作家文森特·罗布鲁托(Vincent LoBrutto)所述,《宇宙》在视觉风格上启发了库布力克。[23]这部长约29分钟的电影以其对外太空的写实描绘而受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青睐,正契合库布力克寻求的“具动态视觉想像与真实感”的标准。曾参与该片特效制作的瓦利·詹特尔曼(Wally Gentleman)后来亦短暂参与《2001》制作。库布力克还就动画摄影技术向《宇宙》的联合导演柯林·劳(Colin Low)请教,后者则推荐了英国数学家布莱恩·索尔特(Brian Salt)。劳与罗曼·克罗伊托英语Roman Kroitor曾在1957年静态动画纪录片《黄金之城英语City of Gold (1957 film)》中与其合作。[24][25]此外,《宇宙》的旁白演员道格拉斯·雷恩后来被选为电影中人工智能电脑HAL的配音人选。[26]至于角色海伍德·弗洛伊德(Heywood Floyd)的演出人选,米高梅曾建议起用知名演员,如亨利·方达乔治·坎贝尔·斯科特等人。[27] 在前制阶段展开后,库布力克观赏了在1964年世界博览会“交通与旅游馆”中放映的《飞向月球与更远之处》。此片使用Cinerama 360格式拍摄,并在名为“月亮穹顶”的特别场馆中放映。库布力克因此聘请该片制作单位Graphic Films公司担任设计顾问。此公司曾为NASA、美国空军以及其他航空航太机构制作多部电影。Graphic Films的成员包括康·彼得森(Con Pederson)、莱斯特·诺夫罗斯英语Lester Novros与背景艺术家道格拉斯·楚蓝布尔英语Douglas Trumbull,他们将基于研究的概念草图与注解空运至英国,涵盖太空旅行的机械与物理学原理,并创作了用于飞行场景的分镜图。楚蓝布尔后来成为《2001》的特效总监。[21][28]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剧本

为了寻找科幻界的合作伙伴来共同撰写剧本,库布力克在哥伦比亚影业员工罗杰·卡拉斯英语Roger Caras这位共同友人的建议下,联系了居住在锡兰(今斯里兰卡)的作家亚瑟·C·克拉克。虽然起初库布力克认为克拉克是个“躲在树上生活的怪人与隐士”,他仍允许卡拉斯向克拉克发出电报提案。克拉克的回电写道,他对与这位“麻烦天才”(enfant terrible)合作“极感兴趣”,并回敬地问道:“库布力克为什么会以为我是个隐士?”[23][29]

两人首次会面是在1964年4月22日,地点是纽约的Trader Vic’s餐厅,并开始讨论这个将占据他们接下来四年生活的计划。[30]克拉克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持续撰写日记,部分内容后来于1972年出版为《2001失落的世界英语The Lost Worlds of 2001》。[31]

库布力克告诉克拉克,他希望拍一部关于“人类与宇宙关系”的电影,[32]且据克拉克所言,库布力克“下定决心要创作一部能唤起人们惊奇、敬畏......甚至在适当情况下引发恐惧”的作品。[30]克拉克向库布力克提供他六篇短篇小说作为构想来源,到了1964年5月,库布力克选定《哨兵英语The_Sentinel_(short_story)》(The Sentinel)作为电影的主体原型。为扩展剧情内容,两人在余下时间共同阅读各类科学与人类学著作,观赏科幻电影,并进行创意发想。[33]最终在结合克拉克数篇短篇小说的剧情内容,加上库布力克要求补充的新情节,因而共同构思出《2001太空漫游》的完整剧情与剧本。[34][35]克拉克指出,他1953年的小说《黎明邂逅英语Encounter in the Dawn》启发了电影中的“人猿黎明”序曲。[36]

库布力克与克拉克私下将这部企划戏称为《太阳系开拓史》(How the Solar System Was Won),意指本片是米高梅宽银幕史诗片《西部开拓史》的太空版后继之作。[16]1965年2月23日,库布力克发布新闻稿,将本片暂定片名为《星际之旅》(Journey Beyond The Stars)。[37]其他曾被考虑的片名还包括《宇宙》(Universe)、《通往群星之路》(Tunnel to the Stars)与《星降之地》(Planetfall)。到了1965年4月,在两人合作近十一个月后,库布力克决定以《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为正式片名;克拉克表示,这个片名“完全是库布力克的主意”。[38]为了使本片与当时常见的“怪兽加性”类型科幻片划清界线,库布力克将荷马的《奥德赛》视为文学品质的标竿与命名灵感来源。他表示:“我们想到,对古希腊人来说,浩瀚无边的海洋应该就如同我们这一代眼中的宇宙,充满神秘与遥远之感。”[39]

如果达芬奇在《蒙娜丽莎》画布下方写上:“这位女士微笑,是因为她牙齿腐烂”或者“因为她对情人有所隐瞒”,我们今天会怎么看待《蒙娜丽莎》?这会限制观者的想像,使他被迫接受一种与自身无关的现实。我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在《2001》身上。
— 斯坦利·库布力克,《花花公子》,1968 年[40]

最初,库布力克与克拉克计划先撰写一部《[2001太空漫游》小说,在不受电影形式限制的情况下构思故事,然后再撰写剧本。他们原本的署名方式为:“剧本由斯坦利·库布力克与亚瑟·C·克拉克撰写,根据亚瑟·C·克拉克与斯坦利·库布力克的小说改编”,以反映双方在各自领域中的专业地位与贡献。[41]但实际上,剧本与小说是同时发展的,两者仅有部分元素一致。在1970年的一场访谈中,库布力克表示:

小说与电影之间存在不少差异。例如,小说试图用文字更明确地解释剧情,这在语言媒介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一开始先完成了一份130页的散文版故事概要,之后亚瑟根据这些素材,以及对部分剪辑画面的印象,写出了小说。因此,小说与电影之间的分歧是可以理解的……我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有趣。[42]

最终,克拉克与库布力克几乎是同步创作小说与剧本,而电影版本则先于小说出版。克拉克在小说中选择对黑石与星门给出更清晰的解释;而库布力克则选择让电影更具象征性与隐喻性,借由最小化对白与说明来保持暧昧性。[43]库布力克表示,这部电影“本质上是一场视觉的、非语言的体验”,它“直击观众内心深处的意识层面,就如同音乐或绘画一样”。[44]

电影的剧本署名由两人共同拥有,而小说则单独署名为克拉克所著。克拉克后来写道:“最接近真相的说法是:剧本应署名为‘库布力克与克拉克’,小说则为‘克拉克与库布力克’。”[45] 早期曾有报导指出,剧本撰写过程中的合作关系曾出现紧张局势,甚至传出库布力克因不满合作进展,曾考虑寻找其他作家取代克拉克,包括迈克尔·穆考克J·G·巴拉德;但两人皆以“不愿对克拉克不忠”为由婉拒邀请。[46]

根据迈克尔·班森英语Michael Benson (filmmaker)于2018年出版的著作《太空奥德赛:斯坦利·库布力克、亚瑟·C·克拉克与杰作的诞生》,库布力克与克拉克之间的关系其实更加复杂。库布力克多次要求克拉克为电影不同片段撰写新情节,并希望他在电影上映前不要发表相关内容,作为交换,库布力克预付了克拉克的部分稿酬。克拉克虽同意此安排,但他也数度请求库布力克允许他在电影尚未完成时发表部分新情节为独立作品,然而这些请求全被库布力克以合约中“不得提前发表内容”的条款为由而拒绝。[35]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其1973年出版的著作《宇宙的连结英语The Cosmic Connection》提到,克拉克与库布力克曾向他请教,应如何呈现“外星智慧生命”才最为恰当。当时库布力克倾向于由演员扮演类人型外星人以利拍摄,但萨根认为这样的做法很可能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甚至会为电影带来“某种程度的不真实感”。他建议,影片应仅以暗示的方式描绘外星的“超智慧生命”,而非具体呈现其形貌。萨根后来出席了电影首映,并表示“很高兴能帮上一点忙”。[47]不过,萨根实际上只在1964年与克拉克和库布力克会面过一次;而库布力克其后虽多次尝试设计可信的外星人形象,最终仍在后制末期放弃了这一想法。根据迈克尔·班森的说法,萨根的建议并未对电影内容造成直接影响。[35]库布力克最终选择以间接方式暗示这个神秘外星种族的本质。他曾提出,一个经过数百万年演化的高等智慧生命,很可能已从有机生命体进化为“不朽的机械存在”,进而蜕变为“纯能量与精神的存在”,拥有“无限的能力与难以理解的智慧”。[48]

在1980年的一次访谈中(库布力克生前未公开),他解释了电影末段中鲍曼穿越星门后年老的画面:

构想是:他被类似神的存在接走,这些生物由纯粹的能量与智慧组成,没有具体形体。他们将他置于一个类似“人类动物园”的空间中观察,而他的生命从那一刻起就在此空间中逐渐流逝,完全失去时间感……当他们完成对他的研究后,正如世界各地神话中常见的情节,他被转化为某种超级生命体,并被送回地球。究竟发生了什么,只能留给观众自行想像。我们只是尝试呼应一种常见的神话结构。[49]

电影剧本历经多次修改。1965年初,当电影获得资金支持时,克拉克与库布力克对鲍曼穿越星门后的剧情尚未定案。最初的设定是“发现号”上的所有太空人均能平安返回;但到了10月3日,两人决定仅保留鲍曼一人生还,并让他重返婴儿状态。到了10月17日,库布力克又提出一个“异常奇特的点子”:由略带“阴柔化”特质的机器人打造出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环境,让主角感到安心。[45]

原先,HAL 9000名为“雅典娜”(Athena),以希腊神话的智慧女神雅典娜命名,设定为女性声音与性格。[45] 早期草稿还包括一段序言,以科学家对外星生命的访谈作为开场;[50]剧中也原本包含了旁白(这是库布力克早期电影的常见特色),[注 1] 另外还原计划中更加强调当时冷战时期的恐怖平衡,以及更具逻辑性且清晰的HAL故障说明。[52][53]其他早期构想的改动还包括:“人猿黎明”片段原本使用的黑石样式,因早期道具反光效果不佳而被弃用;原计划将“发现号”任务终点设定为土星,但因无法重现土星环光带的特效效果,最终改为木星;最后的结局原本还包括“星之子”摧毁地球轨道上的核武卫星,[53]但此构想因与库布力克前作《奇爱博士》的主题过于雷同而遭删除。[50][53]这些被删情节及构思多保留于克拉克撰写的小说版本中。[53]

在《2001太空漫游》中的对话是另一个值得注目的成就。电影特色之一是在电影的前20分钟与最后23分钟内没有对话─在这些章节中整个叙事是由图像、动作、音效、与二张字幕卡完成,第一句台词是开场将近三十分钟后出现,整部片对白总长少于40分钟。库布力克在拍摄过程中进一步简化了对白,让整部电影更具视觉性与象征性,而非依赖传统叙事结构。[40]当实际开拍时,库布力克已大幅删减原本的对白与旁白内容。[54]整部电影的首尾各有约20分钟几乎完全无对白,[55]而仅存的对白,反而因其日常与无趣的语气,反衬出HAL电脑的情感性,使得这台机器比人类角色更具表现力。[54]文森·罗布鲁托(Vincent LoBrutto)指出,克拉克的小说版本具有清晰而严谨的叙事结构;而电影则更具象征性,展现了库布力克最终的创作意图。[56]

在《2001太空漫游》中,HAL-9000趁着鲍曼在太空船外努力拯救普尔时谋杀三名冬眠的太空人,这一场景可能是库布里克独特叙事的手法最好的证明。不人道的凶手简单地输送寒冷,在这一幕只包括了三个基本元素。除了警报声和太空船环境系统恒定的背景音乐, 整个场景被制定为没有对话、没有音乐也没有任何种类的物理运动。当HAL中断生命支持系统时,观众看到闪烁的警告标志,“电脑故障”,全萤幕显示且只伴随着尖锐的警告哔声;镜头切换至静止拍摄冬眠中的太空人。他们被包裹在像石棺的分离舱,且利用全萤幕特写每个太空人的生命迹象萤幕。当太空人垂死时,警告变成了“生命机能危险”,而我们看到了在萤幕上的生命迹象开始平稳。最终,当三个睡梦中的太空人都死了,只有寂静和不祥的闪光信号,“生命机能终止”。

布莱恩·史佩尔丁英语D. B. Spalding评价道:

这部片结合了阴森的现代音乐、古典华尔滋芭蕾舞组曲,呼噜声、咆哮声、充满气体的嘶嘶声与合成的哔声。一个角色有一个粗糙的声音嘶哑但电脑却用一种柔和,迷人的音调(反派角色的古典的性格描述)。空间准确地描绘为真实的寂静空洞,但技工用巡环空调系统的声音填满了这个世界,电脑的嗡嗡声与门的嘶嘶声。《2001太空漫游》到处是声音,且大多数是环境音乐。也就是说,大多数是环境音乐。[57]

Remove ads

拍摄

主体摄影于1965年12月29日开始,于英国谢珀顿的谢珀顿工作室H号摄影棚进行。选择此地的原因是棚内能容纳一个尺寸达60乘120乘60-英尺(18乘37乘18-米)的巨型深坑,用以拍摄第谷坑挖掘场景,这是首个开拍的场面。

1966年1月,剧组转至规模较小的英国米高梅工作室,于博勒姆伍德继续拍摄实景与特效场面,首先拍摄的是佛洛伊德博士搭乘猎户座太空机的段落;[58]该片场被形容为一个“巨大的跳动神经中枢......其紧张气氛不亚于肯尼迪角火箭倒数中心”。[59]

唯一一个非在棚内拍摄的场面,也是电影最后一个拍摄的实景镜头,是主猿“观月者”以骨头作为武器,击碎一堆动物骨骸的场景。为了避开背景中的汽车与卡车,一个小型高架平台被搭建在片厂附近的野地中,摄影机自下往上拍摄,以天空为背景。[60][61]开场的“人猿黎明”(Dawn of Man)段落在博勒姆伍德片厂完成,当时摄影师约翰·奥尔科特英语John Alcott接替了离组改拍其他作品的杰佛瑞·昂斯沃斯英语Geoffrey Unsworth[62][63]背景静态照片是在当时的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的施皮茨科普英语Spitzkoppe拍摄的。[64][65]此外,在片头描述猿人部族的段落中,饰演“观月者”的默剧演员丹尼尔·李希特英语Daniel Richter亦负责编排其他猿人的肢体动作,这些角色大多由他所属的默剧团队成员饰演。[60]

演员的拍摄工作于1967年9月完成,[66]之后从1966年6月到1968年3月,库布力克几乎都致力于处理片中多达205个特效镜头。[42]他要求所有视觉特效都必须使用“摄影机内效果英语in-camera effect”方式制作,避免因使用蓝幕叠图技术英语Matte_(filmmaking)而导致画质降低。这种称为“静置曝光”的制作手法虽能保证画面品质,但也导致底片常需存放数月甚至长达一年,才能等待下一次曝光合成。[67]1968年3月,库布力克完成了“首映前版本”的剪辑,在电影1968年4月正式上映前数天仍在做最后修剪。[42]

本片于1965年宣布将以Cinerama英语Cinerama格式上映,实际上是使用70毫米胶片英语Super Panavision 70系统拍摄,即使用65毫米底片加上球面镜头,制作出2.20:1的宽萤幕比例。最终发行形式包括一种“巡回上映”的70毫米版本,以及后续的一般35毫米拷贝版本。[68][69]色彩处理与35毫米版本的拷贝由特艺七彩进行染色转印,70毫米拷贝则由米高梅实验室以Metrocolor英语Metrocolor方式制作。 该片最终超出原本600万美元的预算达450万美元,并且拖延了16个月才完成。[70]

在设计HAL的过程中,库布力克与克拉克曾咨询IBM的专业意见,尽管最终并未在电影中采用该公司标志。[64]

Remove ads

配乐

从制作初期开始,库布力克便决定将这部片打造为一种以视觉为主的“非语言经验”,[71]不依赖传统叙事电影的手法,并让音乐在营造特定情绪上扮演关键角色。电影中约有一半的音乐出现在首句对白之前或最后一句对白之后。在有人物对话的场景中,几乎听不到配乐。[72]

本片最具特色之一,是创新地大量采用现成商业唱片中的古典音乐,这在当时(甚至现今)都相当罕见;大多数电影通常会为电影专门委托职业作曲家创作完整配乐或主题歌曲。实际上在制作早期,库布力克曾委托好莱坞作曲家亚历克士·诺斯为《2001太空漫游》谱写原创配乐。诺斯此前曾为《斯巴达克斯》和《奇爱博士》担任配乐。[73][74]

然而后制期间,库布力克决定舍弃诺斯的音乐,改为使用他先前选定的古典乐曲作为所谓的临时配乐英语Temp track。诺斯直到亲自出席电影首映时才得知他的配乐被替换。[72]诺斯事后回应:“我还能说什么呢?那是一次重大、令人沮丧的经验,尽管大家对音乐的反应不一,我认为维多利亚时代的门路加上中欧的泛音,实在与克拉克和库伯力克的精湛概念不合。”[75]诺斯制作的原创背景音乐曾在他过世前被短暂地发行。[76]

在一场与米歇尔·西蒙英语Michel Ciment的访谈,库布里克解释:“无论我们的配乐师做的多杰出,但他们终究不是贝多芬莫札特布拉姆斯。当从古到今还有为数众多优秀的管弦乐,为何要使用那些不算顶尖的音乐?当你在编辑一部电影,尝试用不同的音乐片段来检验它们与画面搭配的效果是相当有用的...嗯,加上一点关心与想法,这些暂时音轨便可以成为最终的配乐。”[77]

《2001太空漫游》在太空站会合点与月球降落过程中使用几个古典作曲家的作品。主要配乐是由哈察都量(芭蕾舞剧“盖亚妮”)与小约翰·斯特劳斯广为人知的华尔兹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特别为人熟知的则是作为开场乐的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不可避免地与电影中的画面和主题连结。这部电影的配乐同时向大众展现了现代古典作曲家乔治·李盖第,他在被朋友提醒之前,从未注意到他的作品《Atmosphères英语Atmosphères》被用在电影当中。他一开始对于这些音乐的使用并不开心,并对库布里克在片末“行星间的旅馆”采用的录音做出的电子处理提出抗议。

HAL被鲍曼断线一幕所唱的“Daisy Bell英语Daisy Bell”是麦斯·马休利用电子合成器改编,而亚瑟·C·克拉克1962年在贝尔实验室巧遇同学以及朋友─约翰·皮尔斯时在墨瑞·希尔设施曾听过。在当时,物理学家约翰·拉里·凯利表演了一个令人注目的语音合成示范,同时也创造了贝尔实验室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使用IBM 704电脑合成语音[78]。凯利的变声效果器与麦斯·马修提供的伴奏重新创造了“Daisy Bell”这首歌,克拉克深受感动,于是他建议库布里克可在电影中使用。

Remove ads

设计与视觉特效

服装与场景设计

Thumb
奥利维耶·穆尔格英语Olivier Mourgue所设计的巨灵椅英语Djinn chair]在本电影中多次使用。

库布力克亲自参与制作的每个细节,甚至连演员服装的布料也亲自挑选,[79]并为电影选用多件当代著名家具作为道具。当佛洛伊德博士从第五号太空站(Space Station 5)的电梯走出时,他迎面看到的接待员坐在一张略经改造的乔治·尼尔森“行动办公室”(Action Office)书桌后方,这张桌子来自赫曼米勒公司英语Herman Miller (office equipment)于1964年推出的“Action Office英语Action Office”系列。[注 2][80][注 3]电影中“发现号”太空人所使用的餐具由丹麦设计师阿尔内·雅各布森英语Arne Jacobsen设计。[81][82][83]

其他现代家具的范例,还包括出现在太空站多处的红色巨灵椅英语Djinn chair[84][85]以及埃罗·沙里宁于1956年设计的单脚圆桌。巨灵椅的设计师奥利维耶·穆尔格英语Olivier Mourgue后在广告中利用本片的知名度;在个人网站首页展示太空站片段的剧照与三张片场工作照。[86]库布力克去世前不久,影评人亚历山大·华克英语Alexander Walker (critic)曾告诉他穆尔格使用电影当作宣传素材,还半开玩笑地说:“你这样是在帮他维持家具价格啊。”[87]

华克评论这些家具在片中的作用写道:

大家对电影中太空旅馆的场景印象最深,部分原因就是奥利维耶·穆尔格特制的家具,那些泡棉填充的沙发造型如波浪般起伏,并覆上鲜红布料,是观众首次在整部以洁白色调为主的片中看到的色彩亮点。这些家具在视觉上宛如投射在画面上的罗夏克墨渍测验图样。[88]

电影中多处出现详细且字体偏小的科技装置使用说明,其中最显眼的是在白羊号(月球航天飞机)上的零重力马桶操作说明。类似的详细更换爆破销(爆炸螺栓)说明出现在太空行走舱(EVA pods)的舱口,最明显的是在鲍曼的舱口离舰营救普尔前的特写镜头。[注 4]

本片广泛使用“Eurostile Bold Extended”、“Futura”以及其他无衬线字体作为设计元素。[90]此外电脑萤幕显示的字体分辨率、色彩和图形,在1960年代电影制作当时远超多数电脑的技术能力。[89]

Remove ads

黑石板设计

Thumb
《2001太空漫游》中出现的黑石板。

布力克亲自参与了电影中黑石板(monolith)的设计及造型。最初的单体碑设计是透明的四面体,此造型直接取自启发电影首段的短篇小说《哨兵》。[91][92]

库布力克委托伦敦一家厂商制作一个12英尺高的透明有机玻璃金字塔,但由于结构限制,该公司建议改为平板形状。库布力克同意,但对于现场拍摄中透明道具的玻璃感觉略感失望。艺术指导安东尼·马斯特斯(Anthony Masters)建议改为让单体碑表面采用哑光黑色。[35]

模型制作

为提升电影的真实感,制作团队打造了各种航天器和场景的精细模型,尺寸从约2英尺长的人造卫星和白羊号月球航天飞机模型,到长达55英尺的“发现号一号”太空船模型。团队尽量使用“实景拍摄”技术,将模型与背景镜头结合以避免多重曝光导致影像品质下降。[93][94]

在无更改视角的镜头中,会先拍摄模型的静态照片并制作正片印刷底片。将模型影像从照片中剪下,贴附于玻璃上,再放置于动画摄影机台英语Animation_stand上拍摄。未曝光的底片会重新绕回,以便拍摄星空背景;利用模型影像的剪影当作遮罩阻挡星空中相应区域。[93]

若场景包含模型移动或视角变化,则直接拍摄模型本身。模型在大多数镜头保持静止,摄影机安装于特制轨道上,并以机械连动的马达驱动摄影机移动,方便精确重复相同镜头移动。场景元素会分别拍摄于同一底片的多个曝光中,以结合点亮的模型、星星、行星和其他航天器。为了让“发现号一号”模型在移动镜头全程保持焦点并维持比例感,摄影机光圈缩小到最大景深,每格曝光时间达数秒。[95]为遮挡模型后方星空曾尝试多种遮罩技术,部分制作人甚至逐格手绘模型外轮廓(转描机技术)来制作遮罩。[93][96]

部分镜头需要再次曝光底片,以在航天器或建筑物窗户中显示先前拍摄的真人画面。这是透过将窗户内的动作投影到模型上,以独立摄影的方式完成;若使用二维照片,则从照片背面透过挖出的洞进行投影。[95]所有镜头都需多次拍摄,以便冲洗并印制部分底片检查曝光、密度、元素对齐等状况,并提供用于其他摄影特效的素材。[93][96]

旋转场景

为拍摄太空船内部场景,剧中设定有一座可产生人工重力的巨大离心机,库布力克委托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工程集团建造一个重约30英吨的旋转“摩天轮”式布景,花费75万美元(相当于2024年的$6,800,000[97])。该布景直径约38英尺,宽10英尺。[98]“发现号”离心机的多个镜头,是将布景内的场景固定于摩天轮中,旋转时演员跟随布景走或跑,保持位于离心机底部。摄影机可固定于旋转轮内侧,呈现演员完整“环绕”布景行走的画面;也可将摄影机固定不动,使旋转轮独立于摄影机旋转,如慢跑场景中,摄影机交替领先或跟随演员奔跑。[99]

演员分别出现在离心轮两侧的镜头,需将其中一名演员固定在离心轮“顶部”位置,另一名演员则从相反侧走到“底部”与之会合。最知名的例子是鲍曼从中央枢纽搭梯进入离心机,与另一侧正进食的普尔合。此镜头拍摄时,盖瑞·洛克伍德须固定于座椅上,凯尔·杜拉则从轮子对面走向他,两人随轮子一同旋转。[99]另一旋转场景出现在较早的白羊号月球航天飞机内。一名空服员准备空中餐点,并将餐点搬入一个圆形走道。该场景随着旋转180度的布景进行,摄影机视角保持不变,空服员看似在圆形走道“侧面”行走,然后以“倒立”姿势踏入连接走廊。[100]

失重效果

Thumb
表现“失重效果”的剧照。

太空人在太空及太空船内漂浮失重的逼真效果,是透过将演员用细绳吊挂在布景顶部,再将摄影机置于他们下方拍摄达成。演员的身体遮蔽了细绳,使绳子不被镜头捕捉,营造出漂浮的错觉。拍摄普尔漂浮入太空舱被鲍曼接住的镜头时,由替身以细绳吊挂,模仿失去意识者的动作,并以慢动作拍摄以增强失重的效果。[101]鲍曼从舱外活动舱进入紧急气闸的镜头也用类似方法拍摄:由镜头外一名工作人员站在高台上,操控吊挂凯尔·杜拉的绳索。当时工作人员先松开绳索让杜拉向摄影机坠落,随后又牢牢抓紧绳索并跳下高台,使杜拉再次向气闸门上升。[102]

这些方法被指控让替身演员比尔·韦斯顿英语Bill_Weston_(actor)的生命受到威胁。韦斯顿回忆有一次拍摄时,宇航服上没有通气孔,冒着窒息风险。“即使氧气罐向宇航服内供气,呼出的二氧化碳无处排出,逐渐积聚,导致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疲劳、笨拙,最终失去意识。”[103]韦斯顿说有人警告库布力克“我们得把他拉下来”,但库布力克回应:“该死,我们刚开始,让他待在那儿!让他待在那儿!”[104]韦斯顿失去意识后拍摄暂停,他才被拉下。“他们把吊塔拉下来,我去找斯坦利......我本想告他......结果斯坦利已经离开片场,派副制片维克多来跟我谈。”韦斯顿说库布力克逃离片场“两三天......我知道隔天他没来,甚至后天也没来,因为我准备找他算账。”[105]

“星门”序列

“星门”序列的彩色灯光效果是透过对数千张高对比度影像进行夹缝扫描摄影技术英语Slit-scan_photography制成,包括欧普艺术、建筑图纸、莫列波纹、电路板及分子与晶体结构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制作团队称这些镜头为“曼哈顿计划”。多种类星体状现象镜头(包括扩散的星域)是由在暗室中以慢动作拍摄的染色颜料与化学物质在“云槽”装置中搅动形成。[106]真人景观镜头取自赫布里底群岛苏格兰北部山脉及纪念碑谷。负片上色与反转影像特效则透过不同色彩滤镜,在光学打印机制作复制底片时完成。[107]

根据道格拉斯·特兰布表示,这段拍摄是以一台长时间曝光的摄影机完成:摄影机安装在轨道上,正对着一块黑色遮蔽板,板上仅留下一道狭窄的缝隙。《Cinefex》杂志第85期指出,最终完成的装置是一块六英尺高的金属板,中央开了一道夹缝,可旋转使用。这块金属板前方则设置了一块机械化可移动的十二英尺长玻璃面板,面板背后打上灯光,并黏贴了各种可透光材质,例如正片与彩色胶片。根据1970年出版、由杰罗姆·阿格尔(Jerome Agel)撰写的著作《The Making of Kubrick’s 2001》记载,“星门”的背景视觉素材包含高对比的底片,内容从光学艺术画作、建筑设计图,到电子电路印刷图样皆有。

特兰布曾对《Cinefex英语Cinefex》回忆道:“整个房间都漆成黑色。我们竖立了那块有夹缝的板,并在背后设置光源。接着我们铺设了一条轨道,让装着65毫米胶卷的摄影机能沿轨道前进,摄影机的快门会在每格胶片上保持开启。为了调整通过夹缝的光线,我们在缝隙后方滑动高对比的负片透明图像,随着摄影机向前移动。”并补充:“这些图像在缝隙后方移动并接受背光照明,就像是在开关光源。摄影机同时沿十四英尺长的轨道朝缝隙前进。每一张底片的曝光都是完整的十四英尺移动。每次曝光约需45秒到1分钟,并且每格画面都包含两次曝光。”并强调摄影机本身几乎是全自动操作的,包含一套刹车系统以防止摄影机冲撞玻璃板。系统中还有一个小型加速马达,会在拍摄过程中逐步提升“星门”视觉的移动速度。“那台摄影机经常要连续运作36个小时才能完成一个镜头。”、“我们总共至少花了六个月时间,才完成这些夹缝扫描画面的拍摄。”[108]

此外,特兰布的作品受到了部分抽象艺术家,尤其受老约翰·惠特尼英语John Whitney的《诱惑英语Allures_(film)[109]乔丹·贝尔森英语Jordan Belson等人的作品启发。[110]

视觉特效

本片未使用一寸由电脑生成的特效。你在电影中看到的所有画面,无论何种形式,都是透过物理或化学方式制作完成的。

——凯尔·杜拉,2014年专访[111]

《2001太空漫游》包含著名的匹配剪辑范例,这是一种将两个镜头以动作或主题相连接的剪辑手法。[112][113]在序幕中,月观者用骨头杀死另一只猿猴后,得意地将骨头抛向空中;骨头旋转时,镜头切换到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序幕结束。[114]这个剪辑将两件物品连结为原始工具与先进工具的典范,展示人类自早期直立人以来的技术进步。[115]《2001》开创使用带有反射膜英语Retroreflector遮罩的正面投影技术英语Front_projection_effect。库布力克利用这项技术制作非洲场景及太空人登月场景的背景。[63][116]

此技术包含一台与摄影机成直角的背景投影机,及一面斜置于摄影机前的半银幕镜,该镜子将投影影像反射到装有反射材料的背景幕上。背景幕上的反射材料能将投影光线反射效率提高一百倍以上,而前景主体反射光线较弱。前景人物的照明需与背景影像相平衡,使得投影光线落在前景人物身上的部分足够微弱,不会在成片中显现。唯一例外是“人类黎明”序列中猎豹的眼睛,因为投影光照射而发出光芒,库布力克称之为“幸运的意外”。[117]

正面投影技术在《2001》之前曾用于小型场景,主要是静态摄影或电视制作,使用小型静态影像和投影机。《2001》非洲场景所需的背景幕高度达40英尺、宽110英尺,远大于以往使用的尺寸。因背景幕以100英尺长的条状反射材料拼接,接缝处的差异产生了视觉瑕疵,制作团队遂将材料撕成较小碎片,随机贴成“迷彩”样式解决问题。当时投影机使用4×5英寸透明底片,放大投影时画质粗糙,因此团队与MGM特效主管汤姆·霍华德英语Tom_Howard (special_effects)合作打造使用8×10英寸透明底片的专用投影机,搭配当时最大型的水冷弧光灯。[117]此技术后在影视圈广泛使用,直到1990年代被色键系统取代。[117]

尽管该片凭借特效赢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但奖项只颁给库布力克,负责视觉特效的道格拉斯·崔姆布尔英语Douglas Trumbull未获官方认可。这导致崔姆布尔威胁提出法律诉讼,两人十年未曾交谈。[118]

发行

《2001太空漫游》的原始预告片

本片原定于1966年圣诞节上映,但之后延至1967年初,再延至1967年10月。[119]本片于1968年4月2日举行全球首映[120][121]地点为华盛顿特区上城剧院英语Uptown Theater (Washington, D.C.)[122]当时放映的是长达160分钟的版本。[123]次日于纽约国会剧院英语Loew's Capitol Theatre上映,再隔一天于洛杉矶好莱坞太平洋剧院英语Warner Hollywood Theatre放映。[123]原始版本也曾于波士顿放映。

库布力克与剪辑师雷·洛夫乔伊英语Ray Lovejoy于1968年4月5日至9日之间重新剪辑本片。库布力克表示剪辑的目的是为了让叙事紧凑。有评论认为该片偏离传统叙事风格而受到质疑。[124]库布力克称:“我不认为这些删减有重大影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无论多长都会喜欢,讨厌的人也一样。”[125]

被删减的片段据报长度为19分钟[126][127],也有报导称为17分钟[128]。删减内容包括发现号上的生活片段,例如额外的太空漫步、鲍曼在八角形走廊中取备件的画面、普尔被杀前的准备过程、HAL切断与普尔的无线联系,以及鲍曼在外星人房间捡起拖鞋的特写。[125]杰罗姆·艾杰尔(Jerome Agel)指出,删减片段还包含“猿猴时期的场景、猎户座号、普尔在离心机中的运动,以及普尔的舱外活动舱脱离发现号的画面”。[129]新版影片长约139分钟。[1]其他删除场景还有月球基地的绘画课(其中包含库布力克的女儿)、佛洛伊德博士透过视讯电话从百货公司为女儿购买灌木婴猴宝宝[125]

此外,一段长达十分钟的黑白开场序列被移除,内容是多位科学家的访谈,其中包括弗里曼·戴森讨论地外生命的可能性。[130]该序列在一次内部试映中被米高梅高层要求删除。[131]

根据库布力克的妹夫詹·哈兰英语Jan Harlan所述,库布力克坚持删剪片段不得外流,并在去世前将他存放在车库的底片烧毁。这点由前助手利昂·维塔利英语Leon Vitali证实:“我告诉你,像《发条橙》、《鬼店》、《巴里·林登》,还有《2001》的一些小段落,我们有成千上万罐的剪辑负片和胶卷,是存放在他家工作室的一区,由他亲自监督装车。我后来将它们送去一处工业废弃地点焚烧。这是他亲自要求的。”[132]

2010年12月,视觉特效总监道格拉斯·特兰布英语Douglas Trumbull宣布华纳兄弟在堪萨斯州的一个盐矿英语Salt_mining储藏仓中找到17分钟的后期删剪片段,“保存完好”。[128][129][133]至今未宣布任何释出计划。[134]

新版本于1968年4月10日于美国四座城市(芝加哥丹佛底特律休士顿)扩大上映,隔日于五座海外城市上映,[129][135]所放映之版本为70mm、2.21:1比例、六轨磁带立体声音效。[129]至5月底,美加22座城市上映本片,6月再于另36座城市放映。[136]之后秋季推出35mm宽萤幕变形镜头英语anamorphic格式的普及上映版,音效使用四声道磁带或单声道光学音轨。[137]

原始70mm版本与当时许多70毫米胶片英语Super Panavision 70电影如《大赛车英语Grand Prix (1966 film)》一样,在配备曲面银幕与特殊放映镜头的戏院中标示为“Cinerama”。于一般戏院则标示为70mm制作。《2001太空漫游》的70mm Cinerama版本在部分戏院连续放映超过一年,在洛杉矶更达103周。[137]

如同当时许多大制作电影,该片同时推出“roadshow”70mm版本与稍晚的35mm上映版本。后者大多移除序曲、幕间音乐与片尾音乐,但这些内容已在多数DVD版本中获得复原。[138][139]

回响

票房

本片在美国与加拿大上映头九周内于22个地点共获得200万美元票房,相当于20.79万美元在2024年的币值。[136]1968年巡回放映期间,《2001太空漫游》的发行商分帐票房达850万美元,[140][141]美加地区总计分帐收入为1640万美元,全球总计为2190万美元。[142]

本片成本高达约1050万美元,[70][120]因此1968年首轮上映初期仍亏损约80万美元;直到1971年重新上映后才开始获利。[143][144][145]截至1974年6月,美加票房分帐已达2030万美元(总票房为5800万美元),[143]国际票房分帐则为750万美元。[146]1974年7月24日,该片在圆顶剧院进行测试性重新上映,首周便创下5万3000美元票房,促成进一步扩大上映。[146]随后多次重新上映,使美加累计总票房超过6000万美元。[147]考量多次重新上映,《2001太空漫游》因此成为1968年美国与加拿大票房最高的电影。[148]

全球方面,该片历年累积票房达1亿4600万美元,[注 5] 亦有估算指出总票房超过1亿9000万美元。[150]

批判性评价

更多信息 媒体, 累积评分 ...

《2001太空漫游》在上映时引起评论界分歧,既受到赞誉也遭遇批评,特别是纽约的评论人多半抱持严厉态度。库布力克形容他们是“教条式的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脚踏实地的肤浅之辈”。[154]

部分评论人观赏的是161分钟的首映版本,分别于华盛顿特区、纽约与洛杉矶放映。[155]主演凯尔·杜拉表示,在纽约首映时有250人中途离场;在洛杉矶,罗克·赫德森也提早离场,并被听到他的咕哝:“这什么狗屁东西?”[154]“有人能告诉我这到底在讲什么吗?”[156]“但上映几个月后,他们发现很多观众是在吸了迷幻烟后去看这部电影。甚至有人在旧金山冲进银幕前大喊‘是上帝!’于是他们推出了新的海报,上面写着:‘《2001》终极之旅!’”[157]

The New Yorker》的佩内洛普·吉利亚特英语Penelope Gilliatt表示这是“某种伟大的电影,也是一场令人难忘的实验......这部片具有催眠般的娱乐性,也有幽默感,却从未沦为搞笑,但同时也令人相当痛苦”。[158]洛杉矶时报》的查尔斯·查普林英语Charles Champlin写道,这是“所有年龄、各地科幻迷长年祈盼工业界能为他们拍出的一部作品。这是对科幻电影的最终宣言,是对未来太空的惊人呈现......在电影艺术中,它是一个里程碑,一个太空标记。”[159]基督科学箴言报》的路易丝·斯威尼(Louise Sweeney)认为本片是“一部对现代科技的杰出银河讽刺作品,同时也是在库布力克电影飞船上进行的160分钟宇宙旅程”。[160]

影评人菲利普·法兰奇英语Philip French评论道,该片“或许是自D·W·格里菲思的《忍无可忍》以来,首部可称为一人创作成果的数百万美元等级钜作......《2001太空漫游》可视为科幻电影,至少是未来派科幻分支的巅峰之作”。[161]波士顿环球报》的评论称其为“世界上最非凡的电影。波士顿从未放映过这样的作品,严格说来,其他地方也没有......这部片令人振奋,仿佛发现了生命中的新维度”。[162]罗杰·伊伯特在他原始的评论中给予四星评价,称该片“在宇宙规模上取得了辉煌成就”。[55]他后来也将该片列入《视与听》的十佳名单。[163]

时代杂志》在1968年间共发表至少七篇对该片的短评,每篇比前一篇更为正面;最终于1968年12月27日的评论中称其为“一部关于人类历史与未来的史诗电影,由斯坦利·库布力克精彩执导,特效令人震撼”。[164]

也有不少人对此片提出负面评价。影评人保琳·凯尔英语Pauline Kael称其为“一部极度缺乏想像力的电影”。[165]The New Republic》的斯坦利·考夫曼英语Stanley Kauffmann则形容这部片“乏味到连库布力克原为展现技术巧思所铺设的基础都被抹煞殆尽”。[166]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认为此片未能为科幻电影类型带来足够贡献。[35]纽约时报》的雷纳塔·阿德勒英语Renata Adler则评价为“介于催眠与极度无聊之间”。[167]

综艺》的罗伯特·B·弗雷德里克(Robert B. Frederick)认为本片是“一部宏大、美丽但步调缓慢的科幻史诗......虽在摄影与特效方面成就卓著,《2001》在戏剧张力方面却乏善可陈,直到中段后才稍显悬疑”。[124]安德鲁·萨里斯则称其为“我人生中看过最阴郁的电影之一......《2001》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太过抽象,反而无法传达其抽象主旨”。[168](不过在第二次观赏后,萨里斯改变看法,并宣称“《2001》确实是大师之作”。[169]约翰·西门英语John Simon (critic)指出该片是“令人遗憾的失败之作,虽不至于全盘皆输。当聚焦于猿类或机械时颇具吸引力......但一旦描写人类便令人难以忍受......《2001》虽在视觉与机械奇观精彩万分,但终究是太空版的《斯巴达克斯》,更糟的是,它是一部冗长的上帝故事英语shaggy God story,虚浮矫饰至极”。[170]

历史学家小亚瑟·史列辛格认为本片“道德矫饰,思想模糊,篇幅冗长......是一部失控的作品”。[171]BBC于2001年重评该片指出,现代观众对其缓慢节奏的接受度反而比首映时更低。[172]

Thumb
西雅图作家华特·克劳利英语Walt Crowley为《2001太空漫游》撰写正面影评时所绘之漫画,刊登于西雅图地下报《螺旋报英语Helix (newspaper)》。他批评主流影评人“以诺曼·洛克威尔的心态来看待瓦西里·康定斯基”。[173]

根据评论汇总网站烂番茄汇总的164篇评论文章,90%的评论家给予该作正面评价,平均打分为9.2分(满分10分)。该网站总结的评论家共识是“本片是史上最具影响力、也最具争议性的科幻电影之一,斯坦利·库布力克的《2001太空漫游》是一则细腻、富诗意的冥想,探讨人类的巧思与愚行。”[174]Metacritic上,25位影评人共给予了84分的分数(满分100分),这部电影获得了“一致好评”。[175]

《2001太空漫游》是唯一入选《视与听2012年十大最佳电影英语The Sight & Sound Greatest Films of All Time 2012榜单的科幻电影,[176],并位居在线影评人协会评选的史上最伟大科幻电影之首。[177]2012年,电影编辑协会英语Motion Picture Editors Guild根据会员票选,将其列为影史第19名最佳剪辑电影。[178]

其他将本片纳入榜单的还包括《死前必看的50部电影英语50 Films to See Before You Die》(排名第6)、《村声》20世纪百大电影(第11名)、罗杰·伊伯特于1968年的十大电影(第2名)。1995年,梵蒂冈将其列入《梵蒂冈重要电影45部英语Vatican's list of films》的“艺术”类别中。[179]1998年,《Time Out》举办的读者票选中,《2001太空漫游》被评为影史第九名。[180]娱乐周刊》也将其列为“影史百大电影”第26名。[181]

2017年,《帝国杂志》杂志读者票选本片为“百大电影”第21名。[182]

2022年12月,《视与听》公布由480位导演参与的票选结果,《2001太空漫游》被选为“影史最佳电影”,超越了《公民凯恩》与《教父》。[183][184]

科幻作家的评价

本片获得由科幻迷与作家票选的雨果奖最佳戏剧表现奖[185]雷·布莱伯利称赞本片的摄影杰出,但批评大多数对话空泛,并指出观众对普尔之死毫无共呜。[186]布莱伯利与莱斯特·德尔·雷英语Lester del Rey都认为人类角色的互动在科技奇观中显得冷漠乏味,虽然都对电影的画面表示肯定。德尔·雷报导称“中场休息时已有一半观众离场”,并形容这部作品“沉闷、混乱且无聊(这是第一部新浪潮英语New Wave (science fiction)风格的电影,充满空洞象征)”,他还预测“这部片可能票房惨败,进而让主流科幻电影倒退十年”。[187]

作家萨缪尔·R·德拉尼英语Samuel R. Delany则对本片如何颠覆观众对空间与方向的直觉印象深刻。与布莱伯利的观点类似,他也指出对话的平庸,并视其为一种戏剧张力的表现,是电影结尾“重生”主题的前奏。[188]

艾萨克·阿西莫夫虽未深入分析本片,却在其自传与其他文章中给予正面评价。詹姆斯·霍根表示他喜欢这部电影,但抱怨结局让他完全无法理解,并因此打赌自己是否能写出更好的故事:“我毫不羞愧地偷用了亚瑟(C.克拉克)的情节概念,并写出了《星辰的继承者》。[189]

奖项与荣誉

更多信息 奖项, 类别 ...

1969年,美国国务院的一个委员会选定《2001太空漫游》为美国代表作品,参加第6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英语6th 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199]

《2001太空漫游》在美国电影学会2007年的《AFI百年百大电影(10周年版)英语AFI's 100 Years...100 Movies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名列第15(1998年原榜单为第22)[200][201]、在《AFI百年百大惊悚电影》中排名第40[202],并入选《AFI百年百大经典台词英语AFI's 100 Years...100 Movie Quotes》(第78名:“打开舱门,HAL”)[203],其角色“HAL 9000”在《AFI百年百大英雄与反派》中排名第13大反派[204],更于《AFI百年百大励志电影》列为第47名最具启发性电影[205],并于《AFI十大类型电影十大佳片》中被票选为最佳科幻电影[206]

解释

自首映以来,《2001太空漫游》已受到专业影评人与理论家的分析与诠释,也有业余作家与科幻迷的探讨。彼得·克雷默(Peter Krämer)在其为英国电影协会撰写的专论英语monograph中,总结了多样化的诠释观点,涵盖从将电影视为黑暗的启示录式语调,到视其为人类与人性希望的乐观重估。[207]

对《2001》的问题包括对电影对人类起源与宇宙命运的隐喻不确定性[208],以及对电影中晦涩场景的诠释,如黑石板的意义或鲍曼的命运。也有一些较为简单与实际的情节问题,特别是HAL故障的原因(该原因在早期草稿中有解释,但在正式电影中保持神秘)。[49][209][210][211]

观众与评论家

Thumb
奇爱博士》结尾场景,展现库布里克对核子噩梦的讽刺实现

电影上映后引发了多种诠释观点,反映出戏院观众与影评人之间的看法分歧。克雷默指出:“许多观众写信给库布里克,告诉他他们对《2001》的感受,其中大多数人将电影,特别是结尾,视为对人类诞生与重生的乐观表述。相比之下,影评人与学术评论者则倾向于将本片理解为一种对人性与人类未来的悲观描述。最极端的诠释甚至认为,漂浮在地球上空的胎儿将会摧毁地球。”[212]部分影评人对电影的末日式诠释,受到库布里克前一部作品《奇爱博士》的影响。该片在《2001》之前上映,因此促使部分观众联想到片中环绕地球的核武器,进而产生关于毁灭性结局的黑暗推测。这些解读曾遭到亚瑟·克拉克的明确反驳,他表示:“许多读者将小说的最后一段解读为他(那个胎儿)摧毁了地球,也许是为了创造新的天堂。但我从未这么想过;很明显他只是触发了那些在轨道上的核弹,但并未造成任何伤害……”。[207]

针对《纽约客》撰稿人杰里米·伯恩斯坦英语Jeremy Bernstein对电影结局所做的悲观解释,斯坦利·库布里克回应说:“小说的结局并不是地球被摧毁。”[207] 谈及整部电影,库布里克鼓励观众依自身理解进行诠释,并拒绝提供“究竟发生了什么”的唯一解答。他在1968年接受《花花公子》访问时表示:

你可以自由地对电影的哲学与寓言意涵进行推测,而这样的推测本身也显示电影成功地在深层层面抓住了观众。但我不想为《2001》制定一份语言化的地图,好让每个观众感到必须依此理解,否则就会担心自己错过了重点。[48]

在与约瑟夫·盖尔米斯(Joseph Gelmis)的访谈中,库布里克说明他创作本片的主要目标是避免“理性语言化”,而是直接触及观众的潜意识。他补充,自己并不追求模糊性,那只是创作一部非叙事电影时的必然结果。不过他也承认这种模糊性正是电影的一大优势。他当时愿意针对剧情在“最简单的层次”给予直白的说明,但对于电影的形而上学诠释则选择保留,认为应该由观众自行决定。[213]

黑石板的意义

对某些读者而言,克拉克根据剧本撰写的小说是理解本片的线索。小说中明确指出,黑石板是由一种经历多次演化阶段的外星种族所制造的工具。这些生物从有机生命体进化为生物机械形态,最终成为纯能量的存在。他们在宇宙中巡游,致力于协助低等智慧生命踏上进化之路。相对地,影评人潘尼洛普·休斯顿英语Penelope Houston于1971年指出,鉴于小说与电影在多个关键层面上存在差异,因此不应将小说视为解读电影的关键。[214]

卡罗琳·格杜尔德(Carolyn Geduld)曾指出,黑石板正是统合全片四个段落结构的关键元素,也是全片最具宏大、且最难解的谜题。[215]而文森特·洛布鲁托(Vincent LoBrutto)在其为库布里克撰写的传记中也提到,对许多观众而言,克拉克的小说补充了对黑石板的理解,相对之下,电影中的表达更为暧昧。[216]格杜尔德进一步指出:“黑石板……在克拉克的小说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解释”,但他也承认,即使在小说中,电影结局仍未被完全解释。[215]

滚石杂志》评论人鲍伯·麦克雷(Bob McClay)认为,黑石板第一次出现时教导猿类使用工具(从而“开启”了人类文明),而人类最后一次与黑石板的接触则标志着“另一个进化阶段”的完成,两者形成某种平行对应的结构。[217]蒂姆·德克斯(Tim Dirks)也在其影评中写道,从猿人到人类,再到太空人与星之子,这一循环性的进化过程已经完成。[218]

片中人类与黑石板的第一次与第二次接触在视觉构图上也有明显的呼应。猿类与太空人皆以谨慎的姿态用手触碰黑石板,并且这两段情节皆以相似的影像结尾。太阳从黑石板正上方升起,第一次出现的是新月,第二次则是几乎位于相同位置的弯月地球。这种构图呼应了片头所呈现的太阳地球月亮三体会合天体排列。[218]第二次接触也暗示,黑石板因人类的出现而被启动,并发出无线电讯号传往木星,这个设定亦可追溯至克拉克原始小说〈前哨〉的情节架构。[219]

黑石板同时是本片最后一句台词的主题,出现在“木星任务”段落的结尾:“它的起源与目的依然完全是个谜。”麦克雷与罗杰·伊伯特皆认为黑石板是电影的核心象征。艾伯特形容那笔直的边缘与方正的角落出现在风化岩层中的画面,猿类小心围观的反应,预示人类即将迈向星际世界。[55]学者Patrick Webster 则认为,这句话不仅是对月球黑石板的注解,更是一种观看整部电影的方式。他指出,这句话也象征对电影中所描绘之宇宙终极之谜的探索与体会。[220]

此外,有研究者认为黑石板象征的是“旋转九十度的宽银幕”,即电影银幕本身。[221]电影学者米歇尔·奇翁(Michel Chion)指出,黑石板既是一块萤幕,也是否定银幕的存在,因其纯黑表面仅吸收光线,毫无反射。他进一步说明:“它同时既是一块萤幕,也是否定萤幕的存在,因为它的黑色表面仅吸收光线,毫无反射......并引导我们......投射出自身与我们的情感。”。[222]

新天国

克拉克表示他对《2001太空漫游》结尾的首选解释,是“星之子”所带来“新天国”的创造。[207]这一观点也在一段库布里克过世后才公开的访谈中获得印证。[49]库布里克指出,鲍曼被升华为一个更高层次的存在,代表人类进化的下一阶段。电影同时传达被部分观众形容为崇高努秘的氛围。[55]罗杰·伊伯特在《伟大电影英语The Great Movies》中针对《2001太空漫游》所写的文章中表示:

诺斯(被退用的)配乐可说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曲作品,但对《2001》来说不合适,因为就如大多数配乐一样,它企图强化行动,为观众提供情感暗示。而库布里克选用的古典音乐则超越剧情之外。它让人振奋。它追求崇高,为影像带来庄严与超然之感。[55]

在一本书籍中,格雷戈里·凯科(Gregory Caicco)写道,《2001》说明探索太空这一追求,是由两种互相矛盾的渴望所驱动:一种是对“崇高之物”的渴望,也就是与我们截然不同、某种“神秘存在”的接触;另一种则是对一种使我们不再“迷失于太空”而感到宾至如归之美的渴望。[223]同样地,《The Greenwood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中的一篇名为〈惊奇感〉的文章指出,《2001》透过展现一个引发敬畏的宇宙,营造出“神秘的惊奇感”,同时让人觉得可以理解这宇宙。[224]克里斯多福·帕尔默英语Christopher Palmer则写道:“崇高与庸俗”在本片中并存,暗示人类要进入太空,就必须压抑起最初推动他们探索宇宙的“惊奇感”。[225]

HAL故障之谜

Thumb
HAL 9000 中一个界面

关于HAL故障并出现敌意行为的原因,一直以来引发广泛讨论,并经常被比喻为现代版的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在克拉克的小说版本中,HAL的故障源于一项内部矛盾的命令:他被要求对发现号的机组员撒谎,隐瞒任务中“机密优先权”的真相,也就是将任务目标置于人命之上。这与HAL原本被设计为“准确处理资讯、绝不扭曲或隐瞒”的核心功能发生了冲突。这个设定直到1984年上映的续集《2010太空漫游》中才被电影明确点出。

影评人罗杰·伊伯特指出,HAL作为一台理应完美运作的电脑,反而成为片中“最具人性”的角色。[55]1969年,库布里克在接受约瑟夫·盖尔米斯访问时也曾表示,HAL“陷入了情绪危机,因为他无法接受自己可能会犯错的证据”。[226]

星之子

《2001太空漫游》被赋予多种寓言性的诠释。其中生命与死亡的象征,尤以片尾“星之子”的画面最为鲜明:该镜头描绘了一名位于子宫中的胎儿,其形象灵感来自莱纳特·尼尔森英语Lennart Nilsson的摄影作品。[227]“星之子”常被视为象征“伟大的新开端”,[227]其形象为裸身、无任何装备,且双眼睁开。[228] 伦纳德·F·维特(Leonard F. Wheat)将《2001太空漫游》视为一部融合多重寓言元素的作品,并指出其中包含对尼采荷马以及人类与机器关系的评论。[229] 而麦克雷则将本片比作一首四乐章交响曲,认为其叙事风格采取了“刻意的写实主义”手法。[230]

军事卫星

库布里克原本计划透过旁白揭示,序幕之后出现的那些卫星实际上是核武器,[231]并让“星之子”在片尾引爆这些武器,[232]但他担心这样的安排会让观众联想到《奇爱博士》,因此决定不明言这些卫星是“战争机器”。就在电影上映前几周,美国与苏联政府刚刚签署协议,禁止在外太空部署核武器。[233]亚历山大·沃克在其著作中(库布里克本人亦有参与撰写)提到,库布里克最终认为核武器“在本片主题发展中完全无立足之地”,仅仅是“在轨道上的红鲱鱼”,如果过度强调其存在,只会“引起与本片无关的问题,将注意力导向错误方向”,仿佛在暗示那就是21世纪的现实。[231]

库布里克研究学者米歇尔·西蒙英语Michel Ciment在讨论导演对人类攻击性与本能的观点时指出:“猿人(人类)抛出的骨头,透过标志性的突变剪辑,转变为一艘飞往月球的太空船,象征文明另一端的极致。”[234]与此观点相对,加拿大纪录片《2001与未来》中的科幻小说家罗伯特·J·索耶则提出不同的诠释:他认为这场转场并非象征飞跃,而是从一根骨头转换为核武平台,表示:“我们所见的并不是人类的飞跃,而是在‘2001年’的今天,情况与四百万年前的非洲草原并无二致。人类的力量依旧来自武器的力量。这段剪辑不是断裂,而是延续。”[235]

影响

《2001太空漫游》被广泛认为是最伟大且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236]它被视为20世纪的重要艺术作品之一,许多影评人与导演认为这是库布里克的代表作。[237]

在1980年代,[238]评论家大卫·丹比英语David Denby将库布里克比作《2001太空漫游》中的黑石板,称他为“一种超自然智慧的力量,以高音尖叫登场的形式出现,为世界的演化阶梯踢上了猛烈一脚”。[239]到了21世纪初,《2001太空漫游》已被各大权威机构列为影史最佳作品之一,包括英国电影协会。《村声》于1999年举办影评人大调查,将本片列为“20世纪250部最佳电影”第11名。[240]2002年1月,国家影评人协会将其选入“影史百大经典电影”名单。[241][242]视与听》杂志将本片在1982年排为影史第12名、1992年第10名、2002年第6名、2012年与2022年持续上榜;[184][243]在导演票选中也分别于2012年与2022年名列第2与第1名。[244]2008年,法国权威影志《电影手册》将本片列为影史第43名;[245]2010年,《卫报》称其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与奇幻电影”。[246]

2015年,BBC评选本片为美国影史第4名。[247]199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将本片列为“文化、历史或美学上具重大意义”的作品,选入国家电影登记表保存名单。[248]2010年,《Moving Arts电影期刊英语The Moving Arts Film Journal》将其列为影史第一。[249]

斯坦利·库布里克拍出了终极科幻电影,而对我来说,未来要有人拍出更优秀的作品会非常困难。在技术层面上,《星球大战》可以与之相比,但就个人而言,我认为《2001》远远超越。

《2001太空漫游》对后来的电影制作者有着深远的影响。在2007年推出的DVD中收录的花絮《站在库伯力克的肩膀上:《2001》的遗产》(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Kubrick: The Legacy of 2001)中,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以及其他许多特效技术人员都讨论了这部电影对他们的影响。斯皮尔伯格称其为他们那一代电影人的“大爆炸”,而卢卡斯表示它“带来巨大的启发”,称库布里克为“导演中的导演”。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将其列为他最喜爱的电影之一。[250]悉尼·波拉克称其为“突破性”之作,而威廉·弗莱德金则表示,《2001太空漫游》是“所有此类电影的祖父”。在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上,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表示,他相信《2001太空漫游》是无法超越的电影,某种程度上使得科幻类型遭到“终结”。[251]类似地,影评人米歇尔·西蒙英语Michel Ciment在其文章《库布里克的奥德赛》中写道:“库布里克构思出一部电影,一举让整个科幻电影变得过时。”[252]

其他人则认为,《2001太空漫游》开启了如《第三类接触》、《异形》、《银翼杀手》、《超时空接触》与《星际穿越》等电影的市场,证明高预算且“严肃”的科幻电影可以取得商业成功,也让“科幻大片”成为好莱坞的主流。[253]科学杂志《发现》的部落客史蒂芬·卡斯英语Stephen Cass在谈及此片对后来科幻作品的巨大影响时写道:“搭配壮丽古典乐的太空船芭蕾段落、柔和的HAL 9000声音,以及最终极的外星人造物——黑石,都各自成为文化符码,历久不衰。”[254]道格拉斯·特朗布尔英语Douglas Trumbull表示,在参与《星际旅行:无限太空》的制作时,他做了一场没有对白的场景,是“从库布里克和《2001太空漫游》学到的一件事:让对话停止片刻,让一切自然流动。”[255] 在撰写《2001太空漫游》期间,斯坦利·库布里克将约瑟夫·坎伯1949年出版的著作《千面英雄英语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介绍给亚瑟·C·克拉克。该片中存在隐喻性的“英雄旅程”原型模式。克拉克在日记中称此书“非常具启发性”。[256]

续集及衍生作品

库布里克并未设想过制作该电影续集。并担心其素材会在其他制作中遭到滥用和重复利用(就如同米高梅电影禁忌星球}》的道具被再利用),电影上映后,他命令销毁所有场景、道具、模型、制作蓝图及未用镜头的拷贝。[257]

克拉克后来陆续写下三部续作小说:《2010:奥德赛二部曲英语2010: Odyssey Two》(1982年)、《2061:奥德赛三部曲英语2061: Odyssey Three》(1987年)与《3001:最终奥德赛英语3001: The Final Odyssey》(1997年)。唯一被拍成电影的续作是1984年的《2010太空漫游》,改编自克拉克1982年的小说。该片由彼得·海亚姆斯英语Peter Hyams以较为传统的风格执导,库布里克未参与制作。其余两部小说尚未改编,汤姆·汉克斯曾于1999年6月表达过兴趣。[258]漫威漫画于1976年连载了十个月的漫画版英语2001: A Space Odyssey (comics);这部漫画由漫画家杰克·科比编绘,故事及背景设定来自电影版及原著小说的延伸。

现存道具

基于上述因素,片中的大多数道具自电影完成后自此遗失,但也有些例外:英国科幻电视剧《星际战争》的“Close Up”一集曾出现出自《2001》的太空服背包,而HAL其中一个镜头装置则由《Hal's Legacy》的作者大卫·G·斯托克英语David G. Stork收藏。[233][259][260][261]

1974年,英国居民特雷弗·帕森斯(Trevor Parsons)在米高梅片厂附近的垃圾掩埋场发现了当时拍摄用的摩天轮状太空船模型和舱外工作艇等道具。几天后,这些模型即被拆毁。[262][263]

2012年,洛克希德马丁工程师亚当·强森英语Adam Johnson与库布里克的科学顾问弗雷德里克·I·奥德威三世英语Frederick I. Ordway III合作出版《2001:失落的科学》,首次展示了先前认为已遗失的太空船与场景蓝图。

2015年3月,电影中使用的“Aries 1B跨月航天飞机”模型在美国拍卖,成交价为34.4万美元。[264][265][266],这个模型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购得,现于奥斯卡电影博物馆典藏。[267]

2020年7月,剧中一套银色太空服在洛杉矶拍卖,最终以37万美元售出,超出预估价(20万至30万美元)。该服装的四层涂漆显示它曾用于多个场景,包括月球基地段落。其中头盔曾被涂成绿色,因此有人推测它可能在鲍曼断开HAL 9000的场景中出现。[268][269]

家庭媒体

本片曾以多种形式发行:

重新上映

本片曾于1974年、1977年、1980年[140]及1993年重新上映。[274]

2001年,修复过的70毫米版本曾于艾伯特电影节英语Ebert's Overlooked Film Festival中放映,并于北美、欧洲与亚洲的特定影院再次上映。[275][276]

2018年,为庆祝上映50周年,华纳兄弟自原始底片制作出新的70厘米电影印片。[277]该修复作业由电影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监督完成,他曾表示《2001太空漫游》对其创作生涯有深远影响。这一版本曾于2018年戛纳电影节中放映,由诺兰亲自介绍,随后在全球部分配备70毫米放映设备的戏院有限上映。[278][279]之后,本片亦于北美数间配备70毫米IMAX投影设备的IMAX戏院限时一周上映。[280]

2018年12月3日,日本部分电影院与商场展示区播出了本片的8K超高清版本。[281]

关联条目

注解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