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20年太平洋台风季
太平洋颱風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20年太平洋台风季,泛指于2020年全年内的任何时间,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海所产生的热带气旋。按照往年规律,大部分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通常会于5月至12月期间形成[1]。
![]() |
本条目的范围仅局限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水域的台风。于赤道以北及国际换日线以东的太平洋水域产生的风暴则被称为飓风,并被列入2020年太平洋飓风季。于西北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是由日本气象厅所命名(即国际名称),国际编号为20xx,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将于此地区的热带低压之编号以W字母作结。凡进入或产生于菲律宾风暴责任范围以内的热带低压,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均会给予当地名称,作为当地警报,因此一个热带气旋可能会有两个不同的英文名称(官方以国际名称为准);此外,2020年代之前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与台湾采用的中文译名亦可能不同,自2020年代起,因遭到除名替换的风暴的中文名字由中国气象局、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气象局和交通部中央气象署协商确定。以下各热带气旋资讯以热带气旋存在期间的巅峰为准。更多关于西太平洋的台风,请参见太平洋台风季。
Remove ads
风季预测
深圳市气象台预计,深圳在2020年受台风影响程度较2019年要重。预计2020年将会有5-7个台风进入深圳500公里防御圈(与之相比,2019年有4个)。[3]
香港天文台预测2020年全年将会有4至7个台风进入香港500公里范围内,接近正常风季;而热带气旋则有机会于6月或以后影响香港。[4]
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预测2020年约有4至6个热带气旋进入澳门800公里范围内,其中可能有强台风或以上级别。预计首个影响澳门的热带气旋会在六月中旬或之后出现,而最后一个影响澳门的热带气旋会在九月下旬出现。[5]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在6月30日公布台风季展望,预估今年6至12月台风生成数为正常至偏少,侵台台风数在正常范围内约3到5个。[7]
风暴时间表

风季概述
受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影响[8],副热带高压脊变得强劲,导致2020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相较往年平静,前四个月未形成任何热带气旋,此现象上一次出现是在2016年。5月10日,菲律宾以东的热带扰动增强为热带低压,本年风季正式开始。该热带低压就是急剧增强影响菲律宾的强台风黄蜂。华南的风季则开始于6月14日登陆粤西的热带风暴鹦鹉,它是本季第二个被命名风暴。太平洋亚热带高压在7月异常强烈,使该月成为有纪录以来首次没有出现被命名的热带气旋的7月[9][10]。
然而踏入8月后,热带气旋活动变得旺盛,而热带气旋形成位置则偏西。8月上旬,环流相当广阔且初期带有季风低压特性的森拉克影响广东、广西、海南、越南、老挝和泰国;同时,另一热带气旋黑格比则以台风强度登陆浙江,并影响福建、台湾、江苏和韩国。8月中上旬,蔷薇影响日本和韩国。8月中旬,米克拉以强热带风暴强度登陆福建;而海高斯就急剧增强,并以台风强度影响珠江口一带。8月21日,巴威形成,其后以强台风强度登陆朝鲜。8月下旬至9月初,美莎克和海神接连以超强台风强度影响中国东北、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远东联邦管区。
9月中旬,红霞吹袭越南。9月下旬到10月初,白海豚、鲸鱼和灿鸿相继形成,但都没有在任何地方登陆。
10月中旬开始,南海的热带气旋活动变得旺盛。莲花率先形成,为越南带来滂沱大雨,并造成重大伤亡。浪卡则影响香港、澳门和海南。沙德尔在10月19日形成,主要影响菲律宾。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莫拉菲和天鹅分别以强台风与超强台风的强度在菲律宾造成巨大破坏。其中,天鹅更成为今年最强的热带气旋,其瞬间最大阵风达到315 km/h。10月29日,艾莎尼形成,影响台湾南部。
11月7日,艾涛形成,其后吹袭越南。11月8日,环高形成,急剧增强,并于11月11日登陆菲律宾。环高消散之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活动因日渐寒冷的天气而变得稀少。12月5日,一个热带低压生成,但没有继续增强。12月17日,一个热带扰动生成,此热带扰动后来发展成为科罗旺,并影响菲律宾、马来西亚及泰国。12月29日,再有一个无名热带气旋生成,但此热带气旋一天后即消散,宣告此台风季正式告一段落。
Remove ads
已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
PAGASA:Ambo
5月6日下午12时30分,一个热带扰动在雅蒲岛东南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5W。
5月9日上午7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中”。
5月10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上午1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5月10日下午3时45分,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
5月11日晚间8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01。晚间9时25分,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来源请求]
5月12日上午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01W[11]。晚间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01,并命名“黄蜂”。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随后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亦跟随升格。晚间1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5月13日上午2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上午5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因应水温炎热,垂直风切变微弱,以及高空辐散良好,黄蜂稳定增强,发展出中心密集云团和云卷风眼,日本气象厅在下午2时50分把“黄蜂”升格为强热带风暴。[12]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
不过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为,当日天亮开始,强度便开始减弱,中心附近的结构有被略为破坏[13]。随后,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认定此热带气旋在下午12时15分于东萨马省圣波利卡普登陆,登陆时十分钟平均风速为每小时150公里[14]。不过,黄蜂登陆时并未立即减弱。日本气象厅将其十分钟平均风速调升至85节,并表示黄蜂达到巅峰强度[15]。不过,黄蜂随后被地形产生的摩擦力影响,中心风速迅速削弱[16]。下午10时,香港天文台将黄蜂降格为台风[17]。一小时后,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也跟随[18]。
黄蜂其后穿越数个岛屿,受磨擦力影响,逐渐减弱,对流变得更为松散[19]。日本气象厅在下午2时45分将黄蜂降格为强热带风暴[15]。中央气象局在下午3时将共降格为轻度台风[20]。其后,香港天文台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分别在下午3时半和5时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与热带风暴[21][19]。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当日晚上8时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18]。
之后,黄蜂持续减弱,香港天文台在16日上午3时30分将黄蜂降格为热带风暴[22]。同时,日本气象厅也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15]。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也在当日上午5时跟随[18]。其后,黄蜂进入南海,由于受到吕宋岛地形影响,产生高低层分离[23]。
进入南海后,黄蜂继续减弱。下午4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黄蜂降格为热带低压,同时对其发出最后警告。[24]。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与香港天文台分别在下午5时和下午6时45分将热带风暴黄蜂降格为热带低压[18][25]。17日凌晨3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为热带低压[15]。早上8时30分,中央气象局将黄蜂降格为热带低压[26]。上午9时15分,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低压区[27]。
Remove ads
PAGASA:Butchoy
6月8日,一个热带扰动在萨马岛以东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8W。晚间,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低”。
6月10日凌晨12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中”。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
6月11日晚上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性低气压,给予编号TD02。下午五时,菲律宾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将其命名。晚上1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6月12日凌晨2时,香港天文台及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性低气压。上午9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02W。晚上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02,并命名“鹦鹉”。
6月13日下午4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6月14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为热带低压。上午8时50分左右,中国国家气象中心表示“鹦鹉”在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海陵镇沿海登陆。上午1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最后警告。
6月15日凌晨,日本气象厅认为“鹦鹉”已经消散。
Remove ads
2020年初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异常平静,6月及7月太平洋下沉气流强劲,而中东地区上升气流旺盛。在副热带高压脊的支配下,7月的西北太平洋只有少量热带低压生成[29]。
7月中下旬,数值预报模式预计季风槽将变得活跃,广阔低压带会在菲律宾以东形成,穿越吕宋并徘徊南海中部。而当中数个低压旋涡会在8月上旬吹袭华南沿岸、福建、台湾一带后北上[30]。其中一个低压区在7月28日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编号91W。该系统为“季风低压”,其环流广阔、对流云带组织松散,且其中心不明显,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该系统在1日内形成热带气旋的机会评为“低”。
在副热带高压脊引导下,该系统向西偏北移动,29日下午在吕宋登陆,午夜到30日凌晨移入南海,在垂直风切变微弱以及摄氏30度的炎热海水提供的能量下缓慢整合组织,其风力外强内弱。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31日凌晨1时半把上述评级提升为“中”;日本气象厅在早上9时15分把该系统升为热带低压,同时发出烈风警报,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也接连在下午3时11分和晚上8时45分亦把该系统升为热带低压。此时各数值预报和官方气象部门均预计该系统掠过海南和北部湾一带,并登陆越南北部。
8月1日上午1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03,并命名“森拉克”。同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下午4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热带气旋编号04W。
8月2日,中国国家气象中心表示森拉克已于下午2时40分前后在越南清化市附近沿海登陆。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下午10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低压区。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森拉克降格为热带低压。
8月3日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在天气图上移除该系统。
10月20日,在日本气象厅发布的最佳路径中,森拉克的巅峰风速被上调至40节(每小时75公里),而气压则被下调至985百帕。
PAGASA:Dindo
7月31日上午9时45分,一个热带扰动在菲律宾东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2W。下午12时45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中”。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
8月1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05,并同时发布热带性低气压特报[31]。上午1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03W。下午2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晚上7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04,并命名“黑格比”;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8月2日清晨5时30分,台湾中央气象局对其发布海上台风警报,当时黑格比位于鹅銮鼻东方490公里的海面上[32],随者黑格比远离,中央气象局在8月3日23时30分解除台风警报,当时黑格比位于上海南方440公里的海面上[32]。
国家气象中心认定黑格比在8月4日上午3时30分,于浙江省温州乐清市翁垟街道登陆。黑格比登陆时两分钟平均风速每秒38米,中心最低气压970百帕。登陆后,受地形影响,其强度逐渐减弱,中央气象局在上午9时将黑格比降格为轻度台风,同时国家气象中心也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三小时后,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黑格比随后转向北移动,并持续减弱,国家气象中心在下午5时将黑格比降格为热带风暴。当日下午9时,黑格比的中心离开浙江并从苏州市吴江区进入江苏境内。同时,日本气象厅将黑格比降格为热带风暴。黑格比转向东北进入黄海后,移动速度加快,出海前国家气象中心一度降其降格为热带低压,出海后又增强为热带风暴。黑格比在8月6日上午3时于朝鲜黄海南道一带沿海登陆。
进入中纬度地区后,黑格比逐渐失去热带性质。8月6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表示黑格比已在日本海转化为温带气旋。转化之后,黑格比处在发展阶段,持续向东北方移动,中心气压逐渐下降,翌日进入成熟阶段,并发展出锢囚锋,通过北海道北部。8月8日,黑格比与锋面脱离。其周边全是冷空气,便进入了消亡阶段。
PAGASA:Enteng
8月6日,一个热带扰动在菲律宾东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4W。
8月7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下午7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中”。
8月8日凌晨2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06,并对其发布路径预测。 上午4时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下午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05W。
8月9日凌晨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05,并命名“蔷薇”。同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随后,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在上午八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PAGASA:Ferdie
8月8日,一个热带扰动在南海东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5W。
8月9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下午4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晚间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07W。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07,并发布热带性低气压特报。晚上11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
8月10日凌晨3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上午8时,台湾中央气象局率先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
8月10日上午10时30分,台湾中央气象局对其发布海上陆上台风警报,成为今年首个发布陆上台风警报的台风。
8月11日上午7时30分,米克拉登陆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下午2时,香港天文台将降格为热带低压。下午5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低压区。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
8月12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米克拉已消散。
PAGASA:Helen
8月16日,一个热带扰动在菲律宾吕宋岛东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9W。下午12时15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中”。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及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亦分别在下午5时及下午8时跟随将其升格。
8月17日上午10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晚上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09。
8月18日凌晨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08W。凌晨2时,香港天文台亦跟随升格。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早上8时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香港天文台在早上9时跟随。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07,并命名“海高斯”。早上8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下午5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香港天文台在下午7时跟随。下午8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及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率先将其升格为台风,香港天文台也在凌晨1时跟随。
8月19日凌晨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中国国家气象中心表示海高斯已于上午6时前后在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沿海登陆。上午1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最后警告。下午3时,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香港天文台及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亦在下午5时及8时跟随将其降格。
8月20日凌晨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其已消散。
PAGASA:Igme
8月17日,一个热带扰动在菲律宾吕宋岛东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0W。
8月21日凌晨12时15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中”。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下午2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10,并于下午4时10分发布热带性低气压特报。晚上7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09W。晚上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同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晚上11时,香港天文台跟随将其升格。
8月22日上午9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08,并命名“巴威”,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并发布海上台风警报下午5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日本气象厅及香港天文台也在下午5时将其升格。8月22日下午23时30分,中央气象局发布解除海上台风警报。
8月23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晚间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风速升至70节(每小时130公里)。
8月24日凌晨2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及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台风;凌晨3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风速降至65节(每小时120公里),并撤销23日下午2时以及晚间8时之升格。但于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度提升其风速至70节。上午11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2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中度台风。
8月25日上午11时,国家气象中心将巴威升格为强台风,香港天文台在上午11时45分跟随将其升格。
8月27日8时30分左右,巴威在朝鲜平安北道靠近中朝边境一带的沿海登陆,下午转化为温带气旋。
PAGASA:Julian
8月26日,一个热带扰动在帕劳北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4W。上午3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中”。
8月27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33]。下午4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34]。
8月28日凌晨2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11。香港天文台在凌晨2时20分表示“位于菲律宾以东海域的低压区正逐渐增强,一个热带气旋似乎在形成中”。上午1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10W。上午11时45分,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09,并命名“美莎克”。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下午5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晚上9时45分,香港天文台跟随将其升格。
8月29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香港天文台在上午5时跟随将其升格。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中度台风。
8月30日早上,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同日,香港天文台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相继将美莎克升格为强台风。
8月31日,香港天文台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接连在晚上9时45分和9月1日凌晨2时25分把美莎克升格为超强台风。
随后,美莎克移动速度逐渐减至时速15至20公里,维持北偏西路径,在9月1日凌晨经宫古岛和冲绳本岛之间海域进入东海。而同时美莎克开始出现双眼墙结构,代表开始进入眼墙置换循环。
然而,随着美莎克开始进入垂直风切变较强的区域,加上进入眼墙置换循环,其强度开始下降。9月2日上午9时45分,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强台风。不过,美莎克所在附近的海温仍达摄氏28度,故其减弱趋势相对较慢。美莎克加速至时速40公里,继续向北偏东推进,韩国气象厅表示美莎克先在3日凌晨12时40分横越庆尚南道巨济岛,再在凌晨1时20分登陆釜山。凌晨2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台风。上午4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最后警告。上午11时,朝鲜政府宣布美莎克由咸镜北道金策市登陆。中国气象局表示美莎克已于13时40分前后进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境内。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表示美莎克已转化为温带气旋。同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随后于晚上8时表示美莎克已转化为温带气旋。
美莎克在14日凌晨采取西北路径,时速15到20公里,中午进入内蒙古,深入中国东北地区并持续减弱。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下午7时对美莎克停止编号。
PAGASA:Kristine
8月30日,一个热带扰动在小笠原群岛东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5W。
8月31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下午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中”。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12。下午5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下午7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11W。
9月1日上午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晚上9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10,并命名“海神”。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
9月2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率先将其升格为台风,日本气象厅随后跟随升级。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中度台风。
9月3日凌晨2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及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台风,台湾中央气象局亦同时将其升格为中度台风。晚上八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升格为强台风。晚上9时45分,香港天文台跟随将其升格[35]。海神于晚间开始进入眼墙置换循环,并发展出双风眼。
9月4日清晨,海神完成眼墙置换循环,并继增增强。上午6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率先将海神升格为超强台风,香港天文台亦在上午7时45分跟随升格[36]。上午8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强烈台风,为今年首个达此级别的热带气旋。
由于高空槽令副热带高压脊减弱,令海神在9月5日绕过副热带高压脊西南面,改向北偏西移动,时速约22公里,逼近琉球群岛,并受到北面高空槽带来的下沉气流侵蚀环流。但在水温仍达30至31度、垂直风切变、高空辐散等条件暂时维持良好的情况下,海神只是缓慢减弱,对流稍为变薄,风眼仍得以维持完整。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早上11时把海神降格为台风。海神在下午再进入眼墙置换循环,其双眼墙结构在雷达图上清晰可见。9月6日凌晨,海神进入垂直风切变较强的海域,结构进一步受损,风眼变得薄弱和粗糙。最终,海神的眼壁置换持续至6日下午才完成。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接连在当天早上11时10分和下午4时15分把海神降格为强台风。雷达图显示,海神的风眼在眼壁置换后缩小,并穿越吐噶喇群岛上空。此时海神加速至时速35到40公里向北偏西推进,进入东海并直逼九州岛、韩国一带。
海神在6日午夜到7日凌晨向北横越对马海峡,进一步加速至时速45至50公里,在日本九州西面近距离掠过,但其眼壁未有扫过该处。海神所在环境快速恶化,垂直风切变进一步加剧,而对马海峡的水温也低。韩国和日本的地形亦侵蚀了海神的对流。卫星云图和雷达图均可见海神在7日凌晨后快速减弱,眼壁倒塌,对流迅速变浅。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接连在凌晨5时25分和早上9时45分把海神降格为台风。按照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的数据,海神在早上7时半左右登陆韩国庆尚道釜山-蔚山沿海,登陆时风力每秒40米(每小时144公里)。登陆后海神的中心密集云团崩溃,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早上11时把海神降格为热带风暴。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下午2时半把海神降格为强热带风暴,而日本气象厅至晚上8时50分跟随降格。此时的海神已穿越韩国,移入日本海并继续向北推进,该处水温只有摄氏22至23度。当晚海神在朝鲜咸镜北道登陆,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晚上11时25分把海神降格为热带风暴,而日本气象厅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均表示海神在8日凌晨2时转化为温带气旋。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早上8时也对已移入中国吉林的海神作出同样表示。已转化为温带气旋的海神向北偏西移动,进入黑龙江,其云带和螺旋性仍可在卫星云图上辨认。海神于9日在黑龙江原地滞留,再掉头向南偏西重返吉林,10日才逐渐在辽宁上空减弱消散。
PAGASA:Leon
9月14日,一个热带扰动在菲律宾东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0W。同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为“低”。晚上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晚上9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中”。
9月15日上午1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13。下午5时,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及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亦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下午7时45分,香港天文台表示一个热带气旋似乎形成中。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13W。下午11时,香港天文台升格为热带低压。
9月16日凌晨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11,并命名“红霞”。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清晨4时45分,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上午10时,香港天文台指会在9月17日早上考虑发出一号戒备信号。9月17日上午5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
9月18日晨,红霞登陆越南承天顺化省,一路向西经过越南、老挝、泰国,强度逐渐减弱。当日下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最后警告。
9月19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气压。
PAGASA:Marce
9月19日,一个热带扰动在日本冲之鸟岛北偏东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3W。当晚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
9月20日下午1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中”。下午2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14。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直接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热带气旋编号14W。
9月21日上午2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上午11时,日本气象厅将14W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12,并命名“白海豚”。
9月22日上午9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同日下午2时,香港天文台亦跟随将其升格,台湾中央气象局跟随升格为轻度台风。
9月24日上午8时50分,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同日上午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最后警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表示白海豚已转化为温带气旋。
9月25日,一个热带扰动在威克岛西偏南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7W,当日上午,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为“低”。
9月26日下午1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中”。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对其发布烈风警报。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15。下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9月27日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15W。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13,并将它命名为“鲸鱼”。同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及台湾中央气象局分别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和轻度台风。晚上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10月1日,一个热带扰动在帕哈罗斯岩岛西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0W。
10月4日下午1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中”。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下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晚上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对其发布烈风警报。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16。
10月5日上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16W。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14,并命名“灿鸿”。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及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亦跟随升格。下午2时,香港天文台亦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10月6日晚上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同时,香港天文台亦跟随将其升格。
10月7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及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分别将其升格为中度台风和台风。下午2时,香港天文台亦跟随将其升格。
10月12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下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警告。
10月17日上午5时,日本气象厅认为其已并入锋面系统。
10月7日,一个热带扰动在菲律宾东南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2W。
10月9日晚上7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晚上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
10月10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17、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17W。上午11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及香港天文台跟随将其升格。下午2时,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下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率先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10月11日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15,并命名“莲花”。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而香港天文台、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及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亦跟随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其后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宣布莲花于早上11时45分在越南中部沿海登陆,登陆时两分钟平均风速20米每秒(72千米每小时)。下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最后警告;同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
10月12日凌晨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
PAGASA:Nika
10月11日,一个热带扰动在菲律宾东南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3W。下午1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中”。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对其发布烈风警报。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18。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亦将其升格。下午5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下午5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香港天文台及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分别于晚上8时40分及晚上10时发出一号戒备信号及一号风球。
10月12日凌晨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18W。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16,并命名“浪卡”。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跟随将其升格。下午3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10月13日上午5时40分,香港天文台发出八号东北烈风或暴风信号。上午7时30分,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发出八号东北风球。当日下午7时40分,香港天文台除下八号东北烈风或暴风信号,改挂三号强风信号。
10月14日下午5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最后警告。晚上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浪卡已减弱为热带低压。
PAGASA:Pepito
10月16日,一个热带扰动在伊法利克环礁西南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6W。
10月18日下午1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中”。
10月19日凌晨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20;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19W;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亦将其升格。下午2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
10月20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17,并命名“沙德尔”。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中国国家气象中心、香港天文台及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都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于20日晚23时发布消息称,今年的第17号台风“沙德尔”已于当晚21时以热带风暴强度登陆菲律宾吕宋岛奥罗拉省卡西古兰。
10月21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下午9时,香港天文台亦将其升格。
10月22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2时,香港天文台亦将其升格为台风。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中度台风。
10月24日早上5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10月25日早上11时,香港天文台再将其降格,沙德尔成为热带风暴。同日下午8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
10月26日凌晨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同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低压区;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对其发布最后警告。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宣布沙德尔于凌晨3时30分在越南广平省洞海市附近沿海登陆。晚上8时,日本气象厅在天气图上移除该系统。
事后,日本气象厅将其巅峰风速下调至65节(每小时120公里),气压上调至975百帕。
PAGASA:Quinta
10月21日,一个热带扰动在法斯岛南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8W。
10月23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下午1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中”。下午2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21。晚上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10月24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21W。下午2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下午5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亦将其升格。晚上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率先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10月25日凌晨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18,并命名“莫拉菲”。同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而台湾中央气象局则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上午5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上午11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香港天文台在下午12时30分跟随将其升格。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下午5时,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和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5时,香港天文台也将其升格。
10月25日凌晨2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强台风。
PAGASA:Rolly
10月22日,一个热带扰动在埃内韦塔克环礁东南方附近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9W。起初多个数值预报支持此系统发展,但随着环境与结构未有明显改善,数值预报便逐渐不再看好此系统的发展。直至10月26日晚间8时,日本气象厅才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
10月27日凌晨,此系统的结构开始稳步整合,螺旋性也变得明显,使得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傍晚6时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晚间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22。
10月28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22W。下午5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3小时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10月29日凌晨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19,并命名“天鹅”。随后,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在命名后的6小时之内,天鹅开始爆发增强,云卷风眼也显示在可见光卫星云图上。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当时其风速为70节(每小时130公里)。下午5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傍晚时分,天鹅开始快速构建中心密集云团,先前的云卷风眼被填塞,并逐渐转为一个风眼。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晚上11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而同时跟随将其升格的香港天文台更直接将天鹅之中心风速上调至等级上限的每小时140公里。
10月30日凌晨2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强台风。上午8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升格为超强台风。3小时后,香港天文台也跟随升格,并一举将其最高风速提升至每小时220公里。由此可见,天鹅发展相当迅速。下午2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强烈台风。下午6时,日本气象厅把天鹅的风速上调至105节(每小时195公里),标志着天鹅成为本年度首个评级达到“猛烈的”的热带气旋[注 1]。天鹅更超越同年的台风海神,成为2020年西北太平洋最强的热带气旋。
11月1日凌晨,天鹅达到生命史中最高强度。日本气象厅和香港天文台评定天鹅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以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分别为120节(每小时220公里)及每小时275公里,前者追平2016年台风莫兰蒂,而后者则以每小时5公里之差,超越2010年台风鲇鱼的每小时270公里,只略逊于2013年台风海燕的每小时285公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评定天鹅的中心风力(以2分钟平均风速计算)为每秒68米(每小时245公里),以每秒4米之差,略逊于鲇鱼之每秒72米(每小时260公里)。台湾中央气象局评定其中心风力(以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达每秒65米(每小时235公里),追平鲇鱼,更以每秒2米之差,超越海燕之每秒63米(每小时225公里)。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评定天鹅的中心风力(以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为每小时225公里,追平鲇鱼;亦仅以10公里之差,略逊于海燕的每小时235公里。另外天鹅亦成为菲律宾在2014年更新台风评级后第二个超强台风,上一个为2016年的台风海马。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更评估天鹅的中心风力(以1分钟平均风速计算)达到170节(每小时315公里),追平台风海燕及莫兰蒂的纪录。日本气象厅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分别通过“德沃夏克分析法”分析后,发现天鹅的“T指数”亦达到8.0,是自2013年台风海燕以来,首个达到“双T8.0”的热带气旋。
天鹅以巅峰强度于11月1日上午4时50分登陆菲律宾卡坦端内斯省,并上午7时20分于南甘马仁省二度登陆。受到垂直风切变急剧增加及菲律宾地形影响,天鹅在登陆后急剧减弱,亦出现高底层分离的现象。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台风,并将其风速由巅峰的170节大幅下调至130节。日本气象厅亦将其风速降至90节。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将其风速降至75节,日本气象厅则将其风速降至80节。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则将其降格为中度台风。下午8时,天鹅高底层分离的状况变得更严重,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便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同时,日本气象厅则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反映天鹅在不足1日内便由超强台风急剧减弱为热带风暴。
11月2日凌晨,天鹅进入南海[37]。上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降格为轻度台风。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然而6小时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次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11月6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晚上8时,日本气象厅在天气图上移除该系统。
PAGASA:Siony
10月27日,一个热带扰动在楚克群岛南偏西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0W。
10月29日上午1时45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中”。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且发布烈风警报。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23。下午3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晚上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20,并命名“艾莎尼”。同时,香港天文台直接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11月4日,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晚上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
11月5日下午2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率先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8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
11月7日上午5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下午2时,台湾中央气象局率先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下午5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晚上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警告。
11月8日上午2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低压区。同时,日本气象厅在天气图上移除该系统。
PAGASA:Tonyo
11月5日,一个热带扰动在法劳莱普环礁北偏西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2W。
11月7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晚上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11月8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24。晚上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24W。晚上11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
11月9日凌晨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21,并命名“艾涛”。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而香港天文台亦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11月10日下午2时30分,艾涛在越南庆和省沿海登陆。晚间5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晚上11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低压区。
11月11日晚上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其已消散。
PAGASA:Ulysses
11月8日,一个热带扰动在雅浦岛南偏西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3W。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25;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11月9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22,并命名“环高”。同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
11月10日凌晨2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下午5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同时,香港天文台亦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
11月11日上午5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台风。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中度台风。上午1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8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强台风。台风环高晚间10时30分在菲律宾奎松省巴纳龙干附近首次登陆,晚间11时20分奎松省布尔德奥斯附近第二次登陆,隔日凌晨1时40分于奎松省纳卡尔将军城附近第三次登陆。
11月12日上午8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台风。
11月13日下午6时,日本气象厅再度将其升格为台风。下午11时,香港天文台再度将其升格为强台风。
11月14日下午8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台风。
11月15日上午8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下午1时40分,中国国家气象中心表示环高已在越南广平省沿海登陆。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警告。下午5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并于6小时之后再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
11月16日午夜0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凌晨2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低压区。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从天气图上移除环高。晚上8时,日本气象厅在天气图上移除该系统。
PAGASA:Vicky
12月17日,一个热带扰动在菲律宾东南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9W。
12月18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中”。晚间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对其发布烈风警报。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26。
12月19日凌晨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12月20日凌晨2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26W。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23,并命名“科罗旺”。下午5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12月21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台湾中央气象局和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下午2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
12月22日晚间8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低压区。晚间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警告。
12月25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在天气图上移除该系统。
未被国际命名的热带气旋
PAGASA:Carina
7月11日,一个热带扰动在菲律宾东北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9W。下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
7月13日上午5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上午5时45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中”。上午8时,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
7月14日上午8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03,并发布热带性低气压特报。同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低压区。
7月15日上午7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降为低压区。下午12时45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降为“低”。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认为其已消散。下午4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取消其评级。
7月28日,一个热带扰动在威克岛西北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0W。凌晨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下午3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判定为亚热带低压。
PAGASA:Gener
8月9日,一个热带扰动在小笠原群岛东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6W。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下午3时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直接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晚间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直接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热带气旋编号06W,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08。
8月10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下午10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8月11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取消对其发布的烈风警报。而06W吹袭小笠原群岛附近,把西之岛的火山灰卷入,卫星云图上可以清晰地见到其环流中挟带着的火山灰,因此此热带低压亦被称为“火山灰低压”。
8月13日上午8时,香港天文台将其降格为低压区。上午1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最后警告。上午11时,日本气象厅在天气图上移除该系统。其残余挟带火山灰持续向西移动,使台湾附近的空气质量较为欠佳。[38]
一个低压区于9月9日在硫磺岛东北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热带扰动编号97W,日本气象厅于10日早上8时把该系统升格为热带低压。该系统在副热带高压脊的引导下,向北偏西移动,穿越超过摄氏29度水温的海域,并受到垂直风切变抑制,对流云带被切离向东北,数值预报预计该系统的发展机会不大。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它在1日内发展成热带气旋的机会评为“低”,晚上9时30分提升为“中”,至10日晚上11时半进一步提升为“高”,并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最终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11日凌晨5时把该系统短暂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12W,仅仅6小时后便并发出最后警告。当日该系统改向东偏北移动,时速约20公里,日本气象厅在13日早上8时表示该系统已在东京以东海域转化为温带气旋。转化后该系统继续向东偏北移动,横过国际换日线后消散于美国阿拉斯加以南海域。
9月28日,一个热带扰动在毛格群岛东北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8W。凌晨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下午1时30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中”。
9月30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认为其已并入锋面系统。下午1时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天气图上移除此天气系统。
PAGASA:Ofel
10月11日,一个热带扰动在帕劳西北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4W。
10月13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下午2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19。
10月14日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
10月16日下午1时45分,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评级降为“低”,并于下午2时取消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晚上8时,日本气象厅在天气图上移除该系统。
10月19日,一个热带扰动在帕哈罗斯岩岛西偏南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7W。
10月20日凌晨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上午10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直接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晚上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20W。
10月21日晚上11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出最后警告。
10月23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认为其已并入锋面系统。
热带气旋名单
热带气旋一旦在西太平洋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就会由台风委员会命名[39]。用来命名的这些名称是由14个成员国或地区各提供10个,然后以各国英语名称的首字母排序[注 2][40]。蓝色体字表示今年已经使用过,未使用之名字则以灰色字体表示。2020年的风暴名称可能会与2002年、2003年、2008年、2009年、2014年和2015年的部分风暴名称相同。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对责任区域内的热带气旋使用独立的命名方法,所有在其责任海域形成,或是进入其责任海域,或是有可能进入其责任海域的热带低压都会获得名称,命名名称每4年完成一次轮换,只有退役的名称会予以替换,并且还准备有辅助名单,以便在名称全部用完时替补[41]。以下列出2020年的风暴名单,未经启用的名称以灰色表示,括弧内则是风暴的国际名称:
季节影响
此表列出了所有在2020年西太平洋曾经活跃的热带气旋。此列表内容包括该热带气旋的强度,持续时间,名称,及造成的伤亡和破坏。所有破坏都以美元作为单位。括号中的是指间接导致的死亡(如交通意外,或滑坡等等)。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注释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