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扬·胡斯

捷克神学家、哲学家(1372-1415)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扬·胡斯
Remove ads

扬·胡斯捷克语Jan Hus;1372年—1415年7月6日),旧译胡司捷克基督教思想家、哲学家、改革家,曾任布拉格查理大学校长。胡斯是宗教改革的先驱,思想上深受威克里夫的影响,认为一切应该以《圣经》为唯一的依归,否定教宗的权威性,更反对赎罪券,主张饼酒兼领英语Sacramental union天主教会视其为异端,将其开除教籍,继而诱捕,以火刑处死。

事实速览 博士(英语:Magister degree)扬·胡斯 Jan Hus, 出生 ...
Thumb
扬·胡斯木刻版画像(约1587年刻制)

胡斯的追随者被称为胡斯信徒,他们大多数是胡斯在布拉格大学的学生和波西米亚地区的基层贵族与平民,在胡斯死后,他们起兵对抗皇帝西吉斯蒙德,点燃了胡斯战争的战火。

胡斯因殉道留名于世,也是捷克民族主义的标竿。他被处以火刑的那一天捷克语Den upálení mistra Jana Husa——7月6日——成为捷克的国定节日。捷克的旧天主教会[1][2]以及东正教会(根据布拉格大主教、都会主教布拉格的克里斯托夫英语Christopher of Prague的声明[3])都将他与殉道者布拉格的杰罗姆[4]一同奉为圣徒殉道者。对于捷克斯洛伐克胡斯派教会捷克语Církev československá husitská来说,他的忌日实际上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

1999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表示,他对扬·胡斯的惨死以及由此造成的后续牺牲与捷克民族的分裂感到遗憾,并呼吁实现和解,并在没有偏见的情况下对胡斯的生平作出历史评价。不过,尽管普遍看法认为扬·胡斯是宗教改革家,[5]但若望·保禄二世并没有明确,只是指出,所谓的“胡斯委员会”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确定胡斯在那些致力于教会改革的人当中的地位。[6]在罗马天主教会内部,对胡斯的许多观点并无共识,尤其是他的教会学被认为颇具争议。扬·胡斯并未获得平反。[7]

Remove ads

生平

出生地

大约于1370年,胡斯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出生地很可能是胡西内茨。[8]一般认为,这里指的是普拉哈季采附近的胡西内茨捷克语Husinec (okres Prachatice),因为1480年由牧师伊日克·黑雷米塔撰写的第一部胡斯传记中记载,他出生在胡西涅茨,母亲曾带他到普拉哈季采上学。[9][10]帕莱奇的斯捷潘捷克语Štěpán z Pálče在1414年的著作《反胡斯论》中,也引用了普拉哈季采的公证人米哈尔·米库拉绍夫的证词,称胡斯是他的同乡。[9][10]不过,在1395年至1416年的圣职授任名单中,1400年有一条记录,记载着来自博莱斯拉夫地区捷克语Boleslavský kraj胡西内茨捷克语Husinec (okres Praha-východ)的扬·米哈洛夫被授予圣职,这似乎更倾向于胡西内茨位于布拉格附近的说法。[10][11]胡西内茨至今仍保留着“扬·胡斯博士故居捷克语Rodný dům Mistra Jana Husa”的传统,但实际上这栋房子很可能是17世纪初才建成的。[12]

Remove ads

青年时代与求学

Thumb
位于普拉哈季采的胡斯故居捷克语Husův dům (Prachatice),据说他上学时就住在此地

关于他的父母,毫无记载。胡斯似乎有一个兄长。[13]那时,学习读、写、算以及掌握基础拉丁语,只能在教区学校进行。普拉哈季采附近就有这样一所学校,但胡斯是否在那里受过教育并不确定。胡斯必须背诵道德与宗教规范、有关耶稣童年的福音书等内容。大约在16岁时,他前往布拉格查理大学求学,很可能是受到了朋友普拉哈季采的克日什坦捷克语Křišťan z Prachatic的邀请。[13]

作为学生,他也必须自己挣生活费(比如在各种宗教仪式上咏唱英语Chant,或在某位教授家中服侍)。胡斯起初最渴望的,是物质上的保障(当时学生的伙食不过是面包配豌豆或卷心菜,再加上水或劣质啤酒)以及在人们中的声望,因此他努力学习,立志成为神父。在阅读《圣经》和大学学习的影响下,他开始非常认真地对待信仰和牧职使命,并对自己先前的动机深感懊悔。1393年的禧年期间,他曾用两周时间朝拜布拉格的各座教堂,还把身上最后的四格罗什捷克语Groš花在了赎罪券上(而他在后来的人生中则坚决反对赎罪券的买卖)。[14]胡斯也有音乐天赋,他会创作——或者更确切地说,改编——歌曲,使其尽可能易于传唱。[15]

Thumb
阿尔丰斯·穆夏于1916年创作的组画《斯拉夫史诗》中的《扬·胡斯博士在伯利恒礼拜堂讲道》

1393年,他在文科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396年获授博雅教育博士英语Magister degree头衔。作为学生时,他的成绩算是中等,在硕士考试中名列22人中的第10名。不过此后,他热心投入教学与讲道工作。[16]两年后的1398年,他作为“在任博士英语Regent master”成为学术共同体的正式成员,这使他在文科学院有权授课、主持辩论,并指导其他学生准备毕业。[13]完成文科学院的学业后,他得以进入专业学院继续深造。[16]1398年,他进入神学系学习,1404年获得《圣经》学学士(cursor)学位,1408年成为正式的神学学士(formatus)。但他并未完成神学系的硕士学位,主要是因为卷入了当时的教会政治争端。[16]1401年10月15日,他当选为文科学院院长,任期为1401—1402年冬季学期。[17]

神职与宣道工作

在布拉格大学任职的同时,扬·胡斯也开始涉足宗教道路。1400年,他被祝圣为神父,并在布拉格老城总领天使圣弥额尔大教堂捷克语Kostel svatého Michaela archanděla (Praha, Staré Město)开始布道。由于颇受欢迎,1402年3月14日他被召到伯利恒礼拜堂,并随后担任其管理员。在讲道中,他与当时许多其他神职人员一样,也批评教会,呼吁进行改革。他活跃于布拉格大学改革派博士的圈子里,其中有他的老师兹诺伊莫的斯坦尼斯拉夫捷克语Stanislav ze Znojma,以及同辈的帕莱奇的斯捷潘捷克语Štěpán z Pálče斯特日布罗的亚库贝克捷克语Jakoubek ze Stříbra。他们都受到了约翰·威克里夫思想的启发,尽管胡斯并未采纳威克里夫的许多激进主张。胡斯本人是实在论的拥护者。

起初,胡斯得到了新任布拉格大主教哈兹姆别克的兹比涅克·扎伊茨捷克语Zbyněk Zajíc z Hazmburka的支持。大主教任命他进入一个三人委员会,调查在维尔斯纳克因“染血圣饼”而出现的所谓奇迹。委员会认定那是为了从信徒身上牟利的骗局后,大主教便禁止了前往维尔斯纳克的朝圣活动。[18]1405年与1407年,胡斯两次被任命为定期神职人员主教会议的讲道者,他的发言主要围绕提高神职人员的道德水准、铲除圣职买卖以及限制教会财富等内容。[19]不过,胡斯与大主教之间的友好关系逐渐冷淡。胡斯的一些大学同事(兹诺伊莫的斯坦尼斯拉夫捷克语Stanislav ze Znojma克宁的马捷捷克语Matěj z Knína)因支持威克里夫的“异端”思想而受到调查。胡斯本人则曾在大主教面前为一位被控异端的传教士——韦莱诺维采的米库拉什——求情。[20]1408年,一些布拉格的牧师向大主教投诉,称胡斯的讲道言辞令人反感。[21]此后,兹诺伊莫的斯坦尼斯拉夫与帕莱奇的斯捷潘因被控异端而被传唤至罗马教廷,并在博洛尼亚遭到拘押。在他们离开后,胡斯成为捷克宗教改革运动的领军人物。[22]

Remove ads

库特纳霍拉敕令与比萨大公会议

在布拉格大学内,四个所谓的“大学民族”(这些“民族”主要是行政单位,并不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之间长期存在矛盾。1403年围绕威克里夫的45条主张的争论,使这种矛盾进一步激化:捷克“民族”中的一部分改革派博士为威克里夫辩护,而其余三个“民族”(巴伐利亚、萨克森、波兰)的多数大师则主张谴责他。当时教会正值“天主教会大分裂”的状况:天主教会枢机团会议前后所选出的两个教宗,分别是罗马教廷的教宗额我略十二世阿维尼翁教廷对立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两方的红衣主教同意通过在比萨大公会议英语Council of Pisa上选举新教宗来解决分裂。波西米亚国王瓦茨拉夫四世因此要求大学表明是否参加该会议。除了处理教会分裂,据非正式承诺,此次会议还将确认瓦茨拉夫四世对“罗马人的国王”称号的要求——这一头衔在1400年被选帝侯剥夺,并由教宗波尼法爵九世确认无效。然而,布拉格大主教兹比涅克·扎伊茨与“罗马人的国王”鲁普雷希特仍效忠教宗额我略十二世,这导致大主教与胡斯彻底决裂,因为胡斯选择支持在比萨大公会议上解决教皇分裂的方案。

在这种局势下,国王向大学施压,并于1409年1月18日颁布所谓的《库特纳霍拉敕令捷克语Dekret kutnohorský》,将大学的投票权比例改为:捷克“民族”拥有三票,而其他三个“民族”合计只有一票。这样实际上把大学的领导权交给了支持国王的改革派阵营。许多属于其他三个“民族”、并效忠额我略十二世的学生与教师为此抗议,迁往国外,大多去了莱比锡,并在那里创办了新大学。胡斯本人在敕令发布时因重病未参与此事。[23]但在敕令颁布几个月后,他在1409—1410年冬季学期被选为大学校长。[16][24]

在比萨大公会议上,亚历山大五世当选为教宗,但另外两位教宗拒绝退位,分裂因此继续。比萨选举后,捷克地区转而效忠亚历山大五世,大主教哈兹姆别克的兹比涅克·扎伊茨捷克语Zbyněk Zajíc z Hazmburka最终也投向了他。此时,大主教转而反对改革运动,并下令上交威克里夫的著作。胡斯本人遵照命令,将自己抄写的副本亲自交给大主教,并要求对方指出其中哪些地方包含“异端”内容。大主教于是向亚历山大五世请示,后者颁布教宗诏书,打击威克里夫的著作,并禁止在私人场所布道(此举主要是针对胡斯在伯利恒礼拜堂的讲道)。1410年7月16日,大主教亲自下令烧毁收缴到的威克里夫著作(甚至包括哲学和数学类书籍),两天后又将胡斯逐出教会。这不仅激怒了胡斯的支持者,也得罪了国王瓦茨拉夫四世——国王并不愿看到有关“他的王国染上异端”的流言传播开来。[25]

Thumb
根据对资料的研究,为在伯利恒礼拜堂庭院制作胡斯半身像所做的外貌考证,雕塑作者丹尼尔·保尔认为,扬·胡斯博士很可能是无须、面部线条较为丰润的。
Remove ads

教会审判与反赎罪券斗争

Thumb
科齐堡捷克语Kozí hrádek,扬·胡斯曾在此地住过一段时间

胡斯就焚毁威克里夫著作一事向宗座法庭提出上诉,同时撰写了论文《论阅读异端书籍》(De libris hereticorum legendis),主张焚书的做法既违背主教们的观点,也有悖于常识。[26]大主教则向教廷控告胡斯犯有异端罪,并传唤他出庭受审。胡斯没有在规定期限内亲自到庭,而是派他的律师耶塞尼采的扬捷克语Jan z Jesenice代为出席,因此在1411年2月,他被逐出教会。[27]胡斯无视绝罚,继续讲道,并为威克里夫的一些著作辩护,还写下了《威克里夫条文辩护》(Defensio articulorum Wycleff)一书。不过,在捷克国王的施压下,胡斯方面与大主教方面于1411年7月达成和解。然而同年9月5日,兹比涅克·扎伊茨逃离布拉格前往匈牙利,在途中撤回了和解协议,[27]并于9月28日去世。他的继任者乌尼乔夫的阿尔比克捷克语Albík z Uničova在国王瓦茨拉夫四世的支持下上任,并继续与国王合作。

1412年,若望二十三世下达对罗马教廷支持的那不勒斯王国国王拉迪斯劳发动十字军的诏书。该诏书宣布,凡参与战斗或在经济上资助战争的人都可获得赎罪券。胡斯公开反对此举,使争端再次升级。他称出售赎罪券是圣职买卖,并批评教宗发动战争有违基督的爱之诫命。[28]然而,瓦茨拉夫四世出于政治原因支持教皇的诏书,胡斯因此再也不能指望国王的庇护。6月17日,胡斯在大学主持了一场辩论,论证该诏书在神学上的谬误,并在讲道中公开反对出售赎罪券。[29]此时,胡斯与昔日好友兹诺伊莫的斯坦尼斯拉夫捷克语Stanislav ze Znojma以及神学院院长帕莱奇的斯捷潘捷克语Štěpán z Pálče分道扬镳,后者选择为教宗诏书辩护,并与威克里夫划清界限。[30]布拉格局势陷入动荡,神学院遂在国王支持下再次正式谴责威克里夫的45条主张,国王也禁止一切针对教宗诏书的公开抗议。[31]1412年6月10日,三名青年捷克语Martin, Jan a Stašek因违反该禁令被捕。第二天,胡斯前往市政厅为他们求情,但他们仍被处决。[32]

1412年10月,若望二十三世对扬·胡斯发布了加重绝罚(即所谓的“加重诅咒”)并伴随禁止令,同时将此处分延及所有与他交往的人。教宗还下令逮捕胡斯,依照教会法审判他,并拆毁伯利恒礼拜堂。此时,胡斯向“最高审判者”基督提出上诉。凡胡斯停留过的地方都被施加了禁止令,至当年秋季,禁止举行宗教礼拜的命令已经付诸实施。因反对赎罪券的行动,胡斯失去了王室的支持,这一次国王也没有在绝罚之下庇护他。于是他离开布拉格,避居乡间,但有时仍会返回首都。他具体的避居地点并不明确,史料中仅能确定的是,他自1413年4月起居于科齐堡捷克语Kozí hrádek。1414年春,他从那里前往塞济莫沃乌斯季,在莫霍夫的安妮(已故乌斯季领主扬之遗孀)的庇护下居住了数月。

与此同时,有关自由布道的争论也开始加剧。最迟自1408年韦莱诺维采的米库拉什·亚伯拉罕被捕以来,胡斯便公开主张,即便是平信徒,也可以不经任何教会许可,直接依据《圣经》向大众传道。他援引福音书中的记载,指出耶稣曾明确命令所有门徒去传福音。胡斯的这一立场,从根本上冲击了当时的教会纪律。[33]

与此同时,胡斯也开始更积极地支持将《圣经》翻译成平民的语言。他坚持认为,阅读用通俗语言写成的《圣经》是所有人的权利,而不仅仅属于学者与神职人员。同时,他也深知,那些与《圣经》教导严重背离的腐败教会领袖,一旦人们能够更容易地接触到母语译本的《圣经》,其权威将难以维系。胡斯对未经教会许可的公共布道,以及对将《圣经》译成易懂的捷克语和德语的支持,最终成为他与教会后来公开决裂的关键因素之一。

正是在这一时期,他经历了关键的内心皈依。那是他远离城市喧嚣、专注于《圣经》默想的日子,也是他像早期使徒那样在公众中传道的时期。[34]他并非只在讲坛上布道,而是走入民间——挨家挨户地传扬福音,在田间地头、篱笆之间、林中小径和道路上与人交谈。也是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自己的代表作《论教会德语De ecclesia》(De ecclesia),以威克里夫的精神毫不掩饰地批判当时的教会。一年后,瘟疫爆发,将他驱逐出了乌斯季。[35]

1413年,布拉格大学神学系将胡斯定性为异端,指责他在圣礼圣徒与赎罪券的教义上存在错误,反抗教会权威,用个人对《圣经》的解释对抗教会的解释权,并拒绝服从教宗、主教和神职人员。

1414年4月20日,胡斯秘密返回布拉格,并从那里写下了几封信。4月30日,若望二十三世向利托米什尔主教捷克语Diecéze litomyšlská扬发出谴责,批评威克里夫与胡斯的学说在波希米亚传播,并要求其告诫布拉格大主教康拉德·冯·费希塔德语Konrad von Vechta。与此同时,巴黎大学校长让·热尔松也将胡斯著作《论教会》中的异端清单送交给康拉德大主教。直到前往已召开的康斯坦茨大公会议之前,胡斯一直在拉然的英德日赫·莱夫尔捷克语Jindřich Lefl z Lažan的保护下居住在克拉科韦茨城堡捷克语Krakovec (hrad)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布拉格大学教书,他也是深受捷克人爱戴的传道者,并创造了新的正字法,为捷克语的书面语言奠定了基础。

胡斯深受威克里夫的著作影响,虽然布拉格大学攻击威克里夫的45项见解,但是胡斯却把威克里夫的许多作品翻译成捷克语,使捷克的信徒能更广泛的接触神学有关的思想。再加上他在讲道中,对教士的道德生活要求非常严谨,务必过圣洁的生活,导致许多对他的仇视。[36]早在胡斯出生前波希米亚早就已经发展出一股强烈反罗马教会的意识。

胡斯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他的许多言论,为后来的新教所接受。他对欧洲各国和马丁·路德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胡斯一生有多部著作,在捷克文学历史上贡献卓越。胡斯认为圣经至上,耶稣基督的话才是信徒的依归,而非教宗或其他神职人员所订的规条,强调教会的主权属基督,为了此种意念及想法于是撰写了《》(De ecclesia,1413)一书,甚至大肆批评教宗等人已偏离基督真道,贪爱钱财及滥权等等,是宗教改革的先驱之一。[37]

他不赞成威克里夫合质说”,但他顺应捷克人的要求,平民信徒是可以领受圣体圣事的。“杯的改革”成为胡斯派的表征,要求让平民在弥撒中也能领圣杯。可是当时的教会规定只有神父可以领圣杯,因为怕笨手笨脚的平民会使“基督的血”溢出。[36]

身为信众,胡斯过去曾花大把银子购买赎罪券,但如今胡斯洞察这种敛财动机之后,大大地谴责此种违反《圣经》教导的作法,于是若望二十三世将胡斯施以绝罚,开除教籍,尽管他当时带有皇帝敕令的安全通行证旅行,还是锒铛入狱,受到教会审判,以异端名义将他禁锢,胡斯受到监狱内的折磨,病苦不堪,教廷康士坦斯大公会议判他有罪,把他绑在城门口的火刑柱上烧死示众。这导致支持他的地方贵族信众起兵,和胡斯所在地波希米亚的天主教会,以及支持天主教的神圣罗马帝国中央政府对抗,爆发了胡斯战争。胡斯的信众展开了一场场的战役,直到十五世纪才结束。[38]后来因此在波希米亚建立了胡斯派教会,直到1620年哈布斯堡王朝征服了捷克之后,才恢复了天主教会。[39]

Remove ads

纪念

如今,大多数捷克人都自认为无宗教信仰,就算是捷克有宗教信仰的人之中,天主教信徒一样远多于胡斯派信徒,但胡斯仍然几乎被不分信仰的所有捷克人认为是民族英雄。今日捷克首都布拉格旧城广场设有胡斯雕像,以供凭吊。胡斯逝世的7月6日被称为胡斯日,是捷克的公共假期。

2005年6月捷克票选“最伟大的捷克人”中,他排名第七。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