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和路线
苏联外交政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是指美苏冷战期间,苏联政府在尼基塔·赫鲁晓夫任内自1956年起实行的外交政策,直至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3][4][5]。1956年2月,时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提出了“三和路线”[4][5][6]。赫鲁晓夫改变了此前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外交方针,主张东西方缓和,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是可以和平共处的、战争并非不可避免[1][2][3][5]。

内容
赫鲁晓夫提出“三和路线”的实际基本构想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和平共处、避免战争,而在和平的竞争中超越美国[1][3][5]。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取得政权,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对亚非拉尚未或未完全实现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则积极渗透共产主义思想,以便使这些国家也和平过渡到自己的战略轨道内,扩大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1][3][5]
历史

在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时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发表《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演说,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批判斯大林的政策,展开“去斯大林化”,并且提出“三和路线”[3][4][5][6]。赫鲁晓夫等人随后在苏联展开了一系列改革[4][7]。
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的路线,遭到了苏共党内以莫洛托夫为首的强硬派的激烈反对,莫洛托夫尤其反对赫鲁晓夫与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和解[8]。1957年,苏联爆发“六月事件”,赫鲁晓夫遭到苏共党内势力的强力挑战,但最终在与马林科夫、莫洛托夫为首的“反党集团”的斗争中获胜[9][10][11]。
苏联官方执行“三和路线”直至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5]。
影响
1959年9月15日-27日,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与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峰会进行和解,提倡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形成所谓“戴维营精神”,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消减核战争的威胁[1][2]。
此后,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成为中苏交恶期间“中苏论战”的焦点之一,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主张斗争路线或“三斗一多”(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反动派要斗争,对世界革命多援助一点),批判赫鲁晓夫的路线[1][12][13]。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