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皇五帝
中国传说时代一系列君主合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皇五帝是中国传说时代的君王,“三皇”与“五帝”的合称。按《史记》的记述,夏朝之前有以黄帝为首的五位帝王,大约活跃于黄河中游到渭河流域[1]。其他古文献又称五帝之前,还有伏羲、神农等圣王,称为三皇。
在传说当中,三皇于远古时代,将生火、捕鱼、驯兽、农耕、辨识草药等基本生存技能和知识传授给人类。五帝则被歌颂为是具有伟大德性的圣贤之王,选拔贤能,以德治国,建设文明,又和蚩尤、共工、三苗、九黎等氏族部落作战,平定天下。
就考古学而言,古文献所记载的三皇五帝时代大约会落在新石器时代或更早的时期。在黄河、渭河一带的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及贾湖文化(距今9000年至7000年前),已进入了农业社会,懂得畜牧和耕种,有纺织工具,其中也出土了具有表意性质的契刻符号[2]。
Remove ads
史书记载
![]() |
三皇五帝属中国上古时期,距今久远,少有当时的文字实物资料流传,主要靠传说流传至今,因此这段历史对于后来的人们存在很多含糊不清之处。由于对这一历史时期现存的资料大多和神话传说纠缠在一起,许多事情很难判断真伪,综合史料,大致为:
三皇时代处于约6000年前到4000年前,是中华文明的萌芽发展期。历史资料表明,漫长的三皇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期,如早期的女娲也常被列为三皇之一,这个传说纪录了母系部落的特征。到五帝时代,已经是父系的部落联盟社会,不过女子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嫘祖等女子人物在文明发展中也有很大的贡献。五帝时代文明是三皇时代文明的延续。以文字为例,传说伏羲创造八卦,而在黄帝时代仓颉造字,文字愈加成熟。女娲、伏羲时代的龙崇拜[3],在炎黄时代进一步发展。传说炎帝(指末代炎帝)、黄帝皆神农后裔[4],炎帝即神农部落首领,也是各部落联盟的首领、天子共主,当时神农部落已世衰,黄帝和伏羲(有人认为盘古即为伏羲)部落有密切的传承关系,后来黄帝取代炎帝成为天子,为五帝之首,五帝以后即为夏、商、周时代。
五帝时代在约4000多年前,当时,黄河流域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主要从事农业劳动,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并且结为联盟,最后,黄帝又征服了周边各个部落,黄帝时代华夏文明取得很大发展,华夏部族由此产生,现在的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也是来自于此。
亦有观点认为夏朝之前存在虞朝,《左传》、《国语》等史书中“虞夏商周”四代连称之句甚多,古籍中可考君主名有数个,虞朝可能不止虞舜一位君主。不过由于历史久远,史实与传说混杂一起,难以考证。
Remove ads
三皇

关于上古传说中号为“三皇”的三位圣王,有各种说法:
- 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引《春秋运斗枢》、《三皇本纪》)
- 燧人、伏羲、神农(《风俗通义》引《礼记含文嘉》及《尚书大传》)
- 伏羲、神农、黄帝(《尚书·序》、《帝王世纪》、《三字经》)
- 伏羲、祝融、神农(《风俗通义》引《礼号谥记》)
- 伏羲、共工、神农(《通鉴外纪》卷一称有人以共工并羲、农为三皇)
- 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臣之言)
- 天皇、地皇、人皇(《春秋命历序》)
道教《洞神八帝妙精经》载“九皇图”,以初三皇为虚、空、无之变化,授人长生之诀。中三皇为玄、元、始之应变,各有其名号,统领天兵神将,收治鬼祟。后三皇为天皇君伏羲人首蛇身,地皇君女娲人首蛇身,人皇君神农牛首人身,为治世之圣王。
明朝朱权编纂的道教事典《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则以上三皇为玉清圣境元始天尊盘古氏、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地皇、太清仙境道德天尊人皇,为道、经、师三宝。中三皇为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受玄、元、始之炁。下三皇为天皇大昊伏羲氏、地皇神农炎帝氏、人皇黄帝轩辕氏,各有其治世之功勋。
因《周易·系辞传》提到伏羲氏、神农氏,故伏羲、神农通常在三皇之列。汉代以后,又将伏羲等同太昊,神农同炎帝。《太平御览》在〈女娲氏〉之夹注,表示“称三皇者多有不同,以太昊、炎帝为二皇,其一或称女娲,或称祝融,或称共工,未知孰是”。他书之中,又有以燧人、黄帝为三皇之一者。
三皇本指远古三位圣王,和五帝并称。《春秋命历序》则认为天地初立后,就有天皇、地皇、人皇,称为三皇。有人将这两说并陈供参,也有人以天皇地皇人皇在前,三皇五帝在后,还有人将这两说合流,如:《风俗通义》引《尚书大传》,以燧人为天皇,伏羲为人皇,神农为地皇。道书《洞神八帝妙精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亦将两说合流,并扩增至九皇,前三皇、中三皇、后三皇皆有天皇地皇人皇之名号。
Remove ads
《通典》载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制:“三皇置一庙,五帝置一庙,有司以时祭飨。”,隔年又制:“三皇以前帝王,宜于京城内共置一庙,仍与三皇五帝庙相近,以时致祭。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其祭料及乐,请准三皇五帝庙。”。所祀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伏羲配祀为勾芒,神农配祀为祝融,轩辕配祀为风后、力牧。[5]
元代诏令全国通祀三皇,祀伏羲、神农、黄帝,广建三皇庙作为医者论学讲习处。后又推动三皇庙与医学校合一,由医者主持,三皇被视为神医。除了天宝所制四臣配祀,又增以十大名医配享三皇庙。[6]明初从元制,但于洪武四年后曾禁止全国通祀。永乐年间恢复后,明清大抵皆从元制,而于配祀之名医略有变化。[7]
另外,陕西蓝田号称是三皇故居,有三皇祠,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8]
五帝
关于上古传说中号为“五帝”的五位圣王,有各种说法:
- 黄帝、颛顼、喾、尧、舜(《史记》、《白虎通义》、《大戴礼记·五帝德》)
- 少昊、颛顼、喾、尧、舜(《尚书·序》、《帝王世纪》)
- 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孔子家语·五帝》),其名号与五行配对亦见《吕氏春秋》、《礼记·月令》、《淮南子·天文训》
《周礼注疏》引《春秋文耀钩》指天上太微垣五帝座星,其名号为:
- 青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拒,黑帝叶光纪(叶又作协、汁,皆音协),黄帝含枢纽[9]。
参见
延伸阅读
[编]
参考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