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下三叉河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铁下三叉河桥是位于台湾苗栗县西湖溪上的一座铁路桥梁,连接苗栗县后龙镇龙港车站与通霄镇白沙屯车站,1988~1990年于旧桥上游侧重建新桥。
Remove ads
沿革与设计
海线铁路后龙~公司藔(今龙港站)~白沙屯~新埔~通霄~苑里间路段自1920年5月开工兴建,其中公司藔(今龙港站)至白沙屯间跨越西湖溪的“下三叉河桥”,原本设计为每孔跨度19.2公尺的上承式钢钣梁桥9孔,桥墩沉箱深度9公尺,但为防范洪水泛滥侵袭桥梁,变更设计为12孔钢钣梁桥,于1920年11月动工[3],1922年完工,并随著海线铁路于同年10月11日全线通车而启用。[4]
战后第一代桥因靠近海边,钢梁锈蚀,自1950年2月4日起抽换钢梁[5][6]。另本桥于1959年八七水灾时,遭洪水冲毁桥梁北方(龙港站方向)3孔桥墩,钢梁流失,台铁局自同年10月下旬起重建该3孔桥墩并再增建1孔,变为13孔桥,全长257.2公尺,于隔年6月7日完成[1][7][8][9]。
由于下三叉河桥位于海口,桥墩桥台受海水侵蚀,风化严重且已龟裂,复因建造时期植根不深,历年迭经水流冲刷覆土更浅,所以在1983年加固P4~P9以及P12号桥墩,并抽换钢梁7孔,以维持行车[1]。
Remove ads
日本时代后期及战后,台铁局陆续改建或补强老旧铁路桥梁,并自1980年代起,大规模重建旧桥,除了已完成重建者[注 1]之外,计罗列出29座桥梁,分别纳入“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及“五大桥梁重建工程”两项计画[13]。其中龙港站至白沙屯站间的下三叉河桥改建,属于“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项目。新桥(第二代桥)建造于第一代桥上游侧约40公尺处,由中华顾问工程司细部设计、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荣民工程处承包,下部结构为单圆柱悬臂式RC桥墩、基础为直径5.5公尺沉箱(深度20公尺),而上部结构则为简支预力箱型梁,梁底规划距河面8.6公尺,比第一代桥高出3.42公尺。
第二代桥全长297公尺,计15孔桥孔,每孔跨度19.8公尺,此外配合海线铁路部分路段复线化,采复线桥梁设计。该桥自1988年4月4日开工,1990年12月15日完成东主正线通车并停用第一代桥,隔年(1991年)2月9日完成西主正线通车[1],隔日龙港站至白沙屯站间启用双单线中央控制行车制(CTC)行车[14]。
近况
- 第一代桥:
- 1990年停用后,台铁立即拆除桥梁上部的钢钣梁。至于桥墩,考量桥梁位于西湖溪出海口,有小型渔船出入,因河川可能受海流或河流冲刷而改道,河面难以认定,如果依河床面拆除桥墩,唯恐河道变更及发生干潮时有渔船进出,有发生触礁的危险,因此保留桥墩至今。
- 2017年起,经济部水利署规划“西湖溪整体环境营造计画”,由苗栗县政府发包执行,2018年2月3日举行开工典礼。该计画之后龙段分项工程,利用残存的第一代桥桥墩,架设新的自行车景观钢桥,衔接西湖溪南北两端既有的绿光海风自行车道,避免自行车爱好者绕行至台61线与汽机车争道[15]。景观桥2019年1月动工,以“捕蟹笼”构想设计,同年年底竣工,2020年6月10日由台湾苗栗县县长徐耀昌剪彩启用[16][17]。
- 第二代桥:现役中。因下三叉河桥位于西湖溪出海口,周边有风力发电机矗立,易达性佳,摄影的构图方式多样化,因此成为热门的摄影爱好者取材地点[18]。
Remove ads
其他纪事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