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予市
日本愛媛縣的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伊予市(日语:伊予市/いよし Iyo-shi)是位于日本爱媛县西部的市。市名取自日本在律令制时代设置的令制国伊予国[2]。辖区西边面向伊予滩,当地人口则集中在北部地区及穿越市内的予赞线各车站的周边地区[3]。伊予市的北部及东南部地区在江户时代分别作为大洲藩的在乡町和大洲街道的宿场町而发展,现时当地为爱媛县内主要的鲣鱼干片、枇杷和栗子产地之一。而伊予市在向外通勤与就学上相当依赖北边的松山市[3][4]。
Remove ads
地理

伊予市内约56.1%的面积被山林覆盖,6.5%的面积为农业用地[5]。辖区北部为重信川所形成的冲积平原及地势较平缓的冲积扇,且位于松山平原(道后平原)的南部[6][7][8]。南部地区则坐落著山势较平缓的山岳及海拔约900公尺的陡峭山地,并以东西走向的中央构造线作为分界[6][9]。大谷川、八反地川、中山川、上滩川与丰田川等河皆流经市内,并在南边与肱川汇流或在西边注入伊予滩[5][6]。而当地在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预测中会遭遇震度6弱至6强的地震,并且面临水位最高达4.3公尺的海啸侵袭[6]。
伊予市属于濑户内海式气候,其年均温约为16.5℃[6][7]。降雨量方面,根据1991年至2019年的统计,北部地区的年均降雨量为1404.6毫米,地处中山间地域的中山地区年均降雨量则为1719.4毫米[6][7]。
历史

伊予市自古时便有人类居住,市内的东峰遗迹与高见Ⅱ遗迹皆出土过旧石器时代的刀形石器、石核与石斧等文物[10][11]。当地的弥生时代遗迹多集中在北部平原一带的周边地区,并且陆续挖掘出蛤刃石斧、石刀及土器等文物[11][12]。伊予市的古坟时代遗迹多集中在北部一带,如岭昌寺古坟内出土过三角缘神兽镜的镜片碎片,猪之洼1号坟内的箱式石棺出土过土师器、铁剑和铁锹等文物,位于伊豫冈八幡神社境内的伊豫冈古坟则是由10座古坟构成的古坟群[11][13][14][15]。

律令制时代,旧伊予市隶属于伊予国的伊予郡,旧中山町及双海町则隶属于浮穴郡[11][16]。江户时代,旧伊予市一带原为松山藩的领地,但在宽永12年(1635年)经替地后成为大洲藩的领地[17][18][19]。而旧伊予市的沿海地区经整建后成为装运并出口大洲藩稻米的港口(郡中港),并发展成周边地区的物产集散地及该藩的在乡町[2][20]。旧中山町在当时作为连接大洲城的城下町与郡中地区的大洲街道宿场町而繁荣,并开始盛行栽培栗子[2][20][21]。旧双海町则盛行养蚕业、畜牧业及生产木炭和蜡[17][20]。明治时代,郡中港的船舶进出因日本政府实施废藩置县而变得更加活跃,同时旧中山町也作为邻近矿山的主要矿产中转地而兴盛一时[20]。
明治23年(1890年),日本在当地实施町村制,并设置北山崎村、出渊村与下滩村等共10个行政区[20]。明治40年(1907年),出渊村并入中山村;翌年(1908年),石叠村自下滩村分离并编入满穗村(现内子町)[20]。大正10年(1921年),上滩村改制成上滩町;大正14年(1925年),中山村也改制成中山町[20]。

昭和15年(1940年),郡中村并入郡中町[20]。昭和30年(1955年),南山崎村、北山崎村、郡中町及南伊予村合并成伊予市[20]。同年佐礼谷村并入中山町,上滩町则与下滩村合并成双海町[20]。昭和33年(1958年),中山町的平冈并入旧伊予市[20]。平成17年(2005年)4月1日,旧伊予市和中山町及双海町合并成现今的伊予市[22]。当地近年来致力于进行城市的绿化,并在行经市内的予赞线沿线地带种植油菜花[23][24][25][26]。而平成13年(2001年)3月24日的艺予地震则在伊予市引发震度4至5弱的地震[6]。
行政
历任市长
Remove ads
人口
伊予市的总人口数在二战结束后急遽上升,并在进行合并前的1950年达到最高峰52,614人;随后当地的人口数开始逐年减少[22][34]。虽然1975年至1980年,市内的人口数有短暂增加约1300多人,但1980年以后便回到原本减少的趋势[34][22]。据估计,伊予市的总人口数在2040年将下降至约26,467人[22]。而根据2020年的统计,市内的高龄人口占比为33.5%,预估2045年将上升至40.2%[35][36]。
![]() | ||||||||||||||||||||||||||||||||||
伊予市与日本全国年龄别人口分布比较图 (2005年资料) |
伊予市的年龄、男女别人口分布图 (2005年资料) | |||||||||||||||||||||||||||||||||
■紫色是伊予市
■绿色是全国 |
■蓝色是男性
■红色是女性 | |||||||||||||||||||||||||||||||||
伊予市人口变化
| ||||||||||||||||||||||||||||||||||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中心提供之人口普查数据 |
Remove ads
经济
-
伊予港
-
伊予滩和下滩站
根据日本2020年的国势调查统计,伊予市的就业人口中有12.2%从事第一级产业,25.7%的就业人口从事第二级产业,其馀的62.1%则从事第三级产业[37]。当地的农业以生产温州蜜柑和枇杷等农产品为主,其中枇杷的产量在全日本及爱媛县皆名列前茅;而近年来市内的农业也面临就业人口不足与高龄化等问题[20][38][39][40][41]。此外伊予市为爱媛县内主要的鲣鱼干片及栗子产地之一[2][42][43][44][45][46]。而市内也种植多花水仙等花卉[47][48][49]。工业方面,伊予市的工业区多设置在郊区地带,而进驻的企业包括制造鲣鱼干片的业者、水产加工业与食品加工业等企业[17][20]。
由于伊予市内拥有下滩站、伊予滩及五色滨公园等景点,因此吸引许多游客前来[21][50][51][52]。根据统计,2012年至2019年,当地每年约有50万至60万名游客到访[50]。
Remove ads
教育
伊予市内共有9所小学校、4所中学校与1所高等学校(爱媛县立伊予农业高等学校)[36][53][54][55]。根据2021年5月的统计,市内共有1877名小学生、927名中学生与560名高等学校的学生[56]。
交通
-
中山SIC
-
郡中港站
-
伊予市站
-
下滩站
国道378号由北往西南方沿著伊予市西部的沿海地区延伸,国道56号则与松山自动车道穿越辖区的中部地带;其中松山自动车道分别在市内的北部和南部设置伊予IC及中山智慧型交流道[3][57]。而为了确保应急车辆在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等大规模的灾害发生时能正常使用道路,因此西日本高速道路自2018年便开始进行松山自动车道伊予IC至内子五十崎IC的双向4车道拓宽工程,并于2025年4月19日先行启用伊予IC至中山智慧型交流道全长6.3公里的路段[58][59]。
铁路方面,JR四国的予赞线及其支线分别穿越伊予市的西部沿海地带及中部地区,伊予铁道的郡中线则通过辖区东北部的沿海地区[3]。予赞线由东北往西南陆续设置南伊予站、鸟之木站、伊予市站、向井原站、高野川站、伊予上滩站、下滩站和串站,予赞线的支线则自向井原站分岔,并往南设置伊予大平站和伊予中山站[3][60][61]。而郡中线则自终点站郡中港站往北设置郡中站和新川站[3]。
伊予市内的所有JR四国车站均为无人车站,而当地使用人数最多的伊予市站于2024年3月无人化[62][63][64][65]。其中位于西南部的下滩站在1935年至1981年间以“全日本最靠近海的车站”而广为人知,并且曾因连续3年出现在“青春18车票”的宣传海报上而闻名,时至今日仍吸引许多慕名前来的旅客[66][67][68][69][70]。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