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五岳三尖一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五岳三尖一奇是台湾百岳中九座高山的合称,按照其传说、山势、山容等特征分为三类。“五岳”的说法最早期源自台湾日治时期台湾山岳会的排名,“三尖”、“一奇”之称则源于战后1970年代起岳界所盛行的“五岳三尖一奇”登山运动。

历史

日治台湾山岳会会刊《台湾山岳》于1927年4月发行的创刊号中,登载了伊藤太右卫门效仿中国五岳与日本京都五山所主张的“台湾之五岳”(日语:台灣の五岳):新高山次高山南湖大山大霸尖山大武山,自此台湾五岳之称便一直延用至战后[1]。依照当时的高度测量计算,新高山(3,950公尺)、次高山(3,931公尺)、秀姑峦山(3,833公尺)、马博拉斯山(3,806公尺)、南湖大山(3,797公尺)都比日本内地的最高峰富士山[a],其中秀姑峦山与马博拉斯山则因为山路较为僻远,不被列入五岳名单之中,而是另选了山容奇特且因“圣棱线”纵走而被台湾山岳会特别属意的大霸尖山,以及台湾最南端的3,000公尺以上高峰大武山,五座山岳皆气势磅礡、雄霸一方[2][3]

1966年5月,陈瑞幸、林正雄、邢天正等合著的《台湾省高山简记》出版,其中包含了对于台湾五岳的记载,同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山岳委员会总干事蔡礼乐等人倡导成立“五岳俱乐部”,为完成攀登五岳者颁发奖状与证书,再度引起攀登台湾山岳会所订定之五岳的热潮[4]

1970年代,岳界开始流传百岳中“五岳三尖”的合称,此时的大霸尖山与中央尖山尖山另列名为“三尖”,五岳的空缺则由秀姑峦山递补,而奇莱主山北峰则因为山势险峻、山难频传,而有“高山一奇”、“一怪”之称。1980年,林渊霖出版高山游记《五岳三尖一奇》一书,1981年,台北市登山会成立“五岳三尖俱乐部”。此新版本的“五岳”与“三尖一奇”被邢天正著作所引用,加上中华民国健行登山会所订定的高山一览表也沿用此名单,于是“五岳三尖一奇”的称号获得岳界公认,流传至今[5]:下册42页[6]

2016年,为了推广小百岳登山活动,也效仿百岳,选定属于小百岳的“五岳三尖一奇”[7][8]

Remove ads

五岳

更多信息 山名, 高度[9](公尺) ...

三尖

更多信息 山名, 高度[9](公尺) ...

一奇

更多信息 山名, 高度[9](公尺) ...

注释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