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太原会战

中国抗日战争会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原會戰
Remove ads

太原会战是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第二战区日本军队山西太原附近地区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役。包括天镇战斗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太原保卫战,以及广灵、灵邱、崞县、原平等战斗。

事实速览 太原会战, 日期 ...
Thumb
1937年10月,太原火车站,中国第一七九旅开赴前线。

太原会战双方指挥官分别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和日本华北派遣军寺内寿一大将,朱德第十八集团军配合第二战区作战。

这场战役结束后中国政府在华北、西北的大规模战事宣告结束,日军成功取得山西大同一带的煤炭资源。

Remove ads

背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华北日军计划在华北、山西北部和绥远决战,企图以主力沿平汉铁路进攻河北保定沧州一线,待保定作战后,再进攻石家庄德县一线。另以一部在主力右翼,沿平绥铁路北攻南口[3]。1937年8月初,日军编成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联合中国驻屯军一部沿平绥铁路东段进攻察哈尔,以“解除对中国驻屯军后侧及满洲国境的威胁,消灭察哈尔省内的中国军队”。中国任命傅作义为国民革命军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加强防御华北,负责平绥铁路东段。[3]:665

序幕

南口战斗

1937年8月7日,汤恩伯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13军进入南口阵地。在关东军参谋长坂垣策划下,日军以相当大兵力主攻南口,中方由王仲廉的第八十九师防守。8月9日,日军开始正式攻击[4]:94。激战16天,8月26日,南口失守[3]:665。中国军队伤亡1.6万余人,日军伤亡1.5万余人。

张家口战斗

1937年8月21日,察哈尔境内日军南攻张家口。中国军队领导者为一四三师刘汝明。8月26日张家口陷,国民革命军向察哈尔南部之洋河右岸撤退。日军察哈尔派遣兵团随即在伪蒙骑兵协同下沿平绥铁路向西继续进攻[3]:665。日军并攻陷怀来延庆

8月29日,日军两支部队在宣化会合,防御平绥铁路西段的中国军队面临夹击危险,遂分头撤退。8月31日,日军中国驻屯军与到达的国内援军编组为华北方面军、第1军和第2军[5]:82,连同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在内,日军用于华北作战部队合计约37万人。

大同战斗

1937年9月2日,日军为确保华北主力南下平汉线作战的侧翼安全并获取煤炭等战略物资,以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联合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分两路从北面进攻山西,在大同天镇同中国军队发生战斗。中国军队领导者为六十一军李服膺和十九军王靖国,日军方面领军者则为酒井兵团酒井镐次。战斗中,守住阵地的国军与酒井兵团互有攻防。9月11日,中国第二九九团孤军坚守天镇一周后突围南退,12日撤离大同[3]:665

部署

1937年9月13日,由于大同失守,日军第5师团攻占河北省阳原、蔚县、山西省广灵后,挺进山西浑源、灵丘,企图突破平型关、茹越口,与察哈尔派遣兵团进行协同,欲歼灭中国第二战区主力[4]:95。9月中旬,中国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采取收缩防御的态势,将军力集结于雁门关平型关娘子关,沿内长城进行防御[5]:83,其中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一军防守茹越口,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撤至雁门关阵地,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第七十三师及第十五军退守平型关团城口既设阵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一五师进出平型关外,遮断日军后方供应连络线。决心与东线平型关当面日军决战。[6]

会战经过

平型关战役

Thumb
八路军115师缴获的日军军需物资

1937年9月20日,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攻占灵丘;22日攻占平型关西北的“东跑池”制高点。9月24日,日军攻占平地泉,企图进入平型关占领大营镇

战役开始后,后方的国军第七集团军迅速向平型关增援,阎锡山得知日军西路援军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正试图沿平行的山脉绕过平型关突破防线,遂作出主动出击计划,策划25日以3个师的兵力,出长城合围平型关下的第5师团21联队日军。计划由晋绥军郭宗汾71师、新编第2师以8个团总兵力15000人自西北出击,八路军第115师以4个团东南出击,担任打击敌侧背[7][8],并截断日军后方运输线任务。关内守军诱引日军第5师团21联队主力从当面来攻,出关的3个师从两翼合围日军。

1937年9月25日清晨,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指挥部队发起全面反击。中共中央派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林彪115师贺龙120师配合第2战区王靖国部配合作战[4]:96。9月25日晨,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汽车部队与辎重部队延灵丘至平型关公路,从2个方向进入了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以东预设的伏击区域,经过4个小时左右战斗,毙伤日军约240名(其中死亡166名,含两名中佐),日军自行烧毁卡车4-50辆,并损失辎重马车42辆,马匹70余,92步兵炮一门,枪支百余,115师缴获大量物资与重要军用地图。[9]蒋致电嘉奖[10]:323。经过一天的战斗,进攻大营镇的日军被分割包围于三处,后方由灵丘通往平型关的交通补给线亦因第115师的伏击而被切断。

9月26日,日军增援主力向蔡峪口进攻,企图打通到平型关的交通线,国军希望集中优势兵力将平型关被围日军迅速歼灭。中日双方激战3日。

9月27日,日军关东军混成第15旅团进攻繁峙县北、雁门关以东的茹越口长城阵地。28日,中国守军第203旅反冲击失败,日军突破茹越口,中国守军第203旅旅长梁鉴堂殉国,同日,进攻平型关日军第5师团运输线被增援部队打通,两支增援部队(步21联队,步42联队主力)约4000余人从两方向攻入平型关口和团城口长城线。29日夜,西路日军攻占繁峙,遮断了平型关正面中国军队的退路,阎锡山被迫下令向南撤向五台山代县一带,平型关战役结束[4]:75。30日,占领繁峙的日军混成第15旅团进占代县。中国守军从内长城防线撤退后,东面的日军第21旅团进入大营镇[11]:423-426[12]:53

Remove ads

忻口会战

Thumb
前往忻口山区布防的中国军队

1937年10月10日,卫立煌率国民革命军第14集团军从河北石家庄赴晋北增援,集结于忻口附近。卫立煌为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负责指挥忻口会战[5]:87。会战13日打响,双方交战激烈。自15日起,板垣又投入第五师团主力七八千人向永兴村、安家庄一带进攻。10月19日,日军兵力增至十个联队[13]:12,卫立煌急电蒋介石请求援助。25日,卫立煌给蒋介石发密电称:“剧战半月,伤亡奇重:八五师仅剩一营余,第十、廿一、五四、八三各师可编三、四、五营不等,独五旅编两营,晋、绥军参战各旅各仅余二三百人。”26日,娘子关失守,阳泉寿阳相继陷落。10月31日,卫立煌电报蒋介石称:晋北各师战斗员伤亡三分之二以上,每师所剩由一营余至一团余不等,火力不能维持,援兵无法赶往,补充兵短期不能送到。”11月2日,蒋介石令晋北各军向太原以北青龙镇阵地转进,与晋东军协同作战。[14]

10月18日,120师358旅716团在雁门关黑石头沟设伏,经3小时激战,击毁日军汽车100余辆,击毙日军数百。21日,第716团再次于黑石头沟伏击,击毁日军10余辆汽车。从18日至21日,第716团在雁门关以南地区,共毙伤日军500余人,切断了日军由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的后方补给线[14]。此外,第十八集团军129师第三营夜袭阳明堡机场,重伤日军军机一架[15]:434-452

根据投入忻口会战的日军步兵第42联队战斗详报,10月11日至10月29日仅该联队就总计战死520人,战伤901人,足见战斗之惨烈[16]

娘子关战役

1937年10月6日,日军川岸文三郎率领关东军第20师团强攻河北井陉娘子关,策应其第五师团之攻势。孙连仲的第26路军与曾万锺率领的第3军依工事抵抗。11日,日军进攻井陉、砭驴岭,中国守军第38军第17师迎击。14日日军突进苇泽关、旧关,被中国第一战区第一军团、第三军包围,但中国军队火力不足,至22日,日军仍坚持抵抗。日军被迫于21日抽调第20师团全部及第109师团一部由冀南回援。10月26日,日军攻破娘子关,并追击溃退的中国守军[5]:91,晋东平定阳泉相继失守,日军进逼太原。[3]:665

太原保卫战

1937年11月2日,晋东方向日军(第20师团和第109师团)占领昔阳,形成与晋北日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和第5师团)会攻太原之势,忻口中国守军当夜南撤保卫太原[15]:470-475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卫立煌命令主力撤至太原以南,以傅作义为太原城防司令,率领国民革命军第35军守太原。

11月5日东路日军占领榆次,6日北路日军兵临太原城下。7日两路日军在日空军配合下,对太原发动总攻。经过激战在8日晚突破北面城垣,傅作义率部从城南突围。11月9日,日军占领太原、祁县、平遥后停止进攻;中国军队退守子洪镇、韩侯镇、兑九峪;太原会战结束。[3]:665

根据投入攻城的日军步兵第42联队战斗详报,仅该联队就于11月1日至11月10日在太原与其城郊总共战死72人,战伤153人[17]

参与本次会战的日军第20师团,因为接连在河北与娘子关以及太原城遭遇顽抗,伤亡减员极大,以至于1938年1月日军铁道运输单位仍需要输送2,316名补充人员至该师团以补充其大量缺额[18](重伤致残者以外的伤兵应不在补充范围内)。

Remove ads

后续

南口之战告一段落后,日军循平汉铁路南下:9月,攻陷河北保定;10月,攻陷石家庄;11月,攻陷河南安阳[3]:665。另一路由津浦铁路南下,攻陷鲁南德州[3]:665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