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宪法
一个司法区的最高法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宪法(英语:Constitution)或称国法、国家基本法、宪章或宪制文件等,是国家的根本法[1]:2669也是基本原则或既定先例的法源授权总基础,构成政体(Polity)、组织或实体的法律基础,决定国家治理方向。[2]宪法因而是一个主权国家、政治实体或地区[a]、自治地区[b]、联邦制国家的联邦州[c]或国际组织及其成员[d]的最基本法律[3]。在某些情境下,基本法与宪法有相同的法律地位。
| 此条目论述以部分区域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2021年3月26日) | 
英国宪法是不成文宪法的一个显著例子;它写在立法机关、法院案件或条约的许多基本法案中。[4]
宪法涉及不同层次的组织,从主权国家到公司和非法人协会。建立国际组织的条约也是其宪法,因为它将定义该组织的构成方式。在国内,宪法定义了国所依据的原则、制定法律的程序以及由谁制定。一些宪法,尤其是成文宪法,也限制了国家权力,规定了国家统治者不能跨越的界限,例如基本权利。
宪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1]:2936,但不一定包含以上全部内容,例如会逐渐增加宪法内容的英国不成文宪法。宪法定义国家政体及政府运作方式,以及法律订定的方式。宪法在一个国家之全部法律中具有最高权威和最大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之依据[1]:2936。有些宪法(特别是成文宪法)会限制政府的权力,其方式是订定一些政府权力的运作范围,例如人民的基本权,例如美国宪法就是这类的宪法。宪法之制定和修改,一般须经过特定之程序[1]:2936。考量美国宪法与美国黑奴曾经同时并存,认定宪法并非民主国家特有的法律种类,以宪法的原文"Constitution"作为思考的起点,宪法的定义其实是国家基本结构的意思,西汉的约法三章亦能归类为宪法。但由于法治思想在古中国并不成熟,因此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普遍没有宪法,而是由朝廷颁布的各种律令组成国家的法律体系。直到清朝末年,中国政府才制订了第一部现代宪法,即《钦定宪法大纲》。
在民主国家,宪法制定权来自其全体公民。宪法通常还包含国家任务和国家目标,这些通常被写在宪法的序言部分。
印度宪法是世界所有主权国家中,篇幅最长的成文宪法[5],共有444条,分为22章[6][7],12份附表及118个修正案,若翻译为印度英语有117,369字[8]。美国宪法是篇幅最短的成文宪法,共有7条,27个修正案,合计4,400字[9]。
Remove ads
词源
在西方世界中,“宪法”一词,乃源于拉丁文的“Constituio”一词,其本指组织、结构或组成之意思。[10]中文的“宪法”一词,最早是出现在中国春秋时期的古代典籍《国语》的“夫守而二心,奸之大者也。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一句内。[11]德文的“Verfassung”,则是具有整体掌握而设立之意思。[12]孙中山在为学者吴宗慈的宪法史著作所撰写之序中认为:“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13]他亦认为:“所谓宪法者,就是将政权分几部分,各司其事。”[14]
属于宪法或宪制性文件的法律,不一定在正式名称中有“宪法”的字样。除了“宪法”的称呼外,还有“基本法”等其他称呼,例如《德国联邦基本法》在德国未制定宪法之前,具有宪法地位。[15]
起源
|  | 

从传统的政治学来看,宪法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国家与社会并未真正区分,统治者作为国家的代表,与代表人民生活环境的社会之间的关系如同家父长,统治者拥有至高权力,国家可以为人民等,规范以上事项之宪法即为“固有意义的宪法”。
此一时期由于思想的启蒙、中产阶级兴起,国家与社会逐渐区分开来,此一时期的思想认为社会先于国家存在,且基于私法自治(即契约自由原则)而自发性形成,国家是为了使社会运作完善而产生的,因此政府对于社会的干预越小越好,透过天赋人权、议会制度、司法制度的确立,国家间接使社会运作顺利,人民权利透过间接的方式受到宪法的保障,所以又称为“形式法治国”。资本主义国家之宪法,出现于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1]:2936。在此一时期,行政法开始出现,依法行政、法律保留、特别权力关系等概念逐渐出现。
鉴于前一时期国家任务范围狭隘,在私法自治及契约自由等前提之下,经济力强大的社团或财团造成市场垄断,对于人民权利侵害过钜,因此认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并非完全重叠,也非完全分立的二元,而是应有适度的混合,国家形成社会秩序同时,也要对人民权利予以最低的保障,强调人民基本权利可直接以宪法为保障根据,并且宪法应加入基本国策,以补充性原则保障人民福利。此一时期,不只国家,社会的一般人民也要遵守宪法对于基本权的保障规定,但随著时间转移,因而使国家修改宪法的可能性增加。
特性
从理论上讲,宪法的效力高于本国其他法律和法规。宪法反映阶级力量对比关系[1]:2936。但在现实里,宪法并不是在所有国家中都具有权威性。在不同时代和类型之国家,宪法之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但都是统治阶级意志之表现,是实现其阶级专政之重要工具[1]:2936。为保证宪法的权威性,需要一套相应的体系来确保宪法没有被违背。这套体系称之为宪法审查制度。在现代民主国家,由于宪法审查制度的实施,一条法规如果和宪法相抵触,便会失效。而在非民主国家,宪法的最高效力经常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以至于宪法成为一纸空文。
使一条和宪法抵触的法规失效的方法有很多种,端视不同宪法审查制度而异,可以事前审查,也可以事后审查。即使获得通过,嗣后被撤销,或在审理的时候不被法院采纳,也可能造成法规无效。这条体系最早由奥地利的法律学家凯尔孙最先提出。依据这个的理论,法律和法规以及宪法构成一个金字塔。宪法位于塔顶,拥有最高权威;而法律由立法机关通过,其效力仅次于宪法;而法规是由行政机关颁布,它的效力最低,因此位于金字塔底。因此一条法规不能违背高于它的法律和宪法,否则它可能会失效(除非它背离的法律违背了宪法)。法律不可与宪法相抵触,否则经违宪审查或相关程序后,法律会失效。
现代概念中的宪法是公民与国家的契约,它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拥有最高的地位,因此它是国家的根本法,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规定的事项主要有国家政治架构,政府组成与职能,权力制衡模式和公民的权利等。有些国家的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义务,但大多宪法学学者认为,宪法规定公民的义务,不仅没有必要,而且难以实行。[16]宪法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一部权利宣言书。《美国宪法》是这一表述的最佳注解。但对权利的列举式规范并非宪法的绝对要件,美国宪法在订立之初并无权利条款,法国第五共和的宪法也未明列权利条款,但这都无损于它们是有效宪法规范的事实。
宪法是一个与主权紧密相连的概念,而只有国家才享有主权。欧洲联盟虽然拥有《欧盟宪法》,但欧盟作为独立国家联合体,其宪制性文件是建基于其组成国家的授权,所以《欧盟宪法》并不属于“宪法”。其成员国把部分国家主权交给欧盟(如军事指挥权),但各成员国地位平等并拥有退出欧盟的权力。而香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其宪制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则是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Remove ads
分类
宪法可以没有明文规定,而是随著历史的发展,习惯形成,例如英国宪法就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17]。英国宪法并非由单一一部法律,而是由包括《大宪章》、《英国权利法案》、大量国会法案和相关法律,再加上很多习惯、判例累积组成。英国资产阶级在与封建贵族之斗争与妥协中,先后通过或确认一些法律、惯例,逐渐形成宪法体系,即不成文宪法[1]:2936。到18世纪美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制定成文宪法[1]:2936。
学者董保城与法治斌认为,宪法拥有两种内容:一是“宪章”;二是“宪律”。前者,是规定了宪法的根本原则与宪法的精神,例如,国体、政体、国民主权、权力分立、基本权利等,其亦是属于宪法中所不得更动的部分。在依照前者的根本原则之下,后者,则是规定了各种制度,其得由修宪机关予以修改。宪律,是根据宪章而来。宪章,则是根据“政治之力”而来。[18]
成文与不成文宪法这一分类,是用于区分宪法是否以具体条文清楚订明,且是否以单一或数部宪制性法律文件组合而成。成文宪法的优点是宪法有清晰具体的明文规定,不容易遭受扭曲。而且成文宪法因条文相对固定关系,更为稳定。至于缺点,因成文宪法条文规定明确,致使法条易凝滞不变,需靠通过修法程序才能更改条文。不成文宪法的优点则是宪法本身富有弹性,可以随著社会变迁快速适应并更改。但由于宪法本身并未成文,其内容或原则可能记载于诸多判例、习惯法、法律文献之中,导致引用困难或引用方式不同,或容易出现歧异,或对原则的解读不同。
依照宪法的修改难易程度,其可以被分为“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这一分类,是学者戴雪于1885年在其所出版之《英宪精义》中的分类。而它后由学者普莱士(英语:J. Bryce)所发扬。刚性宪法的特征,是宪法的修改,不依照普通的立法程序;柔性宪法的特征,是宪法的修改程序与修改机关,同普通法相同。一般而言,不成文宪法,均属于柔性宪法。[19][20]
东亚地区各国宪法性文件
Remove ads
其他国家宪法性文件
 阿布哈兹 阿布哈兹
 阿富汗 阿富汗
 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
 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利亚
 阿根廷 阿根廷
 亚美尼亚 亚美尼亚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
 奥地利 奥地利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
 巴哈马 巴哈马
 巴林 巴林
 孟加拉国 孟加拉国
 巴巴多斯 巴巴多斯
 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
 比利时 比利时
 伯利兹 伯利兹
 贝宁 贝宁
 不丹 不丹
 玻利维亚 玻利维亚
 波黑 波黑
 博茨瓦纳 博茨瓦纳
 巴西 巴西
 文莱 文莱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
 布吉纳法索 布吉纳法索
 布隆迪 布隆迪
 柬埔寨 柬埔寨
 喀麦隆 喀麦隆
 加拿大 加拿大
 佛得角 佛得角
 中非 中非
 乍得 乍得
 智利 智利
 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
 科摩罗 科摩罗
 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共和国 刚果共和国
 库克群岛 库克群岛
 哥斯达黎加 哥斯达黎加
 科特迪瓦 科特迪瓦
 克罗地亚 克罗地亚
 古巴 古巴
 赛普勒斯 赛普勒斯
 捷克 捷克
 丹麦 丹麦
 吉布提 吉布提
 多米尼克 多米尼克
 多米尼加 多米尼加
 厄瓜多尔 厄瓜多尔
 埃及 埃及
 萨尔瓦多 萨尔瓦多
 赤道几内亚 赤道几内亚
 厄立特里亚 厄立特里亚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
 衣索比亚 衣索比亚
 斐济 斐济
 芬兰 芬兰
 法国 法国
 加彭 加彭
 冈比亚 冈比亚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
 德国 德国
 加纳 加纳
 希腊 希腊
 格瑞那达 格瑞那达
 危地马拉 危地马拉
 几内亚 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 几内亚比绍
 圭亚那 圭亚那
 海地 海地
 梵蒂冈 梵蒂冈
 洪都拉斯 洪都拉斯
 匈牙利 匈牙利
 冰岛 冰岛
 印度 印度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
 伊朗 伊朗
 伊拉克 伊拉克
 以色列 以色列
 义大利 义大利
 牙买加 牙买加
 约旦 约旦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
 肯尼亚 肯尼亚
 基里巴斯 基里巴斯
 科索沃 科索沃
 科威特 科威特
 吉尔吉斯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老挝 老挝
 拉脱维亚 拉脱维亚
 黎巴嫩 黎巴嫩
 赖索托 赖索托
 利比里亚 利比里亚
 利比亚 利比亚
 列支敦斯登 列支敦斯登
 立陶宛 立陶宛
 卢森堡 卢森堡
 北马其顿 北马其顿
 马达加斯加 马达加斯加
 马拉维 马拉维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
 马尔地夫 马尔地夫
 马里 马里
 马尔他 马尔他
 马绍尔群岛 马绍尔群岛
 毛里塔尼亚 毛里塔尼亚
 模里西斯 模里西斯
 墨西哥 墨西哥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摩尔多瓦 摩尔多瓦
 摩纳哥 摩纳哥
 蒙特内哥罗 蒙特内哥罗
 摩洛哥 摩洛哥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
 缅甸 缅甸
 纳米比亚 纳米比亚
 瑙鲁 瑙鲁
 尼泊尔 尼泊尔
 荷兰 荷兰
 新西兰 新西兰
 尼加拉瓜 尼加拉瓜
 尼日尔 尼日尔
 奈及利亚 奈及利亚
 纽埃 纽埃
 北赛普勒斯 北赛普勒斯
 挪威 挪威
 阿曼 阿曼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
 帛琉 帛琉
 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
 巴拿马 巴拿马
 巴拉圭 巴拉圭
 秘鲁 秘鲁
 菲律宾 菲律宾
 波兰 波兰
 葡萄牙 葡萄牙
 德涅斯特河沿岸 德涅斯特河沿岸
 卡塔尔 卡塔尔
 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
 俄罗斯 俄罗斯
 卢旺达 卢旺达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 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萨摩亚 萨摩亚
 圣马力诺 圣马力诺
 沙乌地阿拉伯 沙乌地阿拉伯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国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国
 塞内加尔 塞内加尔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
 塞舌尔 塞舌尔
 塞拉利昂 塞拉利昂
 新加坡 新加坡
 斯洛伐克 斯洛伐克
 斯洛维尼亚 斯洛维尼亚
 所罗门群岛 所罗门群岛
 索马里 索马里
 索马利兰 索马利兰
 南非 南非
 南苏丹 南苏丹
 南奥塞梯 南奥塞梯
 西班牙 西班牙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
 苏丹 苏丹
 苏里南 苏里南
 斯威士兰 斯威士兰
 瑞典 瑞典
 瑞士 瑞士
 叙利亚 叙利亚
 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
 泰国 泰国
 东帝汶 东帝汶
 多哥 多哥
 汤加 汤加
 千里达及托巴哥 千里达及托巴哥
 突尼西亚 突尼西亚
 土耳其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土库曼斯坦
 图瓦卢 图瓦卢
 乌干达 乌干达
 乌克兰 乌克兰
 阿联酋 阿联酋
 美国 美国
 英国 英国
 爱尔兰 爱尔兰
 乌拉圭 乌拉圭
 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瓦努阿图 瓦努阿图
 委内瑞拉 委内瑞拉
 越南 越南
 叶门 叶门
 尚比亚 尚比亚
 辛巴威 辛巴威
 索马里 索马里
国际组织的宪法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