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朝鲜神社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朝鲜神社列表列出朝鲜日治时期1910年至1945年间设立的神社,位于目前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其于二战后大多已拆毁,目前仅有少数神社仍保留遗构,例如小鹿岛神社、江原神社[1]。
沿革
在朝鲜日治时期之前,朝鲜已有神社设立,其中最早的是对马领主宗义智于1678年在釜山的日本人居留地设立的神社,称为金刀比罗神社,在1895年7月改称“居留地神社”,在1900年再改称“龙头山神社”。除此神社之外,于1883年在元山设有神宫遥拜所,以及陆续在仁川、汉城、镇南浦、群山、龙川、大邱、大田、城津、马山、木浦的日本居留民地区设立神社[2]。在1910年日韩合并后,朝鲜总督府在1912年即编列预算进行朝鲜神社(之后定名为朝鲜神宫)的设立调查,此后在1915年10月实施“神社寺院规则”,规定朝鲜的神社存废皆须经总督府许可,朝鲜的神社在此后逐渐设立,原本已设立的12处居留地神社在之后被公认,作为朝鲜总镇守的朝鲜神宫则在1925年完工。在此时期,朝鲜的神社社格除朝鲜神宫之外,其他神社皆是无格社,或规模较小的神祠[2]。
随著当局自1936年推动皇民化运动,与台湾同样采压抑本地固有宗教,增设及升格神社、增加神社参拜的方式以推广神道。朝鲜总督府自1936年8月进行“一道一列格社”的神社政策改革,并制定神社的神祠、神馔、币帛料供进制度,将官国币社下的社格分为与日本本土的社格制度不同的“道供进社”、“府供进社”、“邑供进社”,之后逐渐将8道的神社列格为国币小社。自1939年至1942年,朝鲜的神社增加了3座,而规模较小的神祠则从470座增加至828座[2]。在1939年,朝鲜总督府设立了第二座神宫“扶馀神宫”,其祭神是与朝鲜相关的神祗,然而因战事窘迫,在二战结束前没有镇座。总计朝鲜共设有官币大社2座、国币小社8座、道供进社9座、府供进社8座、邑供进社18座、无格社37座、其馀的神祠973座,共计1,055座[3][4]。
二战后,朝鲜的神社逐渐被拆毁,平壤神社甚至在日本宣布投降的1945年8月15日即被纵火,在隔日的八天之内,朝鲜总督府统计有136件神祠、奉安殿的破坏及放火事件[5]。
Remove ads
特色
考量朝鲜的地广人众,朝鲜设立神社的速度相当缓慢,在战前仅设立82座神社,台湾则有设立68座,而朝鲜较小规模的“神祠”占较高比例[6]。对于神社参拜的抵抗,朝鲜人亦较于激烈。由于朝鲜有多数的基督徒,而参拜神社将违背基督教义,所以许多民众不愿参拜神社;朝鲜总督府因此进行强力施压,例如解散学校、解散教会团体等方式强迫民众参拜神社[6]。在祭神方面,朝鲜的神社大多祭祀天照大神,其次是对占领朝鲜有功的明治天皇[2]。
神社列表
Remove ads
- 清津神社
- 城津神社
- 马山神社
- 晋州神社
- 元山神社
- 松岛神社
- 群山神社
- 开城人参神祠
- 镇南浦太神宫[7]
- 江陵神社
- 井邑神社
- 浦项神社
- 燕岐神社
- 会宁神社
- 金堤神社
- 公州神社
- 江景神社
- 爱宕神社
- 顺天神社
- 水原神社
- 忠州神社
- 镇海神社
- 天安神社
- 统营神社
- 南原神社
- 雄基神社
- 罗州神社
- 里里神社[7]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