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梅州市

中国广东省的地级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梅州市map
Remove ads

梅州市汉语拼音:Meizhou,邮政式拼音:Meichow、Kaying),简称梅州,古称嘉应程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粤闽赣三省交界处。市境西界河源市,南邻汕尾市揭阳市潮州市,东毗福建省漳州市,北接福建省龙岩市江西省赣州市。地处莲花山脉北段,韩江中上游丘陵及河谷盆地区,东部为凤凰山。境内最高峰铜鼓嶂为梅江谷地与韩江谷地之分界。梅江(上游称琴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过市境,于大埔县三河坝与汀江汇合后称韩江,并于东南出境。

事实速览 梅州市 梅州、梅, 国家 ...
事实速览 繁体字, 简化字 ...

梅州是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地,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著名革命老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梅州拥有世界长寿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美丽山水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市等一张张亮丽名片,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将军之乡、长寿之乡、金柚之乡、温泉之乡、客家菜之乡、平安之乡等美誉。[4]

Remove ads

名称典故

梅州名称由来有所争议。有说当地多梅,有“十里梅花”之称;据清康熙《程乡县志》说此地为汉初将领梅𫓶之封邑。但这些说法均未有确切依据。而据《光绪嘉应州志》,梅州是因本地有“梅峰”山、“梅溪”水而得名。[5]1993年,梅花被评为梅州市花[6]

历史

古代

梅州市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梅县地区就已经有人类在此居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梅县地区的几十处地方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并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梅县地区还发现有西周时期的古窑址及战国时代的编钟。在以前五岭以南的地区称为南越,被视为蛮夷之地,秦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赵佗开发南越地区,设立了桂林郡象郡南海郡,梅州属于南海郡[7]:7秦末镇守南疆的赵佗趁秦朝腐败脱离秦朝建立南越国,梅州因而被南越王所管辖。到汉武帝时期,南越归顺西汉。此时南海郡分设番禺、博罗、中宿、龙川、四会及揭阳六个县治,梅州归属龙川及揭阳。

梅州其他各县则隶属义安郡的海阳县。此后,梅州市各县治的成立,大都是先从海阳县分出来的。最先从海阳县分出来的是大埔县,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建县。接着于南齐设置程乡县,县境包括今梅江区、梅县区、平远、蕉岭全境及丰顺部分地区,仍属义安郡。直到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才设置敬州,此为潮梅分治之始,但只领程乡(今梅县区)一县,兴宁、大埔不在敬州的辖下。

五代后晋开运三年(946年)设立敬州,领程乡县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因“敬”字触犯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敬州改名为恭州,随后又因其地多梅花;有梅口镇及梅溪,改为梅州。[7]:7此后,梅州之名几经变更,或废梅州,复置程乡县[注 2][注 3];或复梅州,辖程乡县[注 4][注 5]

至元十六年(1279年),梅州升为梅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复隆为梅州,领程乡县,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尉使司。元贞元年(1295年),梅州隶属潮州路,延祐五年(1318年),改直隶广东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梅州复置程乡县,属广东布政使司潮州府。

雍正十一年(1733年)梅州市被钦定为嘉应直隶州,统领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四县,加上本属的程乡县,合称嘉应五属。[7]:7台湾俗称源自梅州一带的客家话腔为四县腔客家话,即是因为清代嘉应直隶州管辖四个县(不含长乐县)的缘故[8]

人文先祖

史载程旼为最早到达客家人之都梅州的人文鼻祖。[9]

近代

中华民国建立后梅州废除州府制,程乡改名梅县(今梅县区),连同原所属四县,统属广东省[7]:7。民国三年(1914年),广东设潮循道,梅州市即属潮循道管辖。民国22年(1933年),则归属广东省粤东区绥靖专员公署。民国25年(1936年),广东省划九个行政督察区,除丰顺县归第五行政督察区外,今梅县区、兴宁、五华、大埔、平远、蕉岭六区县均归属第六区,1949年丰顺县改归第八区,其余六县改为第九区。

另外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地势险要,日军战机难以飞越境内的莲花山脉而放弃对梅州的进攻,进而导致大量潮汕地区的难民翻越莲花山到梅州避难,至今仍有一定数量的潮汕人分散在各市县。

现代

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丰顺才划归兴梅专区,连同民国时第九区的六个县,即为现在的梅州市范围。1950年1月26日,国务院发文成立兴梅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今梅县区、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及平远7区县。1952年底撤销兴梅专区,兴梅7县改属粤东行政区。1956年2月,粤东行政区分为惠阳汕头两个专区,兴梅7县改属汕头专区。1965年7月,兴梅专区从汕头专区分出,成立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79年月,原梅县所辖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后,梅县地区辖7县1市。1983年6月,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后,梅县地区由所辖7县1市改为6县1市。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辖原兴梅7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7县1区。1994年6月,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梅州市即辖6县1区,并代管兴宁市。 2013年12月8日,梅县撤县设区,从此梅县结束了县治,成为梅州的市辖区,设立梅州市梅县区。梅州市辖今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大埔县平远县蕉岭县共2区1市5县。

Remove ads

县治史

梅州市所辖的市县,在北宋初年,只有程乡(今梅县区)、兴宁、大埔成立了县治,其余四县,是宋以后才陆续成立的。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设立兴宁县成立县治[7]:7,其范围包括了今兴宁、五华全境及龙川紫金的一部分,属东官郡南朝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兴宁又分为兴宁和齐昌两个县;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又废齐昌并入兴宁。唐以后又几度分合。[7]:7

五华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析自兴宁置县,取名长乐,初属循州,明属惠州。平远县的建立,是由于地处粤闽赣三省的交界,远离府治,群盗常出没其间,于是嘉靖四十二年(1562年),从兴宁、武平、上杭、安远四县相连的地方,各割出块地成立县治。因此地介于武平和安远之间,故命名为平远,初属江西赣州府。嘉靖四十三年,归还福建、江西省之辖地,与程乡的义化、长田、石窟并兴宁的大信等地,合为一个县治,县名仍为平远,改属潮州。明崇祯七年(1634年)割平远的石窟、程乡的松源、龟浆建镇平县。民国3年(1914年),因河南有一镇平县,并建县在先,遂改名为蕉岭。梅州最后一个建县的是丰顺,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83年),割潮州海阳县的丰政都,揭阳县的蓝田都,大埔县的白芒社和程乡县少数地区等地建丰顺县,隶属潮州。

Remove ads

政治

现任领导

更多信息 机构, 中国共产党 梅州市委员会 ...

历任领导

更多信息 市委书记, 市长 ...
Remove ads

行政区划

梅州市现辖2个市辖区、5个,代管1个县级市

更多信息 梅州市行政区划图, 区划代码[13] ...
Remove ads

地理

地形

Thumb
梅州山边一角

梅州市属于典型的山区,地处南岭以南,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多田少。主要丘陵、山地、阶地和平原等地貌类型。全市山地面积占24.3%;丘陵及台地、阶地面积占56.6%;平原面积仅占13.7%左右。境内的兴宁盆地是粤东最大的盆地,面积达302平方公里。梅州城区周围群山环绕,也是小盆地地形,故夏季通常较热。[17]

河流

Thumb
梅江区梅江河书山路段

梅州境内的河流大多为韩江水系支流,其中韩江在梅州境内长达343公里。

气候

Thumb
梅州五指石风景名胜区

梅州地处低纬度,近临南海,受太平洋和山地的特定地形影响,夏日长,冬日短,全年气温高、冷热悬殊、光照充足、气流闭塞、雨水丰盈且集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区的过渡地带。以大埔县茶阳经梅县松口、蕉岭县蕉城、平远县石正、兴宁市岗背为分界线,平远、蕉岭、梅县北部为中亚热带气候区,五华、兴宁、大埔和平远、蕉岭、梅县南部为南亚热带区。[18]

更多信息 梅州市气象数据(1981年至2010年), 月份 ...

生物

梅州市动植物种类繁多,经济价值较大的主要兽类和鸟类有200多种,两栖、爬行类动物有100种以上。境内有2000多种高等植物,经考察采集和记载的就有1084种,隶属于182个科、598属。其中蕨类植物19科、29属、41种;果子植物7科、11属、14种;双子叶植物134科、471属、908种;单子叶植物22科、87属、121种。按树种分类有:材用植物、药用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纤维植物、淀粉植物、果类植物、蜜源植物、鞣料植物,还有属于花卉、观赏和庭园绿化类的野生植物。[18]

社会

人口

Thumb
梅州市书山路院士广场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3,873,239人[20]。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238,461人相比,十年共减少了365,222人,下降8.62%,年平均增长率为-0.9%。其中,男性人口为1,952,489人,占总人口的50.41%;女性人口为1,920,750人,占总人口的49.59%。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1.65。0-14岁的人口为909,979人,占总人口的23.49%;15-59岁的人口为2,186,984人,占总人口的56.46%;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76,276人,占总人口的20.04%,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58,175人,占总人口的14.41%。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997,795人,占总人口的51.5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875,444人,占总人口的48.42%。

民族

梅州市以汉族客家人为主,在丰顺县有部分汉族潮汕人。除汉族外,还有少量的畲族,大多居住在丰顺。历史上畲族曾是梅州的原居民,与客家人相处和谐。然而到了元朝,朝廷为了平定起义,曾经在梅州进行镇压,导致畲族大量逃亡或混入客籍。

而因工作关系或婚姻嫁娶,在梅州市的少数民族,人口达1,200人。[21]

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861,110人,占99.6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129人,占0.3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375,260人,下降8.86%,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26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0,038人,增长480.06%,占总人口比例增加0.26个百分点。

教育

Thumb
梅州中学
Thumb
嘉应学院

梅州市的重点中学中,有10所是省级重点中学,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有4所,其中东山中学为梅州市最著名的重点中学。地区分布方面,除梅江区有三所以外,其它每个区、县、市各有一所重点中学。

梅州市十大重点中学列表:

更多信息 学校名称, 等级 ...

体育

梅州有“足球之乡”之誉,曾活跃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亚洲足坛的前中国足球国家队球员、有“中国球王”(香港人称他为“亚洲球王”)之称的李惠堂祖籍即梅州市五华县。中国足坛一度有“北有大连,南有梅州”之说。近年来梅州足球重振旗鼓,有强化自身足球气氛的趋势,不断宣传和动员青少年为家乡足球运动做贡献,不少当地教育机构也开始着力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

目前梅州有如下职业运动俱乐部:

更多信息 运动项目, 所属联赛 ...

交通

Thumb
剑英纪念大桥(近)及梅江桥(远)

经济

Thumb
梅州市梅江两岸夜景

梅州虽地处广东省,却因区位原因和交通落后而导致长期相对封闭[41],经济并不发达,是典型的山区市。

2003年初,梅州政府提出“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即“开放梅州、工业梅州、文化梅州、生态梅州”。

2012年,梅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745.9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425元。[42]

2017年,梅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125.82亿元。[43]

2018年,梅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110.21亿元。[44]

2021年,梅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308.01亿元。[45]

2023年,梅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408.4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549元。[4]

工业

Thumb
梅州市广州大桥夜景

梅州拥有3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广东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东莞塘厦(平远)产业转移工业园。 据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885.83亿元,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9.46亿元,增长4.3%,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22.91亿元,增长10.3%,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261.56亿元,增长9.6%,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83.46亿元,增长8.3%,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由2013年的20.6:36.2:43.2调整到2014年的20.3:36.4:43.3。民营经济增加值527.43亿元,增长8.7%。人均生产总值20528元,增长8.2%。

过去梅州工业长期以低加工度的自然资源依赖型的“偏重型化”结构为主体。建国初期,工业产值不足3000万元,“九五”时期,梅州工业发展速度居全省最末,工业化率仅为28%,比当时全省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 而兴宁八七矿难后,梅州的工业更加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烟草、建材、电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四大工业产业,梅州卷烟厂是梅州最有实力的企业之一。工业的产业结构相比珠三角过于老化,难以竞争,甚至有工厂因生产能力有限而被迫辞掉千万元的订单。[46]

近年,广东省政府提出产业转移,将珠三角一些耗能相对较大、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迁移至东西两翼经济欠发达地区,并设立产业转移工业园,梅州工业才开始发展。[47]

农业

Thumb
梅州茶田风景

梅州是农业大市,200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39.82亿元[48]。而今梅州的农业进入转型阶段,已建成水果茶叶南药优质稻油茶蔬菜烟草畜牧水产养殖八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沙田柚茶叶三高农业是梅州最有特色的农业产业,曾被誉为“中国金柚之乡”和“中国单丛茶之乡”,其中大埔“西竺牌”西岩单枞茶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平远则获得“广东脐橙之乡”称号。

在2008年12月,梅州市政府组团参展在香港的“2008广东梅州(香港)经贸农业旅游招商推介会”及香港第43届工展会。这是梅州市第一次在香港举办大型招商推介活动。

文化

Thumb
梅州围龙屋一角
Thumb
梅州油岩寺山门
Thumb
道教雕塑 (梅州油岩寺内)
Thumb
梅州千佛塔寺

梅州的文化是典型的客家文化,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早在一千多年前,客家人的祖先因避战乱从中原一带南迁,先后五次大迁徙,经过江西、福建,其后在在粤东北定居,逐渐形成了客家民系的大本营。中原文化如建筑、饮食在此得以延续传承和弘扬光大,形成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梅州也因此成为客家民系的代表。

语言

梅州市几乎所有居民讲客家话,其中梅州市区境内梅县区梅江区梅县话语言学上被视为客家话的标准音或代表方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中国唯一国家级从事对外国广播的国家电台,其客家话广播是以梅县话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中国国家电台,其客家话广播是以梅县话对全国国内广播;与此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对台湾广播的客家话亦以梅县话广播。

另外,在丰顺县有4个镇(汤坑、汤南、留隍、东留),大约有11万居民说潮州话[21]虽然全境通行客家话,但梅州各区县市彼此间的口音还是有所不同,例如梅县话只有一套塞擦音[ʦ][ʦʰ][s]),而兴宁话则有两套塞擦音(加上[tʂ][tʂʰ][ʂ][ʐ])。

饮食

在梅州,常见的客家美食可分为客家菜肴和客家小吃两大类。客家菜与潮州菜广州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其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就像客家话保留着中原古韵一样,梅州客家菜也同样保留着中原传统的生活习俗特色,即“咸、香、肥”的特色。[49]

梅州菜具有菜味鲜咸,吃口脆嫩的特点。传统的梅州菜主要为家禽和水产,喜用“三鸟”,即,口味略偏咸、油。梅州的特色菜或小吃有梅菜扣肉梅州盐焗鸡、猪肉丸,牛肉干,客家娘酒酿豆腐梅县区麦芽糖等。另外各县区也有各具风格的小吃,例如丰顺的菊花糕、兴宁的黄板,而其中大埔县则更加出名,鸭松羹、薄饼等风味小吃被评为“广东客家十大名菜”。经广东烹饪协会组成国家级专家认定,大埔县被冠名为“广东客家美食名县”。[50]

建筑

在区内有很多古朴的客家民居,包括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最有特色和最为著名,并与窑洞四颗印四合院有中国四大民居之称。其中兴宁市的围龙屋占了全梅州近一半,大埔县的客家土楼则更为外人所熟知。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梅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来传达客家男女情爱、劳动之乐。歌词形式多为七字仔,讲求平仄、押韵,但并非全部的字都严格要求平仄。特色是即兴、融合客家人生活题材且擅用隐喻与双关。中国的客家山歌以广东省梅州市的梅州山歌(嘉应山歌)最为著名,而梅州市的梅州山歌又以梅县区的山歌最为著名,然而梅县区的山歌又再以松口镇的松口山歌最为著名,松口山歌可以说是客家人最为流行的山歌

汉剧

Thumb
广东汉剧

客家汉剧是客家文化产物,也称为“外江戏”、“兴梅汉戏”、“广东汉剧”,一般使用梅州客家官话(客家口音很重的官话)。在梅州地区的大埔县及周边地区较为流行,广东汉剧院是现时中国最大的客家汉剧戏曲剧团,属于中共的官方剧团。

赏丁

赏丁是一种盛行于兴宁、五华部分地区的习俗,因兴宁话音“赏丁”与“赏灯”相似,赏丁常被误写为赏灯、响灯或响丁。

通常情况下,在兴宁每个家族每年都要赏丁。赏丁从每年正月初九开始到正月十六,最多集中在正月十二、十三,每个家族自定赏灯日期,一般每年都是固定的。部分家族从正月十五到正月二十左右,还会有一次“暖灯”。[51]

赏丁具有双重意义:一是观赏花灯,二是庆祝添丁(在兴宁话中,“丁”同“灯”谐音)。

如果有男孩在去年出生,今年的赏丁则会被称为“新丁”。赏丁的高潮是“升灯”仪式,男孩家长会选取吉时把花灯挂在祖公厅的主梁上,谓之“升灯”。升灯时鸣放鞭炮,当晚还会组织舞龙等表演,直到深夜。[52]

赏丁当天有些地方会请“花灯”,接花灯时必定有男童在前面领路,人们抬着用纸做的花灯,从后门走出围龙屋,绕一大圈后在从正门回到围龙屋,一路上会有2条龙灯跟着,一边放鞭爆,一直放到回到围龙屋把花灯挂起来为止。

另外,兴宁龙北等地还有抢珠龙,龙田合水一带有香火龙活动。

梅县地区在正月也同样有上丁(赏丁)习俗,同样意为向祖宗汇报家族中添了新的男丁。梅县地区的仪式主要是准备祭品进行祭祖同时,往家族祠堂内高梁出挂上新灯笼,即为上灯[53]

旅游

Thumb
黄遵宪故居
Thumb
谢晋元故居

梅州目前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风景优美,环境清新,深受省内及周边省区的旅客,特别是自驾一族的欢迎。由广东省旅游局主办的首届“选美广东”评选活动中,梅州以13万票当选为“我最喜爱城市”,“雁鸣湖度假村”则获“我最心动景区”殊荣。[54]不过梅州在其它地方则鲜为人知,旅游业尚未充分开发。

梅州市内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截至2023年底,梅州市有国家AAA级以上旅游景区51家(总数居全省第二),其中AAAAA级1家、AAAA级14家、AAA级36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5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总数居全省第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3处(总数居全省第一);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27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37项;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名录509处。[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的景点

名人

城市荣誉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国家园林城市
  • 国家卫生城市
  • 国家森林城市
  •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 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
  • 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
  • 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
  • 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 东亚文化之都[56]

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客家菜之乡”之称,同时还有“广东汉剧之乡 、广东汉乐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温泉之乡、长寿之乡”、版画之乡等称誉。[57]

友好城市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