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派对用精神科药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派对用精神科药物(英语:Party Pills)是一种从2000年代开始兴起的混合型精神科药物,由摇头丸(ecstasy,即MDMA或香港俗称“E仔”的毒品)发展而来[1][2],现主要在澳大利亚、纽西兰等曾允许使用“娱乐性药物”来“助兴”的地区泛滥。这些药物的主要成份为1-苄基哌嗪(BZP)或其派生物。苄基哌嗪本身在多个国家(包括美国、爱尔兰、澳大利亚、纽西兰)被禁;但在部分管制较少的地区却可自由交易。与此同时,这些药片中混入了多种其他物质,以此延长其迷幻效果,并减低药物的副作用:报导过的其他药物有25C-NBOMe[2]、扑热息痛[3](舒缓头痛及偏头痛)、辛弗林(药效与麻黄碱相近)[4]、无水咖啡因(提高警觉性及减少疲累)[4]、胡椒碱[5]、可卡因[6]、咪达唑仑[7]、甲喹酮[7]、5-HTP、TFMPP、MeOPP、pFPP等;有些甚至还混合有茶叶(提高警觉性及减少疲累)[4]、苦橙(增强心跳及血压)[4]、玻璃粉[3][7]、老鼠药[7]、食盐[8]、洗衣粉[8]之类的异物。最初,媒体报道这种药物时称其为“蝙蝠丸”(Batman pills),因为该药最初被查获时,药片上都压有蝙蝠侠的标志[2]。到了后期,不同的生产商为了识别自己生产的药物,除了以颜色(例如:蓝色、紫色)分类,还会在药片压上不同的标志,如美洲豹(Puma)等。起初不同生产商的药片都有不同名字,例如:蓝蝙蝠、紫蝙蝠、紫美洲豹等,后来都以“派对用精神科药物”统一称呼。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